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志福 《天风》2016,(10):18-19
正教会所提供的信息绝对不可能比网络上的更丰富,这就要求教会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提供纯正有用的属灵信息。在当前教会里,有这么一群信徒,他们越来越少参加团契、查经班,有的甚至连主日崇拜也很少去了。问其原因,常会听到"教会的讲道太贫乏"、"这种‘大锅饭'的牧养吃不饱"、"现在网上信息那么丰富,在网上听  相似文献   

2.
近三十年来,不管信徒增加多少,不少教会基本上采取比较传统的以"讲台为主、探望为辅"牧养模式,对这种方式有人戏称为"圈养"。探望固然重要,但众多信徒仅靠一两个教牧同工岂不是"蜻蜒点水"?故目下一些信徒抱怨教会没有"家"之温暖感,教会的凝聚力随之下降。不时发现有信徒走失或离开,少数的甚至被异端邪教所引诱而误入歧途。为此,我们有必要反思和改进教会的牧养模式。本期我们讨论的话题是"丰富教会牧养事工",相信会对有负担的同工同道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3.
《天风》2015,(2)
<正>圣职的设立、产生方式,可以追溯到教会的早期甚至更远的时代。我们对这些教会传统进行查考,必将有知古鉴今的作用。自古以来,教会按立信徒担任圣职,通过宣讲和教导上帝的话语、举行圣礼、召集会众参与崇拜、关怀他人,建立基督的身体。而圣职的设立、产生方式,可以追溯到教会的早期甚至更远的时代。我们对这些教会传统进行查考,必将有知古鉴今的作用。有学者曾经分析早期教会的发展模式,发觉在各地教会中确立使徒权威(即以使徒作为耶稣生活、复活、使命的见证者、传递者)的同时,以耶稣的兄弟雅各为领袖的耶路撒冷教会团体和以保罗等人为领袖的外邦团体,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新冠疫情中英国国教(即英格兰教会)的应对举措进行分析。英格兰教会在疫情期间出现了新发展甚至是新变革,同时也遭受了冲击和影响。在"国家-宗教"关系方面,英格兰教会及其他宗教团体与国家机构的互动折射出了英国宗教"硬治理"和"软治理"的深层特征与传统,同时也突出了英格兰教会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5.
《天风》2015,(8)
<正>"互联网+"提醒教会不能再忽略互联网的作用,也鼓励教会把握契机使用互联网进行有效牧养。对于"互联网+",从我个人的理解来看,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把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结合起来。重点在于,后互联网时代里,如何在教会中推行"互联网+教会牧养"。教会牧养模式的滞后很明显,教会属于神的国,本质上不属世界,但教会在世界中,却受着文化的影响。从主耶稣离世前的祷告(参约17)中得  相似文献   

6.
吴志福 《天风》2017,(6):36-37
正有位事工小组负责人跟我说,她小组中的一些同工喜欢追星,有次某港台歌星来厦门开演唱会,这些同工居然不来教会,而去为自己的"偶像"捧场。每当足球赛事来临时,也有很多信徒(包括牧者)狂热地追求,甚至把某些球星视为自己的"偶像"。不少弟兄姊妹对教会里的追星现象忧心忡忡,认为这些信徒在拜偶像,认为这是不爱主的行为。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追星问题呢?明星一般指娱乐、体育行业里专业技能高,拥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包括影星、歌星、球星等。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生活消费领域的O2O模式为宗教团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借鉴。日本金光教桃山教会借助互联网工具实现了"网上祈愿",并将线上的利用者向线下引流,实现了线上线下利用者的同步增长,体现了O2O模式在宗教领域的可能性。而宗教的O2O模式化又反映了现代宗教世俗化、商品化和私事化的特点,证明新时代的宗教团体应当关注利用者的需求,注重改变其内心世界,提升其精神层次,发挥宗教应有的重要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基督教是目前世界基督教会中普世化——多宗派联合最为超前的教会,因为曾经有着七十几个宗派的教会放弃了原有宗派的界限与宗派结构间的差异,联合成为今天"后宗派"的中国基督教。可以说中国教会"后宗派"模式相对于现今普世教会合作运动致力于"求同存异"模式更加超前,因为在这一模式之中,宗派之间的差异和宗派的结构或隐或显仍然存在,却并非分开的;在上帝的道与圣礼中的崇拜中使得信仰的合一成为外在、可见的。在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大陆的教会由于政治的压力而放弃了宗派。因为当时时局的变化是非常迅速又强烈的,故而来不及发展与形成中国基督教会后宗派身份的神学基础。就这一点而言中国基督教的教会结构也是复杂而脆弱的。即便中国教会后宗派的模式对世界基督教是一重要的贡献,也迫切需要神学的强化,从而拥有更加成熟的教会论,因为中国教会是正在走向合一的教会。本文认为正在呈现出来的后宗派主义如果与圣餐团契教会论——目前最具活力、占主导位置的普世基督教合一模式结合起来,将有利于中国教会的巩固与发展。有一基本的共识,即教会的标志就是上帝纯正的道被宣讲、圣礼(洗礼与圣餐礼)得以正确施行。基督教会最基本的信仰生活,那就是在一起崇拜,上帝的道的宣讲和圣餐中领受耶稣基督的宝血与身体,如此才使得团契成为现实。只要基督教在这一点能够达至共识,信仰的多样性处境化表述可以有很大的自由。在联合崇拜中,中国基督徒可以在研究圣经、早期教会一些教会论上分歧观点的基础之上,借此形成某些共同的神学表述。也许编写一本后宗派的教义问答,可以作为最基本阐述和教导共同信仰的依据。希望合宜的圣餐礼的认识能够在中国教会中不断得到提升,这也将强化中国教会作为真正普世教会一部分的身份。结合圣餐团契教会论的实现,后宗派的理念具有巨大的普世合作潜力。这两种可以相互获益:圣餐团契的教会论为后宗派主义提供更大的神学支持,而后宗派主义挑战了传统的教会,寻求勇敢的进步,促动宗派放弃那些导致教会分裂的传统和教政体制,以求基督的教会能够获得可见的合一。新教教会正形成不断增长的趋势,那就是致力于除去宗派之间的分歧。在这样的背景中,中国基督教的后宗派经验将对全世界基督教普世合作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教会需要各方面的管理,以应对挑战,克服目前的一些"乱"的现象。在目前的"两会"模式下,教会可以在人才培养、组织管理、建章立制等方面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0.
魏悌香 《天风》2010,(4):10-13
近三十年来,不管信徒增加多少,不少教会基本上采取比较传统的以“讲台为主、探望为辅”牧养模式,对这种方式有人戏称为“图养”。探望固然重要,但众多信徒仅靠一两个教牧同工岂不是“蜻蜒点水”?故目下一些信徒抱怨教会没有“家”之温暖感,教会的凝聚力随之下降。不时发现有信徒走失或离开,少数的甚至被异端邪教所引诱而误入歧途。为此,我们有必要反思和改进教会的牧养模式。本期我们讨论的话题是“丰富教会牧养事工”,相信会对有负担的同工同道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11.
<正>教会一旦发现异端邪说,就要及时商讨、马上处理,容不得半点拖延。延迟就意味着伤害!异端、邪教常常将"魔掌"悄悄地伸向教会,甚至公开到教会拉拢信徒,笼络或恐吓教牧人员,这对教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大伤害。异端、邪教一旦对教会产生了危害性,其后果不堪设想。它不但会"偷羊",分裂主的教会,还会造成原本合一和谐的教会生发混乱,使教会生出极大的破口。  相似文献   

12.
在上世纪80年代,"共融"(communion)一词逐渐取代"天主子民"(People of God)成为天主教神学家解释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教会论的核心概念,随之而来的是"共融教会论"(communion ecclesiology)在天主教教会论中占据主导地位。本文首先将诠释新约以及神学史中的"共融"概念;其次将考察"共融教会论"的定义和特征,并从东正教及天主教传统出发梳理共融教会论在近代出现以及在天主教会内部确立的历史;最后将阐明此教会论的代表——天主教神学家卢巴克(Henri de Lubac)的共融教会论思想。  相似文献   

13.
邵珊 《天风》2018,(9):18-19
教会论所决定的教会牧养模式是一种教会处境化的产物,同时这样处境化的教会牧养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实现教会本质。现今,我们正处于为中国教会"质"的腾飞而努力的时期。因此,探讨为教会带来质的提升的教会牧养显得格外重要。1.中国教会的牧养模式需要中国化我们首先要清楚何为教会牧养?教会牧养是指为了促进实现"教会作为教会之本质"而使用的综合性教会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世纪教会在教会音乐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格列高利圣咏在礼仪崇拜中的应用和"复调音乐"(多声部音乐)的发展。但这时期的教会基于"特殊恩典"及旧约"献祭"的精神,认为只有教会才有谱写音乐的权利,只有神职人员和唱诗班才有教会音乐侍奉的权利,而会众只有"聆听"的权利。作为日内瓦宗教改革的奠基人和组织者,加尔文于16世纪将教会音乐的权利从中世纪教会的限制下释放出来,开始"俯就"会众,倡导"会众唱诗"。同时,正如他没有将他的作品(《基督教要义》)称为"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iae),而是称为"敬虔要义"(Summa Pietatis)一样,他基于"神的话语",创设与"以心灵和诚实敬拜神"保持协调的"敬虔音乐"。本文藉着加尔文所开启的改革宗圣乐神学传统,首先阐述加尔文如何在基督教圣诗史上为教会树立了以"音乐"进行心灵和诚实敬拜神的典范,同时介绍加尔文音乐的"大众性"、"简洁性"和"朴实性"如何在音乐主观领域无形的推动现代音乐的发展,扩展了上帝赐予人类的"普遍恩典"的音乐领域。  相似文献   

15.
《天风》2014,(1):13-13
<正>教会需要"同工",而不是"同攻";教会需要"真理",而不是"争理";教会需要"祷告",而不是"控告";教会需要"合一",而不是"合疑";教会需要"人才济济",而不是"人才挤挤";教会需要"彼此相爱",而不是"彼此相哎":教会需要"和睦同居",而不是"合谋同拒"。  相似文献   

16.
海外消息     
《天风》2017,(6)
正全球基督教界人士积极响应"饥饿危机"在全球饥荒人数尤甚以往的当下,全球基督教界人士响应饥饿危机,"全球终结饥荒祷告日"将在今年5月21日举行。据悉,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WCC)、全非教会联合会(AACC)与信仰伙伴及网络携手召集此次祷告会。WCC总干事戴维德牧师(Olav Fykse Tveit)认为,饥荒不仅是因粮食短缺,更是冲突、干早、贫穷和全球无作为的结果,希望普世教会在提供紧急救援、支持及建立和平上扮演关键角色,来终结影响现今和未来世代的暴力和饥饿。英国圣公会督促教会防治家庭虐待  相似文献   

17.
王艾明 《天风》2011,(8):38-41
圣职按立既是历代教会的传统,也是今日教会的实际需要,它对于"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身体"大有裨益。可是在当今的教会中,不少信徒甚至一些教牧同工,对"圣职"按立所持有的观念比较模糊。既不合圣经教导,也不符今日教会实际情况。本期我们约请三位牧者从不同角度来谈这个问题,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18.
"义工"在教会中常指参与教会事工却不领薪金的基督徒,这在全国教会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温州教会中,"义工"则专指那些参与教会传道、负责讲台牧养而不取酬报的"义工传道"。"义工"在温州教会中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各个历史时期充当了重要角色。可以肯定地说,今日温州教会复兴的基础,就是拥有数以千计的义工传道。他们对教会的自身管理、教会牧养、事工拓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以温州教会各个历史时期为主线,简要介绍义工在温州教会的发展,藉以帮助读者了解温州义工发展以及他们在教会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要把教会变成一个"同心圆"型的教会,在这个"圆"型教会模式中,以基督为中心,神职人员和教友虽然职份不同,却以和谐合作的关系,共同肩负起教会的责任和使命。一、平信徒的身份地位平信徒"指圣职人员及教会所规定的修会人员以外的所有信友。平信徒藉洗礼与基督结为一体,成为天主子民。以他们自有的方式,分享基督的司祭、先知及君王的职务。他们也肩负整个基督子民,在教会及世界上的使命"。这是梵二文献《教会宪章》对平信徒的描述,强调了教会是"天主的子民"  相似文献   

20.
胡泉源 《天风》2016,(11):35-37
正二、中国教会现有的几种教堂模式我们来看中国教会现有的教堂建筑风格~1。可以尝试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将其分为几种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风格和类型:1.移植(嫁接)式:这个时期的教堂建筑都集中在新中国成立前。大多数的教会是西方差会传福音后建立起来的,教堂的模式就是所属母会的翻版,甚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