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哲学发展的人文学动因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发展的人文学动因辨析田海平.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方法论、逻辑学和一般知识状态上的迥异是一个无须争论的事实。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就会使人们在人文学的研究中断然放弃对自然科学的简单效法。但是,如果自然科学在哲学0于中的基本的典范地位不曾动摇,严格独立的人文学方法论就不具备存在的合理性。大卜H青况表明,一方面,自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方法典范”愈来愈被吸纳到了哲学世界观的反思建构中,进而扩展为人文学逻辑上的自我思考产另一方面,具有现代气质的哲学家一直试图摧毁“自然科学的方法典范问题”,以期将人文学从一种方法论迷失或世界观迷失的困境中拯救出来,并以此着手改变着传统哲学的基础和方向。这样,我们面临的难题是,当哲学世界观理论尚处于自然科学模式的主导下时,人文学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科学观点的影响。这当然与自然科学在近代精神文化运动中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不无关系。但造成这种深入人心的文化影响的根本因素是哲学论证的力量和近代自然科学关于必然有效的客观性的允诺。而与之相关的一个基于类比提出的难题便是,人文学是否也能带来这种必然有效的客观性的知识?哲学不能回避这样的问题。如果哲学还困于它的“自然科学的基础”上思考,它便无法回  相似文献   

2.
人文医学与医学人文学几个问题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医疗实际工作人文医学和医学人文学的关系应包括:(1)从人文医学的产生背景看,人文精神的内涵孕育于中国古典医学,并非现代之专有;(2)人文医学和医学人文学并非同一层次上的概念,不能交叉理解和使用;(3)从医学发展阶段的划分,提出不能将人文医学与现代医学割裂开,前者是后者的组成部分;现代医学并非生物医学;(4)人文医学的分类应增加军事医学等内容。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医学人文期刊仅有5~6种,发行量少、覆盖面窄,受众极其有限。而我国的医学学术期刊有1400多种,如果能够善加利用,在医学学术期刊中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人文平台,进行人文导向,可有效地推广医学人文理念,有利于医学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对促进医学人文学向各专业学科的延伸与交融及推动医学人文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医学人文期刊仅有5~6种,发行量少、覆盖面窄,受众极其有限.而我国的医学学术期刊有1 400多种,如果能够善加利用,在医学学术期刊中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人文平台,进行人文导向,可有效地推广医学人文理念,有利于医学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对促进医学人文学向各专业学科的延伸与交融及推动医学人文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实现医学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如果我们超越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狭隘视野来审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就会发现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1] ,医学是科学也是人学 ,医学的发展是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过程 ,医学教育要克服重视科学轻视人文的现象 ,培养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精神的医科人才。1 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哲学审视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科学主义的科学观强调真正的科学知识只有自然科学[2 ] 。科学文化属于科学 (认识 )的世界 ,科学以认识世界为目的 ,试图运用数学方法和实验方法 ,建立各领域严密的逻辑体系 ,因此科学以事实为依据 ,科学世界强调的…  相似文献   

6.
医学整合涉及多学科、多部门卫生资源的配置,构成医学整合过程中的经济问题.医学整合所需的"合力",可以通过人文精神的感召或是经济杠杆的驱动而形成.两者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缺乏经济杠杆的整合是偶然的,缺乏人文精神的整合是狭隘的.明确人文精神为主导、经济杠杆为辅助的关系,将有利于在实践中推动医学整合.  相似文献   

7.
医学人文运动与知识考古--中国人文医学的战略与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后现代理论影响和刺激了医学人文学,医学人文学学科意义与价值更加显明,医学需要人文学,人文学需要医学,医务人员迫切需要人文医学教育。经济发展、高新生命科学技术入驻世俗生活、医学模式转变、医疗改革与价值论哲学影响,这五大因素构成中国医学人文运动的背景;中国医学人文运动正在兴起。研究医学人文学的知识背景对制订人文医学战略与策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书讯     
《现代自然科学与哲学》一书,已于今年5月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发行。该书由华南工学院冯敬阳、李学荣、杨伯舫等同志编写。全书包括现代自然科学的若干重要理论及其哲学意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哲学原理的自然科学例证等三部分内容;并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作了综合介绍。  相似文献   

9.
加强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冬梅   《社会心理科学》2006,21(4):12-15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大学生观察与认识世界不可缺少的,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精神,才能更有效的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目前,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不清楚什么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多数大学生强调作为实用和应用技术的科学,而不是基础的理论科学;大部分学生文化底蕴不强,只讲金钱,不讲精神,缺乏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只讲实惠,不讲道德,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降低,不注重社会的长远利益,过分强调个人得失,缺乏团体合作的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弱,心理素质不强。大学文化的积淀是长期的、历史的,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这是大学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科学精神与"杞人忧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火其  杨捷 《学海》2001,(6):107-109
本文重新审视了杞人忧天这一成语,探讨了在东西方文化的背景下,杞人忧天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中国传统对杞人忧天的否定态度,是中国古代缺乏科学精神,近代自然科学难以在中国产生的根本原因.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为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应该学习和提倡杞人忧天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人文精神是医学科学的旗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是医学科学的旗帜,主导和把握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方向。在现代社会各种复杂的因素影响下,医学与人文的关系受到严峻挑战,出现了医学脱离人文的倾向。纠正这种倾向,重新建立医学与人文之间和谐互动的关系,实现人文对医学的引领和把握,是现代医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关于医学人文教学几个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30,自引:7,他引:23  
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有联系,但也有区别;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存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在的差异;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是一切的根本,人的生命、思想、理想应当受到关爱和尊重;人文精神或人文主义包括理念层次和实践层次;人文精神是一种普世价值而主要不是意识形态;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医学人文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医学人文教育应当渗透到医学专业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13.
Science fic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for new ideas and values concerning sex roles, and the influx of women into this previously male literary subculture is a change of significance for popular culture. This article uses the first large well-collected body of social science survey data to examine the ideological orientations of women readers and authors. None of the leading women authors write the traditional Hard-Science variety of science fiction that explores innovations in physi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re is a slight tendency for women readers to prefer this type less than men do. Women authors tend to write either Sword-and-Sorcery, a variety of heroic fantasy, or New-Wave science fiction, a politically liberal and stylistically progressive form. Many of the women authors use their fiction as a medium for advocating social change from a feminist perspective. Science fiction has become a forum for women authors' uninhibited public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sex roles and consideration of options for the future.Thanks to Christine A. Norell for help in producing and distributing the questionnaire, to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for materials, and to the Iguanacon Committee responsible for staging the Thirty-Sixth World Science Fiction Convention.  相似文献   

14.
Xunwu Chen 《亚洲哲学》2013,23(1):100-114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ubject-matte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w and humanity, filling a significant lacuna in philosophy of law in the West today. Doing so, the paper starts with recast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onflict—in particular, the conflict between legalism and Confucianism—over law in a new light of the contemporary call for stopping crimes against humanity. It then explores Habermas’ insight into and illusion of law. Finally, it examines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law and humanity, contending that law must always treat humanity as a purpose, not as a tool to other ends, functioning to build a community of humanity; while a distinction exists between justice and benevolence, law must not be inhumane.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疾病诊治中的几个认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现代化的辅助检查仪器和生化检测手段的引入给新生儿科医生带来很大的帮助,但我们不能过分的依赖,这就要求新生儿科医生有一个十分清晰、十分正确的临床思维,而这种临床思维的培养除需要丰富的医学知识作基础,还需要哲学的辩证思维来指导.  相似文献   

16.
萨顿提出的新人文主义观,分析批判了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对立,指出科学人性化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方法,其人性化的科学现有利于我们今天深度解读、审视医学的人性化,张扬价值理性,在实践中克服目前医学异化的倾向,开掘医学和人文融合的路径,实现医学人性化的真正回归。  相似文献   

17.
朱丹溪作为谙熟理学的医家,其医学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理学理欲观与丹溪医学的关系。受“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影响,强调饮食、房事在发病学中的重要意义,强调节食节欲的养生学意义,肯定“养德”与“养生”的统一性。由于丹溪在医学界的宗师地位,扩大了理学对中医学的影响,形成了后期中医学发展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现代健康理念刍议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医学人文教育仍然处于薄弱的状态,与其重要性极不对称,造成此种局面的症结之一在于现有的学制学时紧张,难以有序地开展课堂教育教学。面对医学人文教育所处的困境,采取医学人文辅修专业的形式不失为可以探索的途径,化解学时紧张的矛盾,推动医学人文教育尽快开展。  相似文献   

19.
20.
This paper approaches the topic of visual art in medical education from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drawing on arguments from epistemology, philosophy of science, aesthetics, and contemporary ethical theory. Several medical ethicists have noted that the traditional clinical paradigm may increase the epistemic and emotional distance between patient and physician in part by focusing on the physical body and medical technology. Some of these same writers recommend a new approach to patients based on empathy and increased attention to suffering. After reviewing these arguments, supporting examples, and recommendations, I explain how visual art that expresses or symbolizes the emotional response to illness could be used to introduce an additional paradigm into medical education. This would be a paradigm based on empathetic attention to patients' emotional experiences in illness. My own argument is that this additional way of perceiving and relating to patients may reduce the distance between patient and physician and may allow physicians to better meet the ideal of treating the patient as a pers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