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刻地创造性地探讨唯物辩证法的一切规律和范畴,首先是列宁特别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辩证法的实质、存在和认识的基本规律的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列宁阶段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客观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发展的主要的内在源泉——这是列宁关于自己运动的学说的基本思想。列宁关于自己运动的学说,从哲学上最深刻地概括了巨大的历史经验,其中包括新的历史时代的经验,概括了科学上的成就,特别是概括了二十世纪初在原有的概念遭到严重破坏并且革  相似文献   

2.
列宁指出,“辩证法,即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列宁选集》第2卷,第-142页)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事物的自己运动,自我发展。列宁把是否承认事物的自己运动的源泉作为划分辩证的发展观与形而上学的发展观的根本区别。他认为根据辩证的观点,“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根据形而上学的观点,“自己运动,它的动力、泉  相似文献   

3.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是什么?近年来哲学理论界提出一些值得重视的观点,现简介于后.观点一,需要说 认为需要是生产力包含的人与自然的矛盾的内在根据.人的需要对象要由自然界来提供,而自然界永远不能满足人的需要,不能提供人需要的现成对象.人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征服自然、满足需要,就必须进行劳动实践.马克思说:“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人正是在这个实践中才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可见,没有人的需要,就没有人与自然的矛盾,就没有人的生产实践,也就谈不上生产力.人的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永不衰竭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与生态伦理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所做的道德谋划失败以后,马克思关于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思想,既为重新确认生态伦理学存在的合法性提供了正当理由,也为生态伦理以善恶为核心向道德权利以义务为核心的转向奠定了基础.从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出发,生态伦理何以为善的根据不再是人的利益,也不再是自然本身的权利和内在价值,而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正是这种物质变换决定了人类拥有向自然界提取自己所需物质资料以养育自身的道德权利,也规定了人类必须承担反馈自身的能量以养育自然环境的道德义务.  相似文献   

5.
受传统形而上学技术观的影响,技术始终被当做目的或方法而没有自身的动力:一切自然事物都明显地在自身内有一个运动和静止……的根源。反之,床、衣服或其他诸如此类的事物,在它们各自的名称规定的范围内,亦即在它们是技术制品范围内说,都没有这样一个内在的变化的冲动力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融合了广博的实证内涵而且浸透了传统的文化气息,实现了文化、理论、技术三个层面的包客.中医文化是中医学灵魂,需要传承,是医术创新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医术是医学实用技能,需要创新,医术的创新是中医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创新中渗透着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医术和文化互通互用,是中医学健康发展的象征.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开端难题,应从绝对者的本性来理解。绝对者作为思维所内含的自身与自身的"原始分裂",标志着其本质结构,是其得以开始运动的内在动力,是其整个辩证运动的"灵魂"。这种"原始分裂",就其首先显现为一种自身与自身的对立关系而言,即是外在反思所代表的那种"两分的观点"。抽象的反思或知性,构成了绝对者最初显现。因而,从反思开始的必然性,正是由绝对者的本性所决定的。但与开端相关的且直接影响到黑格尔整个体系方案成立与否的一个问题在于:将哲学家的思维运动内化为对象自己的思维运动,从而使两者合一,并不能解决理念运动的发生学问题。  相似文献   

8.
所谓五行是指水、火、木、金、土。这是古人认识世界的朴素观点,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关于世界物质学说的基本框架。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由水、火、木、金、土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构成的。五行的生克变化,是五行内部矛盾的实际内容,也是万物生生不息,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 五行学说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甚广,五行在中国命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八字推命术,五行是其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演算内容。所谓看八字,其实主要是看八字的五行生克制化情况。五行  相似文献   

9.
《管子》的生态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论述了《管子》的生态哲学,认为:《管子》把天地人看作是一个以“道”根据和调节机制的和谐平衡的有机整体系统,认为天地生态系统遵循着基本的生态法则,阐述了“人与天调”、“天人相因”的内在统一的生态存在论和实践观。《管子》以“道为物要”的生态价值观为基础,把自然现象道德化,把人类的道德推广到自然万物,提出“德润万物”生态伦理命题。《管子》从人与自然内在统一的观点,揭示了自然现象的属性与人的能力品质的内在一致性。《管子》主张遵循天人感应之“时德”的农业生态伦理与政治生态伦理。《管子》把生态伦理法律化、行政伦理化。  相似文献   

10.
实践是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感性活动;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性的表现,体现了人的内在尺度和外在事物的尺度的统一。实践的唯物主义从感性活动方面来理解人,又从人的实践来理解感性世界。实践是人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基础。实践的唯物主义是包含着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价值论、方法论等基本内容的一个有机整体。指导人们对现存世界的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的重要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1.
通过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揭示出,资本主义现存社会关系是在历史运动中,通过人们的感性交往活动被创生、并且不断改变着的。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剩余价值的秘密,马克思进而指出,资本是私有财产运动的感性表现,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其生成是历史的;作为抽象劳动的积累,其生命力就在于不断的自我增殖和扩张。进入21世纪,普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已经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即晚期资本主义、消费社会莅临了,马克思的生产决定论不能自圆其说。因此,澄清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物质生产进行批判的要义,对于重新阐释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是非常必要的。马克思在《剩余价值学说史》这一要著中,通过对"物质生产"这一经济学范畴之规定的前提性批判,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物质生产是被生产性所规定的,其存在的前提是资本作为一种抽象的社会权力统治具体活劳动,劳动力和劳动条件发生分离,而国民经济学家逻辑的、抽象的表达了现实中真实发生的关系,把具有社会-历史规定的现实变成了永恒的自然规律。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了,整个资本主义现存关系是如何落入生产强制的"支架"中,资本主义生产强制、需求强制和消费强制又是如何内在勾连的。  相似文献   

12.
一近来有人专论意识、思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或五种基本运动形式之外的第六种运动形式。其理论根据是恩格斯的下述两段话:“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  相似文献   

13.
主体、客体和主体性的规定如果单就历史过程的主客体关系来说,那么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定性都离不开实践。实践作为社会的人改造客观事物的现实的、感性的物质活动、本身就以主体(社会的人)和客体(外部客观事物)为前提。在这里,社会的人之所以成为主体,因为他是活动施加者,他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当作一种现实的物质力量运动起来,借助于一定的中介手段,作用于客体。反之,客体事物(包括人自身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及其结果)之所以成为客体,因为它(他)在实践活动中是活动的指向者、承受者。如此,离开了主体,我们无从规定客体;离开了客体,我们也无从规定主体。主体和客体都是在它们实际相作用中,即在实践过程中获得自己的规定性的。  相似文献   

14.
实验采用投射的方法,利用图片和问题材料,考察了128名本科生对物、事、人的社会判断偏差的分化现象。实验结果表明:1)社会判断内在的宽大效应存在局限性,它是有条件限制的,受到所介入的人物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分化现象;2)对物与事的评价中,突出了对性别判断标准的差异;3)在社会人的对比中,容貌、性别、背景在对同一事件的判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社会判断出现偏差分化。  相似文献   

15.
赵玲 《学海》2003,1(6):128-130
一消费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它在本质上是受人的需要推动的 ,是需要得以满足的活动。需要 ,人自身的规定性 ,渗透着人的目的、意图与选择 ,是人全部活动的内在动力。因而 ,把握消费的合宜性 ,必须要从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的方式入手。在马克思看来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 ,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 ,他们是什么样的 ,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 ,———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 ,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① 需要、人的本性是与物质生产实践联系在一起的。正是由于实践 ,才使人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自我超越 ,从而将人与动物 ,将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道德自觉·道德自信·道德自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三自的提出和阐述对思考道德三自,即道德自觉、道德自信、道德自强有重要启示。道德自觉是指道德对于时代的伦理使命和教化责任要有一个自觉的担当和深切的认同,道德要努力地构建时代的精神高地。道德自信源于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表现为在内涵上,相信并坚守着自己道德文化的优势和优越;在外延上,相信并扩大自己道德文化的实力和魅力。道德自强源于它立足于人性内部,来自于人性自身,即道德可以自强是因为道德可以从人性自身汲取永恒的力量。与法律相比道德自身拥有一种自强的力量,拥有一种内在约束力和内在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7.
有人认为,历史乃人的历史,辩证唯物主义把社会历史看作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所以唯物史观之“物”指人而言。这一答案,貌似有理,实际不然。因为它并没有揭示出社会历史观现象内部心物关系谁决定谁的问题。还有人认为,唯物史观之“物”是指社会关系中的物质关系。那么什么是社会关系中的物质关系呢?是以物为媒介而发生的人和  相似文献   

18.
不同种类形而上学的主要诉求是对精神规定的内在性和超越性给予阐释;形而上学的超越性构成了其精神动力的追求和方向。人自身的发展在于借助于人的本性要求,并通过现实活动以冲破当下的有限性而成为无限的存在,实现精神的内在自由和现实的弹性空间。这种内在的而又具有超越的二重性在相互纠缠中,推移着人类寄托于终极关怀的各种可能性的方案及其出路。俄罗斯东正教精神对人类痛苦的同情心和对普遍拯救的责任感,促使俄罗斯的形而上学从一开始就具有独特的宗教性特色,试图以"神性"唤起人对自身完整性的追求,以信仰至上的原则来对抗精神的外化,实现人的自由,恢复"精神性"在其本真存在中的位置,以重建精神世界使形而上学凸现崇高。  相似文献   

19.
论雷锋精神与市场经济价值观的统一□郭廷建(一)雷锋精神与市场经济体制价值现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具体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五个基本价值规定之中。第一、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动力机制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动力价值观是利己利他的具体统一。...  相似文献   

20.
文化生成意义上的孟子仁政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子在表述他的仁政理想时,心中自有一个仁政模式在。这模式以等级制度为其外在框架,以仁爱思想为其内在动力,其中运作着监督机制,其目的是要达到王化的效果。孟子在创造仁政模式时既受传统文化的制约,又能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实现了对文化传统的超越。孔子的德政思想为孟子提供了一个理论草图,夏商周传统文化左右着孟子的思维方式,而文化最底层的生命意识是孟子思想的源泉,再加上时代的激发,于是有了孟子的仁政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