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人皆以为佛教弃乐求苦。例如一说到某位僧人吃肉饮酒,就觉得大不该,一听说有僧人近女色,更不得了,这是对具体的佛教徒而言;对整个佛教而论的,如电影《少林寺》拿僧人吃猪肉一事对佛教教义取笑,又如许多观众见到电影《少林寺》及《木棉袈裟》中的爱情悲剧而诅咒佛教的不近人情;既对个人又对整个佛教而论的,如近几年来,在党的宗教政策落实以后,有一些青少年出家到寺庙,许多人因此发出疑问:现在当和尚准不准结婚?这么可惜,为何抛弃天伦之乐,去当和尚,作尼姑?好端端的有福不享,要去过那清苦的生  相似文献   

2.
净慧 《法音》1988,(10)
什么叫做式叉摩尼式叉摩尼是梵文的音译,中国有好多种译法:式叉、式叉摩那、式叉摩那尼、式叉摩尼,都是指的一种名称;它的意思,则有旧译“学法女”及新译“正学女”的两种。这是佛制女人出家,成为比丘尼之前的必经过程,但又是被中国佛教久已遗忘了的一种名称。所以,晚近以来,多数的佛教徒,对于式叉摩尼的意思,已经不解,且有误解。有人以为在寺中从小戴发修行的女子,便是式叉摩尼。其实,那是不对的,未落发也未改装的女子,仅是居士女的一种,居士分为在家与在寺的男女四种;在家的男女居士,称为近事男与近事女,在寺的男女居士,称为近住男与近住女,所以,住于寺中  相似文献   

3.
《佛教文化》2013,(1):124-125
佛弟子有四众之分。出家男女二众,即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女二众,即优婆塞、优婆夷。出家佛弟子又有四众、五众之分。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五众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学戒女)、沙弥、沙弥尼。七种佛教徒的通称叫七众。即出家五众加上在家二众。对学识修为较高的僧尼称谓:(1)法师:指通晓佛法、并善于讲解佛法以及致力修行传法的僧人。世俗又称比丘中的知识分子为法师,意思是讲说经法的师傅;(2)经师:指精通佛教经藏的僧人,也指善于诵读经文的僧人;(3)论师:指精通论藏或诠释佛教经义的僧人;(4)律师:指善于背诵、讲解律藏的僧人;(5)三藏法师:指精经、律、论三藏的法师。中国古达把从事译经的高僧称为“译经三藏”,例如唐玄奘被誉为“三藏法师”,俗称“唐三藏”;(6)大师:佛教称释迦牟尼为大师。后唐代朝廷封通晓佛教教义的僧人为大师,如慧照法师。后来对前朝名僧也往往赐谥号“大师”,如东晋慧远,被追赐为辨觉大师;(7)尊宿:“尊”为德高,“宿”为年长。对年长德高僧人尊称为尊宿;(8)上人:尊称持戒严格,精于义法的僧人;(9)讲下:对知名法师的尊称;(10)高僧:对德行高的僧人的尊称。  相似文献   

4.
来信     
《佛教文化》2012,(6):2-3
现代僧人的当下生活这一专题特稿非常有意义。天台寺的琴声非常吸引我,音乐走进出家生活,是美好而深刻的叠加,音乐乃至艺术都是修行的方式,其实艺术和佛教从未分家。不能说出家修行是枯燥的,但是音乐,或艺术的进入,能让修行者在研习佛法中获得灵感。因为音乐同样直指内心。  相似文献   

5.
中国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法师是民国佛教四大高僧之一,在汉传近现代佛教界影响巨大。印光自号"常惭愧僧",作为一个严守佛教戒律、严谨处世的出家僧人,作为一个被同时代僧俗四众视为大师的出家僧人,他何以深刻地有感"常惭愧"?何以自号"常惭愧僧"?其中的微言大义何在?本文依据有关佛典,印光和虚云、弘一等的修持与思想,对此予以诠释,就众生要面对生死大问题的共性,发掘其中终极关怀的意蕴,一窥印光思想在中国净土宗历史上特有的继往开来之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中国古代省亲制度和古代僧人的省亲现象这一长期以来比较为学界忽视的问题。提出从唐代开始出现僧人省亲现象,但当时还存在诸多分歧和争议,文学作品也很少表现。宋代僧人流传下的诸多省亲作品,是宋代三教合一思潮的重要表现,是宋代佛教人间化的产物。宋代僧人对出家者的归家省亲行为给予了颇具人情味和禅意的充分肯定,意味着佛教对中华伦理观念的全面接受。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六月氏使臣伊存向博士弟子景卢传授《浮屠经》,介绍佛陀事迹,表明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话,迄今为止佛教在中国已整整有两千年的历史。东汉明帝(公元58-75年在位)派人到印度求去,请了摄摩腾、竺法兰两位僧人到洛阳,译出第一部汉文佛典《④十二章经)},他们住锡译经的地方白马寺,一般被认为是中国第一座佛寺,到现在也已有一千九百三十多年了。那么,在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出家的僧人是谁呢?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汉明感梦,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其汉人…  相似文献   

8.
泉州古称“佛国”,历代高僧辈出。晋、隋以来,佛寺兴兴废废,不计其数。现有寺名可考的达400多座,尚存者215座。泉州佛教与海外各地的关系源远流长,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方面。早在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就有印度僧人拘那罗陀来到泉州,住在九日山翻译《金刚经》,现在九日山西峰一块盘石,据说是拘那罗陀当年翻经之处,人们称为“翻经石”。唐代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法,跟随他去日本的18位弟子中,有一位是泉州超功寺僧,在日本担任戒师。  相似文献   

9.
莲山双林寺位处新加坡惹兰大巴窑。据记载,莲山双林寺由祖籍福建的华商刘金榜于1898年兴建,是新加坡最古老的佛寺。双林寺建在一处小山丘上,其地势前低后高,在两侧葱翠的树林掩映下,宛若浮在荷叶上的莲花,因而得名“莲山”。命名“双林”,是根据佛陀在拘尸那城外的娑罗双树下涅  相似文献   

10.
民间佛教信仰是中国传统社会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然清末民初以降却日渐式微.本文以1935至1939年发生在四川新繁县一起复杂的庙产纠纷为中心,分析了民国时期佛教的普通信众、出家僧人以及代表国家的司法对佛教不尽相同的态度,对民间佛教信仰的失落尝试给予史学和社会学意义的解读,进而希冀对在社会变迁下的人民宗教信仰或宗教的生存样态有所展示.  相似文献   

11.
《法音》1999,(3)
编者按自新时期恢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来,在“文革”中被迫还俗的部分僧人,因佛教事业恢复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对信仰生活的要求,重新受戒回到寺院,有的甚至当上了寺院的执事或负责人。近几年也有一批离退休人员出家到寺院过宗教生活。上述老年僧人圆寂后,其俗家亲属到...  相似文献   

12.
李素洁  邓子美 《法音》2023,(5):17-27
巨赞法师是无锡江阴人,当代佛教高僧、著名学者。法师少年熟读四书五经,出家后至支那内学院依欧阳竟无修学,几年间广读佛教大小乘经论,写下几百万字的读书笔记,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学、佛学都具有极高的造诣。巨赞法师在培养僧才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还曾受聘于无锡国专任教,是近代佛教史上少有的僧人教授。  相似文献   

13.
何谓沙弥沙弥尼佛教的出家人共有五种,本文只能先谈三种,那就是沙弥、沙弥尼、式又摩尼。在律典中,通常称此三种为三小众。因为从大体上说,二十岁以前的出家男女,不得受比丘戒及比丘尼戒,虽然三小众的年龄,并不限止在二十岁以前。因此,一则是年岁小,二则是戒的等级小,所以称为小众。现在,我们先说沙弥的问题。沙弥戒与沙弥尼戒是相同的十条,沙弥与沙弥尼所不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划分士庶的五条标准,从活跃在东晋时期的高僧中分辨出15名僧人具有士族身份。考证的结论是:两晋时代士族出家的现象绝大多数发生在北方士族群体之中;士族出家是在八王之乱(290)之后,两晋之交以及东晋时期在中国首次出现了士族出家的小高潮,绝大多数士族出家都是出于个人的人生信仰,属于认识问题;就北方出家士族南迁的时间来看,主要分二个阶段:一是永嘉至成帝咸康年间(307-342),二是晋哀帝兴宁年(363)以后。前者迁入地集中在建康和会稽,后者迁入地集中在襄阳和庐山。关于师门问题,东晋时代,佛学研究和僧团生活十分自由,师门并没有在佛教中起作用,距宗派性的产生还差得很远。也就是说,佛教戒律及其约束精神也由此规范着中国人的行为与观念。  相似文献   

15.
深夜,我突然接到《佛教文化》主编王志远先生电话,他请我密切关注当日的一家晚报,上面以不太显著的位置报道,一位僧人在2002年5月17日中午12时15分登上了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该僧法号,照培。 我放下电话,脑子里搜寻可能做出此壮举的出家人。佛门中的能人,除藏传佛教的活佛、喇嘛说不准外,南传、汉传佛教的出家人中,可没听说过有登山  相似文献   

16.
四、尸罗波罗蜜4.1 大乘并不重视戒律:尸罗即戒律,大乘僧人并不太重视戒律。大乘初起时秘密撰造了许多所谓佛说经,又公开撰造许多论书,但是并不忙于订定自己的戒律条文。后来也有托名弥勒造《大乘菩萨戒本》,那是后来很久的事情。而大乘初期,他们的僧众出家还必须到某些部派寺庙里受戒,才能正式取得比丘身份。大乘僧人所学习的戒律也是以某些部派戒律为课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没有自己独有的毗奈耶,足见很不重视。《论》对尸罗波罗蜜的说明是“尸罗好行善道,不自放逸。  相似文献   

17.
在佛教的信仰中,可以分为两类:一者在家信徒,二者出家僧伽。按照佛教的教义,出家僧伽称为僧宝,是三宝之一,承担住持佛法的重任。出家梵语Pravraiya,音译作波吠你耶。出家乃远离世俗之尘,所以又称为“出尘”;出家必须剃落须发,抛弃俗服,并且穿着坏色衣,所以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染”、“落染”。在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出家,并不是佛教最先发明的,更不是佛教所专有的,在释迦尊尚未降生以前的印度,就有很…  相似文献   

18.
印度是佛教的发祥地。佛教教祖释迎牟尼佛,出世于去今二千五百余年前。所传的准确年代虽众说纷纭,但依《众圣点记》之说:则佛陀的入灭应为公元前四八六年(周敬王三十四年),而佛陀年寿八十岁,其降诞之年当为公元前五六五年(周灵王七年)。佛陀三十五岁在尼连禅河畔成等正觉,鹿野苑中初转法轮,其后于摩竭陀(首都王舍城)、室罗筏悉底(即舍卫城,以城名国)、侨赏弥、拘尸那揭罗、吠舍厘等中印  相似文献   

19.
在佛教的信仰者中,可以分为两类:一为在家信徒,二为出家僧伽。按照佛教的教义,出家僧伽称为僧宝,是三宝之一,承担住持佛法的重任。出家梵语为Pravrajyq,音译作波吠你耶。出家乃远离世俗之尘,所以又称为“出尘”;出家必须剃落须发,抛弃服饰,并且穿着坏色衣,所以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染”、“落染”。在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 出家,并不是佛教最先发明的,更不是佛教所专有的,在释迦牟尼尚…  相似文献   

20.
法苑谈丛     
二、佛教的制度 (一)四众弟子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比丘是梵语(印度古典语),义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恶、净命等义。尼是梵语中女声。俗称比丘为“僧人”。僧是梵语“僧伽”之略,义为众,凡三比丘以上和合共处称为众(旧译说四比丘以上)。出家制度并不是佛教特有的,印度古代各教派都有出家的规定。其出家者统称为“沙门”(旧称作“桑门”),义为止息一切恶行。印度其他教派既未传入中国,于是沙门也就成为出家佛教徒的专用名称了。世俗也称比丘为“和尚”。和尚是印度的俗语,若用梵文典语则是“邬波驮耶”,义为亲教师,与习俗所称师傅相同。世俗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