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时代语境出发,对制约医患关系的“经济人”假设加以反思。指出“经济人”假设对人“自利”性的强调以悬置伦理道德属性为代价,决定了该假设不适宜作为具有“利他”性质的医患关系的指导价值观。当前医患矛盾的根源在于“经济人”假设不恰当地泛化应用。最后提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自我价值?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自我价值是与其社会价值不同的另一种价值,“社会价值”是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而“自我价值” 则是个人对“自我需要的满足”.我把这种观点简称为“自我满足论”,这种观点是不仅在理论上难以成立,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首先,它错误地脱离开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来考察人的自我价值.价值关系只能存在于价值主客体的关系之中.在一般价值关系中,人是价值主体,而外界物则是价值客体.外界物只有对人而言,才有所谓价值.而当我们考察人自身的价值时,人便由价值主体转化为价值  相似文献   

3.
“自我中心论”评析李勇价值观是人生观的核心内容,要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就必须抵制错误的价值观。在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别要深刻剖析和反对“自我中心论”的价值观。“自我中心论”的基本内容是:人的价值就是人本身,“自我”最有价值,个人是目的、他人是手段,要实现...  相似文献   

4.
深圳特区是我国率先进入市场经济的试验区,在新的经济体制下,深圳特区青年形成了新的价值观。他们既重视“自我”价值,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追求自我完善,肯定个人和他人的自我价值,又重视家庭和企业的价值,有较强的社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5.
价值观与行为的一致性争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莹  郑涌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0):1612-1619
价值观与行为的一致性存在着争论, 相关的实证研究包括以下几种模式: 价值观直接预测行为; 生活方式、态度等中介变量的桥梁作用; 人格与情境等调节变量的影响作用。目标层次理论认为价值观与行为之间是由逐渐具体化的目标连接起来的; 建构水平理论认为心理距离影响价值观与行为的关系;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认为个人自我价值体系对行为具有定向作用; 新社会分析模型则认为价值观是人格的一个领域, 特质与价值观这两个平行的结构共同作用于行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表现为价值观词典的应用; 价值矛盾与行为决策关系的研究;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与行为一致性的探索以及建立专门针对二者关系的理论模型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新的人才培养阶段,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核心素养发展。自信心作为个体自我系统的核心成分之一,对于个人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而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其自信心的程度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会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宇杰 《哲学研究》2023,(1):115-124
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认为从世界彻底退回到先验意识的“完全还原”是不可能的,并质疑胡塞尔晚年的“第二次还原”最终导致先验现象学在世界问题上陷入悖谬之中。鉴于此,本文围绕胡塞尔在先验现象学的三个不同时期对于世界问题的基本观点,对梅洛-庞蒂的上述质疑进行了辨析:从胡塞尔的视角来看,梅洛-庞蒂所说的世界悖谬首先建立在人格自我与生活世界的习性关联之上,而胡塞尔晚年则指出对于这一悖谬的彻底澄清需要进一步回溯至这种习性关联本身的发生。在此,胡塞尔所说的“第二次还原”或“彻底还原”的最终旨趣并不是从世界彻底退回到先验意识,而是朝向最原初的被动性领域进行彻底回溯,由此自我与世界之间更原初的关联也得到了揭示。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的人生价值观可分为青年时期和后青年时期两个阶段。青年时期毛泽东基于对个人地位和个人自我价值的充分肯定,强调个人的主观道德修养,并将此称之为“精神的个人主义”。随着毛泽东在党内领导地位的确立,以及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毛泽东形成并发展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观。两个不同时期的人生价值观,其中一以贯之的东西是以解决中国向何处去、为绝大多数中国人民谋利益及与之相适应的种种奉献精神为最高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9.
两种自我(ego和self)的概念关系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益明  金瑜 《心理科学》2001,24(3):363-364
在英语中,“自我”主要有“self和“ego”两个对应词或概念。前者是作为意识对象或客体(object)的、具有反身意识性质的、与他人相对应的“自我”或“自身”,后者则是作为施事(agent)并在一定程度上涉及潜意识活动的“自我”。从学术渊源上看,后者可视为精神分析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而前者则可视为非精神分析理论意义上的“自我”。然而,ego意义上的自我似乎一直未能引起我国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注意,  相似文献   

10.
论哲学“真实”之规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毫无疑问 ,“创新”已为时下学界强音 ;不可否认 ,其“变奏”也在由弱及强 ,以声夺人。“反求诸己” ,惟新是创 ,似或隐或显地演为某种“时尚” ;“创新”作为一个严肃命题 ,其内涵在某种程度上被“悬置”甚或“缺席” ,几成“皇帝的新衣”。为制新说 ,有的竟然以是为非 ,有的则不惜以非为是 ,价值观遭到不同方面的“解构” ,真理也未能幸免于被否定的命运。价值观可以多元吗 ?真理的存在当真不过只是一个荒谬吗 ?这些问题值得深思。本文从讨论哲学“真实”之规定入手 ,对真理的内涵及其意义作了较为广泛的研究 ,提出或触及到一些重要问题 ,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生态哲学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从生态文明之生态哲学的新视野透视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中国传统哲学包含了内在关系存在论(“人以自然而存在,自然以人而存在”)的生态存在观、自然无为的生态实践观、道在万物的的生态价值观、人副天数的生态伦理观以及“寡欲”“节葬”的朴素生态主义的适度消费观。  相似文献   

12.
林舟 《中国道教》2007,(3):45-46
无为思想是《道德经》的重要内容,《道德经》中有多处提到“无为”,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2章),“为无为,则无不治”(3章),“爱民治国,能无为  相似文献   

13.
从“理气合一”到“心性合一”,再到“心理合一”,构成黄宗羲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骨架。如果说“理气合一”是从客体方面阐述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属性,“心性合一”是从主体方面阐述人的存在及其属性,那么,“心理合一”则是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讨论主体精神对性理和物理的认识问题,这就是黄宗羲哲学中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14.
<正> 从“理气合一”到“心性合一”,再到“心理合一”,构成黄宗羲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骨架。如果说“理气合一”是从客体方面阐述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属性,“心性合一”是从主体方面阐述人的存在及其属性,那么,“心理合一”则是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讨论主体精神对性理和物理的认识问题,这就是黄宗羲哲学中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15.
一、现代化的“个人原则” “个人原则”或者说个人本位既是人在现代化中的自我理解,也是现代化过程不断深入化的根本动力。现代化的发生及其发展过程所伴随的,是“个人”不断地获得强调,不断地成为价值“尺度”的过程。为了弄清现代生活中这种人的自我理解,弄清“个人原则”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意义,我们有必要回到现代化之前的人类社会和生活中,有必要弄清与现代人相对的古代人是怎样理解自己的。我们可以这样说,在现代化之前,人首先和根本不是从自身出发,而是从他所处的“位置”出发来理解自己的存在与意义的;也就是说,人不是从自身所是,而是从自己的“周围现实”来理解人生和人性的。具体而言,在前现代的西方,人首先和在根本上依他在宇宙中的位置来确认自己的“应然”,即价值,这是一种具有哲学一神学向度的人学;而在前现代的中国,人则首先和在根本上通过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来把握自身,  相似文献   

16.
觉堂笔记     
一信仰要坚定而能舍弃利益的计较,要平和地接受生存的难题而以以信行化解之。实际上令人迷茫、惶惑、不安的不是信仰的当下虔诚与否,而是在接受信仰后所试图以个人一己之境遇顺逆、成败得失,来评价信仰的、急得患失的自我心理折磨。二佛法修行上有两种大的分类,一者有为法,如密宗;一者无为法,如禅宗。这使我想起了中国画派上的两位大宗师的风格:黄宾虹之山水画,满纸云烟墨霞,满坑满谷,少一笔则不止,多一笔则不成,恰似佛有为法。齐白石之花鸟画,轻钩淡描,放心信手,至简至精,少一笔则不成,多一笔则不精,恰似佛门无为法。世…  相似文献   

17.
周云芳 《管子学刊》2012,(3):125-128
“无为而治”是老子治国思想的核心主张。这一政治主张不仅有其特定的哲学内涵与历史成因,还与先秦其它各家的无为思想也有着根本的区别:一方面,在同属道家体系的内部,老子认为君臣俱可休息于无为;庄子则认为,君主固然可以“无为”,但臣下则必须“有为”。庄子的这一思想还同时影响了法家韩非一派的“元为”观。另一方面,老子与儒家孔子“无为”的差别,则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治国理念上的“道治”与“德治”截然分殊。  相似文献   

18.
北宋道士陈景元的《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颇具理论特色:(1)对“道生万物”论与“万物独化”论两种对立的思想作了调和;(2)将“常道”和“可道”分别对应于道家的自然无为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认为道与仁义礼智信是体用关系;(3)对人性之本源与人性之现实表现作了区分,认为人性之本源相同,而现实表现则有上、中、下三等;(4)将“无为”的内涵诠释为“不越性分”。  相似文献   

19.
康健 《现代哲学》2000,(3):31-36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作为人类及其社会的永恒主题,在现实生活中突出地表现为价值观问题,主要围绕着三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一是人与物的关系,二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三是创造与索取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即缘于价值观层面的争论而起。以价值观的形式来突出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正是价值观的中心问题或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汉化的Schwartz《肖像价值观问卷》(2012)测量了2569人的大样本,以验证Schwartz新价值观理论及其工具在中国的适用性及中国人价值观结构特点。结果表明,19种价值观内部一致性系数平均为0.66,范围从“支配权力”价值观的0.54到“社会安全”价值观的0.80,验证性因素分析各项指标均达到可接受水平;中国人个人定向类价值观之间的相关关系与原理论假设不相符合;个人定向类和社会定向类价值观之间,出现了多项位置相对、在原理论中假定为低相关的价值观呈高相关关系。表明Schwartz等(2012)价值观理论虽从测量学角度适用中国人群,但其不能预测和解释中国人价值观的“个人”与“社会”辩证统一与交叉融合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