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关于天台哲理的一段联想王志远编者按:太虚大师曾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有一位著名佛教学者却认为这句话只说了一半,应当这样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宗和教,其中宗指禅宗,教即指天台教观。天台宗是隋唐时期成立的一个既有系统的佛学理论、又有详明的修习次第的中...  相似文献   

2.
道学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说 ,道家思想“综罗百代 ,广博精微” ;现代著名学者鲁迅先生说 ,“中国根底全在道教” ;世界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先生说 ,“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 ,就像一棵烂掉了根的大树。”的确 ,从整个中国历史来看 ,道学的作用实与儒学不相上下 ,它们一隐一显 ,共同浇灌着中国社会的文化土壤 ,对中国社会之发展和中华民族性格之形成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然而 ,长期以来 ,或者更准确地说 ,2 0世纪 90年代之前 ,道学研究一直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如果说儒学的研究可谓“门庭若市”的话 ,那么 ,道学的研究则可谓“门庭冷落”。有人将…  相似文献   

3.
《金刚经》是中国佛教流行最广,普教于佛教领域以及在中国社会各界影响最大的一部佛家经典,古往今来,下至一般平民百姓,上至帝王将相,乃至当世伟人毛泽东都曾屡屡拜读。此经能产生如此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最根本的是取决于该经所表述的佛法威力,若论此经功德之大,非我辈凡夫所能概论,正如经中所说:“我著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因此,释边牟尼佛对此经功德也未一一具说,但他终究告诉我们:“一切请佛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此经出。”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曾说:“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  相似文献   

4.
正最累的莫过于做人。有人说,做人累就累在多一条会说话的舌头。不能说这话毫无道理:想想我们由小到大,谁不是在听着各式各样的舌头对我们各式各样的说法中一岁岁地长大起来?少年时你若经常沉默不语,定有人会说这孩子怕是有些呆  相似文献   

5.
女病人说:“医生,你叫我把舌头伸出来,怎么你又不看呢?”医生边开药方边回答:“我不是要看你的舌头,我叫你把舌头伸出来,只是要你在我开药方时安静些。”  相似文献   

6.
中国禅宗的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禅宗的振兴佛日太虚大师曾说:“顿悟禅为中国佛学之骨髓,又为佛学之核心。唯中国佛学握得此佛学之核心,故释迦如来真正之佛学,现今唯在中国。”又说:“中国佛教之如能复兴也,必不在于真言密咒与法相唯识,而仍在乎禅。”(《年谱》)这是大师通观全体佛学、洞察...  相似文献   

7.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围绕这个问题,我们来理解几个故事,这对于我们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增长智慧是大有裨益的。 牙齿和舌头传说孔子带领学生去请教老子。孔子恭恭敬敬行过礼,垂手站在一旁。老子已经很老了,正在闭目养神,听到响动,张开眼睛望了望。孔子又请安,说:“弟子孔丘特来求教。”老子张开嘴,用手指着自己的口问:“你看我的牙怎么样?”孔子说:“全脱掉了。”老子又指着自己的舌头问:“你看我的舌头怎么样?”孔子说:“还好。”老子又合上眼,什么也不说,继续闭目…  相似文献   

8.
利百加 《天风》2014,(10):34-35
“一言兴国安邦”、“一言祸国殃民”、“言多必失”、“祸从口出”……这些古话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一个人应当谨慎自己的言语.经上说:“谨守口的,得保生命;大张嘴的,必致败亡.”(箴13∶3)“智慧人的口说出恩言;愚昧人的嘴吞灭自己.”(箴1 0∶12)“若有人自以为虔诚,却不勒住他的舌头,反欺哄自己的心,这人的虔诚是虚的.”(雅1∶26)“只要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参弗4∶29)可见,信徒谨慎自己的言语口舌是多么重要!然而,当我们运用神的话语时,常常会出差错、走极端,容易把“谨守口舌”理解为“沉默不语”或是“闭口不言”.正因如此,信仰有时也会产生极端与偏激.  相似文献   

9.
病与业力     
病,人人望而生畏,凡是人都逃不脱病痛的磨难,这是人生无法抗拒的一种灾难。佛祖释迎牟尼在论说世间八苦之中,就有一个“病苦”,因而认识病苦之源,如何对待疾病,这是人们一个无法回避的人生重大问题。人为何生病,病从何来,说法不一,有人说:“病从口人,”;又有人说:“病从食起;”还有人说:“病从遗传而来”等等。这些说法从某一个角度,某一个断面来讲,似乎颇有一些道理。但这一切认识仅仅是世间辩识所致,是分别智所见,并未认识到病起的根本,由此也会使我们对病的防治上蹈入某些误区。病起的根本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业力。…  相似文献   

10.
在通行的哲学史教科书中,王充被看作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的著名代表。但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王充既讲物质之天,又承认超自然的意志之天的存在;既讲元气自然论,又把元气与精神性因素揉合到一起;既反对董仲舒的天人相互感应理论,又讲符瑞灾祥说;既反对人死为鬼,又承认由天地之气构成的鬼神的存在。由是观之,王充作为“战斗的天神论者”和“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的称号,恐怕是要再探讨一番了。一、王充所谓“天”是纯粹的物质之天吗?不可否认,王充所讲的“天”首先具有物质之天的含义。他说:“夫天者,体也,与…  相似文献   

11.
试释“七因明”宏度因明是在论辩中产生的。论辩有着时间、地点、辩论之事、参加人员等等条件的限制,即所谓“七因明”:一、论体性:辩论之性质,有其六种。(1)言论,即世间的语言。(2)尚论,即世间崇尚、高尚、景服之论议,是人们乐闻信从,没有过失,与理相应之...  相似文献   

12.
必言 《天风》2003,(6):30-30
圣经上曾说:“原来我们在许多事上都有过失;若有人在话语上没有过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雅3:2)可是谁又能制服自己的舌头呢? 今天晚自习结束时,突然班上两位同学吵了起来,原因是因为其中一位同学说另一位同学在别人祷告时看英语书。两个人就你一言我一语地吵了起来。“你是什么东西,我……”另一位言:“你是什么东西,我要你管……”两人互不示弱。同学好多去劝架,才平息了……  相似文献   

13.
著名的高尔夫球星罗伯多有一次赢得一个锦标赛的冠军,在收到奖金支票和球迷拍照完毕后,他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宾馆正准备休息。突然.房间的门铃响了,罗伯多起身打开房门,宾馆的服务员对他说:“罗伯多先生,一位妇女让我把一封信转交给您。”  相似文献   

14.
关于《论语》中的两条注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色斯举……”  《论语·乡党》:“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关于这一段话,历来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于是有人说这段话的语序可能有颠倒,有人说可能有缺文。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本条的注释二中总结说:“这段文字很费解,自古以来就没有满意的解释,很多人疑它有脱误,我只能取前人的解释之较为平易者翻译出来。”此后又出版了几种关于《论语》译注的版本,所持的看法基本都是如此。其实,关于这段话的大意,古人早已作出了正确的理解。《韩诗外传》卷二有这样一段记载:楚狂…  相似文献   

15.
梁亦琨 《天风》2001,(9):12-13
“原来我们在许多事上都有过失;若有人在话语上没有过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雅3:2)。的确,舌头如刀,舌头如火,舌头如舵,它会讲夸大话,也会讲真实的话,它会讲污秽的言语,也会讲圣洁的话语。所以,我们要靠着圣灵来管治舌头,使它能讲造就人的话。讲合宜的话语十分重要。下面我们要看大卫的几次讲话,圣经中为什么说他是个说话合宜的人。 一、在敌人面前讲勇敢的话(撒上17:41-47) 当日在以拉谷的战场上,非利士人歌利亚耀武扬威,向以色列军队骂阵,“你们叫一个人出来,与我战斗!”“他若能与我战斗,将我杀死,我们就作你们的仆人;我若胜了他,将他杀死,你们就作我们仆人,服  相似文献   

16.
菩提一叶     
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不能以金钱、权力、荣耀以及征服来衡量,如果以强迫等非法手段获取或误用,乃至以执著的态度来看待这些世间之物,它们就会成为占有者痛苦和悲伤的根源—那烂陀对于众生来说,幸福是一个美好的名词,但是幸福是什么样的呢?有人说;“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钱,有了钱我就幸福了。”有人说:“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权,有了权我就幸福了。”有人说:“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名.有了名我就幸福了。”有钱可以下馆子、买房子、买车子……可是钱不等于幸福;有权可以让人服从、听话,可以指挥别人,但是并不等于幸福;有…  相似文献   

17.
鲤鱼与道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鲤鱼是一种淡水鱼,体扁鳞大,嘴边有触须二对,背苍黑,腹淡黄,尾赤红。由于它颜色美丽,体肥味美,古人极为喜欢它。《诗经·陈风·衡门》就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意思是说:难道吃鱼一定要吃黄河里的鲤鱼?难道娶妻一定要娶宋国子姓贵族的姑娘?从这里我们知道,春秋时期陈国(今河南淮阳一带)吃鱼有一种风气,以黄河里的鲤鱼为最好。后来,鲤鱼一直是人们酒宴上的美味佳肴,而且还是人们送礼的珍贵礼品。《家语》就记载说:“孔子年十九,娶于宋之并官氏之女,一岁而生伯鱼,伯鱼之生,鲁昭公使人遗之鲤鱼…  相似文献   

18.
婚姻圣事     
婚姻是造人的天主为传生人类所订的一种制度。圣经上如此记载:“上主天主……造成了一个女人,引她到亚当面前。……因此人要离开他的父母,依附自己的妻子,二人竞成为一体。”(创:二,22-24)耶稣也曾说:“……创世之初,天主造了他们一男一女;为了这缘故,人要离开父母,和妻子结合;二人成为一体。所以他们不再是二人,而是一体了。”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旁听一场精彩的法庭辩论,无异于一次美的艺术享受。这话并不夸张,因为任何一场成功的法庭辩论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杰作。象公元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申辩,美国前总  相似文献   

20.
大雄宝殿     
英雄气概是一个学佛者应有的气度,这种气度会让你心生气节与大度能容。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我的师父说:“真正的自在者,要用提起,不用放下。”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富楼那在遇到杀他的外道时说:“杀我可以,舌头留下来。”这是一种气概,富楼那就是死也要说法,他一生都在说法,以法布施。这是何等的气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