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文专业有关中华美学的教育由来已久,而非中文专业却一直对此有所忽视。其实,非中文专业开设中华美学课程意义重大,而且是可行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传承和弘扬包括中华美学在内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的大政方针;二是全国各个高校正稳步贯彻和落实这个政策,并把它当作是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来对待;三是大学生也把传统文化、中华美学当作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态度积极。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八个班的二年级汉语儿童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追踪,深入探索了朗读流畅性在儿童阅读发展中的作用。结果发现,篇章朗读流畅性与学生的多项言语和阅读能力正相关;在控制了年龄、瑞文推理、汉字识别和口语词汇量之后,只在三年级时发现了篇章朗读流畅性对同时期的阅读理解有独特解释作用,但未能在二年级时找到类似的横断证据;但在排除了自回归效应和其他变量的作用之后,二年级时的朗读流畅性对一年后的阅读理解具有独特的预测作用。这表明朗读流畅性在汉语儿童阅读能力发展中具有重要预测作用,今后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都应对此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
一、调查情况 (一)调查对象 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的全体学生. (二)调查方法 采取访谈和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对音乐学院全体学生进行现场采访,再利用课余时间到艺术楼琴房、自管教室等人流量大的地方进行抽样问卷调查. (三)采访内容及问卷内容 1.采访内容 以下为访谈的内容,为了阅读方便清晰,对问题调查者简称"小记者",对音乐学院的学生分别依次简称为:"学生"、"学生A"、"学生B"、"学生C"、"学生D"等.  相似文献   

4.
古代文学作品选教材是任课教师和中文专业学生共同使用的重要工具,是教与学实践中不可须臾脱离的书籍,学生依靠它作为入门的向导,教师依靠它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道具,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选大致上有三个原则和标准一是对使用对象的定位要专业;二是古典文献作品选的编撰的体例是按作家生卒年代的先后排列还是按照文体的分类排列;三是要解题精要,注释正确.根据多年的调查,通过几种文选的对比我们来看一下,哪种文选最有利于教学.  相似文献   

5.
以初一学生、高一学生和大二学生为被试,利用眼动记录仪,考察中文阅读中的副中央窝-中央窝效应及其发展特征.结果表明:(1)非注视词特性对注视词加工的影响并不存在年龄差异.(2)中文阅读中,非注视词的笔画数和词频特性对注视词加工有影响.在非注视词多笔画数、低频的情况下,注视词的加工受到影响.表明阅读中可以同时进行两个以上的词汇加工.实验结果支持平行加工理论.  相似文献   

6.
何先友  林崇德 《心理学报》2008,40(6):654-661
运用动窗技术探讨中文阅读中的边界效应及其消除的条件,包括3个实验。实验一探讨中文阅读中是否存在边界效应,结果发现,边界效应同样存在于中文阅读中;实验二、三探讨时间切分标记能否消除边界效应以及消除的条件,结果发现,只有当切分标记表示的时间在前一事件持续的时间跨度外时才能消除边界效应,如果切分标记表示的时间仍在前一事件持续的时间跨度内,则不能消除边界效应,本研究称此为事件持续效应。从本研究结果中可以得出,时间切分标记降低了主题转换句子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能量  相似文献   

7.
南宋冶父道川禅师(简称川禅师)用诗性的语言注释<金刚经>之"空"这个概念,体现出"空"之三美:一、因缘寂灭,般若之美:二、不执诸相,超越之美;三、妙用譬喻,空寂之美.  相似文献   

8.
高二学生阅读插图课文的即时加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ASL4200R型眼动仪,对28名高二年级学生阅读插图课文的阅读理解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高二学生阅读不同呈现方式课文的阅读成绩和阅读时间,以及注视次数、注视点持续时间和回视次数,插图课文显著优于无图课文.插图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高二学生阅读不同难度课文的阅读成绩和阅读时间,以及注视次数和回视次数,易课文显著优于难课文.  相似文献   

9.
RSVP显示方式下影响中文阅读效果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二个实验考察了在采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RSVP)显示方式时.影响中文阅读效果的二个主要因素,即每次同时呈现的字数和人为的词切分。结果表明.在RSVP显示方式下.中文的阅读理解正确率不受每次同时显示的字数多少或人为词切分的影响,而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则随每次同时呈现的字数的增加而相应提高;词切分条件下的阅读速度和效率略低于与其字数相当的固定字数显示方式下的阅读速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10.
人们在阅读时,思维有时会游离到所读内容之外,此时人们的目光虽然还在沿着所读材料移动,但认知加工却游离到一些与任务无关的内容上,这就是所谓阅读中的"心不在焉"。本文总结归纳了阅读中"心不在焉"的三个主要理论假设:执行控制理论、控制失败假说和注意解离假说。分析了阅读中"心不在焉"的三种影响因素:第一,阅读方式,即被试采取朗读或默读的阅读方式以及阅读时是否有时间限制等;第二,阅读材料,即材料难度、阅读兴趣与词汇特征;第三,被试的年龄、元觉察能力和工作记忆容量。最后提出了一些目前阅读中的"心不在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文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系统总结了中文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历史。该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从 2 0年代到 30年代为第一个阶段 ,是阅读眼动研究的初期阶段 ;从 4 0年代到 70年代为第二个阶段 ,是阅读眼动研究的中期阶段 ;从 80年代至今为第三个阶段 ,是阅读眼动研究深入阶段。从发展角度看 ,中文阅读的眼动研究在我国是一个很有前景的领域。  相似文献   

12.
采用EyeLink-Ⅱ眼动记录仪,探讨了大学生阅读句子时的词跳读率.实验采用2(语境预测性:可预测语境、不可预测语境)×2(词语熟悉度:高熟悉度、低熟悉度)的两因素重复测量设计.结果发现:(1)中文阅读中的词跳读率存在着语境效应,在可预测语境下对高熟悉度词的跳读率为45%,对低熟悉度词的为27%;在不可预测语境下对高熟悉度词的跳读率为10%,对低熟悉度词的为8%;(2)中文阅读的词跳读率存在着词汇的主观熟悉度效应,不论在何种语境下,高熟悉度词的跳读率为28%,而低熟悉度词的跳读率为18%;(3)中文阅读中,语境预测性和词汇的主观熟悉度共同作用于词跳读.  相似文献   

13.
宗教作为一门学问进行客观科学的观察研究,就是我们所讲的"宗教学",基督教也理应置于"宗教学"的视域。构成基督宗教的元素至少有四个:一圣经,二上帝,三教会,四神学。对前两个元素的学术性的研究,从18世纪的西方就开始了,有关著作数不胜数,翻译成中文的也有一些,比如《基督教的基础》、《耶稣传》、《耶稣是何许人也》等。中国人以赞赏目光写的有《圣经鉴赏》等;本文则是从批评视角来阅读圣经的,全文有7万多字,此处作摘要发表,以供"宗教学"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戒律之界说及其在佛教中之地位佛教三无漏学,首为戒学.《成实论》曰:"若无持戒,则无禅定." "戒能为定因."故持戒为禅定之基础.戒律梵名有三:一名尸罗,此云清凉.二名毗奈耶,旧译毗尼,此云调伏,善治;正译为律,律者法也.三名波罗提木叉,此云别解脱,亦云处处解脱,或云随处解脱,而中文之总名,便是戒律.《舍利弗问经》曰:"波罗提木叉,名最胜义,以何义故,名为最胜?诸善之本,以戒为根,众善得生,故言胜义.复次,戒有二种:一、出世,二、世间.此世间者,能与出世作因,故言最胜.复次,戒有二种,一者依身口,二者依心.由依身口戒,得依心戒,故名为胜."  相似文献   

15.
选取36名大学生被试,采用探针检测的方法和逐句阅读范式,考察被试阅读中文材料时走神对阅读正确率和阅读时间的影响。结果发现:(1)中文阅读中出现走神的时间占34.80%;(2)走神会影响阅读理解,降低阅读理解正确率;(3)走神会导致阅读时间变慢。这些发现均证实走神对中文阅读绩效有影响,降低阅读理解正确率和减缓阅读时间。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学的主渠道。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更多体现在教师的"课堂面授"上,课堂讨论则更多体现在学生的"课堂参与"上。2008年7月,笔者组织了一次涵盖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类二、三年级11个专业的关于大学生对课堂讨论效果评价的问卷调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课堂讨论作为大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形成共识,并广泛普及使用于课堂教学中,在受到广大学生积极响应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存在着师生双方和高校教师考核机制共同需要改进、提高和完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稿约     
《宗教学研究》2012,(2):285
一、《宗教学研究》系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宗教学研究所)主办的宗教学专业学术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统计数据库"列为"核心刊物",被列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收入CSSCI。二、本刊编辑方针:力求立足宗教学学术前沿,推动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宗教学  相似文献   

18.
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作品的空白点起了一定的作用.掌握叙事文的写作技巧,从空白留存的角度关注文本,给文本的阅读、分析、评价和阐发带来了许多新的思维角度,不但有利于教师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更有利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养成.  相似文献   

19.
中文圣经翻译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以西人传教士作为中文圣经不同版本的译者,但实际上每一个译本的后面都有中国士人的参与。近代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王韬就是一个"被遗忘的圣经译者"。本文依据第一手史料,求证王韬作为圣经主要译者之一的身份。在与麦都思一起翻译"圣经委办译本"(Delegates' Version)时,王韬的目标是要将《圣经》翻译成一部"杰出的中国文学作品"。以达、雅作为翻译的基本原则,以中国士人作为读者对象,委办译本在流畅、优美、可读性方面都十分突出。本文还具体将委办译文与圣经原文进行比较,进而分析体现在圣经翻译后面的解释学原则。王韬的译文风格,取决于他们将基督教处境化、从文化理解福音的解释学策略。  相似文献   

20.
采用“呈现随眼动变化技术”对高中二年级学生中文阅读的知觉广度进行了眼动研究。结果发现,高中二年级学生的阅读知觉广度具有不对称性,大约为注视点左侧一个或两个汉字到注视点右侧三个或四个汉字的空间;高中二年级学生在正常阅读中的眼跳距离约为三个汉字的空间,在连续注视的过程中知觉广度有较小范围的重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