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国内哲学动态》79年第四期、第八期和80年第二期共发表了三篇论马克思异化思想的文章,引起了大家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和关心。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工作,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推动。韩学本同志的《费尔巴哈的异化观念及其对青年马克思的影响》,力图把马克思的异化观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联系起来,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自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问世以来苏联和东欧哲学家对马克思异化观的评价。但我们认为,这种评价是值得商榷的。马克思在《手稿》中论述的异化思想,在内容上和  相似文献   

2.
作者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圣麦克斯"部分和《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为文本支撑,通过对马克思、施蒂纳、费尔巴哈三人思想关系的细致考察,指出:其一、正是施蒂纳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的批判,使马克思意识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危险所在,即马克思既要反驳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又要防止自己陷入施蒂纳的极端个人主义;其二、正是施蒂纳对费尔巴哈的批判迫使马克思改变自己的哲学立场,最后使马克思转而批判了费尔巴哈也批判了施蒂纳本人。  相似文献   

3.
费尔巴哈论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前言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根据马克思曾经自认为是费尔巴哈的继承者并使用过他的某些术语这一事实,竭力夸大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对马克思的影响,他们特别喜欢在“异化”问题上做文章,利用费尔巴哈曾使用过异化一词,马克思也使用过异化一词,硬说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是直接从费尔巴哈那里搬过来的,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人本主义。在这方面,波比茨的《异化的人》  相似文献   

4.
非功利主义目的论是一种从人的本质出发,追求诸如幸福、自由和自我实现等各种善的马克思道德理论进路,这种理论进路实际上是将马克思的道德理论视作一种追求抽象的人的本质实现的亚里士多德式目的论。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脉络来看,该理论进路的底蕴正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批判的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遗迹和黑格尔哲学的目的论形式。非功利主义目的论者片面地发展了这种以抽象的、理想化的人的"类本质"为基础的人本主义和目的论,却忽视了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决裂和对黑格尔哲学的"清算"以及历史唯物主义提供的历史性解释原则对于理解和构建马克思道德理论的根本性意义,因而只是一种具有历史限度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宗教批判思想的关系进行了不少研究,大体可概括为三种主张。一是“开端说”,把费尔巴哈看作是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转变的开端;二是“中间环节说”,把费尔巴哈视作是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转变的中间环节;三是“批判超越说”,认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思想进行了批判和超越。三种主张达成了某些共识,但还存在一些争议和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成龙 《现代哲学》2001,42(3):101-106
近年来,在关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研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的劳动观还是不成熟的、理想化的劳动观,其基本出发点仍然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最近笔者重读《手稿》,发现《手稿》尽管还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但其基本的出发点已经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劳动观,劳动观是贯通《手稿》的一条红线。  相似文献   

7.
(1981年12月26日至1982年1月25日)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究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 薛德震等学术月刊1981年第12期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设想看中国吴 惠之社会科学1981年第6期马克思主义对费尔巴哈人道主义的批判继承 龚兴文史哲1981年第6期论马克思的历  相似文献   

8.
德国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在其代表作《希望原理》第19章中,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进行了仔细的解读。这种文本研究法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那里颇为罕见。布洛赫紧紧扣住劳动、异化和实践概念,把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决裂”演绎为从“抽象的人本主义”走向“具体的人本主义”的过程。这样一来,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都只不过成了人本主义逻辑的内部演进,而不是一种格式塔式的根本变革。布洛赫所做的工作直接关涉对马克思哲学革命本质的理解问题。本文将对《希望原理》的这一文本段落进行“…  相似文献   

9.
雷勇 《世界哲学》2012,(5):79-87
马克思1845年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费尔巴哈无视人的现实本质,即社会关系,但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却对费尔巴哈人的社会性问题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马克思前后的评价为何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呢?本文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肯定费尔巴哈,主要是基于费尔巴哈对人的社会性的明确肯定。但是,随着对现实社会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马克思发现人的社会性在费尔巴哈那里还只是一个抽象的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作为感性对象的人"转向了"作为感性活动的人",把"实践"作为其世界观的核心,科学地揭示了人的社会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一句名言,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常常被人们简化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认为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第一次的科学规定,并认为它是马克思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