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佛教的信仰者中,可以分为两类:一为在家信徒,二为出家僧伽。按照佛教的教义,出家僧伽称为僧宝,是三宝之一,承担住持佛法的重任。出家梵语为Pravrajyq,音译作波吠你耶。出家乃远离世俗之尘,所以又称为“出尘”;出家必须剃落须发,抛弃服饰,并且穿着坏色衣,所以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染”、“落染”。在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 出家,并不是佛教最先发明的,更不是佛教所专有的,在释迦牟尼尚…  相似文献   

2.
在佛教的信仰中,可以分为两类:一者在家信徒,二者出家僧伽。按照佛教的教义,出家僧伽称为僧宝,是三宝之一,承担住持佛法的重任。出家梵语Pravraiya,音译作波吠你耶。出家乃远离世俗之尘,所以又称为“出尘”;出家必须剃落须发,抛弃俗服,并且穿着坏色衣,所以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染”、“落染”。在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出家,并不是佛教最先发明的,更不是佛教所专有的,在释迦尊尚未降生以前的印度,就有很…  相似文献   

3.
《法音》2013,(2):70
本刊讯厦门闽南佛学院是以学修并重为基础的汉语系高等宗教院校。本科班学制四年,预科班学制二年。今年分别招收本科男众新生55名、女众新生110名(两个班);预科班男众新生55名、女众新生55名。一、招生条件:1、在寺院出家一年以上,严持律仪并能念诵五堂功课的僧尼。2、信仰虔诚、自愿从事佛教事业。3、报考本科应具备高中毕业或  相似文献   

4.
《法音》2001,(6):48-48
本刊讯 根据越南佛教界和中国佛教协会的商定,并经我国有关部门同意,越南派出坚莲、勇莲、如田、严莲四位比丘尼前来我国厦门闽南佛学院留学,于5月22日途经北京,受到中国佛教协会的热情接待。  5月25日,越南四位尼师在中国佛教协会倪强副秘书长及已在四川大学留学的越南留学生慧莲法师的陪同下前往厦门闽南佛学院女众部留学。她们一到厦门,即受到闽南佛学院领导的热情接待。  5月26日上午,闽南佛学院女众部全体师生举行了“热烈欢迎越南留学生茶话会”。茶话会由闽南佛学院教务长浩宇法师主持,院长圣辉法师、中国佛协倪强副秘…  相似文献   

5.
法苑谈丛     
二、佛教的制度 (一)四众弟子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比丘是梵语(印度古典语),义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恶、净命等义。尼是梵语中女声。俗称比丘为“僧人”。僧是梵语“僧伽”之略,义为众,凡三比丘以上和合共处称为众(旧译说四比丘以上)。出家制度并不是佛教特有的,印度古代各教派都有出家的规定。其出家者统称为“沙门”(旧称作“桑门”),义为止息一切恶行。印度其他教派既未传入中国,于是沙门也就成为出家佛教徒的专用名称了。世俗也称比丘为“和尚”。和尚是印度的俗语,若用梵文典语则是“邬波驮耶”,义为亲教师,与习俗所称师傅相同。世俗又  相似文献   

6.
7月19日,农历六月十九,观音成道日。 泉州铜佛寺的十三位“出家人”清晨三点多就起来了。四点钟,早课诵经准时开始。光线暗淡的大雄宝殿内,白发苍苍的叩首者格外引人注目。跪在蒲团上的虔诚念佛者,没有一个是落发剃度的,齐刷刷身穿暗色海青,留着长短不一的头发。  相似文献   

7.
正月西法师(1915-1993),浙江温岭人,童贞落发,毕业于厦门闽南佛学院(以下简称"闽院"),深受闽院院长太虚大师人生佛教思想的熏陶。他积极支持并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展现出无畏英勇的奉献精神;他创新弘法模式,在宁波《大报》和《宁波日报》上辟设专栏,大力弘扬人生佛教思想。新中国成立后,他创立宁波市佛教协会,带领四众弟子发扬"农禅并重"传统,自给自足开展  相似文献   

8.
普正 《法音》2002,(10):78-78
本刊讯9月26日,应中国佛教协会邀请,以性正法师为团长的韩国曹溪宗比丘尼修行体验团一行14人,受韩国佛教宗团协议会派遣,前来我国闽南佛学院尼众部进行为期9天的修行体验。在厦门国际机场,性正法师一行受到闽南佛学院副院长诚信法师、南普陀寺监院界象法师、尼众部副教务长法源法师等的热烈欢迎。在体验修行期间,韩国比丘尼与闽南佛学院尼众部学僧同吃同住,一道上殿过堂。他们还参访了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总部、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以及厦门部分重点寺院和观光胜地。代表团一行对闽南佛学院学僧戒律严明、生活规范、学习勤…  相似文献   

9.
《佛教文化》2013,(1):124-125
佛弟子有四众之分。出家男女二众,即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女二众,即优婆塞、优婆夷。出家佛弟子又有四众、五众之分。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五众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学戒女)、沙弥、沙弥尼。七种佛教徒的通称叫七众。即出家五众加上在家二众。对学识修为较高的僧尼称谓:(1)法师:指通晓佛法、并善于讲解佛法以及致力修行传法的僧人。世俗又称比丘中的知识分子为法师,意思是讲说经法的师傅;(2)经师:指精通佛教经藏的僧人,也指善于诵读经文的僧人;(3)论师:指精通论藏或诠释佛教经义的僧人;(4)律师:指善于背诵、讲解律藏的僧人;(5)三藏法师:指精经、律、论三藏的法师。中国古达把从事译经的高僧称为“译经三藏”,例如唐玄奘被誉为“三藏法师”,俗称“唐三藏”;(6)大师:佛教称释迦牟尼为大师。后唐代朝廷封通晓佛教教义的僧人为大师,如慧照法师。后来对前朝名僧也往往赐谥号“大师”,如东晋慧远,被追赐为辨觉大师;(7)尊宿:“尊”为德高,“宿”为年长。对年长德高僧人尊称为尊宿;(8)上人:尊称持戒严格,精于义法的僧人;(9)讲下:对知名法师的尊称;(10)高僧:对德行高的僧人的尊称。  相似文献   

10.
在弘一、太虚大师亲自培育僧才的沃土——闽南,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黄金海岸,闪烁着佛教教育的三颗明珠:福建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泉州佛学苑。她们以其前瞻远望、广育僧才、道风严谨、学修并重而饮誉僧界,扬名于海内外。前瞻远望重育僧才盛暑季节,骄阳似火。当我们风尘仆仆,驱车千里,从北京来到台湾海峡西岸、历史名城厦门时,就被南普陀寺放生池盛开的荷花和巍峨的佛殿吸引住了。赵朴初老会长题写的“闽南佛学院”校牌,在烈日下闪闪发光,格  相似文献   

11.
《法音》1982,(2)
最近,四川成都文殊院为出家的女众举行了一次“二部僧授戒”法会。中国佛协曾致电表示赞叹。按照佛教授戒法的规定,出家的女众必须从二部僧授戒后,才能成为如法的比丘尼。我国自公元五世纪中叶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提婆萨罗(《比丘尼传》作铁萨罗)等十九位比丘尼法师在南京首次实行二部僧授戒。  相似文献   

12.
通联片羽     
《佛教文化》1997,(6):4-4
释戒圆的《从北大到五明佛学院》(未完待续)读后感慨不能自已。作者在“简介”中提到出家后,“仍于五明佛学院闻思修学。”出家不是目的,更为重要的是精进修行不止。从“主持寄语”中了解到反映青年人学佛出家的题材在稿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主持人指出“少数作品以一味消极、悲观的人生观作结”,这实际上是名之“出世”实则逃避现实,沦为虚无主义。对这种思潮,当循循善诱,使少数迷离的青年人迷途知返。切不可曲解佛教所倡导的出世思想。实则出世思想的本质是与尘世的贪瞑痴决裂,做到“诸恶奖作,众善奉行”。“我不入地狱,谁入…  相似文献   

13.
泉州素有“泉南佛国”之美誉 ,又有“闽南蓬莱”之雅称。早在西晋太康年间 (2 80 - 2 89) ,道教就在泉州府治南建置了白云庙(后称玄妙观、元妙观 ,现为泉州道教协会所在地 ) ,历代兴毁的道教宫观则不尽其数。这些宫观的文化艺术积淀甚是丰厚 ,楹联就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朵奇葩。多少文人墨客、修仙高道 ,撰联或感人间正道之沧桑 ,或抒闲云野鹤之情怀 ,或悟浩瀚寰宇之玄虚。联之书法 ,真草隶篆各显其弛敛疾缓 ,不必赘述。唯联意蕴酽郁 ,绵绵远远 ,读来欲薄厚古今 ,别是一般滋味。刺桐道教楹联 ,可兴可比者众 ,兹择一二 ,与好道者共享。其一 :…  相似文献   

14.
唐思鹏 《法音》2006,(9):7-13
佛弟子中大分两类,一是出家众,二是在家众。出家众中,若是受了具足戒的男性学佛者,佛教称为“比丘”,新译为“苾刍”;若是受了具足戒的女性学佛者,佛教称为“比丘尼”,新译为“苾刍尼”。在家众中,若是受了三归五戒的男性学佛者,佛教称为“优婆塞”,新译为“邬波索迦”;若是受了三归五戒的女性学佛者,佛教称为“优婆夷”,新译为“邬婆斯迦”。“邬波索迦”是梵语upqsaka的音译,“邬波”意译为“近”,“迦”意译为“事”,“索”是男性的通称,若是“斯”,便是女性的通称了。而“邬波索迦”与“邬婆斯迦”,实际上就是指亲近承事三宝的在家男居…  相似文献   

15.
昨天接到台湾十月号《海潮音》月刊,登载一段小消息说:最近在万里霞泉寺剃度出家的陈宇廷,法号见安。美国哈佛大学研究所硕士,是现任国防部长陈履安的公子,已故一级上将前“行政院长”的孙儿。他因为去年参加灵泉寺四十九天的禅期后,忽然省悟,决定出家。这条消息发表后,各方的反映不一。有的赞叹,有的感伤,有的同意,有的反对。各人立场不同,见解自异。究竟出家对个人以及社会国家好不好呢?我们应当有一个认识。出家分为三种:第一是身出家心不出。剃度出家,现比丘身,而仍贪图名闻利养;第二是心出身不出,这种属于在家居士,如《无量寿经》所举之贤护等十六正士,以及辅佐释迦佛教化  相似文献   

16.
在闽南泉州的绿野山间,至今留存着多座风格各异的土楼。这些土楼不仅在建筑形式上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文化内涵上也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是泉州地方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释明圣 《法音》2021,(11):28-33
佛制女众出家受具,在沙弥尼十戒之后,必须经过式叉摩那尼二岁学戒。然如此重要的一步,却在中国佛教这条历史长河中沉沉浮浮,有时被想起,有时被遗忘。如今,恰逢盛世,戒法兴隆,式叉摩那尼戒法逐渐被实行,但因为沉没太久,导致很多出家僧众,对此认识的还不够清晰,重视程度也还不够。故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式叉摩那尼戒法的梳理,可以使更多的出家女众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18.
李玉昆 《法音》2000,(1):83-86
泉州佛教盛行,唐朝就有“泉南佛国”之誉。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对泉州有“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赞语。泉州佛教兴盛的表现,一是寺院众多、名僧辈出。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争连年不断,广大人民生活极其痛苦,为佛教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方便条件。西晋末年,爆发了诸王混战,南方较为安定,中原一部分士族和大批劳动人民南迁,他们不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而且把东汉时传入中原地区的佛教传播到泉州。晋太康九年(288),在当时闽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安丰州九日山附近建造延福寺,之后寺院和僧侣不断增加。隋唐…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与斯里兰卡的比丘尼传承(上)[斯里兰卡]阿摩罗西里·维拉拉特尼著朱映华译赵桐审订在世界几大宗教创始人中,佛陀是第一个建立女众僧团制度的。人们在研究了佛学并认识到佛教轮回学说和解脱之道的真谛后,就会把弃俗出家、遵循佛陀教导而过离欲生活当作达到涅的最...  相似文献   

20.
空海(774——835),是日本真言宗的创始人,密号“遍照”,谥号“弘法大师”。生于赞岐国多度群屏风浦(今日本香川县善通寺市),俗姓佐伯氏。他从十五岁起跟随舅舅阿部大足学习儒教,青年时代开始信奉佛教,成为一个居士,巡礼于四国、近畿一带的山岳圣地。二十岁(一说二十四岁)时著《三教指归》,并落发出家。日本延历二十三年(804)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