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说:“上帝所赐予吾人的物品中,最宏壮又最愉快最神圣的首推音乐。”基督教是福音、救恩、快乐歌唱的宗教。因为是上帝创造了宇宙万物,又是上帝统治着宇宙万物;是上帝创造赐福全人类,又是上帝拯救全人类,我们怎能不歌唱?我们发自内心的感谢和赞美犹似火焰般溅射进出——在  相似文献   

2.
信神的观念可以说深入人心,信神的思想在各个民族中根深蒂固。中国古书里的上帝和天,就是指的是一位至尊、至大的神明。中国古人信在宇宙之上,有一造生万物的上帝。这位上帝统治宇宙,赏善罚恶,至尊至圣,无始无终。他创造了宇宙,又掌管宇宙,礻也远远超出宇宙之上,又在宇宙之中。他有绝对的自由,但他的意志决不变换,他是唯一的真神,却又是三位一体。这一切的概念,不是人的理智可以连贯在一个主体上的,这就是神明自有他的奥秘,不是人的理智所能完全了解的,所以说“是不可道“”,不可名”的。为证明宇宙以上有一真神,当然不能用数学的方式证明,…  相似文献   

3.
大致说来,禁忌在基督教信仰中并不是重要的内容。基督教并没有一整套繁琐的从外在约束规范信徒信仰生活的清规戒律。对此《圣经》中有一句话颇有代表性“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我都可行,但无论哪一件,我总不受它的辖制。”荣神益人是信徒言行的总则。在具体行为上个人有作出选择的主动权。因此,所谓的禁忌会因不同教派、不同文化习俗等导致不同着重。 “十诫”在基督教信仰中具有教义和道德的指导性,我们可以先从禁忌的角度来看“十诫”的有关教导。 基督教所信仰的上帝是宇宙独一的主宰。十诫确认上帝的独一性并反对任何上…  相似文献   

4.
青蛙算动物界的哲学家吧,所以凡事喜欢思考。不过有一天,青蛙看到了蜈蚣爬行得很快,心想:我用四只脚走路已经够麻烦的了,蜈蚣是如何用一百只脚在走路呢?他怎么知道该哪只脚先走?哪只脚后走?接下来又是哪一只呢?  相似文献   

5.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名誉主席、中国基督教协会名誉会长丁光训主教提出,新时期基督教要做到“三个和谐”。首先是基督教要和国家利益和谐。实践证明,爱国与基督教信仰并不矛盾,独立办教是中国基督教安身立命之本。现在境外敌对势力企图恢复他们的势力,甚至挑唆基督教反对自己的国家和社会。越是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我们越要高举“三自”旗帜,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使基督教的利益和国家利益完全和谐起来。其次是基督教要与法治社会和谐。宗教事务是一项社会事务,必须与法治和谐起来,在法制框架内开展宗教活动。《宗教…  相似文献   

6.
《天风》2002,(4):55-55
世界宗教领袖集会反对暴力、呼吁和平 1月24日,求自天主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儒教、印度教、锡克教、神道教和非洲传统宗教等不同宗教的约250名宗教领袖在意人利阿西西集会,为和平祈祷,并承诺他们将委身于致力全球和好的事工。各个宗教分圳举行和平祈祷仪式,宣读呼吁世界和平的誓言。集会由罗马教皇保罗二世倡议发起,他呼吁世界“永远消除暴力!永远消除战争!永远消除恐怖主义!在上帝圣名下,各宗教应为世界带来公义、和平、宽恕、生命和爱”!  相似文献   

7.
我们是一个被视为无神论的国家。这个称谓在伏尔泰一类学者那里是一种赞美,值得西方仿效,“五四”以来在我们国内得到发扬,成了新文化运动中的当然之义;在另一类人的心目中,无神论即是邪恶,死后肯定是要下地狱的,所以采取种种手段要请上帝拯救中国,占领中国,而现下有些中国文化舆论正在帮他们的忙。帮忙的一种,就是造成一种假象,好像发达国家都是因为信神才发达起来的,人格因为信神变得高尚,社会也因为信神得以稳定,尽管宣传这种舆论的学者本人,倒不一定信神。这种言行的不一致,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暂且不谈也罢。不过效果是明显的,那就是令人对无神论感到厌恶和反感,让无神论难堪。最近听到一位很有责任心的学者,列举犯罪心理中的第一条,就是缺乏“敬畏”心——没有一个神让犯罪者“敬畏”,天不怕地不怕,犯起罪来还会有什么顾忌!  相似文献   

8.
国际动态     
柬埔寨禁止当街传教 1月1日,柬埔寨宗教事务部最近发布公告,禁止基督教团体在柬埔寨当众进行散发宗教宣传品等传教活动,以避免发生宗教冲突,破坏社会安定。公告指出,一段时期来,一些基督教传教士到柬埔寨居民家叩门传教、散发宗教宣传品,并宣称“上帝来了”。这是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干扰和对他们隐私权的侵犯,必须加以禁止。柬埔寨宗教事务大臣谢萨伦说,柬埔寨是个佛教国家,一些基督教组织派人在金边挨家挨户进行宣教活动,要求居民信仰基督教,这种行为已引起柬埔寨人的反感,容易引发宗教冲突。 …  相似文献   

9.
马丁·布伯从哲学人类学的立场去理解宗教,揭示了人的“对话的存在”。 对布伯来讲,人类宗教的历史就是人与上帝对话的历史,人与上帝的对话关系就是一种“我—你”关系。正是在对话中,我们就达到了“之间”的领域,哲学人类学就是关于“之间”的人类学。人的对话的存在充分地体现在“原始距离”和“关系性”之中。人建立其“关系性”的能力也就是一种“神性”,因此,哲学人类学必然蕴涵着一种“神学”。他认为,宗教信仰的基础乃是人与上帝、与永恒的“你”之间存在的那个对话关系。有关宗教信仰的所有陈述的基础是那些具有信赖性质的对话关系,而不是对教义内容的信仰。布伯反对任何对宗教所做的抽象研究,因此他鄙视基督教神学。布伯还以犹太教为例,分析了宗教的精神实质。他认为,犹太教是一种精神过程,它包含着对三个观念的追求,即“统一的观念”,“行动的观念”和“未来的观念”。  相似文献   

10.
徐萍 《天风》2003,(1):22-22
人处于罪恶之中,却无法自救,而上帝是爱,上帝是全能的,人只有依靠上帝才能得救。上帝在对人的拯救中走上了十字架,这是拯救的遭遇,更是上帝之爱与上帝大能的显现,所以耶稣被钉十字架正是上帝拯救世人的方法。 上帝拯救人的方式是上帝首先走向人,指引人重回上帝的怀抱,其中人的信也很重要。真正的信,不是迷信。基督教的信首先是听到道,然后信道,遵行道,使信者跟从上帝回归到真正的家园。这样一种回归,是通过耶稣的启示,上帝之光对黑暗的照亮。“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1:9)耶稣又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约8:12)“我到世上来,乃是光,叫凡信我的,不住在黑暗里。”(约12:46)  相似文献   

11.
1922年的非基运动中作为领导力量的两大组织非基督教学生同盟与非宗教大同盟,在其宣言和通电中使用“非”与“反”两种对宗教态度的表达方式,通过语境的考察,发现在非基运动中“反”的是通过基督教对中国进行殖民侵略,“非”宗教并非反对宗教信仰自由本身,而是在学理上的争论.  相似文献   

12.
哲学与宗教的同源性,显示为如何从柏拉图哲学的神秘性过渡到基督教思想的神秘性.可以使宗教思考,即使得宗教中饱含着没有被想到的理性因素.在这种“宗教”思考中,由于缺少上帝目光与人的目光之间的交互性,因此上帝和人的灵魂不是被思考的或可以实现的对象,而是绝对的他者.只有做“非对象思考”时,灵魂才是高贵的.德里达所理解的责任,正是对这些“他者”的责任.没有神秘性,也就没有责任.“灵魂不灭”不可说,它属于这些无解的、具有神秘色彩的疑难问题,它不是被证明或证伪的,而是被体验的.灵魂的触角永远是独特而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13.
张丽丽 《天风》2013,(3):19-20
改教家马丁·路德提出了“十字架神学”,他认为十字架是耶稣基督拯救的焦点,是上帝自我启示的焦点,是一切真正的基督教神学的根基与中心,因此,整个神学就是十字架的神学。无论他的说法是否全面,至少他提醒了我们“十字架”对于理解基督教神学、认识上帝和基督的救恩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我们默想主耶稣的受难之苦时不妨一起思考一下十字架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顾云涛 《天风》2002,(7):50-51
上帝的创造与救赎是基督教中两个重要的教义。创造和救赎是三位一体上帝的工作,是我们基督徒的基本信仰之一,是完整的统一体。如何看待上帝的创造与救赎的关系是目前中国教会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一、轻创造重救赎而产生不良的信仰状况从目前中国教会信徒的信仰情况来看,造成了一些信仰上的误差与偏见。在信徒中出现了极端的个人主义功利色彩的信仰。具体而言,信徒最关心的是自己的罪是否能得到上帝的赦免,自己的灵魂是否能得救。将拯救仅仅归结为个人的得救,一种带有功利色彩与个人主义色彩的信仰。这种罪恶观导致了一种误解,即把基督教仅仅看作是审判的宗教,将上帝视为审判官。拯救、灭亡、天堂、  相似文献   

15.
何红 《天风》2003,(5):44-45
为了宗教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宗教必须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可以说,今天这已经成为了我们基督教界人士的共识,且“不是要我适应,而是我要适应”。 我想现在摆在我们面前更重要的是,怎样适应、怎样更好地相适应的问题。我理解,当前中国基督教正  相似文献   

16.
维特根斯坦是一个伟大的分析哲学家,但是一生与宗教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维特根斯坦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性格特征、所受影响等方面分析了维特根斯坦与宗教(基督教)的联系;第二部分从“关于宗教的本质是否可以言说”、“为什么会有宗教?”“宗教与激情”、“上帝是谁?”“信仰上帝是为了给人生寻找意义”等五个方面分析和评论了维特根斯坦的宗教观点。  相似文献   

17.
卢龙光  叶菁华 《天风》2006,(10):30-31
“他为我们世人并为我们的拯救,从天降临”对于很多基督徒来说,耶稣基督最重要的身份,就是我们的救主。他降生为人,在十字架上为我们的罪受难受死,让我们得着拯救。可是,《尼西亚信经》第二段首先谈及的,却不是主耶稣基督的救赎工作,而是他与圣父上帝的关系;其中用了不少篇幅以不同角度(由“在万世之前为父所生”到“万有都是藉着他造成的”)肯定他是与圣父本体相同的上帝的独生子,有着与圣父上帝完全相同的神  相似文献   

18.
陈跃鑫 《天风》2001,(6):10-11
圣奥古斯丁有句名言:“苦难是上帝祝福之手的阴影。”经上记着说:“因为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罗8:28)因为往往也就是在苦难中,上帝让我们更能切身地体验到他的爱是多么的丰富与真实。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脚踪,一起来体验约伯的经历,来思想上帝的作为吧!  相似文献   

19.
《天风》2007,(1)
澳大利亚福音联盟声明信徒当为上帝的创造负责三十年代初,环境污染问题成为继公共道德、个人拯救和社会正义之后的第四大社会问题,被宗教界大多数人所关注。十六个宗教的领袖认为信仰是“更深的绿荫”,他们提出信徒当为上帝的创造负责,并且立刻解决气候问题。圣公会、希腊东正教及浸信会发表了一份气候研究报告,指出破坏环境的罪恶性。澳大利亚福音联盟也声明,基督徒必须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对世界及后代的影响向上帝作出答复,且必须对新能源的使用负担额外费用。基督教各大宗派代表都表示环境保护是信仰的一个核心问题,如果教会不关注气候变化,致力于消除贫困的工作就会成为“空洞的梦”。全美庆祝感恩节基督教团体显关怀感恩节期间,美国所有家庭无分种族、国籍或宗教背景,纷纷藉此机会与亲朋相聚一番,分享一年里面得到的恩  相似文献   

20.
汪维藩老师认为,相对于古代埃及、迦南、罗马世界的巫觋宗教来说,犹太教或基督教将伦理宗教化,这正是犹太教或基督教的超越之处.但当他这样说的时候,并非是说犹太教或基督教用宗教代替伦理,或将伦理与宗教混为一谈;而是将伦理建立在宗教的神圣根基之上,将人与人的关系建立在人与上帝关系的基础之上,从而使伦理有不拔之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