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齐物论》中的重要命题"万物与我为一"在历代思想家那里都有着不同的认知与解释。章太炎所作的诠释较之以往更具特色。他以佛学和西学作为解释资源来诠释"万物与我为一",而且于诠释中渗透了应对时代危机的现实思考。整体而言,章太炎的万物一体观有着开阔的诠释视野、严密的逻辑论证以及强烈的济世情怀,是一位有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在民族危机面前所做的理论上的努力,具有不容忽视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前几年间,章太炎在应对以"言文一致"为主张的语言文字论战中,以及思想界多种探讨何谓"中国"的背景下,展开了以语言文字为基石的国学研究。他将文字的创制与制度的创制相对应,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在文字的创制之中,文字孳乳的枢纽便是追溯古代政治制度的必要途径。章太炎对传统小学进行了创造性整合,强调转注、假借是位于源头之处的"造字法",在纵向上保证了源流互质的方法和途径;章太炎认为转注是方言之间以及方言与雅言之间的联系规律,在横向上将各地方言和雅言统合于一套语言文字系统;方言即是古语的判断,则沟通了历史与地域之间的动态关系。章太炎的语言文字学承前启后,成为他讨论何谓"中国"问题的重要方法论来源。  相似文献   

3.
倪光道 《天风》2001,(4):12-13
读经:太22:37-40 你明白爱神与爱人的关系吗?若明白了,就照着去行吧.若能实在行出来,就必因此得福. 本章圣纪记载,主耶稣在挫败法利赛人,希律党人和撒都该人的种种挑衅之后,有一名律法师还跳出来试探主,他问主说:"律法上的诫命,哪一条是最大的呢?"他以为,律法那多诫命条条重要,哪一条最大,哪一条第一要紧,若不完全精通律法,谁能说得准?  相似文献   

4.
在章太炎的哲学理论中,唯识学的"种子说"居于极为重要的位置。他以唯识学的"种子"与康德的"十二范畴"、庄子的"成心"等概念进行格义,从而对其作了独具特色的阐发。继而,章太炎在唯识学的引导下,基本接受了佛教非本体的本体论立场。章太炎非本体的哲学资源(即唯识学)不可避免地与其本体追求之间产生了冲突,从而构成了其哲学的内在矛盾,这种内在矛盾正是导致章太炎哲学"夭折"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尝试对章太炎民族主义主张的复杂性进行解析,试图揭示出章太炎民族主义思想的深层结构和核心旨趣[1]。章太炎的民族主义是在与立宪派的康有为和梁启超、持"金铁主义"说的杨度、无政府主义者以及严复的自由主义的论辩中确立自身内涵的。他用"历史民族"、"政治民族"概念取代"天然民族"和"文化民族",深化了近代思想界关于民族主义的认识;同时他又通过对民族主义与无生主义关系的阐发,确立起一个贯穿民族主义、导引民族主义的"齐物平等"政治理想,从而为民族主义赋予了一种伦理性的内涵,超越了近代民族主义的自我封闭想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章太炎与熊十力都通过改铸佛学唯识学而构建起"新唯识论"哲学体系,分别以庄学和易学对佛学注入相异的内涵。章太炎以庄学对唯识学进行世间法的还原,熊十力则以易学对唯识学进行哲学改造。章太炎承认一切存在皆自心现影,承认唯识学对主体之消解,却否认唯识学对出世间的追求,转识则成智,顺识则成俗,真妄一元,俗真同体,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将佛学的出世涅槃改造为庄学式的在世逍遥。熊十力否认唯识学之唯识无境、体用相分学说,承认体用不二、性相一如,重建传统儒家主体论哲学,重建世间真实性。章太炎与熊十力都用内圣外王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哲学:章太炎按照唯识学和庄学对主体的消解性原则,以依他起自性而否定国家-政府之实在性,从而凸显公民个体性,构建起一个突显个体正义之齐物世界;熊十力则以儒学"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改造唯识学,以儒家的恕道、推恩等原则构建起一个突显社会正义之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7.
章太炎以《孝经》《大学》《儒行》《丧服》并举,作为"新四书",置《孝经》于纲领性的首出地位,这一"新四书"体系意味着章太炎晚年儒学观的成熟和系统化,其中亦蕴含了强烈的现实关怀。针对新文化人士非孝毁礼的风潮,章太炎将卑视怀疑《孝经》的朱熹作为非孝论之鼻祖,实则是在移花接木地批评以新文化运动为代表的新学思潮。章太炎之《孝经》学是理性平实的《孝经》学,其提出的"新四书"也正是理性平实的"新四书"。归结言之,章太炎早期的"夷经为史"瓦解了传统经学,但他晚年又树立起了理性平实的新经学。这对于我们今天思考如何复兴经学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的"国学热"中,关于"国学"的内容、性质与意义是什么的争论一直未停,之所以就此争论不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家未能在统一的国学观下展开争论。而要确立统一的国学观,就必须追溯国学范畴提出与演变的历史。为了追溯国学范畴提出与演变的历史,就必须探讨章太炎先生的国学观,因章太炎先生正是现代国学观之见证人与提倡者。基于这一认识,分析章太炎先生一生四次讲国学的过程及所讲内容,可从五个方面总结章太炎先生国学观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崔海亮 《现代哲学》2016,(2):124-128
作为文化民族主义者的章太炎,一生以弘扬国粹为己任。章太炎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是特殊时代下的产物,与他的家世、人生经历和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密切相关。他通过考证民族源流、梳理语言流变、建立无神宗教、举办国学讲习等途径,来增强国民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章太炎以国学为根基建构民族国家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晓洁 《现代哲学》2016,(4):122-126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儒释道对于生死问题皆有论述。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的文化背景下,知识分子肩负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生死问题成为动荡年代最需直面的问题。章太炎的生死观主要通过以佛教的生死轮回观来诠释庄子的"庄周梦蝶"得以彰显,他将己意蕴于庄意,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经世理想与救国情怀。章太炎从佛教的生死轮回和庄子的"庄周梦蝶"入手来充分挖掘并诠释庄子的这一命题,较之以往注家更有特色。  相似文献   

11.
正惠州市美协主席黄延桐黄延桐.常青藤.非常谐音。他曾说.我的脑袋不老。岂止是脑袋不老.艺术家永远是年轻。那是.他就是这样舒展成一株常青藤在我的面前.让我佩服.让我画。到底哪一根线条能够表现他那七十多岁的皱纹?到底哪一根线条能够抵达他那蓄满能量的心灵)我一边挥洒着貌似潇洒的线条.脑子里晃动的却是黄延桐先生的画.他的油画.阳光是主色调.静美、纯朴.天然.画中的春华秋熟.朴实的屋舍.溪流.树木.都焕发着令人心醉的乡土气息。记得那年看他的大型画展"阳光下的曰子"就感叹过.他的画,他的人.他的生活.都是阳光下活泼泼鲜亮亮的风景!  相似文献   

12.
章太炎是近代著名思想家和国学大师。他对先秦诸子,尤其是儒、道、墨、法等家学说有深入研究,他在近代历史条件下重新认识诸子的是非和文化价值,阐述其独到见解。 一 章太炎较早否定了儒家宗师孔子的至尊地位。认为“人事百端,交易未艾,或非或韪,积久渐明,岂可定一尊于先圣?”(《章太炎全集》(四)第153页。以下简称《全集》)他认为象康有为等人那样奉孔子为“素王”,一方面丧失了孔子学说的真实内容。“汉武以后,定一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墨学研究史上,章太炎的墨学研究有着独特的地位.章氏在墨学研究上的最重要贡献是"述学",即学术思想的诠释与贯通.章氏抽绎墨学根本观念,认为兼爱、尚同是墨学的核心观念.至于墨学"十论"中的其它内容都是兼爱、尚同的补充或扩展.他对墨学其他思想的研究都是围绕这个核心观念来进行的.章氏对<墨经>研究也相当重视,主要集中在墨家逻辑学、知识论和科学思想三个方面.章氏的墨学研究在求是与致用之间,表现出鲜明的近代特色.  相似文献   

14.
吴蕊寒 《学海》2022,(5):200-209
章太炎在1912—1916年间的议会政治实践是曲折而多变的,他的态度经历了四次转变:辛亥革命后,他从激烈反对议会政党制度变为积极投身政党活动;在遭遇挫折后,他逐渐退出党争并转向支持袁世凯;与袁决裂后,他又寄望于重组政党力量以抵抗专制、维护共和;袁氏垮台后,他重获自由,再谈今日中国不宜有党,回到了最初对议会政治的反对立场。复杂的嬗变背后隐藏的是章太炎对政党和代议制度彻底的拒斥,以及对政体变革显著的保守态度,这与章太炎齐物哲学体系下对个体与团体关系的理解、对政体与政事的分疏密不可分,尤其彰显了他希望通过回向历史和传统政治经验重建秩序、安立世间法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5.
<正> 何成轩同志的《章炳麟的哲学思想》是建国以来第一部系统评价和介绍章太炎哲学思想的专著。可以说,这部著作的问世,标志着章太炎思想研究的深入。因为章太炎的哲学思想是他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的理论基础。但是由于它的内容十分深奥,索解为难,向来很少有人研究,或者有研究亦不甚系统。何成轩同志的专著从以下几方面考察剖析了章太炎的哲学思想: 第一,作者对章太炎哲学思想的发生、发展作了历史的考察。章太炎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一生经历了剧烈动荡的时代,他受到近代中国空前尖锐的阶级矛  相似文献   

16.
简单,深邃?你更喜欢哪一个状态?如果少年,还青葱懵懂,一定选择深邃——最好连自己都永远不懂自己。一定要看外文书,知道尼采、康定斯基、萨特……知道那些与自己隔着灵魂与皮肤的东西。用外在来装饰内心。而经过风雨种种和光阴浸染,你所选择的,必是简单扼要。一杯茶,一个人,一轮明月。如钱钟书,再大的官员请他去吃饭,他说:"抱歉,我没时间。"他是在尊重时间,不虚度任何一分一秒。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革命主体对名相的挣脱与随顺为主线,探讨章太炎“转俗成真”与“回真向俗”不同时期对革命主体话语实践的思考。在“转俗成真”的《民报》时期,章太炎从两方面要求主体挣脱名相的束缚;其一是祛除宗教的“表象之病”,使革命主体免于“依他”之有神论的束缚,其二是要实现一种超越“遍计所执”名相分别的主体化模式,建立“依自不依他”的革命道德。在“回真向俗”后,章太炎强调革命主体要随顺名相,回归语言运作之中,将众生之“成心”作为思想革命的生产性要素,通过“观其会通”使“成心”向“真如”“正智”所昭示的批判性维度和解放性维度敞开,实现革命主体“以众生为我”的最终旨趣,这也是章太炎的思想革命得以存续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胡适先生曾在1924年写过一篇《差不多先生传》。文中的差不多先生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小时候,他妈妈让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他说不都差不多吗?在学堂,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他去杂货铺做伙计,十字和千字常常分不清。掌柜生气了骂他。他说:"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相似文献   

19.
曼殊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不长,却能精通中、日、英、法、梵诸种文字;绘画、诗、文、小说造诣都高,名倾一时,为清末民初一代名士所推崇。他的成就,除了天才成份之外,主要靠的是勤奋好学。他虽然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却时刻不忘学习,几乎是到处虚心向朋辈求教。他经常在给朋友的信中谈起过去“对床风雨”的情况。1903年他刚到《国民日日报》社时,就拜陈独秀为师,请陈教他写诗,他写的诗文都请陈修改。其后到东京,他又虚心向章太炎和刘师培请教,他的诗文又多请章太炎修改。他第一次南游暹罗(泰国),就向乔悉磨长老学习梵文,此后一直坚持自学梵文。由于他的勤奋好学,所以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画、  相似文献   

20.
教堂幽默     
正我跟不住牧师为新人证婚,按照程序,一般新郎与新娘的回答很简单,只要说"是的"或"我愿意",但居然也有例外的。请看这个证婚案例:牧师问新娘:"你愿一生都爱他吗?"新娘答:"是的,我愿意。"牧师又问:"今后无论他去哪,你都愿意跟他到底吗?"新娘迟迟不答,牧师再问,新娘只好摇头苦笑。牧师惊奇地问:"这是为什么?"新娘答:"牧师,他是一个邮差,我跟不住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