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考察母亲外向性、母亲积极教养方式和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外向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湖南省常德市三所中学的864名初中生及其母亲为被试,让母亲被试报告自己的外向性水平,让初中生报告其外向性、积极教养方式和同伴关系的情况。结果表明:(1)母亲外向性不仅能直接正向预测青少年外向性,还能通过母亲积极教养方式和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外向性。且这一中介包括三条路径:母亲积极教养方式单独的中介作用、母亲积极教养方式→同伴关系的链式中介作用以及同伴关系的单独中介作用;(2)“母亲外向性→母亲积极教养方式→青少年外向性”这一中介过程受到同伴关系的调节。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母亲外向性对青少年外向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探讨同伴关系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多重作用”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中内隐自大对人际吸引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考察了中国被试的内隐自大是否能够被激发从而影响人际吸引力。通过两个实验,研究者发现,在中国被试当中内隐自大不但会被被试自己的姓所激发,也能被被试母亲的姓所激发;被试会偏好那些和自己或者自己母亲的姓相似的对方,而这种偏好在遭遇自我概念威胁之后更加明显,而在受到自我肯定之后会受到抑制;对母亲概念的威胁和对自我概念的威胁作用基本类似。另外,母亲的姓比起被试自己的姓来,激发了被试更大更一致的受吸引程度。这说明母亲概念属于自我概念当中比较积极正面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采用《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评定量表》对60名被试进行研究,区分出社会性发展良好、中等和迟滞的被试。接着采用行为实验的方式考察社会性发展水平对被试交往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社会性发展的总体水平只对被试与女性互动对象互动的面部表情上产生影响,而社会性认知、社会性情感和社会性行为水平对被试与不同性质个体互动的某些行为上产生影响。第二,社会性发展的总体类型对被试面对不同互动对象的同一行为反应上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有限,仅在面部表情上表现出性别差异;而社会性认知发展类型和情感发展类型对不同互动对象的同一行为表现出有限的影响。第三,社会性发展迟滞的大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对实验任务冷漠或过度热情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人的两个大脑半球的功能是有差异的。为了具体了解这一现象,本实验从现有设备条件出发,尝试设计了一种听觉“掩盖比较”的方法。通过两耳听觉“掩盖比较”的研究,比较优势耳现象,希图以此了解左右大脑半球对一定数量的同类材料记忆功能的差异及其中可能起影响作用的某些因素。二、方法被试从本院教职工和学生中随机选取被试38名。其中男13名,女25名;青年(19~25岁)21名,  相似文献   

5.
异族效应(other-race effect) 是一种在面孔加工研究领域中被研究者广为熟之的一种社会性知觉现象。具体而言,就是指个体识别异族面孔的成绩显著低于本族面孔。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个体在知觉他人的情绪面孔时,会表现出明显的异族面孔效应。但就目前而言,研究者还不了解自上而下的情绪预期(top-down emotional prediction) 是如何影响面孔识别过程中的异族效应。本研究采用线索-目标范式(cue-target)对该问题进行了考察,实验通过操纵“一致试次”的比率,来区分预期 (75% 的“一致”实验试次) 与非预期实验条件 (50% 的“一致”实验试次)。本实验招募28名健康的大学生被试(12名女性,16名男性)参加正式实验,这些被试无精神疾病、情绪障碍、视力缺陷等疾病。实验后,每一名被试都获得一定的实验报酬。实验结果发现,在正性和负性情绪不预期条件下,个体表现出了对异族面孔的识别劣势,即个体识别异族面孔表情的反应时更长。虽然在负性情绪预期条件下,个体仍然表现出了对异族面孔的识别劣势,但在正性情绪预期条件下,个体对异族面孔的这种识别劣势却消失。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先前的正性面孔情绪预期有效地消除了异族效应。因此,可以认为自上而下的情绪预期可能是一种促进劣势知觉加工的认知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6.
解释水平视角下的自己-他人决策差异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研究基于解释水平理论, 考察自己决策和为他人提供建议是否存在认知和偏好上的差异。实验一采用2(自己决策/为他人建议)×2(价值:高/低)×2(可行性:高/低)被试间设计, 165名被试代表自己或他人评价选项的吸引力。实验二采用3×2混合设计, 81名被试代表自己、相似或不相似他人, 为“高价值-低可行”和“低价值-高可行”两选项出价。结果支持了“自己-他人决策差异”:自己决策比为他人提建议在更大程度上受可行性高低的影响, 更为偏爱可行性高的选项; 人际相似性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上述差异。  相似文献   

7.
自我与提取诱发遗忘现象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杨红升  朱滢 《心理学报》2004,36(2):154-159
考察了提取诱发遗忘现象在自我参照、母亲参照和他人参照加工条件下的不同表现,结果发现在前两种加工条件下都没有出现提取诱发的遗忘,而他人参照条件下则表现有这种遗忘,由此以提取诱发遗忘研究的实验范式证明了中国被试中自我参照加工与母亲参照加工相对于一般他人参照加工的优势。这一结果表明,对于中国被试来说,自我参照加工和母亲参照加工任务不仅可能会在总回忆量方面高于他人参照加工,而且经过这两类加工的材料在提取过程中不会形成对相关材料的抑制。另外,实验结果还说明母亲参照加工对于中国被试来说是提取诱发遗忘的一种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8.
四则混合运算规则的样例学习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张奇  林洪新 《心理学报》2005,37(6):784-790
采用有或无“运算步骤标记”两种样例和“交互式”样例呈现方式,对48名二年级小学生通过样例学习四则混合运算规则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多数被试可以通过样例学会“小括号”和“中括号”四则混合运算规则,但多数被试难以学会“无括号”四则混合运算规则;运算步骤标记对学习“无括号”运算规则的促进作用明显,但对学习“小括号”运算规则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运算规则学习的难度不同,所需样例的数量也不同。  相似文献   

9.
共情指个体对他人情绪的感知和体验能力。“可识别受害者效应”指相比于抽象模糊的对象,具体特定的对象更容易唤起分配者的共情,并因而获得更多利益的现象。本研究从优先权和分配量两个维度考察了该效应如何影响资源分配决策以及分配者的共情特质在其中的作用。实验中通过是否呈现资源接受者的照片和姓名操纵了对象的可识别性。被试作为分配者需要决定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两名对象。结果表明:与不可识别对象相比,被试认为可识别对象与自己社会距离更近,并在资源分配中优先考虑可识别对象的需求,给其分配了更多资源。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共情关切特质得分越高的人,在分配中越不容易受到可识别性的影响。本研究为如何促进资源的公平分配,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对8─16岁少年儿童认同从众反应原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体从众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根据文献,假设有5种原因,以100名8~16岁少年儿童为被试进行测试,反应结果证实了这5种原因。然后,要求上述年龄的400名被试对有关线段长度的和有关道德判断的从众反应情境、就5项原因作主次排序。结果表明:被试认为从众反应原因的主次顺序依次为“多数人更正确”、“表示归属群体”、“为了表示友好”、“为了免受责难”、“图省事不费心”;同时这种总趋势会因被试的年龄不同和从众情境不同表现出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When persons are observed on multiple dimensions discovered by the objective procedures of the cluster analysis of variables (V-analysis), they can then be allocated to person-clusters by the equally-objective procedures of object-clustering (O-analysis). These procedures, called the Condensation Method, are completely worked out on two empirical studies. In the first study on intellectual abilities (the Holzinger Problem) 301 children are assigned to 15 O-types. In the second study on self-conceptions (the MMPI), 310 psychiatric patients and normals are allocated to 14 O-types. The means of assigning new individuals to these master types are described. All procedures are executed by computer programs of the BC TRY System, in particular the components FACS, OTYPE, and OSTAT. The logic of the methods is fully developed.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后见之明指后见判断(可得益于事件结果反馈的判断)与先见判断(不知晓事件结果时的判断)的系统差异,其研究范式大体可分为两类,假定型设计和记忆型设计。后见效应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文章对后见效应的研究范式、研究结果、及其有关理论进行了简要综述,并对其应用价值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19.
MOVING ON     
The following personal narrative concerns the author's experience with a malignant brain tumor. She uses the metaphor of motion to describe what happened to her about three years ago. Today, she continues to move on with her life.  相似文献   

20.
ON SYSTEMATOLOGY     
Georg Jánoska 《Metaphilosophy》1982,13(3-4):249-26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