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劭夫 《心理学报》1985,18(2):81-89
六只恒河猴和七尽鸽子用作实验动物。实验目的是试图比较它们对不同空间构型的辨别和概括能力。首先训练它们辨别一对组成成份相同但其空间排列不同的构型。然后用其它排列变化的刺激测验它们。共使用了三个系列的刺激物,即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组。结果表明恒河猴能对不同的空间构型进行概括但鸽子仅能依靠局部线索进行反应。并且,刺激物的形状和大小因素的相互作用对作业有显著影响,其它因素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忠标 《心理学报》1989,22(1):57-62
本实验通过对三只恒河猴学习辨别数多少及辨别迁移限度的研究,发现恒河猴有学习辨别数多少的能力,并至少能通过迁移辨别到7:9,对于恒河猴是否有数概念,本文也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林国彬 《心理学报》1994,27(1):77-84
本研究有6个从易到难的程序,每个程序有标准数目和比较数目,都是白卡片上的黑圆点。每次试验先呈现标准数目作为样本,强化后撤去,随后同时呈现标准数目和比较数目,令动物作二择一反应。实验结果表明,影响恒河猴数目估计的有两个主要因素,即标准数目和比较数目之间的数间距和这两个数目本身的大小。在数间距为4或大于4时,恒河猴能对50以下的数作出估计;在数间距为2时,恒河猴能对9-25的数作出估计,但不能对27-49的数作估计。作者以为,这里所进行的是一种相对的区域性的数目估计,但它仍然是一种数标签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林国彬  龚文合 《心理学报》1992,25(2):95-100
本实验训练恒河猴对两组其和不超过8的刺激实体(卡片上的黑色圆点)进行相加,再与第三组刺激实体进行数多少的比较判断。实验共有9个训练程序,课题逐次由易到难,刺激的数目也由少到多。有一只恒河猴达到了全部9个程序的训练标准。证明恒河猴的确具有学会把两个数进行相加的能力。这种相加不可能是数数的结果,极可能是在知觉上将它们融合或接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恒河猴在繁殖笼内的等级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有关非人灵长类社群结构的问题,国外已多有研究。许多学者认为无论在野外,或是在捕后(笼养)条件下进行观察都发现只要有几只动物在一起,形成一个群,那末群内的个体之间必然形成等级关系,而这种等级关系是线性排列的。换句话说,如果一群有A、B、C、D、E五只动物的话,它们的等级关系就是这样排列的:A>B>C>D>E。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训练三只恒河猴在多个非概念性和多种概念性的符号线索指令下,对同时呈现的从2到7三个数目刺激的多少概念进行高次抽象判断。一只被试猴学会了在三种符号线索交替指令下能对多、中、少作出正确的选择判断,出色完成全部程序的13个训练课题,其他两只猴成绩差些。本实验进一步证实了恒河猴具有抽象的数多少概念。实验还表明恒河猴能对中间数值作出正确判断,说明动物具有客观对象量值的序列概念。实验中符号线索实际上是语汇性符号,具有指代意义,在这种抽象符号指令下的数多少概念判断是更高层次的抽象判断。  相似文献   

7.
恒河猴自由取食时利手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观察记录了生活在自由条件下进行人工喂饲的没有实验经验的恒河猴自由取食时利手的现象。结果表明,从群体的材料看无一侧化利手优势现象;从个体材料看一侧化利手者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8.
比较短尾猴和恒河猴的社会行为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短尾猴和恒河猴同是猴科猕猴属中两个不同的物种。从习性学的观点看,它们的社会行为模式应是大同而小异的。作者通过对生活在自然栖息地和实验笼内短尾猴所观察到的行为模式,同文献中已公认的恒河猴的行为模式进行比较后发现,这两种动物的社会行为模式虽然在基本上是相似的,但也有明显的差异。有的是行为模式相同,社会含意不尽相同;有的是社会含意相同,模式不同;也有的模式只是短尾猴有,而恒河猴没有。本文把初步观察到的7种不同情况列出。  相似文献   

9.
两只恒河猴在实验条件下以正多边形和不规则多边形的边数为刺激实体进行数量辨别训练,以最后测得恒河猴对多边形边(角)数识别的极限。实验结果表明,恒河猴在多边形边数相差为1的条件下,其辨别上限为7:8。这与以前以白色卡片上黑色圆点为刺激实体所得到的实验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林国彬 《心理学报》1992,25(1):60-67
本实验对三只恒河猴和一只熊猴在一系列判断与数量有关的问题上进行训练,继而让动物对呈现数多少的刺激对进行“同”和“异”的判断。刺激物是画在白色卡片上的黑点,在设计上排除使动物利用黑点累加面积和卡片亮度作为线索的可能性,也使动物不可能记住黑点排列的特定模式。本实验共有六项实验程序,在最后一项中,把数从2到6的所有“同”和“异”的刺激对全部呈现给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有两只恒河猴和一只熊猴达到所有六项实验程序的预定标准。本文讨论了实验结果在皮亚杰关于数量守恒观点上的含义,以及据以解释数多少判断的可能的内部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一、在5只正常猕猴上进行了圆锥体与圆柱体的分辨反转学习训练。对反转后即刻分辨、反转学习速度和长时记忆作了观察。结果表明,随着反复训练,反转后即刻分辨正确率逐步有所提高,反转学习速度也可进一步加快。此外,猴对反转后即刻分辨的长时记忆也是相当巩固的。 二、两侧前额叶背侧面皮层切除后,分辨反转受到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反转后即刻分辨的正确率显著下降,动物出现“顽固性”错误。一侧手术后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正常猕猴脑电图特征,将16只动物按其年龄分为哺乳期、未成年期和成年期3组。并对其中12只动物进一步观察氯丙嗪对脑电图的影响,其主要结果如下: 猕猴脑电图自发电位频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振幅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对光刺激所呈现的“节律同化”现象,在未成年期最明显,成年期次之。 氯丙嗪能引起猕猴不同程度的脑电图变化,主要表现为全皮层高振幅慢波。氯丙嗪能改善对光脉冲刺激所呈现的“节律同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3-5岁儿童关于认知生物和非生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富熹 《心理学报》1985,18(1):64-72
本研究通过直接询问法揭示了3—5岁幼儿也具有区分生物(以人为例子)与非生物(洋娃娃、石头为例子)的初步知识。幼儿并没有显示出“泛灵伦”的思惟特征,即没有把有关人的属性应用到洋娃娃或石头上。运动和静止也不是幼儿区分生物、非生物的唯一标准。儿童的有关认知过程是从外部到内部,从局部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地向前发展着的。  相似文献   

14.
邬勤娥 《心理学报》1959,4(3):48-52
巴甫洛夫学派大都是运用經典的先后对比的方法在狗身上建立条件反射分化的,用同时辨別的方法为数极少。英美学者則都应用同时辨別的方法研究动物对形状、大小、明度的辨別,但解释生理机制时只局限于感受部份,很少提及中枢作用。 早在1911年耶克斯-华生(Yerkes-Watson)創制了辨別箱,研究动物对图形的同时辨  相似文献   

15.
前言 在室外的景物中,最常见的颜色是人类肤色、树叶、绿草、蓝天和土这几种颜色,人们对这些常见色的评价往往是依据他们的记忆或印象去衡量的。当被还原的颜色与人们记忆中的相匹配时,人们才感到满意,因此,所谓记忆色也往往就是优选色或喜爱色。伊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