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根据赵紫宸先生的观点,中国文化荦荦大端的第二端是其艺术。在中国文化中,艺术的确是很重要的。就如人生不能没有伦理一样,在中国知识分子看来,生活不能没有艺术。生活的艺术是中国知识分子津津乐道的事情。与对善的追求一样,对美的追求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心之所系。赵紫宸先生认为,中国人"是以艺术维持生活的,尤其是以艺  相似文献   

2.
陈永涛 《天风》2018,(6):26-26
前面提及的努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存异或求同。基督与文化的关系是极为复杂的。一方面,基督引领人离开文化的现世性和多元性,奔向上帝,这是基督教的超越性向度;而文化则因关心保存过去的诸多价值,常容易拒绝那位叫人只靠恩典生存的基督,这是文化的现世性关怀可能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陈永涛 《天风》2018,(11):23-23
<正>有人说,"一部基督教的东渐史,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一部与异类文明冲撞与误解的历史",这话不无道理。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历史就是这样一部"冲撞与误解的历史",以至于直到今天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相遇仍被看为是一个"未竟的相遇"。但不可否认,即便在这部"冲撞与误解的历史"中,耶稣基督作为完人(君子、真儒)的形象却常常受到称赞。就连清朝的康熙都曾写下诗句表达自己对耶稣人格的  相似文献   

4.
正当我们谈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时,"基督教"是一个首先需要加以界定的概念。当人们提到基督教这个概念时,或者是指基督教信仰,或者是指基督教会,或者是指基督教传统。作为启示的宗教,基督教的启示特征不可否认。但基督教作为一个信仰和文化体系诞生于亚洲,有其东方文化渊源,又是希伯来文明与希腊罗马文明的结晶,并影响着整个的西方文明,也带有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基督教作为一个教会组织体系,是在两希文明及以后其他文明的相遇、碰撞下逐渐形成和发展出来的。也就是说,当基督教向欧洲传播的时  相似文献   

5.
陈永涛 《天风》2018,(5):30-30
希伯来文明以"信"为其特征,希腊文明以"知"为其特征,而中华文明则以"行"为其特征。就如谢扶雅所指出的,中西文化的不同,在于知与行的分野。西方重求知,中国重践行。中西文化之不同,可以说是在"实然"(to be)与"实行"(to do)之间的分野,中国人对于"实然"立即看作"应然"(ought to be)。  相似文献   

6.
陈永涛 《天风》2018,(8):25-25
从唐贞观(公元635年)以降,基督教先后四度入华。先是景教在唐朝传入,接着是天主教在元代的传播,到明末清初天主教再次入华,然后基督教新教于19世纪初来到中国。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在不同时期均面对着多层次多方面的挑战。但如何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成为自景教以来,基督教在中国传播不可回避的一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陈永涛 《天风》2018,(10):33-33
如前所述,中国基督教神学的构建,一方面需要基督教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以使在中国的基督教于形式与内容上都能成为真正的中国基督教,这是基督教中国化努力的核心和根本。另一方面,一个真正的中国基督教可以像中国的佛教那样,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并能更新中国文化,使其焕发生机,充满活力。因此,在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时,既不是单纯的求同,也不是单纯的求异。  相似文献   

8.
陈永涛 《天风》2018,(12):20-20
赵紫宸先生曾在谈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时,虽谦言自己浅学而不敢给中国文化下一个定义,但认为中国文化有其荦荦大端,可扼要归纳为三端,即中国的人生观、中国的艺术、中国的宗教。这样的归纳可能过于简约,但也不无道理。在赵先生看来,中国文化首先的倾向是对人生观的重视。中国人的人生观大体而论不过是儒家的人生观,且是孔孟之所传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9.
陈永涛 《天风》2018,(9):30-30
无论在历史上,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如何纠结,二者的相遇为何无法完成,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其优秀的一面,可以作为基督教在中国生长的土壤,也有益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但是,中国文化也有其不足甚至腐朽的因素,有其需要补足成全抑或更新的地方。中国文化可以成为基督教在中国生长的沃土,而基督教也正可以补中国文化的不足。尽管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是异质的,但却并不必然是冲突的。中国文化中所包含的真善美部分,与基督教的真善美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10.
《天风》2016,(6):5-6
耿卫忠:在圣经中,新约正体现了原始基督教早期教会为适应早期罗马社会而做出的努力。第一,当时过于保守的犹太信仰不能适应罗马社会的多元化、全球化,基督教和犹太教分离即是一种适应;第二,新约是用希腊文写的,用希腊文表述了希伯来信仰的精意,这是希腊化的过程,经过融合升华了自身的思想;第三,新约中多处出现顺服权柄、遵守社会秩序的教导,也体现了当时基督教与罗马政府的适应。我想,现在我们谈基督教中国化,也要回到圣经,这样也更易为信徒所接受。  相似文献   

11.
包兆会 《天风》2018,(2):40-41
"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2006年在洛阳出土,是继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之后,有关唐代景教石刻的重大考古发现,现藏于洛阳市博物馆。  相似文献   

12.
陈永涛 《天风》2017,(7):27-27
在基督教于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中国基督徒对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关系的处理有各种不同的方式或模式。华人学者林荣洪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基督徒对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处理归纳为五种不同的模式,他的归类未必精准,但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陈永涛 《天风》2017,(9):27-27
前文对林荣洪所归纳的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关系的五种模式作了简单的介绍。尽管实际的情形可能更为复杂,但这种类型式的归纳倒也不失简便,描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在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时所具有的不同取向。那么,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4.
陈永涛 《天风》2018,(3):29-29
就如前面所言,中国文化是一个很模糊而又内涵丰富的概念,很难给出一个适切的定义。当我们谈论中国文化这个概念的时候,需要注意,中国文化不仅仅指中国的传统文化,尽管传统的儒释道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5.
《天风》2017,(11)
<正>尽管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本质上是很不同的,但却并不必然就是冲突的。中国文化中的大部分因素是中立的。中国文化中所包含的真善美部分,与基督教的真善美并不矛盾,它们之间是部分与全体、分有与拥有的关系。也就是说,中国文化中有上帝普遍的启示,是福音的种子可以生长的沃土。  相似文献   

16.
陈永涛 《天风》2018,(2):33-33
为了避免文化疏离现象和基督教的迷信化或民间信仰化,作为中国基督徒,在中国神学的思考和构建中,我们需要跋涉于两个不同的传统之中。一个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另一个是基督教的传统。这两个传统同时供给我们信仰和神学的养料。  相似文献   

17.
陈永涛 《天风》2017,(8):27-27
林荣洪所说的第三种模式是基督成全中国文化模式。这个模式的提倡者认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是成全而不是废弃。民国时期的大多数基督徒知识分子都是采取这个立场去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的。耶稣曾说,他来不是要废掉律法和先知,而是要成全。同样,使用此种模式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关系的基督徒相信。  相似文献   

18.
《天风》2017,(10)
<正>理查·尼布尔曾清楚地指出,在一些基督徒看来,文化在本质上是没有上帝的,它与耶稣基督的上帝既无积极的关系也无消极的关系;而另外一些基督徒则认为,文化的无上帝有消极的意义,它与上帝对立,其具有偶像性;还有一些基督徒认为,文化乃坚固地立基于人对上帝及其律法的天赋  相似文献   

19.
陈永涛 《天风》2018,(1):31-31
在《本地化:谈福音与文化》一书中,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 S.J.)指出,两个不同的文化相遇时,就产生了文化身份的问题。或者是取用外来文化的因素,或者是守住自身的文化身份(参钟鸣旦,《本地化:谈福音与文化》,陈宽薇译,台北:光启社,1993,第29页)。在文化相遇的过程中,文化身份问题诚然是极为重要的。但是,守住自身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20.
陈永涛 《天风》2018,(4):25-25
不可否认,基督教是以神为本的,尽管其也重视人的价值和作用。可以说,基督教既是以神为中心,又是以人为中心的。或者说,是在对三一上帝信仰的框架下,体现出对人和世界的关注。希伯来圣经特别强调,一个蒙福的人生包括上帝对那些敬虔信仰的人在物质方面的祝福。从强调对上帝的信仰这方面来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