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脆的钟磐引导,低沉的鱼鼓击节,笙管和着深沉的唱诵。五台山的音声佛事充满了庄严、肃穆、神秘的气氛。五台山传统佛事被当地老辈称为“北方佛事”,这是针对南方僧人来此做南派佛事而言。“北方佛事”特指在近两千年的岁月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木地特色的佛事。“北方佛事”与没有波特称的南方佛事的最明显区别,是北方佛事“带音乐”。“音乐”,指加入钟、鼓、木鱼等法器以外的乐器演奏,如笙、管、笛等。乐  相似文献   

2.
五台山与唐代佛教音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佛教音乐,发展到唐代,已成为风格多样、功能齐全的一个系统。其中包括三个子系:一是用于佛经课诵和法事场合的呗赞音乐,它主要由三国以来传入的西域梵声构成;二是用于宣释佛理,导达化俗的唱导音乐,它的制度建立于东晋,主要由民间讲唱音乐构成;三是用于佛教庆典及其它佛教文娱活动的佛曲音乐,北魏以来,西域佛曲陆续输入,同汉地赞佛之乐结合,而产生此种音乐。五台山是唐代佛教的中心,百国  相似文献   

3.
明清以来五台山成了汉地最著名的“汉藏佛教圣地”,遂形成了汉藏佛教音乐并存的格局。由于璧峰禅师创作“华严佛事”、“四十二奏”,蘟宏法师作《水陆仪轨》、《瑜伽焰口施食坛仪》等,故使五台山“佛事音乐”臻于完善、定型,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相似文献   

4.
“梵呗”是指以七声曲折歌颂、赞叹佛德的一种唱诵式音声,多用于佛教仪式中,是佛弟子日常修行中的必修法门,也是中国佛教佛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梵呗中,“鱼山梵呗”作为“合汉曲制梵呗之始”,将外来声闻声明有效“中国化”,对后世佛教音乐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2008年,“鱼山梵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相似文献   

5.
为期一个月的中国·五台山第二届国际文化旅游月闭幕后,五台山向海内外隆重推出“681”秋冬旅游项目,即六项特色旅游活动、八大佛事活动、一个佛俗民情年,以推动五台山的秋冬旅游活动持续不断,好戏连台。  相似文献   

6.
在首届中国五台山国际旅游文化节闭幕仪式上,为了达到旅游淡季不淡的目的,五台山向海内外游客隆重推出“891”秋冬旅游项目(即八项特色旅游活动、九大佛事活动、一个佛俗民情年)。在秋季来临之际,五台山旅游将高潮迭起,好戏连台。  相似文献   

7.
清脆的钟馨引导,低沉的鱼鼓击节,委婉的笙管之音,和着那深沉回转的唱诵,众僧与俗子在庄严的大殿中肃穆但又体验到飘然,神秘中又感受着静淡。这就是五台山佛教传统的佛事仪式在寺庙中营造的佛国境界。这种五台山佛教传统的佛事仪式被老僧人们自称为“北方佛事”。所以要强调“北方”并,非是严格的地域概念,而是相对南方来到五台山的僧人所做的、并且近些年来已经普遍应用的佛事仪式而言,也是特指五台山佛教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山特点的佛事形式。“北方佛事”与没有被特称的南方佛事的最明显区别,是北方佛事“带音…  相似文献   

8.
“金刚舞”是五台山藏传佛教黄庙寺院中“奉旨道场”的主要佛事礼仪之一。“金刚舞”又称“羌姆”、“跳欠”,俗称“跳鬼”、“跳神”。它按照密宗《金刚经》的要求,集诵经、音乐、舞蹈为一体,是一种驱鬼酬神的宗教庆典仪式舞蹈,是“召集十万僧众,恭请诸佛菩萨降临,以事供养”和“大威金刚,降妖伏魔”之义。所谓金刚,即是梵义“缚日罗和伐折罗”的意译。是金中最刚之意,用以譬喻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的意思。本文仅就这一舞蹈的来历、表演形式和特点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田青 《佛教文化》1997,(3):14-17
去年8月,台湾国纶公司出版了一套佛教音乐专辑《醒世梵音),该套专辑共4片CD,分别收录了北京佛乐团、天津佛乐团、五台山佛乐团、辽宁千山佛乐团、常州天宁寺佛乐团、龙江能仁寺佛乐团及甘肃拉卜楞寺藏传佛乐团演奏演唱的传统佛曲,该专辑因选材精到全面、内容空前丰富、录制特别精美、且“原汤原汁”,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佛教音乐博大精深的本来面目而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一问世,便获得台湾“金鼎奖”的提名,这无疑是一件大好事,可喜可贺。《法华经·普门品》中说:“梵音海潮音,胜破世间音。”在当前这社会上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的时…  相似文献   

10.
登临五台山,徜徉在寺庙集群区,或晨曦初萌,或暮霭低垂,和着山泉伴着风铃,你会听到一种不似仙音胜似仙音的曲乐,令你久久神往,如醉如痴。这就是佛山圣境的庙堂音乐。 庙堂音乐最初源于印度的梵音佛曲,随着历代佛教事业的兴起,逐步吸取了中国唐宋曲牌,元代杂剧、散曲,以及昆曲、民歌、民间器乐曲等发展而来。翻开有关记载,我国庙堂音乐分南北两个系统,北系统又分东西两路流派。五台山寺庙音乐属北方系统,又独立于东西两路流派之外,自成风采。而五台山寺庙又分青庙与黄庙两个派别。青庙讲究“入法”,即规矩,风格幽雅、静谧。黄庙不拘一格,曲调明朗、自如,富有民间色彩。青庙使用“管调”,黄庙使用“角调”,青黄庙都用工尺谱记乐曲。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今年元月27号,在台北“国父纪念馆”的音乐厅,来自佛教圣地五台山的“中国五台山佛乐团”演出了传统的五台山佛 乐。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乐曲和他们精湛的技艺,不但使观众得到了一次难得的艺术享受,也使有幸聆听到他们精彩演出的人们看到佛教文化在祖国大陆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 继承。 值得指出的是,以往代表中国佛教音乐 出访的艺僧和佛教音乐家们,大都是古稀老者,许多关心中国佛教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的人士曾担心中国佛教音乐后继无人。这次 出访的五台山佛乐团,全部由年轻一代组成, 这些小沙弥平均只有十四五岁,其中最…  相似文献   

12.
五台山佛教音乐的历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台山佛教音乐是五台山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五台山佛教的发展而发展,唐时发展到鼎盛,形成了具有五台山特点的佛教音乐,直到现在它还保存了古代大量的旧谱歌词,因此说,五台山佛教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3.
付柏瑞 《法音》2005,(9):52-53
本刊讯 8月22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由五台山佛教协会和中国五台山国际佛事中心联合主办的首届“佛教与和平”讲坛在佛教圣地五台山隆重举行。这次讲坛以弘扬佛法和彰显和平为主题,倡导“内心和平是世界和平最坚稳的基石”。  相似文献   

14.
“奉旨道场”是五台山“六月道场”中的一部分,为五台山喇嘛教一年中最大的佛事活动。相传,此活动起源于西藏,是为纪念藏僧拉龙巴拉丹挺身护法而形成的。清时,随着五台山喇嘛教的日益繁盛,“奉旨道场”即在五台山“落户”,并且延续下来。  相似文献   

15.
民国以来,五台山佛教及其音乐趋于式微.全国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它又随着佛教的兴盛而得到较大发展。现在五台山还保存着“青”、“黄”两庙词曲271首,其中不乏唐宋以来遗留下的词曲,故曰:它是中国佛教音乐的“活化石”、珍贵的“世界非物质遗产”。  相似文献   

16.
五台山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圣地。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乃至五台山以来,就开始了建寺造像。其间,虽然经过了“周武法难”、“唐武灭佛”两次大的劫难,但其建寺造像始终也未中断。若就现存的108座寺庙计算,五台山就有11个朝代的二十余万尊佛菩萨罗汉尊像;现就对外开放的45座古刹中,保存有佛菩萨像146032尊。那么,这些造像是如何来的呢?简言之,就是古印度佛教造像和中国传统造像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通过以五台山为中心的佛教音乐文物、文献及文化特征的探究,笔者认为“以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做为五台山佛教音乐的起始”,这种看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通过对五台山佛教音乐转化过程的分析,意在表明五台山佛教音乐并非是随同佛教一并传入的。并对保护、发展具有厚重历史的五台山佛教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力求为积极推进五台山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站在台怀镇地面的北部,翘首北望,可以看见一座巍峨壮观的宝塔耸立云霄。这座宝塔的所在地就是五台山七佛寺。七佛寺名称源于《长阿含经》,《长阿含经》载:在释迦牟尼之前已有六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图、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与释迦牟尼佛统称“过去七佛”。七佛寺之名即缘由于此。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演法道场,又因文殊菩萨曾为七佛之师,因而为之立寺,以作纪念。五台山别的寺院均以文殊菩萨为主要供养的对象,唯独此寺以七佛为供养主尊,这是十分独特的一个佛教现象。沿着寺前弯曲的水泥小路向上攀登,天王殿额“七佛寺”三…  相似文献   

19.
1998年9月25日,中国五台山五顶文殊菩萨圣像开光大法会在佛教圣地五台山皇城故址召开。五台山是享誉海内外的佛教圣地。它不只是“以山辟最早、境地最缨、灵贶最赫,故得名独盛”,主要还是因其系弘扬般若法门的文殊菩萨之应化道场而使然。象法时代的佛教对于佛、...  相似文献   

20.
梵呗清歌     
这一年来梵呗清歌栏目收到的佛曲与信日渐增多,这是一件大好事。就当前情况来看,不少佛教信众对于佛教音乐的认识还是有局限的。他们往往只承认日常熟悉的作为仪轨用的唱念,而对为弘扬佛法而整理、创作的佛曲则不大能接受。上期本刊劳里写的《有声有色》一文中后面一段话是颇含代表性的。这确实不能怪任何人,佛教要有自己既有宗教性又有艺术性的佛曲还有待努力。我们想在今年的梵呗清歌栏目中为这方面的发展做点有益的事。本期发表了两首佛曲。1《养心行孝歌》佛教提倡报父母恩,行孝极为重要。用歌曲来弘扬这种精神是需要的,但是就词曲来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