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R·G·克林伍德(Robin George Collinwood,1989—1943年),英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新黑格尔主义哲学家。其晚年尤为侧重于探讨历史哲学,由于他在历史哲学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被认为是英语国家中最重要的历史哲学家。甚至有的学者认为“近几十年来分析的历史哲学的发展和成就,部分地要归于克林伍德”。他的著作可以分为三组:第一组为其少年时代的作品,《宗教与哲学》(1916),《知识的图式》(1924)。第二组包括《哲学方法论》(1933),《自然的观念》(1934),及《历史的观念》(1936)的大部分。最后一组包括他的《自传》(1939),《形而上学说》(1940),及《新利维坦》(1942)。《艺术原理》(1936)则部分地与第二组接近,部分地和第三组接近。②其中,他的学生和友人T·M·诺克斯整理的在其死后出版的《历史的观念》一书集中体现了他的历史哲学的思想。下面我们对克林伍德的历史哲学的主要观点作一简介,并综述一下对其历史哲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康仕慧 《哲学动态》2006,(11):11-13
迈克尔·达米特(M ichael Dummett)是20世纪英国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主要贡献在分析哲学、数学哲学、语言哲学和逻辑哲学等领域,尤其是他关于弗雷格哲学的研究奠定了他的整个哲学生涯,他是20世纪反实在论和数学哲学中直觉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有:《弗雷格:语言哲学》(1973);《直觉主义的成分)(1977);《弗雷格哲学的解释》(1981);《弗雷格和其他哲学家》(1991);《弗雷格:数学哲学》(1991);《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1991);《分析哲学的起源》(1993);《语言的海洋》(1993)等。2005年12月~2006年5月作者在英国牛津大学访问期间对他…  相似文献   

3.
提到波拉尼这一姓氏,我们就会想起经济人类学的主要鼓吹者之一K.波拉尼(匈牙利名:波拉尼·卡洛伊)。可是,这位波拉尼还有一个比他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胞弟,此人就是《M.波拉尼的世界》主人公M.波拉尼(匈牙利名:波拉尼·米哈伊)。也许,随着M.波拉尼的思想全盘介绍到日本,科学和哲学界将不可避免地受到震撼。在这个意义上,R.盖尔威克的《M.波拉尼的世界》乃是赠给读书界的一份大大值得欢迎的礼物。实际上,早在本书问世之前,M.波拉尼的思想在日本就已有人问津了:佐藤敬三先生迻译了堪称他哲学精粹的《沉默知识的阶段》一书(1980年);  相似文献   

4.
因为不间断的探索,高清海的著述相对来说呈现出一种过程性与未完成性。但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完成的《“人”的哲学觉悟》(见《高清海哲学文存·续编》第3卷,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下引此书只注明页码),却是另一性质的:它有明显的系统性——对哲学家本人而言则有相当的完成性。作者特别申明:“2000年以来,我试图把我形成的思想集中起来做一系统的阐发,这就形成了本书的构思。”(前言第1页)显然,作者是要系统地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从而展现一种相对完成的高清海哲学。因此,这部著作应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和讨论。本文现依据这一著作,…  相似文献   

5.
1974年麦克米兰公司出版了《贝克莱》一书,作者为加拿大蒙特利尔市麦克吉尔大学哲学教授H. M. 布拉肯(H. M. Bracken。《贝克莱》一书系统论述了贝克莱的主要哲学观点。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贝克莱哲学的基本倾向和性质,指出了同传统观点不同的新看法。他认为,贝克莱哲学不属于同洛克的名字紧密相连的英国经验论一派,而属于笛卡  相似文献   

6.
作为20世纪英美著名的政治哲学家,欧克肖特(M.Oakeshott,1901-1990)以政治哲学享有盛名,但对历史的哲学思考同样构成了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论历史及其他论文》(包括《经验及其模式》)一著中,欧克肖特对历史进行了独特的理解。在他看来,历史概念存在着暧昧  相似文献   

7.
L·M·阿尔汉格尔斯基(1925—1982)是苏联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博士、教授。他生前曾任苏联哲学协会伦理学分会委员会主席,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伦理学研究室主任。他一生写了很多伦理学专著和论文,特别重视对伦理学范畴的研究。在1974年出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伦理学教程》中,他写了专篇《价值哲学问题和伦理学范畴》,以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论述伦理学范畴。本以简要介绍他的这部著作中有关伦理学范畴的内容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在美学的世界中》这部论文集里,里夫希茨批判的另一个重点对象是著名哲学家、美学家 A.B.古雷加(亦译为古留加)。古雷加是那些脍炙人口、雅俗共赏的传记性学术著作如《康德》、《谢林》、《黑格尔》和《赫尔德)的作者,1986年又出版了专著《德国古典哲学》,这是他三十多年研究成果的总结。他声称,他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研究美学。他的主要美学著作有《历史美学》(莫斯科,1974年)、《科学时代的艺术》(莫斯科,1978年)、《历史艺术》(莫斯科,1980年)。他的新著《美学原理》  相似文献   

9.
在卢卡契漫长而曲折的学术生涯中,美学是贯穿其一生的研究领域。从他的博士论文《戏剧的形式》和第一部美学论文集《心灵与形式》(1911年德文版)到晚年的代表作《审美特性》(1963年德文版),跨越了半个世纪。如果说《社会存在的本体论》是卢卡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独创性探索,那么《审美特性》则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开拓性贡献。他提供了一种在知识论基础上对审美现象进行哲学研究的方法,开拓了一条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论与生存论视野中的美学研究路线。一美学作为研究审美活动及其规律的人文学科,哲学观念的取向是决定其世界观和方…  相似文献   

10.
1988年10月金秋,与庄福龄教授同赴贵阳参加学术会议,他将其主编的新著《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以下简称《传播史》)送与了我一本。拜读这都近50万字的巨著,既感到了这部力作的份量,也萌发了几点随想。庄福龄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30多年,在50年代初期就有志于把五四运动以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个早产的胎儿。我决计把这篇并不成熟的文字抛到学术界,是因着两个不无衷曲的考虑:(一) 牟钟鉴①在他的《中国传统哲学的评价及其历史命运》(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9期,以下简称《命运》)一文中,对我的《传统文化的封闭性及其时代特质》(载《光明日报》1986年5月26日,以下简称《特质》)一文提出诘难后,经由我的答难(见《哲学研究》1987年第9期文章《答牟钟鉴》),再次向我提出了诘难(见《哲学研究》1988年第9期文章《澄清与探讨》,以  相似文献   

12.
索仁·克尔凯郭尔无疑是西方思想史上极重要而又极难理解的一个人物。他的著作在生前不被任何人理解,在他身后也多半是被误解了。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咎于他的著作形式:匿名著作。而这种形式又与他的重要思想:间接传达分不开。 克尔凯郭尔把他的著作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美学著作,包括他1843年出版的三部著作:《或此或彼》、《恐惧与颤栗》、《重复》以及《焦虑的概念》(1844),《生活道路诸阶段》(1845),《致死的病》(1849)等;第二类是哲学著作,包括《哲学片断》(1844)和《最后的非科学的附言》(1846);第三类是宗教著作,包括《爱的功课》及大量“启迪性谈话”。第一类著作采取匿名形式;第二类著作仍采取匿名的形式,但克尔凯郭尔以编者的身份出现,第三类著作用的是真名。克尔凯郭尔与他的匿名著作是一种什么关系,他到底想通过匿名著作传达什么,这对研究克尔凯郭尔的思想至关重要。这个问题,西方学者一开始是忽视的,后来注意到了,却很少严肃对待,直到最近,美国学者M.Holmes Hartshorne才给予正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亨利·勒费弗尔(Lefebvre,Henri,1901——)是20世纪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中心人物之一,也是写作最多的人物之一。他1901年生于赫格特茅(加斯科涅),在纳瓦勒度过了青年时代。为了当一名大学教师,他曾在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的  相似文献   

14.
柏格森(1859年—1941年),法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体系,以1907年《创造的进化》为代表,以神秘的“生命的冲动”为本体,打出科学的旗号;至1931年,他应用了他的反理性的生物学观点,从事宗教、伦理研究,发表了《伦理与宗教的两种泉源》一书。他的重耍著作,在法国已再版七十余次(瑞士、比国的法支版及各国译本尚不在内)。第二次大战以后,法国资产阶级哲学热烈讨论的主题,多半是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新黑格尔派也很出风头,柏格森似乎有些被冷落了。但据1961年的调查,法国中学升学会考中,援引柏格森论点的哲学试卷,占 60%以上,可见其影响之广泛了。柏柏森本人系后猷太人,纳粹占领法国,震于他的名望,要给他以亚利安人种的待遇,他拒绝接受;因此在冬季缺煤取暖的情况下病死了。他的神秘的本体论影响过法国著名工团主义者索雷尔(George Sorel),后者自命要以柏格森哲学来补充修正马克思主义(索雷尔:《暴力论》);墨索里尼直到法西斯专政以来,还自认是索雷尔的学生。柏格森喜欢摘引歪曲当代生物学知识,但对自己的真正思想根源则讳莫如深。他主要是把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作为神秘的、反理性的实体,这就为法西斯供给了哲学上的武器(所谓全体主义反对原子主义)。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战争与和平》以历史题材反映了作家复杂的社会伦理道德思想,《安娜·卡列尼娜》就以现实生活为题材集中反映了家庭道德思想。作家在创作这部巨著期间,一方面,俄国社会正处在激烈动荡的大变动之中,另一方面,是作家本人的家庭遭到了一系列的不幸。1873年—1875年间,夭折了三个孩子,两人姑母先后死去。他的妻子索菲娅,也险些遭不幸。这些遭遇不能不影响作家的思想、情绪,甚或对人生的看法,特别是对《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他在当时给诗人费特的信里说:“家庭中没有完满的幸福。”尽管这部小说不  相似文献   

16.
近来,海德格尔早期的一些弗赖堡讲座稿[《全集》56/57卷,《全集》58卷,《全集》61卷,《全集》63卷和"那托普论文":《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解释学境域的显示)》]等相关手稿,以及关于时间概念的演讲稿(《时间概念》)被发表了,于是我们现在可以更好地理解海德格尔通向《存在与时间》的哲学道路(这是一条由于在《存在与时间》之前十年的沉默而长期不为我们所知的道路),从而也能更好地理解这部杰作本身了.战后期间海德格尔的另一重要早期文献,即他未发表的关于雅斯贝尔斯的详尽评论,一段时间以来就已为世人所见了(《全集》9卷1-44页).他1925年夏季学期的讲座稿(《全集》20卷)也是如此.这个文本突出地显示了在通往《存在与时间》的道路上,海德格尔与胡塞尔现象学甚为广泛而细致的遭遇.  相似文献   

17.
《理性与善》一书是用来“在近代哲学的攻击面前为理性辯护”的一个三部曲的第二部。《理性与分析》是这部丛书的第一部,它保卫理性在认識論中应有的权利;《理性与信仰》,尚未出版,将在神学的領域內履行同样的任务。这部丛书是以卡魯斯(Carus)讲演(1959),吉弗德(Gifford)讲演(1952-1953),并且在較小的程度上以諾伯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哲学史有两个基本主题: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一个是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这两个基本主题合起来,就是中国哲学现代化。冯友兰对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尝试和努力,体现于抗日战争时期所著六书:《新理学》(1938年),《新事论》(1939年),《新世训》(1940年),《新原人》(1942年),《新原道》(1944年),  相似文献   

19.
E.M.福斯特(1879-1970)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文艺理论家和散文家.他的主要文学成就是六部长篇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最漫长的旅程》、《一间可以看见风景的房间》、《霍华兹别业》、《默瑞斯》、《印度之行》和一部演说集《小说面面观》.《霍华兹别业》(1910)的发表,与《印度之行》(1924)的出版竟相隔14年,其间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20.
一、超切主义的哲学:《易经》哲学的特质 1 何谓《易经》哲学?《易经》哲学的义理归趣何在? 《易经》哲学,顾名思义,乃是本于《易经》的哲学。《易经》又名《周易》,本是卜筮之书。但蕴含在此书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画、卦辞和爻辞)和传(包括象传、彖传、系辞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两部中的哲学义理却是宏深奥衍,罕有其匹的。卜筮原是先民籍以安身立命的一种重要手段——一种统合直觉与理解于一炉的生命道术。《易经》哲学正是环绕着卜筮的生命道术而发展出来的宇宙观、人生观。从纯粹的哲学立场来看,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哲学呢?我们的答案是:它是一种场有哲学,也是一种生命哲学——一种归结于生命与场有的超切互摄之道的“超切主义哲学”。所谓场有乃“权能场有”之省。“权能场有哲学”乃是一种以行依体验为出发点,为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