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进步”及其历史──对现代性核心观念的反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步”之在中国,完全是一个现代观念。这里的所谓“现代观念”,一指它是一个现代性的前提,象它在西方现代社会的作用一样;二是指它在中国的形成,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某种结果。所以只是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进步才被中国人逐渐接受。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人的观念世界中没有“进步”信仰。主流意识的世界观、历史观背景是循环论,甚至是历史衰退论。中国哲学有极其富于民族特点的“变”的智慧,它集中体现在易学哲学之中。但是中国哲学赞美变易的理论,中国智慧的实质,在于承认对立统一是宇宙间普遍适用的法则,和人事在“否”-“…  相似文献   

2.
"乌托邦"是人类对现实中不可能最终实现的终极性社会理想的一种总体性构想或设计。通过对中西乌托邦观念的比较研究,以此作为理论契机折射出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差异、补充与对话,在"历史的终结"乐观主义背后的现代性之隐忧中,尤为凸显其意义。在文化领域引入乌托邦,从中发现和吸取社会进步所需要的精神力量,使人类的现代文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张建如 《现代哲学》2001,1(1):62-65
要研究发展问题,就必须对社会发展,对历史进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社会发展、历史进步正确地进行衡量和评价。因此,必须把历史进步评价问题作为发展哲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对历史发展、历史事件,人们常常有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看法,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在对历史发展、历史事件进行评价时常常采用不同评价标准,其中,生产力标准和道德标准是两个基本标准。  相似文献   

4.
在颓废观由前现代向现代转变进程中,犹太-基督教的时间-历史观念的意义甚为重大。有别于柏拉图于存在与生成维度赋予时间-历史观念的本体论解释,犹太-基督教末世信仰所形塑的线性时间观视没落为世界终结的序曲,没落与新天新地相涉而具有新质。没落非为悲观、绝望的堕落一维,而是内含展望末世的希望可能,由此表现出强烈的欣悦感。没落亦非为柏拉图意义上现象界的非真实存在,而是实存于现实世界中的时间面向。而犹太-基督教末日临在的时间或然性导致没落的危机意识加剧,以致其时时竭力抓住现在,准备放弃未来获得救赎,由之对近代审美现代性之于世俗时间的接受产生重要影响。近代以降犹太-基督教没落观念的历时性播散并与进步观念的悖论性存在,不仅表明其时间-历史观念没落与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而且借此可以深度反思将没落与进步视为对立所造成的现代世界之殇的极化倾向。  相似文献   

5.
化旧立新 发展前进——宁夏回族妇女发展新时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宁夏是以回族为主体民族的回族自治区。宁夏回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 (150万 )的三分之一,而其中,回族妇女人口约占一半。这是一支在西部开发、宁夏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这支队伍的文明进步,对宁夏的发展,对回回民族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回族,是全民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从宗教信仰文化传承上讲,回族文化具有其独特而厚重的历史积淀。弘扬回族历史文化之精华,革除阻碍本民族发展的旧观念、旧习俗,是促进民族发展与进步的关键。而近年来,宁夏广大回族妇女自身发展的积极实践…  相似文献   

6.
申晓云  王尤清 《学海》2012,(4):205-209
社会的进步是理性成长的结果,自西方启蒙运动开始,观念在引领社会变革中的先导作用,就引起了知识精英们的广泛关注,然而,理性、观念从何而来?是神的启示(人的灵感),还是人所处时代社会环境、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产物?也许,正是在这一问题上有着不同的答案,或者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索,18世纪下半叶以来,在对观念本身及其形成历史的求索中,一个独立的、有特色的研究领域发展了起来,这就是观念史研究.  相似文献   

7.
遗嘱直接反映将死之人的最后意愿,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在伦敦霍斯汀法庭遗嘱中,立嘱人职业背后所隐含的历史信息是伦敦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新的城市官僚群体的形成以及伦敦市民阶级的形成等。这表明伦敦正在褪去中世纪城市的旧装,而初露近代社会之端倪。不过,在父权制大环境下,伦敦两性之间的关系却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生实质性变化,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伦敦妇女的职业井进而影响到她们的经济能力,体现了社会意识形态与时代发展的不完全同步。  相似文献   

8.
面对宗教的世俗化,默茨的政治神学尤其关注基督教之社会层面。一方面,默茨从基督教的核心基督信仰出发,提出"跟随的辩证法",以纠正观念论的"概念的辩证法";另一方面,默茨从基督教之终末论出发,提出"终末之临近期待",使得基督教重新具有批判社会的能力。本文主要分析《历史与社会中的信仰》一书。默茨对基督教之社会关切的思考,对奥斯维辛之后的神学思考极具意义。  相似文献   

9.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历久不衰,影响深远,普遍的社会现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我国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时常是伴随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产生和发展并受到制约的。同时,它也对各自相应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及各个领域发生影响。宗教信仰德,不但影响教徒的伦理道德观念,同时还规范教徒的社会行为:宗教仪式则维护了宗教活动的基本规范、价值和宗教感情。佛教提倡“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基督教提出“爱国爱教,荣神益人”等等,藉此陶冶教徒的人格,同时也主导着教徒的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0.
传统贱商观念再探讨胡发贵中国古代社会分层结构中,商位于“士、农、工、商”的“四民”之末,社会地位最为卑下;在漫长的封建历史演进中,商人一直处于政治与经济的双重压抑与打击之下,并由此滋生出内容庞杂的反商思想。学术界对此评论、诠释甚多,不过大都只关注这一...  相似文献   

11.
论吕祖谦的历史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平 《中国哲学史》2005,(2):99-104
在最近的几项研究中,本文作者提出南宋时期包括永嘉之学、永康之学以及婺学在内的"浙东学派",反对空言道德性命,而特别重视将天道的追寻贯彻于社会历史的全部领域,从而实现了历史学与哲学的融合,实际上成为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哲学"学派.南宋时期浙东学的集大成者应归于吕祖谦,他亦是历史哲学观念的系统表达者.本文即以此观点为前提,对吕祖谦的历史哲学思想进行了比较系统而又简要的梳理,论述了其关于历史的观念、历史解读的方法、历史的价值理念以及将历史视为天道自身的运动性展开的根据.  相似文献   

12.
历史进步代价问题的科学历史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般历史观的角度来看,历史进步与代价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了如何区分不可避免的代价和可避免的代价?这是一个步难度的理论课题。而首要的难题就是如何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历史进步代价理论。本文认为,马克思一生在不同时期分别研究了三种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发展代价问题:青年时代主要关心社会发展动荡期、转型期的代价问题;中年时期着重分析社会发展动态稳定期、成熟期的代价问题;晚年岁月重点考察社会发展的“分叉期”、机遇期的代价问题。与之大体相对应,马克思分别形成了三种回答问题的思路:青年时代以突出历史进步的自觉性、目的…  相似文献   

13.
论社会进步的尺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问题在目前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就前者来说,它同围绕人的问题而展开讨论的对历史进步的科学评价与价值评价的关系问题有关;就后者来说,又同当前如何评价改革的得失成败有关。讨论社会进步的尺度以承认社会进步的概念为前提,这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是不言而喻的。但进步的概念就包含着价值的评价。而我们对历史及其进步的认识又应是一种科学的认识。因此我们就从能否把历史尺度看作科学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开始。  相似文献   

14.
β受体药物与心衰治疗江苏省如皋市人民医院(226500)吉志坚,顾维纲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社会的进步总是波浪式前进的,往往最初人们所取得的经验,所探索的规律,在人类自身不断地实践中得到不断的修正、补充、再修正、再补充,通过否定之否定规律,不断完善,使...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简论王思浚社会发展是一个综合系统概念,只有把.各个系统加以综合协调,形成有机整体系统,才能全面协调发展,推动社会进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可以概括为如下几层意思。第一,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把社会历史的发展看成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说它是唯物的是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它是辩证的是指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而且社会发展过程中还有其它一系列中介因素在起作用,各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以生产力为根本动力,带动社会整体进步。第二,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主体在创造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在既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前提下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前进。这就是说,要把主体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统一起来,在主体目的性符合客体规律性的基础上,主体的创造活动具有决定性意义。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是社会主体和社会客体有机统一的整体发展观。在社会发展中,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都各占一定位置、各起自己的作用,而在这个有机整体中,各种因素都贯串着社会主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用玉的历史源远流长,具有起源早、影响深、持续发展且不曾间断等特点。中国古代玉器因此而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物证之一,向我们传达着神秘、悠远而又十分重要的历史信息。本文尝试以考古发现的秦汉前后的出土文物及少量传世品中的玉所折射的我国古代先民们的信仰观念,以及由此而发展形成的玉文化与道教的相互影响为主题,从一个方面探讨玉与古代中国人宗教信仰观念之缘起与演进的关联,以期能够有助于厘清我国传统宗教信仰观念之发展脉络,有助于人们在领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玉文化所蕴涵的信仰之光的同时,加深对当代社会中的宗教现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陈确是我国古代一位具有进步倾向的思想家。他所处的明清之际正是封建专制主义急剧衰败的历史时期,科技发展停滞不前,社会被浓重的迷信色彩所笼罩,民间流行形形色色的迷信观念。同时,明末清初也是启蒙思潮风起云涌的时代,社会大震荡催生了一批先进思想家。对于当时的迷信观念和活动,他们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唯物论、无神论思想,推动社会向前发展。陈确就是其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8.
历史是生命的存在形式。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文化历史观念之悠久而严谨是仅见的。历史的延续成为传统,而孔子极为重视传统,他的史教和修史为中国文化树立起典范,历史著作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心。和古希腊重自然哲学不同,孔子的智慧主要源干历史。和老子一样,孔子对历史的两重性有深刻观察,但孔子对未来还是乐观的,是积极进取的。  相似文献   

19.
十七世纪的中国哲学家王夫之已经有了初步的现代文明史观。他的史学著作中出现的“文明”概念,已经具备了现代文明学的基本要素,即具有文化发展的进步意义、制度文明等内容,而且特别阐发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类型之间的密切关系。在王夫之的文明史观中,制度文明的观念十分清晰。他高度肯定中国传统社会郡县制自身所具有的文明意义,以及郡县制对于维护人类文明生活方式的积极意义。而郡县制的文明特质在于三大要素,即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华夷之别。由于王夫之身处明清易代的特殊历史时期,他特别重视文野之分意义上的“华夷之别”,体现了王夫之文明史观鲜明的时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马克思关于"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的论述,追述了宗教观念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总地位,宗教观念演变在人类思想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人类信仰宗教的总效果。宗教观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古代社会的总理论,指导着国家和社会生活,同时也是人类思想的皮壳;宗教观念的演变就是人类思想皮壳的蜕变,反映了人类思想的进步;人类信仰宗教的历史表明,无论是原始宗教、国家宗教还是世界宗教,总体上并没有满足人类的需求也没有改变人类的总体状况,只有摆脱神祇思想的束缚,诉诸人类自身的创造力,人类才创造出了巨大的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