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出身名门贵族,聪明颖慧,才华出众,14岁召入皇宫,太宗归西后出家感业寺。两年后又被高宗召回宫中,后辅佐国政。武则天受其母亲杨氏影响,自幼归心佛教,为天后时还决策领导了迎奉佛指舍利,并舍银为舍利造金棺银椁。武则天利用“天授圣图”特别是《大云》《宝雨》改唐为周,建立了武周王朝,并利用佛教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相似文献   

2.
一九九三年五月七日上午九时许,藏传佛教实胜寺高僧召乌力吉师徒一行四人,出现在沈阳南站天桥上,他们准备搭乘九时三十五分开往阜新的火车,去瑞应寺主持佛事。沈阳实胜寺大喇嘛召乌力吉(蒙古语,意为一百个吉祥)俗姓白,法名益西扎布丹,蒙古族人,一九一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出生于辽宁省阜新县七家子乡。八岁时,召乌力吉出家入阜新县瑞应寺,专攻藏传佛教经典。四十年代即获“格西”称号(相当于博士学位),在国内藏传佛教界德高望重。一九八七年,沈阳实胜寺恳请召乌力吉来沈阳传授经书。入实  相似文献   

3.
正高旻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南郊古运河与仪扬河交汇处的三汊河口,相传其创建于隋代。据《清朝通志》记载:顺治三年,皇帝加封运河之神为"廷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吴惟华"以时致祭"。顺治八年(1651)吴惟华在三汊河岸筹建七级浮屠,名曰"天中塔"。塔成后,吴惟华又在塔边增建了三进的梵刹,称为"塔庙"。康熙四十三年(1703)康熙帝南巡,曾登临寺内天中塔极顶四眺,有高入天际之感,他从汉王逸赋《九思·哀岁》"旻天兮清凉,玄气兮高朗"句中撷出高、旻二字,故书额赐名为"高旻寺",写下《高旻寺碑记》,高旻寺一名由此得来。高旻寺在中国佛教史,尤其是  相似文献   

4.
清音阁 踞牛心岭下,唐称牛心寺,海拔高度710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牛心寺原为后牛心寺(延福院),唐僖宗时江陵慧通禅师将其改为“三云二水”之一的卧云寺。北宋乾德二年(965),宋太祖赵匡胤召东京(河南开封)天寿院僧继业三藏等300人入天竺求舍利及贝叶经,继业一行从印度带回大量经卷舍利敬奉朝廷。  相似文献   

5.
涡阳天静宫     
涡阳天静宫,地处人杰地灵的皖北重城阜阳市,它位居涡阳县城北涡河北岸,南临武家河(古之谷水),北枕龙山,距武家河入涡处二里。此宫古属毫州,在州东120里,清同治三年(1864)设立涡阳县,该地划属涡阳。志载,天静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初称老子庙。盖因桓帝梦老子降于殿廷,乃颁旨建庙立调,把奉老子,命陈相边貂撰老干铭碑。此后,曹魏黄初三年(222)、隋开皇元年(581),都奉敕修建过,规模渐大,李唐王朝,以老子为始祖,尊崇之极,屡加册封,并尊此庙为祖庙,大兴土木,隆重兴建。高祖武德三年(620)、太宗贞观六年…  相似文献   

6.
巴蜀易学素有渊源,两汉为滥觞期,六朝为续传期.唐代为总结期,两宋为高峰期,元明以下则为流衍期.自两汉迄清末,历代巴蜀易学著作约有180余种;数量虽然不多,然特征却很鲜明,流派众多,“四道”毕备,其“尚辞”者则有苏轼之《苏氏易传》,“尚象”“尚变”者则有李鼎柞之《集解》、来知德之《集注》,其“尚占”者则如汉严遵,而尤以卜筮易、道家易源远流长.至于《易》《老》兼治者,则有严遵、扬雄;发明图书易者,则如陈抟、胡世安;其以佛陀解《易》者,则有苏轼、龙昌期.至于仿圣拟经,由扬雄开其先(撰《太玄》),而王长文(攫《通玄经》)、卫元嵩(《元苞》)诸人继其事,成为巴蜀易学之一大特色.后之治《易》《玄》,谈《图》《书》者,皆以蜀学发其轫.刘成炘曰:“易学在蜀(伊川语),如诗之有唐矣.”(《蜀学论》)信然.  相似文献   

7.
《天风》2016,(7)
正元《至顺镇江志》卷九《僧寺·大兴国寺》抄录了《大兴国寺记》。大兴国寺为元代镇江之也里可温教堂,"记"即此教与寺的介绍。据学者研究,也里可温乃蒙元时代之景教。"记"的原文刻在一块石碑上,据说石碑已没入长江,马相伯先生曾亲见石碑拓片(见陈垣《元也里可温教考》)。碑文录入《至顺镇江志》,可能不是原碑的全部,但大致内容与观点应无差别。"记"开篇即说明寺与碑文  相似文献   

8.
严锡禹 《天风》2016,(7):22-23
元《至顺镇江志》卷九《僧寺·大兴国寺》抄录了《大兴国寺记》.大兴国寺为元代镇江之也里可温教堂,“记”即此教与寺的介绍.据学者研究,也里可温乃蒙元时代之景教.“记”的原文刻在一块石碑上,据说石碑已没入长江,马相伯先生曾亲见石碑拓片(见陈垣《元也里可温教考》).碑文录入《至顺镇江志》,可能不是原碑的全部,但大致内容与观点应无差别.  相似文献   

9.
两个王远知     
隋唐之际,有两个高道均名王远知,他们的生平业绩均载入史志。但后人往往将两人误为一人,张冠李戴,谬误流传,如清代和民国的《台州府志》载:“唐王远知,系本琅讶,后为扬州人。……则天临朝追赠金紫光禄大夫。或曰远知尝为天台道士。”先说第一个王远知。《旧唐书·隐逸传》载:“道士王远知,琅砑人。少聪敏,博览群书,初入茅山,师事陶弘景,传其道法。陈主闻其名,召入重阳殿,令讲论道法,甚被称赞。隋炀帝为晋王镇江都,起玉清玄坛,邀远知主之,使王子相、柳顾言相次召之,远知乃来谒见,霎时而须发变白,晋王惧而遣返,少顷又夏其旧。高祖未起兵  相似文献   

10.
佑国寺是南山寺最上面的一座寺院。因为建筑宏伟壮观,设计别致精美,环境清静幽雅,故称莲宇花宫。本寺有一座平台(望峰台),三进院落,三大佛殿,层层高起。登上此寺,仿佛身入仙境。信步漫游,又可尽情地欣赏这里的浮雕艺术,陶醉于美的享受之中。  相似文献   

11.
冥界观是中古时期道教思想及神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真诰》对地狱中所见的官僚世界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说明。本文围绕《真诰·阐幽微》展开文献分析,立足于魏晋六朝时期的道教冥界说,重构酆都六天宫的冥界官僚结构及其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从酆都六天宫的地狱世界理解俗世伦理原则在冥界想象中的运用,同时在汉魏六朝职官制度的历史背景中理解地狱官僚结构,从而从不同层次分析冥界观的构成方式及其宗教意涵。  相似文献   

12.
<正>江西西山万寿宫历经变迁,晋代有许逊祠,南朝改祠为游仙观,唐改观名为游帷观,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改游帷观为玉隆观,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改观为玉隆万寿宫(景德观亦改名"延真万寿宫"),以后许真君信仰的宗主地位,沿传不息。从《逍遥山万寿宫通志》视江西玉隆万寿宫为宗主,其地位可见一斑。本文利用清金桂馨纂《逍遥山  相似文献   

13.
吴鹏程 《法音》2023,(6):52-55
<正>山西天龙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天龙寺始建于北齐。但其山名最早见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由大明钦节册封晋府靖安王胤龙所撰《重修天龙山寿圣寺殿阁记》:“蜿蜒如龙跃之势,因之曰天龙山。”又据道光六年(1826)员佩兰总裁、杨国泰纂修《太原县志》载:“方山在县西南三十里,今呼为天龙山,盖因北齐所建天龙寺,而因以名之也。”  相似文献   

14.
其乐格尔 《法音》2021,(8):28-32
五当召,作为内蒙古地区历史上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藏传佛教寺院,寺内藏诸多精美、珍贵的佛教文物。笔者通过实地考察这座藏传佛教寺院,以探讨其佛教文物保护之现状。一、五当召佛教文物基本概况五当召,始建于乾隆十四年(1749),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石拐区约45公里的阴山山脉深处。建寺者为五当召第一世洞阔尔活佛阿旺曲日莫(1695-1763)。当前寺主为第八世洞阔尔活佛——嘎拉僧图布丹却吉旺其格。  相似文献   

15.
据《杭州净慈寺志》及《清一统志》载:道济为南宋(1148~1209)天台人,李氏子,就灵隐寺出家,示现神通,饮酒食肉,人称济颠僧,又称济公,后居净慈寺,火发寺毁,道济行化严陵(今浙江绍兴地区),以袈裟笼罩诸山,山木尽拔,浮江而出,报寺众曰:木在香积井中,六丈夫勾之而出,盖六甲神也。他临终作偈曰:“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于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入灭后,有僧遇于六和塔下,复附  相似文献   

16.
正11世纪70年代,正值日本中止遣唐使后,严禁本国人海外渡航的岁月。然而,这阻挡不了日僧成寻(1011-1081)入宋巡礼天台山和五台山的强烈愿望,他毅然铤而走险,偷渡入宋。在实现了巡礼圣迹的宿愿后,他滞留宋地,再未归国,于元丰四年(1081)在汴京(今开封)开宝寺圆寂。他撰写的入宋旅行日记《参天台五台山记》(以下简称《参记》)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一部极其珍贵的史料,为11世纪东亚汉字文化圈人员往还、双向互动的历史,留下了无可取代的重要文献资源。  相似文献   

17.
吴筠师承考     
吴筠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道士,但他到底于何时正式加入道教组织?他的老师是谁?现有文献说法不一。《旧唐书》本传云:筠“性高洁,不奈流俗,乃入嵩山,依潘师正为道士。”又《新唐书》卷一九六《吴筠传》称:“天宝(公元742—755年)初,召(筠)至京师。请隶道士籍,乃入嵩山,依潘师正究其术。”  相似文献   

18.
医易溯源     
医易相通,源远流长。上溯至《左传》所载春秋时泰国医和,已将《易》理用于医学之中。而最早博取《易》理以形成医学理论体系者,当推战国至秦汉时期之《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与《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易·说卦传》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相似文献   

19.
南山寺佛教史略肖雨南山寺,在元代时谓大圣佑国寺;到明代时,谓大圣佑国禅寺;清时,则谓南山极乐寺。为什么呢?光绪三年(1877)李自蹊的《南山寺碑文》说:抑知佛生西方净土,其国曰极乐世界。兹则释迦牟尼佛原迹古刹,琳宫梵宇,十方衲子登临皆清凉极乐。诸佛云...  相似文献   

20.
五代十国后梁太祖开平元年(九○七)。五月,……甲午,以西都水北宅为大昌宫,废雍州太清宫,改西都太微宫、毫州太清宫皆为观,诸州紫极宫皆为老君庙。……九月,……浙西奏,道门威仪郑章、道士夏隐言,焚修精志,妙达希夷,推诣辈流,实有道业。郑章宜赐号贞一大师,仍名玄章;隐言赐紫衣。十月,……内殿开宴,召释、道二教对御谈论,宣皆罢之。命阁门使以香合赐宰臣佛寺行香。 (《旧五代史》卷三《梁书第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