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话说太极图》郑杰文继《周易之河解说》之后,中国社科院李申先生又推出了他的新作《话说太极图》。随着前几年“周易热”和“道教热”的迭兴,“太极图热,也悄然兴起。几乎可以说,研《周易》者无不论“太极图”,谈道教者无不讲“太极图”,就连那些与道家略沾一点...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禅宗似乎越来越热。读禅书、谈禅理者有之,话公案、斗机锋者有之,迷顿悟、炼气功者有之……但依笔者所见,能够真正体悟禅宗之“真意”者似乎并不多见。这种“真意”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就是禅宗有关“平常心”的生存智慧。一般说来,宗教是注意解决人的心理问...  相似文献   

3.
孔勤 《法音》2000,(3):38-39
江苏泰兴庆云禅寺,始建于北宋成平二 年。元驸马都尉蔡梦祥舍宅增广,于是“殿宇 矩丽称名蓝”。然而时间推移,世事变迁,雕梁 画栋,渐有废圮,“寺旁隙地渐没入民间,僧徒 遂散去”。明嘉靖末,寿州(今安徽寿县)李道明 来到泰兴,据庆云寺为碧霞宫,“更佛、菩萨像 为东岳、天妃”。虽有吕炯、高桂两任县令为僧 作主,将占寺者逐出,但都去而“复潜人”,“蟠 居如故”。万历中,县知事段尚绣查处此案,改 换门庭垂15年的梵刹回归僧家。不久,“寺之 故址尽复”,为此“邑之士民父老皆踊跃欢 庆”。可是此时的庆云禅寺已是面目全非…  相似文献   

4.
一、养生的最高境界———和养生之道的最高境界是达到“和”的状态。养生得和是在与外物交接中保持内心平和,静默恬淡,做到物欲与情欲不患于心,神、形、气、物兼养而不伤的自身和谐的理想境界。养者,养神为本,养形为末。本者,天也,根也,原也;末者,逐也,随也。养神与养形互为本  相似文献   

5.
论农本工商末思想及其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我国重农抑末这一传统经济观点的起源、发展及其演变的历史。自先秦将“本末”与农、工、商结合使用,秦汉时的“重本抑末”观点,成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对工商业所持的基本态度。魏晋南北朝时“贵本贱末”思想强化。至唐代,传统的本末思想基本趋于教条化。新的工商观点应运而生。南宋叶适的“抑末厚本,非正论也”,揭开了本末问题上反传统斗争的序幕。明清时一批进步思想家将这一斗争推向了新阶段,黄宗义提出“工商皆本”、颜李学派将商业活动视为“经世致用”之学等,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最后,在近代资产阶级重商、重工思潮冲击下,农本工商末封建传统思想趋于衰灭。  相似文献   

6.
<正>曾经大热的电视剧《狂飙》让兵家名著《孙子兵法》再次走进千家万户。高启强活学活用《孙子兵法》获得了财富、声望和地位的例子,让此书成为了所谓“成功学”的必读书籍。然而《孙子兵法》开篇《始计》之计,第一在“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便是其无法躲过的“原罪”。作为正义一方的安欣,虽然一路上付出巨大的代价,但也因“民心所向”的道义指引,以及智慧和机缘的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7.
《中国天主教》2009,(6):1-1
由叶瑟的树干将生出一个嫩枝,由它的根上将发出一个幼芽。上主的神,智慧和聪敏的神,超见和刚毅的神,明达和敬畏上主的神将住在他内。“他将以敬畏上主为快慰”,他必不照他眼见的施行审讯,也不按他耳闻的执行判断。他将以正义审讯微贱者,以公理判断世上的谦卑者,  相似文献   

8.
<正>“俗”在宋代用来品评书风高低,宋人将书法与学养、胸次联系在一起,认为俗书是病,难以根治。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每个朝代、每一代人对书风的理解与审美都不一样,所以对俗书的定义也不相同。在我们学书过程中要正确看待俗书的问题,不能盲目崇拜魏晋风度,造成千人一面的书法风格。一提到“俗”,我们会想到与它相对的一个词“雅”。“俗”即为不雅,那何为“雅”?“雅”最早出现于《荀子·儒效》:“法二后王谓之不雅。”杨倞注:“雅者,正也。”这是雅的最初意义。  相似文献   

9.
杂家新论     
杂家之名 ,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班固将百家学说总结出有特色的十家 ,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又说“诸子十家 ,可观者九家而已”。哪一家谈不上可观呢 ?他把小说家列于最末 ,说“小说家者流 ,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 ,道听途说之所造也” ,可见十家之中被排除的是小说家 ,而杂家还是被列在“可观者”之中的。然而自班氏之后 ,学者士人于前七者研究甚多 ,于杂家则着眼较少。在许多人的心目中 ,杂家不成体系 ,东拼西凑 ,支离破碎 ,不值得研究。有些人研究《吕氏春秋》 ,也否认其杂家代表作的地位 ,总是想找出它…  相似文献   

10.
《大学》是民记冲的一篇,它着重阐述个人修养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是儒家的政治伦理学。朱子说《大学》规定了“为学次第”,这是指《大学)}所说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即“八条目”。《大学》的主题是宋儒所谓“三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说,《大学》的理想就在于彰明至德,并运用崇高的德性去教化百姓和更新其品性,使其达到至善。因此,《大学)}是教…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寻《中庸》文本的内容,逐节读懂它的哲学意义。作者按“自己”与“他者” 的关系,对“天命之谓性”提出了一种看法,把“性”理解为万物(包括人)在宇宙、世界中的“位置”, 是在“他者”的关系中开显出来的“自己”,因而“自己”不受抑象的,“中”和“庸”也都有各自的具体 含义。从这个基本的角度,文章探讨了《中庸》中的“率性”、“忠孝”、“诚”等概念的意思,力求在哲 学理论上有一个贯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与预言     
基督教信仰中有“末世论”,佛教信仰中有“末劫论”,二者都相信现世界终将毁灭,届时将由一位救世主领导众生建立一个全新的幸福世界。不过这位救世主的名字,一个是“墓督”,一个是“弥勒”。基督是“爱”的象征,“弥勒”的意译即是“慈”,二者都是人性的一种投影。...  相似文献   

13.
自从游本昌先生把贫僧搬上屏幕后,一度被人遗忘的我,重又声名大噪。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盛名之下,弄得我一则以喜,一则以忧。纵观视听艺坛不知何时又冒出一股“和尚热”,而且大有炙手可热之势。从“三个和尚”到“少林弟子”,谁料有幸轮到我的头上。凡事总有个限度,这“热”那“热”亦然。“热”过头则“昏”矣,所谓“热昏”也。今有此“星”彼“星”者,假我等和尚  相似文献   

14.
惜福     
“惜”是爱惜,“福”是福气。就是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诸位要晓得: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啊!我记得从前小  相似文献   

15.
赋义与释义:多元关系中的信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O年代初,在我国的科技界、哲学界开始出现了“全面的”“信息热潮”。IO年之后,科技界的“信息热”持续升温,而哲学界对信息问题的研究却后劲不足,显得有些冷清了。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以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为契机,信息科技创造的“奇迹”及其对社会影响的深广程度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哲学工作者有责任扭转信息哲学研究温度下降的局面,努力把信息哲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从狭义的信息哲学走向广义的信息哲学自4O年代末信息论、控制论创立以来,与信息有关的哲学问题成为了许多学者关注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北宋末兴起的“五雷正法”之渊源作了初步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五雷正法其源在自南北朝及唐流于宋的北帝派,它的重要特征是符篆法术与内丹相结合,采纳南宗丹法比较突出。而这类内丹外法思想,启端于五代谭峭,并非始于北宋。  相似文献   

17.
宗教学五问     
大陆宗教学新生代,所指是这样一批人:在五、六十年代出生,在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接受宗教学专业训练,目前在学术界、政府和宗教界仍然从事专业者。我作为其中一员,与大多数同行稍有不同的是,十余年来将有关宗教的政、教、学三界及地方与首都两层,均有幸经历了一遍,当然尚属肤浅,但总算得以从以上各个角度将大陆宗教检视一遍,自觉眼界始大,感慨邃深。略举数端,就教同行。1.在研究宗教的态度和方法上,所谓“外部”与“内部”的划分合理吗?我一直怀疑,所谓的“纯客观”“科学的”研究和“信仰主义”的研究,这种对立是唯独我…  相似文献   

18.
佛学     
妙志 《佛教文化》1994,(2):19-22
主持寄语 在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内,有两个“佛学讲堂”:一个是在后院大殿,修葺一新,拟从今年开始举办高层次的佛学师资培训班,是为宽敞明亮的大讲堂。为此,君冈先生一力督促,终于在春节前夕将几乎变成仓库的大殿搬腾一空,打扫干净,迎候末来法门传灯者到来。另一个“佛学讲堂”则是开辟在此处,白纸黑字,与您往来商磋。两者实质上是一体的。但是,既云“佛学讲堂”,究竟什么是佛学?  相似文献   

19.
古代中国是一个严重不平等、彻底身份化的社会。它实行严格的政治与经济分化,崇尚特权,“治人者”与“治于人者”泾渭分明,政治权力被全面垄断,经济机会也被专制统治所牢牢控制,社会严重的利益分化与政治不平等,使古代中国阶级矛盾突出,社会时常笼罩着一种不满、对...  相似文献   

20.
1.与前几年的方法论“热”(主要是所谓“三论”,即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相比,现在却显得有点儿“冷”。不过,在“国学热”中却不难看到一种当事人没有明说出来但显而易见地存在着的古老方法:“摘句”。弄清这种方法的来龙去脉、现实表现及本质特征,不仅有助于建立讨论问题的“规则”,使意见相左的各方有所遵循,而且有助于解决史学和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澄清曾困惑人们的一些问题,包括怎样评价传统、如何进行中西对比,等等。由此可见,对“摘句”的反思就很有必要了。2.“摘句”“往往是衣裳上撕下来的一块绣花,经摘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