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晓毅 《美与时代》2014,(10):116-118
德性主义是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亚里士多德从个体德眭生活视阈出发,提出了三种友爱,即实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善的友爱。这三种友爱为我们对友爱的理解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建构从不同层次提出了不同的道德的境界和要求。大学生具有很强的人际交往需求,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渴望获得真挚的友谊,亚里士多德友爱观中的“伙伴之爱”对于大学生人际环境的和谐建构,无疑有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我与他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语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伦理性品德”是与人的精神素质相关的品德。在各种品德之中,伦理上优秀、并与城邦生活相关而又最具概括性的品德,可以说就是“正义”和“友爱”。 完全的正义仍然需要友爱,但亚里士多德认为完全的友爱索性是不需要正义的。所以说,从伦理学的原型上来看,可以认为友爱是最基本的品德。“对一个善的人来说,和朋友的关系就等于和自身的关系。因为友人就是另一个自我”(《尼各马科伦理学》1170b5-7)。这种友爱方式,也就是说自我与他人为同等主体的关系方式,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应当置之于城邦生活的最基础部位的。这是“与他人同生者”的最基本的伦理性品德。  相似文献   

3.
本文尝试重新审视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中最著名的命题"人依据自然是政治的动物",用更前后一贯的方式理解《政治学》I.2中的论证,强调亚里士多德在这里说的"自然"主导的含义是人趋向美好生活的自然冲动。本文反对对该命题的两种误解:第一,将"政治的动物"理解为"城邦的动物",从而认为"政治的动物"是人的定义;第二,认为亚里士多德主要在"目的"的意义上理解"自然",城邦在"自然实体"的意义上优先于个人。这个讨论让我们能更好地看到以阿伦特为代表的共和主义对亚里士多德的使用在什么地方存在问题,也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亚里士多德与霍布斯在看待人与城邦关系时的相似与差别,从而提示我们可能有不同的看待所谓"古今之争"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特质认知和关系认知是影响人际信任的两个重要因素。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特质认知和关系认知对人际信任存在不同的影响。通过整合以往有关特质认知和关系认知影响人际信任的研究成果,发现关系认知影响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亲疏关系"效应。尤其是在理解中国人人际信任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诸如能够体现中国社会关系核心构架的"阶层关系"等更为重要的社会关系的认知过程对于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深刻作用。以"阶层关系"认知为核心的关系认知可能调节着特质认知对于中国人人际信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 ,它是同一性的一种状态 ,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协调、平衡、秩序和合乎规律性特征。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伦理学中 ,通过对道德形成、道德选择、道德与利益关系、个人与社会关系等的论述 ,表现出丰富的辩证和谐思想。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亚里士多德关于“和谐”的辩证思想 ,对于我们深刻理解辩证“和谐”范畴 ,保证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相互和谐 ,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际关系作为人的生存论意义上的基础性概念,表达了人自身存在的方式与价值的确证。从原初视角审视人际关系在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之发生与发展的一种生态意义上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到由血缘家庭开始的人伦谱系在自我认同过程中诠释着传统人际关系指向的最终追求——人际和谐。而从血缘到地缘等交往的多元化发展和交往关系的持续扩大,使传统人际关系的和谐基础必然要求一种内在的置换,即由"原发性内在要求"转为"相互性要求"。面对当前人际交往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通过深入省思,树立一种"共在化交往原则",从而实现现代人际关系及其和谐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和谐伦理是在和谐哲学思维方法论的指导下关于社会交往和关系的协调理论及其规则体系.它是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人际伦理准则,是为协调非对抗性的社会伦理关系,寻求伦理关系双方的共处和协作的伦理.和谐伦理具有与革命道德所不同的原则与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肯定"和而不同"的差异性、提倡"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强调"抑高举低"的互补性可以成为和谐伦理吸取的重要内容.中国社会从革命转向建设,就需要我们从革命道德转向和谐伦理.  相似文献   

8.
董波 《世界哲学》2017,(4):102-108
最佳政体概念对于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具有重要意义。亚里士多德把政体划分为六种:王制、贵族制和公民制为正当政体,僭主制、寡头制和民主制为变态政体。对此有不同的观点,也有人把最佳政体分别解释为这六种政体中的某一种。然而,只有在最佳政体中公民们才有可能实现德性基础上的平等,共同追求有德性的生活。最佳政体与六种政体的差异正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独特品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和政治学有着共同的出发点:人应选取最好的生活(或幸福),至于如何实现最好的生活,亚氏在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着重从德性阐释和理想政体的建构两个不同的方面给出解答。这两个不同方面的解答其实包含了同一种"好人"的两种景象。在伦理学中,"好人"是以理想的道德人身份出场的,但在政治学中,"好人"是以理想城邦的统治者(或立法者)身份出场的。尽管亚里士多德并没有给好人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通过文本分析我们可推知好人需要满足"知""情""意"和"品质"四个条件,或者以"明智"德性作为充分必要条件。伦理学中"好人"的景象,为在政治学中"好人"作为理想政体的立法者或政治家的出场做了铺垫。  相似文献   

10.
关怀伦理的心理特征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怀伦理是从心理视角来对现代人际道德关系进行重构的一种新的道德模式。关怀伦理表现为关怀人的感情、情绪和态度等,还表现为人的关系、相关人与情境的关系,因之是一种情境伦理。关怀伦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可以用它来解决人际之间存在的分离问题,帮助我们建立起相互间可信赖、可依恋的关系,注重倾听差异,重视差异,以达成和谐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11.
对于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阐述的不自制理论,西方学者历来都有诸多争议,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在此书第七卷第三章对苏格拉底不自制理论的最后"承认",激发了后世学者持续的激烈争论。但这些争论很多建立在对亚里士多德表述的错误理解之上。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理论的态度与其说是"承认",不如说是"反讽";以此"反讽"为基点,我们能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体系中把握他关于不自制的圆通理论,并进而发现建立在错误理解之上的种种争论得以产生的根源及其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与黑格尔对辩证法理解的差异并不仅限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不同,还表现在对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观念和哲学思想的不同认识上:恩格斯认为亚里士多德哲学属于辩证法,黑格尔却认为亚里士多德哲学属于形而上学。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认识也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角度去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城市环境长期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品质及身心状态,居住环境的选择体现出居住者不同的生活方式及城市面貌的精神文明的层次。居住环境也是城市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眭化居住环境因素涉及人文因素、居住环境中精神空间问题、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1司题等,人性化因素在居住环境中渗入程度,能体现出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问题。  相似文献   

14.
<化书>的和谐思想涉及人自身的和谐、人际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即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诸多方面,本文力求通过清理<化书>关于"社会和谐"的理想构想,并探讨这种理想的现实性基础与条件,而从思想上追溯<化书>社会和谐思想的逻辑根源,以求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们国家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换句话说,也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样一种执政纲领的提出,其实也正配合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和谐境界。回顾上下五千年,中国人历来以追求天  相似文献   

16.
郝亿春 《世界哲学》2017,(4):95-101
完满友爱行为究竟是为朋友之故还是为自己之故?这是亚里士多德"友爱论"中一直存有争议且影响其伦理学定性的老问题。以"利己"-"利他"主义模式分析这一问题并不合适。由亚氏"灵魂论"之"欲望"-"希求"界定的"自我关切"-"非自我关切"可作为疏解此问题的恰当概念:前者表明非完满友爱之"争",后者揭示出完满友爱之"让"。"让"是为回应"德事"之需,共同之"德事"则构成完满友爱所互同(通)之根基。作为"非自我关切"的共同德事是化解亚氏表面矛盾的基础,以成全德事为己任的完满友爱共同(通)体既有优势,亦有局限。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亚里士多德的"真理学说"为研究对象。真理在三个不同领域中展开,在每个领域内部都以特定的"存在-逻辑-变化"符合关系为基础。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真理观,"真理"不仅是逻辑学问题,更是形而上学问题。真理问题将给予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探究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逻辑学和物理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龚群 《伦理学研究》2004,(1):100-103
在人类共同的社会实践中 ,我们总是处在一种给予和接受的关系之中 ,因此 ,也就需要一种给予和接受的德性。亚里士多德和阿奎那考察了这类德性。包容着具体的公正慷慨的接受和给予的德性实践是我们自己共同体的基本实践 ,对于共同体的共同生活起了它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爱是和谐     
谢劲松 《天风》2005,(6):42-43
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基本内容是可以再简化为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都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具体途径和具体表现。人与人的和谐只是人与人关系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人自身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来自人心灵深处的爱,既爱人也爱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传统上对《论灵魂》Γ5所讨论的努斯的两种不同理解入手,指出把这一章所讨论的努斯理解成人的努斯是不正确的,这里所讨论的是宇宙中的神圣努斯,但仅理解到这一步也没有准确把握亚里士多德的主旨。本文认为这一章讨论的是神圣努斯和人的努斯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神圣努斯如何作用于人、或者说人的努斯从哪里来的问题,这样的理解也解释了亚里士多德为什么在讨论人的灵魂的文本中突然转移话题的问题,同时也弥补了其他文本没有解释二者关系的缺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