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我同一性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郭金山  车文博 《心理科学》2004,27(5):1266-1268
自我同一性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这一概念自提出后就面临着概念澄清的问题.尤其是与相关概念的边界划分问题。因此.要把握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就需要对与自我同一性相关联的概念进行辨析。这主要涉及到(1)自我与同一性;(2)自我同一性与自我概念;(3)自我同一性与个人同一性、角色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  相似文献   

2.
安秋玲 《心理科学》2007,30(4):895-899
本研究以小学至高中阶段的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使用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测量的标准化问卷,对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其中,初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同时,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在不同领域问表现出发展不同步的现象,人际关系领域发展比意识形态领域较早;另外,自我同一性发展受地区、性别角色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修订的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同一性风格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1233名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考察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发展特点以及父母教养权威性、同一性风格和自我同一性状态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从初中到高中,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状态表现出前进的发展趋势,高中和大学阶段处于四种同一性状态的人数比例不存在明显差异;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多地处于同一性获得状态;父母教养权威性既对同一性状态有直接预测作用,又以同一性风格为中介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4.
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发展是青少年的重要课题。本文在综合中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认知发展、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等方面因素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弓思源  胥兴春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2):1769-1776
Erikson将自我同一性看作是终生发展的过程并把18~25岁作为发展的关键时期, Arnett根据后现代社会的现实环境将这一阶段命名为“始成年期”。始成年期自我同一性对情感、工作、世界观等自我同一性发展领域的关注度相对青少年期更广泛与深入, 发展任务的繁杂使始成年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更具波动性, 并随着个体逐渐成熟而更多处于同一性的高级状态。后现代社会属性是始成年期自我同一性问题的根本, 原生家庭持续影响始成年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同时学校与工作单位这样的社会机构构成近端环境直接作用于始成年期自我同一性, 自主性在始成年期个体与其家庭及所处社会机构的交互作用中对自我同一性起到关键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考查不同文化背景下青少年职业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趋势,采用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对中、日、韩三国1957名青少年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总体上,中、日、韩青少年的职业自我同一性状态比例最高的皆为延缓状态;(2)从高一至大四,中、日、韩青少年的职业自我同~性发展趋势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我同一性是西方心理学一个重要的概念,但至今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通过对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不一得归因分析,指出了整合自我同一性概念应关注的几个范畴,进而提出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与自我、人格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本质上,它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1)最基本的层面,即ego-idernity;(2)个人同一性;(3)社会同一性。  相似文献   

8.
马西亚的同一性状态学说以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为基础,根据个体在青年期对有关人生发展的重大问题的探索和投入的程度,用实征的方法对同一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同一性发展的四种状态:同一性闭合、同一性延缓、同一性形成和同一性散乱。  相似文献   

9.
自我同一性研究的新模型——双环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薇  寇彧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5):725-733
自Erikson提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以来,它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课题,这方面的实证研究主要基于Marcia提出的同一性状态模型。随后的研究者Luyckx等人不断整合和改进状态模型,并结合自我关注领域对反思型自我关注和沉浸型自我关注的区分,提出了双环模型的理论。双环模型理论认为,广度探索、深度探索、沉浸探索、做出承诺和认同承诺五个维度构成了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发展的两个环——"承诺形成环"和"承诺评价环",两个环之间不断地发生着动态的交互作用,其结果造成了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发展的6种状态:达成,早闭,沉浸延缓,轻松混淆,扩散混淆和未分化。  相似文献   

10.
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我同一性作为西方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广泛地应用于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但由于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的丰富与复杂以及研究者理论框架的不同,使自我同一性的概念缺乏明确统一的定义,从而影响了同一性概念的理论功能。本文分析了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奠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实证研究以及自我同一性概念发展的新趋向,透视了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不同层面和不同维度上的含义。最后,提出了整合自我同一性概念应关注的范畴以及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张日晻 《心理科学》2000,23(4):430-434
本文就自我同一性的诸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涉及自我同一性概念、同一性扩散、心理的延缓期几个方面;并介绍了中外有关自我同一性地位的研究的几项成果,包括马西亚(J.E Marcia,1964,1965)的研究、加藤厚(1993,1997)的研究和张日昇(1993,1994)对中国青年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实证研究;此外,还介绍了自我同一性形成度的自我测定量表及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从网络环境的视角来看, 同一性实验是指青少年以互联网为媒介, 通过自我表征和自我探索来构建同一性的一系列行为。网上交际的优越性、青少年的人格特征、同一性状态和动机等因素促使青少年进行同一性实验。青少年在参与同步聊天、社交网站和网络游戏的过程中实现同一性实验, 并对其同一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未来的研究应关注网络环境差异和社会比较对青少年同一性实验影响的同时, 还应通过追踪研究和跨文化研究等, 探索同一性实验的深层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为考察网络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其内在心理机制—自我同一性状态的中介作用,采用问卷法对2634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网络社交媒体使用无法直接预测青少年生活满意度,但可以通过自我同一性状态这一中介变量产生间接影响;(2)网络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呈现双重作用,既能通过加强成就型自我同一性状态提高生活满意度,也可以通过增强弥散型自我同一性状态进而削弱青少年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安秋玲 《心理科学》2005,28(4):1001-1004
在对青少年同伴群体的研究过程中,发展心理学者借鉴了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同一性理论的有关内容,对同伴群体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发现,青少年在同伴群体交往过程中获得的群体同一性影响个体的行为,并进一步探究了有关影响青少年群体同一性的因素。本文对目前国外的青少年群体同一性的研究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了将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采用父亲忽视量表、情绪调节量表和自我同一性量表,对521名青少年进行调查,以情绪调节为中介,研究父亲忽视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情感距离和认知重评对高中生同一性有较强的预测力,认知重评在情感距离与同一性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认知重评在父亲参与与同一性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自我同一性理论与经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ErikErikson首先提出自我同一性的问题,并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描述,但没有对其进行实证研究。而Marcia则从复杂的自我同一性概念中析出两个维度,从而对自我同一性进行实证研究成为可能。随后的很多研究都把同一性发展归于个人因素,但这很难解释倒退现象,于是情境因素就被引入到同一性发展中来,现在许多研究者对于影响同一性发展的因素既有情境因素又有个人因素这一点已达成共识,并提出一些理论模型。与此同时,另有一些研究者希望探求到自我同一性这一构念与其它构念间的关系。同一性构念效度及其发展机制以及同一性构念与其它构念之间的关系仍是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从网络同一性实验与自我同一性间关系的分歧出发,提出相应的理论模型,考察网络社交倾向的调节作用及强迫性网络使用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网络同一性实验量表、自我同一性实验问卷以及强迫性网络使用量表对275名大学生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1)网络社交倾向对网络同一性实验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对于线下社交倾向的大学生,网络同一性实验对自我同一性有消极预测作用;但对于线上社交倾向的大学生,中等程度的网络同一性实验会积极预测自我同一性的发展;(2)强迫性网络使用在网络同一性实验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总之,网络同一性实验整体上不利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但若把握好"度"也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团体辅导对提高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干预效果。方法:采取团体辅导的方法对大连理工大学的30名大学生进行干预,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研究的实验设计,使用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和青少年同一性危机量表进行测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被试训练前后各项目、总分得分差异。结果:团体辅导后,实验组被试干预后自我同一性地位均在不同程度上发生改变,多于63%的成员的同一性定位呈现了提升趋势,自我同一性危机的七个维度,经深入研究,团体辅导对时间透视、自我意识、角色尝试、自我确信及了解、价值定向五个维度能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对照组心理健康状态前后测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团体辅导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并探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发展特点。方法:从湖南某大学随机抽取320名大学生,采用王树青等人修订的EOM-EIS-II量表作为测量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工具。结果:(1)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性别、独生和非独生、城乡的差异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独生非独生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的一些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而来自城市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之间不存在差异;(2)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同一性状态得分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总体获得、总体延缓、总体早闭、意识早闭、人际早闭、人际延缓和人际获得7个维度上差异显著。结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20.
720名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俞瑞康 《心理科学》2004,27(2):413-416
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实证研究表明,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经由一个理慰朦胧——困惑疑为——现实提升的过程。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度数分布中间大,两头小。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存在性别差异。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与学习成效自评交互影响。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教育训练应予以重视和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