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痛苦浅说     
“人为什么会受苦?”“痛苦对人来说究竟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极难解释清楚,因为痛苦本身是解释不通的。对于我们基督徒来说,只有用信德的眼光来看痛苦才能发现它的意义,也只有在信仰的光照下,我们才能阐释痛苦的意义。 人类从一开始就不断地追问“人为什么会受苦?”并一直试图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降生成人的天主子耶稣基督可以说是唯一能够给我们解释清楚这  相似文献   

2.
信仰的传承     
张浩明 《天风》2022,(10):45-45
每个人接受信仰的方式和原因各不相同,读到圣经《提摩太后书》1章5节"想到你心里无伪之信,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罗以和你母亲友尼基心里的,我深信也在你的心里"的时候,就可以知道提摩太的归主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家族就有信仰的传承.由此我就想起在我的信仰之路上也有像罗以一样的外祖母,在东北我们将外祖母称为姥姥,她就是我信仰的启蒙人.姥姥信主有40多年,虽然她没有上过学,但是对信仰很清楚,并承担起我们家族传福音的重任.正是因为姥姥的信仰,影响了我们家族里的每一个人.  相似文献   

3.
六、经注者必须具备的知识部分学者提出疑问:“既然对于注释《古兰经》人们产生分歧,那么每个人都可以涉足吗?”有些人认为: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从事注释《古兰经》的,即使他很有学问、精通教法、语法及圣门弟子遗留的传述,也不意味着他有资格去注释《古兰经》。也有人认为:只有掌握了以下十五门知识者才可以注释《古兰经》。(1)语言学。通过语言学可以更清楚的解释某个单词及这个单词在句中所处的意义。穆贾希德说:“对于确信真主和末日者,如果他不是阿拉伯语言学家,他不可以对《古兰经》发表任何看法,应当对《古兰经》的词句不…  相似文献   

4.
采用客观化方式的自然科学必然要去神话化。但人的存在是向将来敞开的历史性生存,历史科学既需要自然科学式的去神话化,又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简单地消除神话,而是需要通过一种生存主义解释来找出神话的意义,即把其真实意图还原为对人之本真生存的言说。基督教信仰和关于上帝行为的言说可以最终不采用神话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适应漫想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一个历史性、现实性的课题,亦是一个长远性的课题。任何宗教都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与所处社会相适应是历史的必然,更是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所谓适应,是指各不相同的因素之间适当地配合,但这一适当配合并无要求各方放弃自身特点。周恩来总理曾说过:“在中国存在宗教信仰的和没有宗教信仰的人,这两类人应该彼此相处得好,不信仰宗教的人和信仰宗教的人都可以合作,信仰不同宗教的人  相似文献   

6.
在无神论与道德建设的问题上,有一些较为常 见的看法,也是在一定范围内流行的看法:认为无 神论教育是社会信仰危机的根源,也是社会道德危 机的根本原因。由这个看法延伸出来的结论是,有 神论信仰可以使人有内在的道德约束和行为约束, 社会风气、社会道德就会相应的好。继续延伸的极 端结论是,有了有神论信仰的内在约束,也就不再 需要法律等外部力量了。持这种观点的人也常常会 举一些实例来证明。  相似文献   

7.
无神论可以分为积极的无神论和消极的无神论。广义上的积极无神论是指不信仰所有的神,狭义上指不信仰一个神性的上帝。消极无神论在广义上指没有对任何神或者诸神的信仰,在狭义上指没有对一个神性上帝的信仰。现实中,人们经常根据不同的神的概念持有不同的无神论观点。不可知论可以分为怀疑型不可知论和抵销型不可知论。如果将神界定为一个全知、全能、全善的宇宙创造者,将无神论者理解为某个不相信这样一个上帝存在的人,将不可知论者理解为某个既非相信也非不相信这个上帝存在的人。那么,如果你是个非信仰者,你不应将信仰悬置起来,相反,做个无神论者将是更合理的选择。鉴于无神论是真实的见解,它是否就应当被所有人接受?有人认为宗教信仰虽然不正确,但却有它的有益之处,而马丁深入地剖析了这种观点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近来我国基督教内时常有人提到神学思想建设。神学思想建设是维护基督教基本信仰的,绝不冲击或改变基督教的基本信仰。经过神学思想建设,我们的基本信仰得到更合情合理的解释,从而使信徒更理解和确信自己的基本信仰,使教外朋友也愿意聆听教会有以告人的福音。因此,首先,我们不要害怕神学思想建设,我们大可欢迎神学思想建设这件大好事。基督教存在到今天已有两千年。在这两千年中,它的神学思想建设一直在进行。它越来越建设得美好。不说建设,说发展也可以,说调整也可以,说提高也可以。  相似文献   

9.
<正>我们应该相信上帝吗?我们需要上帝来做好人吗?我们需要上帝来解释宇宙的存在吗?在这本为新一代而写的新书中,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不应该这样做。道金斯综合运用科学、哲学和比较宗教的知识,以审问所有宗教系统的不真实,并向所有年龄段的读者解释没有造物主,生命如何出现的,如何演化的,以及我们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对于任何希望理解生命意义和信仰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具有挑战性、震撼性和启发性的书。  相似文献   

10.
何谓迷信?词书上开列的含义有两条:①信仰神仙鬼怪等;②盲目的信仰和崇拜.这在中国恐怕早已是家喻户晓的了.可是,如果再问一句为什么要信迷信,也许就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的,要不,为什么词书上也没有加以说明呢?然而,在一次与神汉、巫婆的偶然相遇中,他们对迷信一词的解释,却不禁使我莫名惊诧起来.  相似文献   

11.
超越的人生     
在基督教会开始初期,基督徒们在面临极大的逼迫时,为什么殉道的那么多,而基督教却没有被扼杀在摇篮中呢?虽经受过无数次的迫害,似乎是致命的打击,但每次迫害、压制,都产生教会新的活力,愈迫害,信主的人就越多;愈压制,教会就越兴旺——这是信仰的力量!当人寻找到真理,去实践真理时,任何艰难险阻都不能阻挡。 人生需要基督教信仰。基督教信仰可以告诉人们生命  相似文献   

12.
人的幸福有"俗福"和"雅福",人的幸福感既可以来自物欲的满足,也可以来自精神的自由,人的幸福观、幸福感和追求幸福的能力也是历史的。信仰与幸福密切相关。首先,信仰是人的内在尺度的积极实现,信仰者心中的信仰就是一种幸福;其次,作为人理解世界的尺度,信仰是发现幸福、创造幸福、享有幸福的根本坐标;最后,幸福需要信仰的理由还在于病态幸福的存在。信仰建设成为当代中国人既有"感觉的幸福",又有"幸福的感觉"的重要路径,但是当代中国信仰的建设不是简单找回传统和拥抱西方,而是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相似文献   

13.
行出来     
何介苗 《天风》2001,(1):8-9
一、说与行 “得永生”是基督徒信仰的追求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得永生?有人困惑说相信耶稣灵魂得永生。因此有人问,只要相信,难道他做一辈子的坏事仍然得救?反过来说,难道一个做了一辈子好事的人只因他不相信耶稣或者他活着的时候没有机会听到福音,这样好的人也要下地狱?那么,如何认识上帝的公义?不是善恶不分么?再说,如果一个人只做好事,而不信耶稣这人可以得救的话,那么又如何认识约翰福音3章16节?如  相似文献   

14.
基督徒的信仰与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会内部,我们有时会听到这样的议论:“信主的和不信主的不相干”,“基督徒和其他人不相配,不能同负一轭”……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进一步提问:“基督徒可以跟不信教的人结合吗?”再推而广之,我们又会问:“基督徒能否跟不信主的人交朋友?或者说,能不能跟不信主的人交往?”我们认为,每个基督徒都是人类社会群体里的一分子,不可能超越社会不与外界交往和接触,不与持不同信仰(或者没有信仰)的人来往,自我封闭、自我隔离。事实上,我们有着广泛的社会人际交往(包括国际友好往来)。中国的基督徒和不信教的广大群众一直长期生活在一起并结下了深厚…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基督教神学的视角出发,紧紧围绕克尔凯郭尔的两部假名作品《最后的、非学术性的附言》和《致死之疾病》,讨论了从“绝望”、“冒犯”到“信仰”的可能的发展道路。文章总结了克尔凯郭尔的观点,认为当人面对永恒的时候,永恒对人的要求必将与人产生冲突,这种冲突或终止于绝望,或终止于冒犯。绝望是信仰的否定的瞬间,冒犯则是对信仰的背离,这两种状态都是罪,只是程度不同。但是,绝望既可以引向冒犯,也可以引向信仰;一个人若不经过冒犯的可能性,他永远也不可能达至信仰。  相似文献   

16.
1.科学与信仰 在我们这个科学进步和富于批判精神的时代里,对信仰的异议大部分当然出自古经叙述。人们如果不是天真,从一开始就似乎难以把它们当作天主圣言。所以圣多马斯说,全部圣经解释应该是“既不使它成为无信仰者嘲笑的对象,也不致使信仰的道路对他们关闭起来。”(卷一,68题,第一  相似文献   

17.
洪书永 《天风》2005,(10):8-9
林前13∶13,14∶1在信仰生活中总可以见到这样一种人,他们总是在讲“我自己心中充满了爱,对爱笃信不移,人人都需要爱”。可是当他们在公众场所向人问路时的口吻,是那么的冷漠和没有人情味,当他们在问女服务员“哪儿有水”的时候,态度是那样的蛮横,毫不客气,以为自己有了钱、花了钱就可以随意对服务员颐指气使。  相似文献   

18.
磐石 《天风》2013,8(8):I0001-I0001
1.信仰的必然性:人人都有所信。一个人若不相信某种无法完全证实的事物,就不可能承受生活中的重担和焦虑。我们的抉择与思考直接有关,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怎样解释这一现象,考虑应该信谁或信什么(参路16:16)。  相似文献   

19.
严锡禹 《天风》2003,(2):10-11
我们可以把这首诗分为两段,一节到三节是第一段,也是本篇诗歌的主干部分。四节到六节是第二段,它反衬作为有福的义人的生活状态。在第一和第二节中,诗人清楚地描述了一个希望获得幸福生活的人所必须做到的事情。即“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人的座位,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这里所规定的,实际上就是我们每个人对待生活、对待信仰的态度,它明确指出,要什么,不要什么。  相似文献   

20.
查尔斯·泰勒以世俗化研究而著称,他的世俗化理论的核心其实就是“框架理论”:“框架”是其核心范畴;“框架诠释”是其基本方法;“框架与信仰”是其逻辑展开。对于泰勒来说,宗教信仰与世俗化问题所首要关涉的并非既定社会事实,而是使得它们得以可能的条件。唯有从信仰条件入手,才能真正弄清宗教信仰何以可能、何以变迁、何以衰退的问题。“框架理论”就是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框架”是意义理解的先验条件,信仰作为特殊的意义形态,需要以框架为基本条件;“超越性框架”支撑超越性意义,宗教信仰作为超越性意义之信仰,需要超越性框架的支撑作用;“框架转型”引动意义转型,世俗化转型作为意义理解模式的转型,也需要“框架内在化”的引动作用。从静态的视角看,“超越性框架”可以解释信仰的可能条件、意义来源与稳定形态;从动态的视角看,“框架内在化”可以解释超越性的隐退与内在性的出场,进而解释宗教信仰的式微与世俗化的兴起。一言以蔽之,从框架出发,我们可以从“事实陈述”切入“意义理解”、从“现实性”转入“可能性”,最终洞见到信仰的语境条件与变动缘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