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应偏差(correspondence bias)是指当情境因素已经能够很好地解释某一行为时,观察者仍然倾向于将其归因为行为者稳定的内在特质的现象。随着对应偏差的年龄差异在一系列研究中被证实,研究者也开始探讨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假设性的解释,即认知能力限制假设和社会/动机假设。文章着重介绍近年来与这两种假设相关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模态逻辑的关系语义(也称克里普克语义)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左右关于模态词的解释,其主要特征是,与之前的模态代数理论[1]相比,作为一种塔尔斯基式的语义,使模态句法对象与语义结构  相似文献   

3.
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跨文化接触会影响人的适应,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因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生活变化、社会支持、旅居时间、文化距离、歧视与偏见等,内部因素包括认知评价方式、应对方式、人格、与文化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人口统计学因素  相似文献   

4.
韦程耀  赵冬梅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0):1614-1622
近年来面部表情的跨文化研究显示出更多的跨文化一致性和差异性证据。自发面部表情的表达和识别、组内优势效应以及面部表情信息的上下不对称性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方言理论、中国民间模型和EMPATH模型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对面部表情跨文化研究的结果进行了理论解释。而表达规则和解码规则以及语言效应是面部表情跨文化表达与识别的重要影响因素。今后, 面部表情跨文化的表达和识别研究应更加关注面部表情特征信息和影响因素这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汪汉忠 《学海》2002,4(5):130-137
自然矛盾与社会矛盾彼此影响 ,天灾人祸交相肆虐是民国社会的基本特征。本文搜集了民国时期有关灾害研究历史资料 ,着重对孙中山、张謇、李仪祉、竺可桢、邓云特 (邓拓 )等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和评论 ,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民国时期灾害研究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2 0世纪灾害研究的一个重大根本转折 ,就是灾害研究的荒政模式转变为灾害研究的科学模式 ,而这一转折是在民国时期基本完成的。这就是民国时期灾害研究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应对行为跨文化测评的构念等同与偏差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卫东 《心理科学》2001,24(3):309-311,322
本文对COPE量表测评我国大学生应对行为方式的构念等同与偏差性进行深入探讨。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测试了原版量表(COPE)及其中文修订本(C-COPE)的不同因素结构模型与465名大学生测评数据的拟合优度。研究结果支持C—COPE的测评维度结构,表明COPE量表对我国人群所进行的应对测评与西方社会的相比确实存在跨文化构念不等同性或偏差性,两者测评结果的跨文化比较因此缺乏必要前提条件。文中对所发生的构念偏差现象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7.
当代体育运动心理学跨文化研究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姒刚彦  李庆珠  刘皓 《心理学报》2006,38(3):468-474
采用文献检索法,对12份重要的国际期刊上1988~2004期间的文章进行检索,最终从其中的8份期刊中检索到33篇体育运动心理学跨文化研究的文献,在此基础上尝试从研究的方法论及研究的内容两方面来述评当代体育运动心理学跨文化研究的发展情况。方法论方面的述评主要包括数据收集方法、“文化”代表物、被试等值性,以及概念等值性四个方面的内容;研究内容方面的述评主要包括运动成就动机、教练-运动员关系、生涯转折,以及心理品质/心理技能四个方面的内容。文章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建立指导研究的理论构架”、“发展指导研究的方法论模型”、“注重研究的实践应用价值”三点建议,并提出三阶段理论构架和四阶段方法论模型,分别尝试作为指导未来研究的理论构架和方法论模型  相似文献   

8.
关于性别与性别角色差异的一些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明钢   《心理科学进展》1993,11(4):14-263
本文从三个方面综述了七十年代以来人类学家、跨文化心理学家关于男女两性性别角色差异及其形成的跨文化研究。主要的内容有,两性行为特征差异的研究;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程研究;性别特征模式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9.
从中德儿童技术创造性跨文化研究结果看性别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建农  徐凡  周林  查子秀 《心理学报》1999,32(4):428-434
研究者通过对中德儿童技术创造性跨文化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着重讨论了在差异心理学领域一直十分受人关注的性别差异问题。结果发现,无论是中国儿童还是德国儿童,无论是超常儿童还是常态儿童,性别差异具有基本稳定的趋势,而且,在不同的方面具有不完全一致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1)在数字、图形和实用创造性思维方面,在中国和德国儿童中都没有发现创造性思维方面的性别差异;(2)在心理折叠、学习爱好、技术问题理解和  相似文献   

10.
测评中的共同方法偏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同方法变异是指由于测量方法而非所测构想造成的变异。共同方法变异会对测评和测评间的相关产生严重影响,甚至会使研究导致错误结论。本文介绍了学界对共同方法偏差的研究,内容包括:(1)共同方法偏差在多大程度上和以何种方式影响测评研究结果;(2)共同方法偏差的潜在来源及其程序控制。  相似文献   

11.
社交焦虑障碍表现为对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境存在显著并持续的害怕,并表现出对社交刺激具有注意偏差,即注意增强、注意固着和注意回避,这三个成分交互作用促使社交焦虑持续发展.目前主要采用视觉搜索任务、点探测任务、空间线索任务,并结合眼动技术对此进行研究,但三成分之间的关系仍然存在疑惑,三者是否具有时间进程,如何衔接转换,仍需进一步检验.  相似文献   

12.
交流 诠释 求同尊异——关于生命伦理学的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生命伦理学的跨文化研究,重在诠释不同文化传统伦理观念的历史轨迹,尊重道德的多元性,同时寻求共同点,以促进人类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不同伦理思想的交流中形成的某种共识和趋同,是社会共荣和医学发展的需要。否定伦理观念的多元和把伦理观念多元绝对化,都无益于人类健康事业的繁荣。  相似文献   

13.
高永晨 《学海》2001,(6):44-47
全球化导致的全球跨文化交际大格局对传统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只有适时调整跨文化交际研究方法,拓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领域,才能构建与时代同步的跨文化交际学.  相似文献   

14.
儿童对图画兴趣和表征发展差异的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是一项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旨在探索儿童对图画兴趣的动态变化及表征的发展。被试年龄跨度为 4岁至成人 ,均未受过美术训练。通过他们各自根据线条画中所含的颜色或主题或情绪的特性匹配的特点 ,来发现内在的规律。实验发现年幼儿童以颜色为匹配标准 ,年长儿童和成人则以主题或情绪为主。中国儿童比英国儿童对图画中的语义联系 (表达的情绪 )更敏感。在主题 /情绪匹配中 ,中国 1 0岁儿童和成人都侧重情绪特征 ,而英国儿童随年龄发展由主题特性转向情绪特性这一兴趣的发展趋势并不明显。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应用当代有关图画表征发展的理论对实验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在中英不同文化背景下影响儿童兴趣变化及表征能力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对友谊关系社会认知发展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方富熹  方格 《心理学报》1994,27(1):44-50
该研究以友谊许诺为主题的故事分别对冰岛(雷克雅未克市)和中国(北京市)的7岁和9岁小学儿童作个别随访,探查儿童在友谊矛盾冲突情景中是如何作出行动决定选择及道德评价的。研究结果揭示了文化及年龄变量对儿童有关社会认知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探索记忆偏差与解释偏差在无法忍受不确定性(IU)与个体担忧之间的中介作用。实验1采用伴随学习任务范式,计算被试对中性词语和不确定词的回忆量。结果发现,IU对记忆偏差的预测不显著,记忆偏差在IU与担忧倾向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实验2采用情境评估任务范式收集被试在不确定情境下的担忧评分和解释倾向。结果发现,IU可以正向预测被试在不确定情境下的担忧评分,被试对情境的解释倾向在IU与担忧评分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概言之,高IU个体存在一定的信息加工偏差。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和美国中部地区选取小学儿童236人,采用状态社会创造性开放问卷和教师领导方式结构式问卷考察了儿童状态社会创造性的文化差异及其与教师领导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1)总体上,美国儿童在社会性问题解决中表现出较强的流畅性和变通性等创造性思维品质,但中国儿童表现出较强的适当性、有效性和冒险性等社会适应和人格状态;(2)状态社会创造性总体上存在着国别与年级之间的交互作用,美国的四年级儿童状态社会创造性得分显著高于五年级儿童;(3)教师领导方式的各个维度均不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中美儿童的状态社会创造性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8.
跨文化研究方法的回顾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觉  周帆 《心理学报》2010,42(1):41-47
文化现象是行为科学关注的重要课题, 跨文化研究从文化对比的角度对文化现象进行阐释, 不过这类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要面对一些相对独特的问题, 本文将从研究设计、测量、数据统计等方面分析跨文化研究中值得研究者关注的方法问题。作者首先从研究设计的角度分析如何通过汇聚方法(consilience methods)加强检验跨文化研究的因果关系的能力, 然后分析跨文化研究中测量对等性(measurement invariance/equivalence)问题以及相关的统计方法, 最后简要介绍了多层线性模型(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在跨文化研究中的应用、并讨论跨文化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工作绩效预测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介绍了国内外有关人格、能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和工作绩效预测模型研究的最新成果与进展。研究表明,个体的能力、人格等个性特征影响其工作绩效,合适的能力、人格测验能较好的预测其工作绩效,并受到一些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影响。文章提出应从工作绩效结构、预测模型和跨文化研究三个方面加强工作绩效的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20.
乐观偏差是指人们趋向于认为好事发生在自己身上, 坏事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一种心理期望(Weinstein, 1980)。乐观偏差的研究范式主要有社会比较范式、过去未来想象范式以及信息转变任务范式。运用fMRI对乐观偏差研究发现, 乐观偏差的神经机制主要涉及前喙扣带皮质和杏仁核、前额叶、多巴胺等。未来要结合社会比较和信息转变范式对乐观偏差进行测量; 研究乐观偏差认知机制的神经机制, 特别是采用ERP技术研究乐观偏差的认知机制; 同时要进一步揭示不同亚型乐观偏差的神经机制; 最后还要开展乐观偏差影响心理健康的神经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