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宓文湛 《哲学动态》2003,23(8):16-18
从历史哲学的角度审视,从最初的特殊商品货币到作为物质财富一般代表的金银货币,再到今天的电子货币,货币的发展最贴切地表征着历史进化节度。货币的这种表征作用,在它同社会最基本的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交往的互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和明显。1.货币在与生产力的互动中表征历史进化节度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商品的价值即一般劳动时间的对象化、物化和符号化。交换是生产的一个环节,生产力的发展是货币产生和发展的根源。而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发展。因此,货币在与生产力的互动中,表征着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生产力是…  相似文献   

2.
《管子》货币思想论张龙海一、关于齐国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交换中演变出来的,是价值形态发展的结果。货币的产生和商品的出现是不可分割的。当人类社会上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后,商品生产来到了人间,而货币也因此而诞生。随着商品生产和发展和商品交换的扩大...  相似文献   

3.
鲁品越 《哲学动态》2003,2(8):11-13
货币经济功能已为人们熟知,然而它对人类历史最深刻的功能,是由其经济功能而导致的社会功能:它塑造着与其相应的社会价值观,进而衍生出相应的社会结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这一社会功能正在凸显,深刻地改变着当代中国社会。1.货币的本质与货币社会功能的来源货币之所以具有塑造社会结构的能力,是因为货币的本质是人们的社会关系,而不是某种脱离社会关系的独立事物。马克思之所以坚持劳动价值论,反对把商品的价值理解为“效用价值”或“使用价值”,其基本立足点正在于此。作为商品交换尺度的价值量,是对人与人之间所发生的全社会…  相似文献   

4.
文化与市场在本质上是对立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市场”是一个不科学的概念,“文化”是借助意识和语言而存在的观念形态的东西,它是不能进入买卖市场而构成“文化市场”的。可以进入市场而具有商品属性的,不是文化本身,而是文化的物化载体和物化形式。因此,如果要说有什么“文化市场”的话,那只能是“文化物化产品市场”,在这个市场里用货币交换的主要不是这个文化物化产品的文化价值,而是它在物化过程中耗费的劳动和成本。可以花同样的货币买到一套黑格尔的《美学》或一套庸俗消遣小说,但两者的文化价值可能相距十万八千里。有人认为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实现文化价值,因…  相似文献   

5.
宇野弘藏创立了独树一帜的价值形式理论。他主张在价值形式的理论展开中剔除价值实体的预设,引入商品所有者的欲求关系来推动价值形式的发展。他强调了商品交换过程中交换两边关系的不对称性,引入"行动论·发生论"的方法,在流通形态的层次上阐述了从商品交换到货币形成的必然过渡关系。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宇野弘藏改造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价值形式理论的论述,使马克思的商品理论成为一种纯粹的流通形态论。不过,他的这一改造也招致一些正统派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反对,并给宇野学派后继学者留下了一系列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论抗币的产生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华中抗日根据地各银行发行的地方性货币,史称抗币(意即抗日货币)。本文从各个角度揭示了抗币产生的历史动因和发展过程,并划分了抗币发展的三个阶段,多层次地分析了抗币在各个阶段的特征及其作用。一抗币产生于抗日战争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由于当时华中地区的商品交换有充足的法币充当媒介,因此,抗币不是原始意义上商品交换的产物。由于战争的军事分割,引起华中地区政治与经济统属的变动,使该地区逐步形成了国民党战区、日伪统治区和抗日根据地三元政治经济相异立的格局,而这种格局的本身,必然要排拒任何一种单相货币…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发现,货币的出现所导致的买卖的时空分离蕴含着经济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而马克思对于李嘉图等人的批判则试图表明,否认这种普遍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的根源,在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没有发现商品的特殊的质的规定性,这种商品的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是通过"价值形式"概念充分表现出来的。从经济危机的视阈中理解商品的特殊的质的规定性,我们发现商品的社会形式并不是一种作为"社会劳动"的抽象同一性,而是对于这种抽象同一性的否定性实现。更进一步,商品的社会形式不仅是一种矛盾形式,也是一种危机形式。  相似文献   

8.
交换关系是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前提,在马克思不同时期语境中的内涵有着根本区别。哲学人本主义视域的交换关系指认人本质的丧失和物化关系特性。历史唯物主义语境的交换关系表征着具体历史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首先是物与物的关系,进而深入到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伴随这一逻辑演进过程,货币是商品实现其自身的一个表现形式,资本也是货币实现其自身的一个表现形式。资本具有多样性统一的特性,是由商品发展到货币,再于特殊条件下发展为资本的。资本不仅是物,也不仅是一种社会关系,还应是生产关系具体历史形式下的一个过程性运动。静态经验层面的交换关系决不是马克思关于资本批判的终极内容。交换价值经过一个矛盾发展过程,超越自身学理边界,达到剩余价值,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结果,是真正代表《资本论》及其手稿时期马克思关于资本批判的逻辑线索。  相似文献   

9.
邵铁峰 《学海》2014,(2):37-44
对西美尔而言,现代社会中货币的神化现象,就是货币作为无任何特性规定的纯粹手段,最终将自身转变为一种终极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货币对于个体自由发挥着双重作用。作为一切价值的绝对等价物,货币与宗教中的上帝理念有着形式相似性,但是,货币由于其符号特征,而在整合中将事物的独特本质进行了化约,而宗教的社会整合则是通过对人的独特本质的保存来实现的,这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无竞争性不仅是与系统整合相对立的,而且它本身就是社会整合的绝对形式。  相似文献   

10.
在货币幻象、人的异化与货币制度伦理评价等关键点上,马克思与当代西方经济学的货币伦理思想具有形式上的共同点,但是,两者存在根本的分歧和对立。马克思主张打破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实现社会形态的变革,通过劳动者的联合劳动实现劳动对货币、资本的支配;当代西方经济学继续维护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强化货币、资本对人的奴役。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资产阶级眼界"的概念,意指驻留在商品交换视界中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认知结构。该认知结构不仅主导了亚当·斯密和黑格尔的资本主义观,也制约了部分马克思主义者的资本主义批判,将资本主义批判狭隘地局限在商品同质化和社会合理化的界限内。对此,马克思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双重视界,即商品交换视界和生产方式视界。通过劳动力的商品化,马克思不仅从商品交换视界深入到生产方式视界,而且还立足生产方式视界透视商品交换视界的历史前提。因此,马克思《资本论》的认识论意蕴在于:资产阶级认知结构的瓦解必须批判该认知结构的历史前提,这正是马克思认识论与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原则性区别,也是马克思的认识论超越阿尔都塞、广松涉和索恩-雷特尔等认识论批判理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何萍 《现代哲学》2003,2(4):10-16
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完成了他的重建形而上学工作。由此,他把政治经济学当作一种价值哲学来研究,他的政治经济学中的每一个范畴都体现着他的价值哲学思想。本文着重以其中的货币、价值属性和商品拜物教三个范畴分析马克思有关价值存在、价值主体性和价值意识的原理。  相似文献   

13.
略论市场经济本质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考察市场经济本质的方法市场经济这种现象的经济学理解,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至于它的本质,则要由经济哲学来揭示。从社会认识的方法论来看,对一种经济现象可以从不同层次去考察它。首先是它的物质载体。以货币这种经济现象为例,黄金是它的物质载体,但作为自然物质的黄金并不是货币。从自然物质中是找不到货币的本质的。另一个层次是社会关系。这才是货币的本质。因为黄金只有在商品交换中发挥了一般等价物的功能,它才成为货币。在这场合,货币的社会存在就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  相似文献   

14.
"商业"与"和谐"似乎是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因为在现实世界中商业常常是被怀疑和抱怨的领域,许多人认为"商业就是欺骗",商人就是"奸商",这种看法显然有失公允.商业是进行商品交换的行业,商人在买卖商品中获得利润.他们为了获得利益而为他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际上也是一种利他、利社会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价值形式"的演变中对"货币之谜"的批判性考察,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拜物教"的秘密,而且确立了科学的"货币"观。如果能将马克思的"商品语言"转述为"政治语言",将马克思破解"货币之谜"的方法切入近代以来的"政治正当性"论题,则不仅可以确立科学的"权力观",还能揭示洛克、霍布斯与卢梭以来社会契约论的演进逻辑,真正彰显出马克思哲学的政治指向与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阿尔弗雷德·索恩-雷特尔,在当下的西方激进话语中正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关注的主要焦点,是他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一书中提出的"现实抽象"概念。围绕"现实抽象"问题,建构索恩-雷特尔的思想史谱系,可以发现:破除商品交换形式背后的"超越论原则","商品形式中的无意识"即"意识形态现象的第三大陆"的发现,"后福特主义"中"一般智力"的剖析,构成了当代激进哲学话语中"现实抽象"概念的三大作用域,同时也折射了西方激进思想发现索恩-雷特尔的三种类型,或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货币:一种哲学向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雄 《哲学动态》2003,(8):8-10
经济活动中的货币,主要起着衡量和转移与个别商品相分离的价值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货币的问题不仅是经济学问题,更是哲学问题,它有着深厚的哲学与历史文化的底蕴。首先,货币对社会各种质料的组合,货币经济对人与人关系中内在维度的改变,锻造出人对世界理解趋向物欲化和价值通约化的心理坐标。货币化生存世界直接影响和关联着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使得一种纯粹数量的价值不断压倒品质的价值,从而追求生活意义的平等化、量化和客观化,把人生的消费和积累作为惟一至上的终极追求目标。其次,货币是社会分工和社会交换的产物,它所体现…  相似文献   

18.
齐国货币的研究是齐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并进而对齐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冶金铸造、货币文字、齐文化的经济和文化形态加深了解。本文将根据齐国的历史地理条件与货币的出土情况,对齐国地区货币的起源及上述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医疗服务市场与医院文化走向江西医学院(南昌330006)刘泉开解放军九四医院韩昌华一、医疗服务市场催化了医院新文化医疗服务市场与商品市场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医院是非盈利性和医患双方根本利益和要求的一致性。当然,也无可否认,医疗服务市场也有部分商品交换,存...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时代背景,简单评述《管子》中的货币、商品、价格理论和政策,分析其货币思想。《管子》的货币经济政策建立在对货币职能和货币数量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从国家利益出发用价格手段引导生产,调节资源配置,其目的是扩大实物生产,并提高国家对资源的控制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