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唯道论的创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是老子提出的哲学概念,老子的哲学理论都是围绕着道而展开的。过去几十年,哲学界长期争论老子的道是物质还是精神,老子哲学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其实老子的道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是什么呢?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即宇宙本根。老子哲学不是唯物论也不是唯心论,是什么呢?是“唯道是从”的唯道论。过去已有一些学者将老子哲学概  相似文献   

2.
一 老子是我国古代一位重要的思想家。解放以来,我国学者对老子和《老子》一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广泛、深入的探讨。 五十和六十年代,哲学史界曾对老子的哲学思想进行过比较热烈的讨论。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各报刊发表了近百篇研究老子的论文,对老子、《老子》书以及老子哲学的性质等问题展开了“百家争鸣”。在讨论中,对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分歧不大。但对老子哲学基本上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老子》一书成于何时,它与老子的关系如何?《老子》书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等等,却看法不一,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相似文献   

3.
老子哲学体系是反映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的,为什么其中会有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体系是怎样反映它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的?这个哲学体系的历史作用和地位何如?本文即结合分析老子哲学——特别是它的方法论的特殊形态和春秋后期的社会背景,来阐明达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主根与砧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论语》,哪个是中国哲学的主根?这要看哪个是哲学著作。若承认《老子》是哲学著作,《论语》是教育学著作,则即使《老子》晚于《论语》,《老子》也是中国哲学的  相似文献   

5.
柴文华 《哲学动态》2012,(10):44-51
老子和冯友兰都是从中原大地走向世界的哲学家。冯友兰虽然是理学一系的现代新儒家学者,但对老子思想也非常重视;在其"三史"[1]和"六书"[2]中,冯友兰提出了系统的老子观。那么,建国前冯友兰的老子观都有哪些内容?他与中国哲学史学科创立时期的其他中国哲学史家的老子观有哪些不同?  相似文献   

6.
关于老子及老子入秦事,目前学术界尚没有一个清晰的结论.本文试图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和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出发点,对老子入秦事件给出一个比较清晰的说法.考证的前提是相关的各种历史文献,以此为基础展开论述.考证的参照材料是有关老子弟子的生平事迹记录.考证的基本线索是文献中提到的两个关键词:周之衰和癸丑年,重要坐标是孔子问礼.其结论是:老子入秦的年份是公元前488年.  相似文献   

7.
在老子哲学中"物"扮演着重要角色.老子所言"物"的语义比较多样,在以现象事物为基本义的同时,也包括其他多种义项,这和此词在用法上的灵活性有关.老子论"物"常在道物关系中展开,此关系是老子世界观的基本结构.从通行本来看,"道"有时也在"物"的范围内,二者的界限并不严明,结合简帛本来看,这种情形可能是不存在的,老子应是贯彻...  相似文献   

8.
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老子思想就是围绕着道展开的.从道的层面来观照人,老子肯定了人的崇高地位,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出了"无弃人"的重要思想.水是道性的体现,也是老子理想人格的喻体.无私、谦卑、柔弱是水的三个重要特性,也是老子理想人格必备的品质.无为是道的本性,老子在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道论对现代企业核心理念的确立、人本管理、经理人员的人格塑造、管理境界的提升等,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老子之道是一种本体论意义的道体,这已成为学界共识。那么,这种道体是如何体现的?我们又该如何从完整的意义上理解它,以便更贴近老子道论哲学思想的主旨?笔者认为,老子道论哲学存在着一个坐标体系:如果说其纵坐标是存在本体的话,那么其横坐标则是价值本体;老子之道是存在本体与价值本体的统一。从纵坐标上说,道体作为形而上的存在本体,是相对于形而下的具体存  相似文献   

10.
论周初敬德保民思想对老子哲学的影响王光龙到目前为止,很少有人把老子哲学同周初的敬德保民思想联系起来,但事实上老子哲学深受周初敬德保民、以德配天论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老子哲学对“德”范畴的使用方面,“德”的具体内容展开以及整个老子哲学在逻辑思维形...  相似文献   

11.
正北京大学哲学系王中江教授的新书《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于2018年1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主要围绕老子思想和黄老学展开,旨在探讨老子世界观与黄老学的内在结构和系统,准确认识它们的义理构造和精义,追寻从老子思想到黄老学的演变,扩展和深化对早期道家的研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用非常有限的文本建立了一个非常高明的世界观,这一世界观既有探寻世  相似文献   

12.
老子“道”论的立论宗旨是什么?是出于一种人类学的关怀,还是出于一种宇宙论的旨趣,这是关系到老子“道”论的根本性质乃至关系到老子整个学说的根本性质的首要问题,然而,这也是一个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老子“道”论是自然主义的,是宇宙论的,仿佛老子学说的兴趣是在于探讨自然宇宙的奥秘。而所谓“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这种来自儒家道德本位主义立场的批评就更加久远地影响了老子学说的历史命运。可是于今看来,  相似文献   

13.
王船山对老子的定位是"持机械变诈以徼幸之祖",而他撰写《老子衍》的根本目的则是要把他对老子之学的批评坐实到对《老子》文本的具体诠释中,以呈露其运思理据,摧破其荒诐不经。为此,他从两个进路展开对《老子》的诠释:一是"衍其意",即以解说原文含义的方式推衍文本之外老子诡深的真实思想意图;二是"求其用",即通过曝显由形上之"道"导出的功用之"术"的权谋性,反过来批驳老子之"道"乃至其全部思想的实质。船山对《老子》所作的思想意图诠释与实际功用诠释,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正学"与"异端"的视域对峙,以及诠释者与诠释对象之间的疏离和紧张,而非船山对《老子》客观、内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论老子与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代末期出现的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巨人。他是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与同时代另一位文化巨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如何看待和评价我国古代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传统伦理文化这个重大问题上,存在着原则性的分歧。司马迁为老子立传时曾感慨地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那么,儒道这两大学派的分歧自何而来?这种分歧的文化背景是什么?这种分歧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都需要我们在研究中国文化之始就首先应予解答。  相似文献   

15.
崇俭黜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纵览诸子语录,力倡俭德并将崇俭思想上升到哲学高度展开全面论述者,当首推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老子明确提出了“治人事天莫若啬”的命题,既突出了崇俭修身的人生意义,更强调了人与自  相似文献   

16.
道家思想以道论为核心内容。理解老子道论,是把握老子哲学精神的关键所在。道论,亦即今语所谓本体论。问题在于,应如何理解这个本体的涵义?以往讲老子,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以西方哲学的本体观念附会老子道论,无形中产生了对它的种种曲解。西方哲学倾向于从理论的立场出发讲形上学,老子的道论却是一种人学本体论,二者有很大的差异。 老子所谓道,不是一个理论化了的形式存有的概念。以人生或人的精神生活为核心,从人存在的文化显现的总体性上确立作为形上本体的道,这是老子道论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7.
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老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究其深层原因,不仅是因为《老子》一书中包含了大量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思想,还因为其文简而意深的叙述风格和玄妙而深奥的理论品质.那么,面对着这样一份珍贵的文化逮产,今天的人们应怎样去深刻理解、完整把握老子的思想呢?近年来学术界对《老子》的文本新发现,对于我们重新理解古代道家思想又提供了哪些全新的角度呢?  相似文献   

18.
一、老子之道是否实际的存在?老子之道究竟是实际的存在,或者只是概念上的存在?这个问题是由陈鼓应先生提出来的。他自己回答说:“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直截了当地说,‘道’只是概念上存在而已。‘道’所具有的一切特性的描写,都是老子所预设的。”(陈鼓应《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6页)这个回答恐怕并不符合老子作为一位中国古代先哲的思维特性。按这种说法,老子关于“道”的一切特性的描写,就仿佛一位数学家在随意构造、推导关于纯数学方面的定理,而不受任何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若是如此,这个“道”不仅“可道…  相似文献   

19.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围绕这个问题,我们来理解几个故事,这对于我们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增长智慧是大有裨益的。 牙齿和舌头传说孔子带领学生去请教老子。孔子恭恭敬敬行过礼,垂手站在一旁。老子已经很老了,正在闭目养神,听到响动,张开眼睛望了望。孔子又请安,说:“弟子孔丘特来求教。”老子张开嘴,用手指着自己的口问:“你看我的牙怎么样?”孔子说:“全脱掉了。”老子又指着自己的舌头问:“你看我的舌头怎么样?”孔子说:“还好。”老子又合上眼,什么也不说,继续闭目…  相似文献   

20.
“上善若水”是道祖老子指导人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何谓“上善”?“上善”是老子理想中最具备完美品德的圣人。道教圣典《道德经》八章中,老子形象地用自然界最不可少的,而最柔弱不争的水之品性来喻圣人之德行,正是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