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计算机犯罪与道德建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计算机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和作用是惊人的、前所未有的, 它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 还滋生了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犯罪的主体是青年, 计算机犯罪侵害最严重的客体也是青年。在计算机管理及技术层面上, 应该采取一些防范计算机犯罪的措施, 但不是根本之策; 推进社会道德建设,提高青年道德水平才是遏制计算机犯罪最为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论市场经济领域中道德的适度定位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是伦理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人们往往把注意力直接放在如何看待与评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状况、道德需求及其前景上,这样的讨论引发了许多截然相反的观点,如“滑坡”论和“爬坡”论。但是,它似乎忽略了一个前提性问题,就是这里所说的与道德发生关系的市场经济,究竟是指市场经济领域本身,还是指市场经济社会?我们可以把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称作市场经济社会,但这不等于说这个社会被市场经济全覆盖了。如果我们把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来讨论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就容易引起诸多歧义。显然,在市场经济领域内和在市场经济社会中,道德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尽相同的。  相似文献   

3.
个体道德的发生与公民道德建设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个体道德的发生 ,是通过道德内化来实现的。道德内化的过程是社会和个体互动的过程。因此 ,在公民道德建设中 ,我们应当把外部道德控制和内部道德控制、道德灌输机制与道德接受机制、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同性恋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但随着科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接受同性恋不是犯罪、精神病的观点,也不再把它看作是道德问题。而我国对同性恋看法的转变还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5.
浅谈儒家伦理对网络伦理建设的几点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倩 《美与时代》2005,(6):16-18
一、前言 网络是指由电子计算机借助远程通讯等技术连接世界各个国家、部门及个人的高速信息交换系统.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网络在以其平等、自由、兼容、共享的基本精神推动社会伦理道德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网络伦理问题,如道德相对主义、自我中心主义、道德冷漠和人际情感疏远、侵犯个人隐私权以及网络犯罪等道德失范现象.  相似文献   

6.
道德法律化及其局限性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道德与法律具有原始共性,正义性和原则性是道德法律化的关键因素。道德法律化是实现法治社会的基础,但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一味地把道德法律化看成是建立法治国家的捷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技术干预和增强人类道德的系统性实现,引发了人们的希望与恐惧、期待与不安、支持与反对的对立。增强派认为,人类道德的发展已经严重滞后于科技进步,人类完全有权利进行道德增强:道德增强与自由意志、社会公平、人格特性等问题并不冲突,并能助人以达到"行善"境界。反增强派则主张人类无权进行道德增强:道德增强是一种"扮演上帝"的行为,会限制人类自由、扩大社会差距、人格同质化,甚至引发个体安全和社会风险等问题,道德增强的交锋实质上是传统道德自然主义与道德非自然主义两派博弈的理论翻版,它把技术与道德关系的思考引向深入,有助于人类探寻道德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当代西方道德人格研究的两类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人格研究是西方道德心理学的新主题,主要有两类取向:特质取向和社会认知取向。特质取向把道德人格理解为与道德有关的人格特质,对道德榜样的自然概念和真实道德榜样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大量研究。社会认知取向以社会认知图式、知识结构和认知-情感机制来解释道德人格,揭示了个体内部动态的心理过程。未来的道德人格研究要强调两类取向的结合,加强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研究,并注重多水平与多学科的整合。  相似文献   

9.
道德社会学     
道德社会学研究的悬道德同法律、政治、艺术、宗教及社会管理相互联系的基本规律。它把道德必要性的表现和发挥作用的不同层次、作为社会必要性的反映来研究。它的任务之一,是研究个人和社会集团的道德行为的社会制约性。道德社会学即注意研究道德同整个社会关系体系的相互联系,也注意研究道德同社会关系体系个别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可以把道德社会学的对象表述为‘社会及道德’体系中直接联系与反馈联系的总和。这门学科对象的结构包括:①具体社会条件对道德的这种或那种阶级及历史形态的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影响;②这些形态(首先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对现有社会关系的反作用;③道德同社会调节人们行为的其他形式的相互作用的社会学规律;④人的社会主义化‘机制’和社会主义化最终结果的道德方面,即通常所说的个人的道德面貌;⑤各社会集团的道德特征;⑥道德在具体生活活动环境(家庭、非正式团体、劳动集体等)中发挥作用的特点;⑦社会主义社会道德生活中社会及集团异常的各种形式(消费主义道德、市侩道德、偏向行为道德等)。  相似文献   

10.
在一些著述中,通常把道德关系的特殊矛盾规定为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认为道德关系也就是一种利益关系,虽然是一种特殊的利益关系。能不能这样理解呢?我以为,不能。不可否认,道德关系与利益关系紧密相联。任何社会的道德关系都以一定的利益关系为基础,反过来,道德关系  相似文献   

11.
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是依据社会和个体的关系作出的一种道德分类。社会道德也称群体道德 ,指社会实际的道德状况。个体道德也称个人道德 ,指个人实际所具有的道德或品行。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联系 ;既相互对立 ,又相互统一 ;同时还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社会道德是由每个人的个体道德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没有不包含个人、与个人道德不相关联的社会道德。个体道德是社会道德有机体中的一分子 ,没有脱离社会、与社会道德毫不相关的个体道德。现实生活中 ,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的许多问题 ,既有历史留给我们需要进一步解读的问题 ,…  相似文献   

12.
尹继佐在《学习与探索》今年第3期上著文认为,把广泛而复杂的社会现象--道德,概括为“社会意识”似乎是不够的。道德,是在一定生产关系和民族传统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十分复杂而又广泛的社会现象。文章认为,对道德作宏观上的分析,这一体系是由道德活动,道德关系和道德意识三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13.
伦理学视域下的家庭暴力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止和遏制家庭暴力犯罪,必须坚持“德治”与“法治”并举的方针。一方面,要以司法控制为核心,建立以被害人意愿为基础的恢复性司法;另一方面,要以道德调控为重点,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道德绑架问题引起了社会和学界的关注。道德绑架最普遍和最典型的形式是胁迫行善。道德上完全义务与不完全义务或者说非权义务的区分有助于我们辨析道德绑架问题。道德绑架的实质是把道德上的非权义务等同于完全义务。道德绑架严重侵犯了个人的权利,有损社会的法治秩序,也会伤及道德自身。依法保护人的各种法律权利,增强人的权利意识是防范和消除道德绑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论角色道德     
所谓“角色道德”,就是承担社会角色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角色道德”以个人社会角色所承担的权利和义务为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凡实现社会角色所赋予的权利并履行社会角色所承担义务的行为,皆是道德行为。凡不实现社会角色所赋予的权利不履行社会角色所承担义务的行为,皆是不道德的行为。“角色道德”把实现社会角色权利、履行社会角色义务的差异,看做是道德水平的差异。角色道德大体可分为三大类:  相似文献   

16.
人类道德进步的历史就是道德关怀的范围不断扩展的历史。环境伦理学的重要理论贡献是,区分了道德行为体与道德承受体,把道德承受体的范围扩展到了人类物种之外的自在物。当代机器人伦理学接过环境伦理学扩展道德关怀的接力棒,不仅把道德承受体的范围从自然存在物扩展到了作为人工制品的机器人,还把道德行为体的范围扩展到了具有道德功能的社会机器人。随着道德关怀范围的扩展,出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道德行为体和五类不同的道德承受体。为了应对伦理共同体成员的增加所带来的伦理挑战,需要建构具有拓展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后科学主义与全球主义性质的新型伦理文化。  相似文献   

17.
有的犯罪之人,翻然悔悟,猛回头,瞬间决定了自己与前截然不同的道德行为,开始重新作人。这就属于道德上的顿悟。道德顿悟是在人根据道德的需要,按照个人所掌握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即善恶标准,对自己和别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评价的基础上产生的。道德顿悟发生后,多半引起定向性道德行为。对自己过去不道德思想行为的悔悟,最终可能采取行动设法弥补已造成的损失。对于新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领悟,也终究会导致新的言论和行动。道德顿悟,一般说来有以下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18.
道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同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也有自己的起源、演变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道德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这是伦理思想史上,一直有争论的问题。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道德是“神的意志决定的”,是神把“善的理念”放人人的灵魂的结果,由于人的灵魂不同,才产生了不同等级的德性。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学则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的启示,在旧约时代,耶和华上帝在西乃山上亲自把“十戒”授予  相似文献   

19.
本较为全面的论述了聋哑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并提出了建议与思考。其意义在于引起社会对这一弱势群体的重视、关心,把诱发、滋生聋哑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客观因素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20.
关于道德评价的涵义。把道德评价仅仅局限于人的行为的道德评价是不够的。事实上,道德评价一方面是指对某种道德的社会意义的判断,另一方面是指对人的某种行为的道德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