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缅甸是典型的佛教艺术荟萃的东南亚国家。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在缅甸,佛教文化至今仍是主流文化。缅甸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骠国、蒲甘、战国以及殖民地时期四个阶段,其造像风格随着佛教文化在社会地位的变化显现出不同的风貌与特征。13-19世纪前半叶,缅甸佛教艺术正处于战国时期,这一阶段缅甸佛教艺术单尊佛教造像明显增多,样式较为统一,差异甚微;叙事性题材完全摆脱了空间的限制,但数量大幅减少;佛教造像中的印度教因素显著增强,但总体上仍以佛教艺术为主体造型风格。19世纪后半叶以后,缅甸进入殖民地时期,佛教艺术得到了自觉发展,有了新的特点,装饰变得极其繁缛,同时英国的殖民统治开启了缅甸佛教艺术多元化路径,促进了缅甸佛教艺术特色的形成,装饰构件极其繁杂,造像审美风格日趋精美。  相似文献   

2.
岳钰 《中国宗教》2014,(7):35-35
在世界化的过程中,由于佛教是一种跨越国界、民族、语言、习惯、审美的大面积推进的宗教,它因此也带来了艺术的多样性,统治者、供养人、寺庙住持等人的艺术品味、工匠的技艺水平、民族审美嗜好、风俗习惯等,都为不同时代的佛教造型艺术风格的形成增添了特殊的因素。从印度的笈多王朝开始,越来越多的人信仰佛教,人们跳出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局限,创立了大乘佛教,并逐渐地成熟。  相似文献   

3.
北宋官式建筑法典《营造法式》中记载并描绘了15种佛教艺术题材和1种受佛教影响的艺术手法。这些装饰艺术在《法式》中的出现,说明它们是属于北宋国家层面认可的宗教文化形式与内容。从审美文化视角来看,《法式》佛教艺术以建筑装饰纹样的形式呈现在该法典中,其内容上承载了世俗化的美好寓意,形式上具有典型性和程式化特征。折射出佛教在中国化进程中,佛教审美文化在建筑艺术中的呈现。此外,此研究对探讨当代中国佛教艺术发展与佛教文化建设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佛教是文化”这一概念,最早是毛泽东提出的,佛教自东汉年间传入中国,中印文化就双向交流,互相融合,从佛教经典、诗偈、传说故事,还有寺庙建筑、壁画、造像、雕刻等无不体现了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文化自古以来都富有着智慧,而这种智慧不仅兼容并蓄着外来的文明而且富有着十足的创造精神。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就是这一智慧的完美体现,它在延续印度佛教雕塑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伟大的创造,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造像风格。从北魏时期开始,中国有了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佛教造像艺术,而到了隋唐时期,这种艺术也日渐成熟起来。在现存的佛教造像作品中,龙门石窟的石刻造像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一风格。  相似文献   

6.
佛教美育之所以成立是由佛教与美育的共通性与佛教之美的独特性决定的,其研究视角既不能简单地用已有美学概念嵌套相关佛学材料而展开演绎推理构成理论体系,也不能将佛教美育仅局限于信仰层面或者文化单一层面讨论。佛教美育的研究视野首要遵从佛教作为信仰存在的现实状况,以入乎其内的视角考察佛教的宇宙观、本体论,信众审美理想境界与达成理想人格境界过程中所遵循的审美活动规律;再以出乎其外的视角,考察其作为中华美育一部分,如何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积淀个体群体审美文化心态以实现主体心性内在转换,践履美好生活之构建,弘扬中华美育之精神。  相似文献   

7.
佛教对中国文化有非常大的影响,人们到全国各地游览名胜的时候往往会遇上佛教寺院,凡是有年头的寺院附近,不难看到一群一群几米高的尖塔.  相似文献   

8.
缅甸是典型的佛教艺术荟萃的东南亚国家。在缅甸,佛教文化至今仍是其主流文化,佛教造像艺术价值很高。缅甸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骠国、蒲甘、战国以及殖民地时期四个阶段,其造像风格随着佛教文化在社会地位的变化显现出不同的风格与特征。其中,骠国早期的佛教艺术作品是稚拙的代表,骠国后期的佛教艺术作品不断走向"精致";蒲甘王朝时,印度教艺术来到缅甸并融入了缅甸佛教艺术造像中,佛教造像体量由小变大,叙事性题材的大量兴起并得到广泛传播,这是继缅甸后期佛教艺术发展的一个新特点。  相似文献   

9.
佛教寺院园林是佛教建筑、佛教文化、自然美景与人工山水的综合体,是佛教建筑在园林化过程中呈现的成熟的文化形态。佛教寺院园林,既是中国古典园林与佛教建筑在空间布局和审美情趣上的渗透组合,又是中国宗教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互相交流中的自我发展。中国佛教自印度传入后,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经历初期形成、全盛发展、成熟定型等时期,不断变化与自我完善,呈现出寺院中国化、园林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正>一中国传统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表演艺术等各种元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传统艺术,是我国最具有民族特点和风格的艺术样式之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道教思想对于中国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中国传统戏曲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佛教道教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中国传统戏曲的故事文本、剧作审美、戏曲叙事、戏曲表演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正>北朝佛教造像艺术受朝代更迭和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从犍陀罗风格到中原风格的过渡,完成了佛教造像中国化的进程,并奠定了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基础。北朝是指从北魏明元帝泰常五年(420)到北周静帝大定元年(581),中国北部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诸代。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快速发展。尽管时间跨度只有150多年,但是由于经历了几次朝代更迭,以及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同时期的雕像艺术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2.
<正>传承至今的洋县佛教音乐以音乐的形态记录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佛教文化、民俗以及审美旨趣等内容,成为佛教与民间世俗社会融合的典型的文化现象,为文化学、音乐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例证。洋县佛教音乐分布于陕西省汉中洋县,自南北朝时期开始形成,经历了唐宋的成熟期、明代和清代的鼎盛期,已经有1400余年的传承历史。洋县佛教音乐不但是陕西佛教音乐的缩影,也是西部民间佛教音乐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13.
李智 《美与时代》2006,(6):28-30
佛教造像艺术丰富多样,因此亦被称为“像教”。佛教造像艺术在中国传播和繁衍的进程中,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审美心态及文化传统,经过中国的艺术家和民间工匠的吸收、融合和再创造,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造像艺术”。  相似文献   

14.
张含冬 《美与时代》2014,(9):106-106
佛教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被进一步的中国化,而隋唐时期政治背景的稳定,经济的富足均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佛教的装饰艺术也在此期间达到了高潮。通过对隋唐时期的佛教装饰艺术的探索,借以探寻唐代佛教装饰艺术中的民族化装饰审美理想,唤起现代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继承。  相似文献   

15.
<正>山西太原的明代佛教壁画整体风格简约、质朴,在画面结构上讲究对称均衡、开合呼应、虚实相生,在色彩上追求艳丽繁复,在内容上突出世俗化、生活化场景,既体现了山西太原的地域特征,又展现了明代的审美特点,堪称明代佛教壁画中的精品。明代以后,寺观壁画艺术已走向尾声,在画面构图和人物造型上,都已经开始程式化,形成一体化的风格。不过,由于当时寺观壁画极为普及,  相似文献   

16.
周武忠 《美与时代》2006,3(3):31-33
人们总是首先把莲花与佛教相联系,其实,无论是佛教、道教、印度教,还是基督教,均把莲花看作圣莲。本文论述了莲花与古埃及、印度、欧洲等不同民族的不同宗教的文化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刘莉 《美与时代》2007,(6):36-38
"和"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智慧的精华,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和深远的影响力促使中国智慧在保留原始"诗性智慧"审美因子的基础上,将审美风格发扬光大并深深浸入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修身之道、治国方针、宇宙观、艺术标准等方方面面,构建起以"天人合一"、"体用不二"、"主客同构"、"情理交融"等为代表的和谐化审美风格的中国智慧大厦.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化主导的全球化背景下,势必要推进中华佛教文化的现代转型,促进传统文化的返本开新以及人类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作为现当代中国佛教的重要侧面,百年佛教文学包括现代阶段和当代大陆、台港澳等时空存在,从古典形态转向现代白话创作,诸多优秀作品传达出契合本土语境的现代佛教审美体验。当代佛教须深契佛陀本怀,洞达中国经验,强化全球视域,三个方面循因缘法与因果法形成富有张力的系统。  相似文献   

19.
2005 年 2 月 15 日-16 日“佛教与云南文化”研讨会在云南省弥勒县举行。会议由昆明佛学研究会主办,并得到了昆明市宗教事务局、红河州宗教局和弥勒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会议收到论文 30 余篇,涉及了云南佛教的许多方面,来自于北京和云南地区的学者专家 50 余人出席了会议。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云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刀述仁主持了会议。现综述如下。 一、当代佛教与云南文化。学者认为,云南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是一项应该慎重对待的工作,需处理好佛教文化因素的挖掘与佛教自身发展的关系;旅游活动与正常的宗教活动的关系;佛教文化旅游景点的管…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和日本的佛教史上存在过被称为"隐僧"和"聖"的团体,他们同出而异名,有着相当密切的文化渊源.但是在各自国家的佛教发展史上起着不同的作用,尤其是在推进宗教改革、向民众的普及佛教以及倡导社会救济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由此可见两国佛教文化的不同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