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是新时代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根本途径。为了落实中共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要求,巩固伊斯兰教中国化取得的成果,开创新局面,促进伊斯兰教健康传承发展,制定本规划纲要。一、历史经验和当前形势1.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融合,逐渐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伊斯兰教。唐宋时期,中国穆斯林先民通过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参与中外贸易和文  相似文献   

2.
《中国宗教》2023,(6):90-92
<正>广州,地处珠江入海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在宗教传播历史上,广州是伊斯兰教自海路传入中国的第一站。唐贞观元年(627),先贤萨阿德·宾·艾比·宛葛素到中国来传播伊斯兰教,并兴建了中国第一座清真寺怀圣寺。宛葛素归真后的茔葬处清真先贤古墓蜚声中外,见证了伊斯兰教早期沿海路传播至中国并在此扎根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元朝初年,由于蒙古军队的西征,中西交通大开,西亚、中亚和东南亚穆斯林商人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水上香料之路大量进入中国,盛况空前。这一时期,有大  相似文献   

4.
北京,是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同时是国际友好往来的中心,在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北京也是反映中国宗教活动状况的窗口。例如,北京伊斯兰教活动的状况,对全国穆斯林群众以及伊斯兰世界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和作用。北京联合大学佟洵教授的新作《伊斯兰教与北京清真寺文化》一书,以北京地区的清真寺为载体,循北京地区伊斯兰教学者或阿訇的活动为线索,详细阐述了北京地区伊斯兰教的历史事项,犹如打开了一幅长篇画卷,把丰富多彩的北京地区伊斯兰教风貌和清真寺文化景观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5.
<正>匾联一般指匾额楹联。清真寺匾联是我国穆斯林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伊斯兰文化与之有机融合创造出来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智慧结晶。伊斯兰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在教义教规、礼仪、习俗、服饰、建筑、书法等方面逐渐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使其呈现出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6.
正仙鹤寺也反映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清真寺建筑的中国化特色,对于今天的伊斯兰教中国化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深入研究、挖掘。仙鹤寺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伊斯兰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极为珍贵的历史遗迹。历史上,江苏扬州是中国与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城市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讫点。早在唐代,扬州就已经是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在宋代,更成为东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所谓"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当时很多穆斯林侨居扬州经商,并在此建立清真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仙鹤寺。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教自传入中国之初,就走上了中国化的过程。其中,清真寺的汉语楹联文学是非常具有典范性的中国化的伊斯兰教文学样式。清真寺楹联是以中国传统的文学样式,表达伊斯兰教的内涵。本文将清真寺楹联文学分为三种类型,并结合具体文本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8.
广州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对外交往大港。唐宋以前,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大食、波斯商船纷至沓来,沟通了贸易,至唐时有穆斯林登岸,传来了伊斯兰教。至今,中国与中近东各国的贸易和宗教交往仍历久不衰。广州的伊斯兰教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甚多,其中以怀圣光塔清真寺最为著名。怀圣光塔寺建于唐朝时期,相传为早期来华的阿拉伯伊斯兰教传教士艾布·宛葛思所建。它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见证,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组织世界各国考古专家,沿着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到达…  相似文献   

9.
清真寺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族穆斯林无论是进行宗教活动,还是经堂教育以及其他社会活动,都离不开清真寺。清真寺的起源与伊斯兰教的传播、发展息息相关。自从穆圣亲自建造了第一座清真寺—位于麦地纳近郊的“古巴仪”清真寺。清真寺便跟随穆斯林的脚步,遍布亚、非、欧各穆斯林聚居区,而伊斯兰教自从传入中国以来,便出现了规模、风格、式样各不相同,但基本建筑规制却一样的清真寺建筑。随着清真寺的建造,其对于回族的作用也日益凸显。一、由清真寺的建筑风格看伊斯兰教的本土化中国的清真寺其建筑风格主要分为两个时期:一是明代以前。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其一…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2015年斋月期间,西安高新锦业路清真寺举办了与回坊清真寺以及伊斯兰学者的文化交流活动,邀请不同的阿訇、学者来寺演讲。定纪平、李金亮、刘建荣、穆永胜、白璋、王永宝等各位阿訇尔聆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弘扬伊斯兰教的优良传统,阐扬伊斯兰教的中正之道,从伊斯兰教的视角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和谐、宗教和顺探索新的宣教方式;精彩纷呈的卧尔兹让坊民们如沐春风,信仰提升。特别是,今年的盖德尔之夜,  相似文献   

11.
公元9世纪末叶,新疆喀喇汗王朝的统治者萨图克·布格拉汗在喀喇汗统治集团内率先接受伊斯兰教,使伊斯兰教在喀喇汗王朝时期得到发展,故萨图克·布格拉汗成为新疆历史上最早接受伊斯兰教的地方政权首领。而其儿子穆萨时代(公元960年),伊斯兰教已被喀喇汗朝的绝大多数居民所接受,并成为喀喇汗朝占主导地位的宗教,正是在这一年,穆萨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从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伊斯兰王朝历史。其发展是以喀什为中心,并在公元14—16世纪的200多年间使新疆穆斯林人数一跃而居于多数地位。在东察合台汗国时期,伊斯兰教传播发展到库车,然后先后…  相似文献   

12.
伊斯兰教在唐初开始传入中国。学术界较为一致 的观点认为伊斯兰教是在唐永徽二年(651年)由大食使节传入中国,如此算来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已有1350年的历史。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汉文典籍中对伊斯兰教有不同称法,唐宋时期称大食法,元代称回回法,明清时期称回回教、天方教、清真教,民国时期称回教,解放以后通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经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随阿拉伯中亚穆斯林入华而传入我国,并不断发展壮大。伊斯兰教传入我国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随贡使、使节传入。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宗教》2022,(7):94-94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属于中国特有形制的伊斯兰教建筑。明代所建的清真寺,在整体布局、建筑形制、建筑装饰、庭院处理等方面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清代是中国伊斯兰教发展较快时期,中国特有的清真寺建筑形制于此时完成。  相似文献   

14.
松江清真寺     
松江清真寺,是上海最古老的一座伊斯兰教寺院,也是我国保存较完整的伊斯兰教古建筑之一,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座落在松江县西马路桥堍缸甏巷内。属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上海地区著名的游览胜地和中外穆斯林宗教活动场所。松江清真寺,又名松江真教寺,亦称云间白鹤寺。“云间”是松江古称,白鹤寺,因相传松江是白鹤的家乡而得名。另  相似文献   

15.
寺坊是中国回族穆斯林社会一种传统社会组织形式,它是伊斯兰教来到中国后产生的特殊社会组织,最终发展演变为中国社会结构中一种典型的民族社区形式.西安穆斯林秉承伊斯兰文化传统,又具千年古都历史文化深厚底蕴,中国伊斯兰教传统文化特征非常明显.本文从社会组织视角,以西安穆斯林寺坊历史概况和寺坊组织的构成及特点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阐述,探讨中国伊斯兰教千百年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正历史上的中国穆斯林在清真寺建筑的表达上,体现了鲜明的中国风格,融入了浓厚的中华文化特色。回顾中国化清真寺建筑演变历史,可以为伊斯兰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在建筑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建筑的核心。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的重要标志,也有一个本土化、民族化的过程。"在我国历史上,清真寺建筑风格的发  相似文献   

17.
正我自认为是儒家知识分子,却似乎与伊斯兰教十分有缘。小时候因为随父母支边,在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读书,结识了很多少数民族同学,其中最多的是回族,也参观了西北的很多清真寺。大学毕业后,回到镇江润州工作。一段时间,也曾分管过润州的民族宗教工作,加上国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我更加关注中东国家,关注伊斯兰教,也因此结交了很多镇江的回族朋友。因为对伊斯兰教感兴趣,如有机会到外地去,我  相似文献   

18.
这篇文章简要介绍伊朗清真寺的历史及一些大寺。阿布穆赛莱姆命令建寺 伊斯兰教传入前,伊朗没有清真寺。因为,在穆斯林阿拉伯人进入、消灭了萨珊王朝以前,伊朗人信奉袄教(拜火教),随着伊斯兰教在伊朗的传播,伊朗的第一座清真寺是在“拜火殿”旧址上改建的。当时,人们称之为“古兰经宣讲所”或“拜主之所”。“达姆刚古兰经宣讲所”是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回族史及伊斯兰教史的研究中,西藏穆斯林与清真寺的研究是最薄弱的。马以愚、傅统先及其他中外学者所著中国伊斯兰教史的专著均未言及西藏的穆斯林与清真寺。前些年出版的《回族简史》亦不言西藏的回族。当然,西藏穆斯林与清真寺史的研究是极为困难的,因为有关资料及文献极为零散;另外,有些史料今日看来,也不适用。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经学沿着丝绸之路,从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等地传入我国,中国伊斯兰经学学者所选用的课本基本都是流行于伊斯兰世界的经典名著,其中所表达的思想秉持着中和公正的传统。7世纪中叶,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由阿拉伯、波斯及中亚等地逐渐进入到中国。史籍记载,从永徽二年到贞元十四年(651-798)的148年间,阿拉伯向中国派遣使团达39次之多。除官方的使节外,民间的来往也比较频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