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曦 《管子学刊》2009,(2):105-108,123
窦婴不惜得罪喜好黄老的窦太后,在汉武帝即位之初,即以丞相身份积极倡导儒术。在当时“独尊儒术”的思想环境下,窦婴冤死于“矫诏罪”的人生悲剧,既为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实质,为封建社会集权政治的残暴特性,给出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注脚,又反映了汉武帝是如何利用皇权塑造一种合乎专制统治需要的官僚意识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哲学,发轫于殷周时代,到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名、阴阳等诸家并起,展开了思想争鸣,达到了学术思想的高度繁荣。秦始皇焚书坑儒,文化发展受到一次严重挫折,但是秦朝不久遂即灭亡,汉代继起,学术逐渐复苏。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进入经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法律思想自创立完善后,其中的治世功能并未受到统治阶层的重视。汉武帝时期复杂的政治局势迫使他废除汉初“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董仲舒适应统治阶层的需要,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形成一套神学化了的新儒学体系。在其建议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开始了汉代法律儒家化的历史进程,使汉代的法律在司法、立法、民事、刑法原则等领域逐渐儒家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学术从百家争鸣时期向独尊儒术时期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说是中国学术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正是由于它的发生,中国学术才由百家争鸣的时代过渡到独尊儒术的时代,从而形成一种长期延续的文化模式与思维方式。自从班固《汉书》提到“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以后,人们一直相信上述学术史上的巨变发生在西汉武帝年间,直到近年,始有争议。例如《中国古代史论丛》1983年第1辑有玉宾如、王心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辨》一文,说“罢黜”、“独尊”的发生时间“不  相似文献   

5.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似成定论。然史、汉、通鉴记此事相异。董氏对策不在建元;建元尊儒发自御史大夫赵绾;《汉书》移秦“丞相绾奏”黜李斯奏议补建元元年;司马光移董策建元元年,始成此说。汉武尊儒未罢百家,而是“兼容并包”,“霸王道杂之”,以醇儒传经,能者为治。汉武删《今上本记》;杨恽等多人缮补《史记》;刘歆为刘氏中兴崇汉武,尊古文、神秘《周礼》,是易王绾奏议为卫绾奏议始作俑者。司马光以《通鉴》说宋神宗更化易政,反对王安石变法,是其伪造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的基本动机。  相似文献   

6.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口号,其一,由易白沙在1916年正式提出来,是继承启蒙思想家梁启超等人说法的结果。但在当代,这一事实长期暗昧不明。其二,易白沙认为其性质为儒家专制。这一说法得到了后人的广泛继承,不过有部分学者将其转变成纯客观的描述辞句来使用。梁、易二氏其实是从秦始皇、李斯的"一尊"(专制)说来理解这一政策的。其三,汉武帝的学术思想政策其实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是相当宽容的:它主要是从学官、教育制度立论,而不是禁止、禁绝百家之意;是以王官之学来统一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之学。《汉书·艺文志》可以作证明。其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但毕竟是对于汉代学术思想政策的有意误解。  相似文献   

7.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春秋以后中国学术文化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过去学者大多认为其事发生于西汉武帝年间,持异议者仅数人而已。笔者曾撰文论证此事发生于武帝之后(见《哲学研究》1990年第1期)。最近,黄开国先生在《独尊儒术与西汉学术大势——与王葆玹先生商榷》一文(见《哲学研究》1990年第4期,以下简称黄文)中主张维持旧说,对拙作进行  相似文献   

8.
当初儒家虽然倡导“人治”与“礼治”,但并非轻视“法”的作用;法家虽然倡导“法治”,但并非不重视“人”的作用。在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孔子确实十分重视“人治”,即注意发挥人的作用;同时也重视以法度治国,孔子提倡的“礼治”实为以法度治国。孔子的“人治”、“礼治”思想为法家,尤其是韩非的“法治”与“人治”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启示、借鉴与发展的基础;并为汉武帝及其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奉。  相似文献   

9.
独尊儒术与儒学独尊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一个事实的认定,即对一种主张的认可并付诸实践;而后者是指一种局面,是"独尊儒术"主张所要达到的目标。西汉武帝时代,在意识形态领域虽然确立了"独尊儒术"的思想路线,但儒学并没有取得独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政策,立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设科射策,劝以官禄,使人才评价标准和官员选拔标准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齐鲁作为儒学的发源地、儒家学派的大本营,在人才资源上明显占有优势,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学官”多出自齐鲁,在太学中占有席位的经学大师75%是齐鲁籍人士;二是百官之长多来自齐鲁,从宣帝到西汉末年,共有15位丞相,属于齐鲁籍的多达8位,占53%,任相时间占总年份的66%。  相似文献   

11.
陈辽 《学海》2005,(1):200-201
如果从西周 (约公元前 1 1世纪—公元前 771年 )算起 ,中国的封建社会长达三千年 ,这在世界各国的封建史上是仅见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自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先秦儒家的为政思想被规定为统治阶级为政的指导思想起 ,儒家的为政思想对于缓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 ,调整统治阵营内部的关系 ,实施封建政治体制的若干改革 ,从而延长了中国封建社会 ,使大一统的中国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其良性效应的一面还是应该适当肯定。自然 ,儒家的为政思想 ,也有负面效应 ,如“三纲五常”的确立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对妇女的轻…  相似文献   

12.
礼和法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礼依靠道德教化的方式引导人们遵守社会规范,而法则依靠强制力使人们遵守礼的有关规范,从而达到社会安定有序的目的。"礼"与"法"(刑)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两大基石。"礼法合治"思想奠基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后经战国末期儒学大师荀子的推阐,其影响进一步扩大。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礼法合治"的思想正式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得以实施。此后,虽然朝代更迭,但"礼法合治"思想基本上为后世所继承发展。"礼法合治"的思想和实践可以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宝贵的政治智慧和法律资源。  相似文献   

13.
儒学是孔子在继承殷周文化基础上所创立的人文道德学说 ,以探讨人生哲理、政治道德为主要内容。但是 ,儒学一开始就包含神秘色彩 ,孔子既讲“天”、“天命” ,又言“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 ,具有思想上的二重性、矛盾性。孔子死后 ,社会统治阶级自鲁哀公、汉高祖开始修建孔庙、神化孔子。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之后 ,崇拜、祭祀孔子成为定制 ,历代统治阶级都通过神化孔子 ,推行教化、普及伦理纲常。久而久之 ,深入民心 ,使平民百姓以宗教感情顶礼膜拜孔子 ,使儒学事实上演化成为道德宗教。全面而论 ,儒学仍具有思想上的二重性 :既是哲学 ,又是道德宗教  相似文献   

14.
梁武帝萧衍在历史上是个帝王兼学者的“特殊”人物,他的“三教”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重要、深远的影响。在佛学上,他倡导涅槃佛性论,中心命题是“神明成佛”说。“神明”并非印度佛教的“业识”,而是中国传统宗教观念中鬼神、灵魂的别称。他的佛学又以论“善恶”为根本特色,并以“忠孝”为善恶的枢纽。梁武帝思想的基本倾向是重视对儒术、经学的恢复和建设,以礼教为治国的根本,同时也充分利用了佛、道两教作为补充,但却“不以法妨俗”。他的“三教同源”说以“心”为三教共同本源,以“善”为三教共同归趣。从治国愚民的需要出发,梁武帝以“两界”、“三教”的当然首领自居,依据儒家纲常伦理原则,“创造”地汲取和改造了佛、道两家的义理,在儒、佛融合历史趋势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5.
蒋孝军 《哲学动态》2012,(10):52-57
随着汉武帝立五经博士、独尊儒术,五经便在中国的文化系统中一直起着主心骨的作用。这种重要作用体现在它与统一思想、整饬人伦和建构制度这三者的密切关系上。经学在汉以后的漫长岁月中,其形态是基本稳定的,但是到了清代特别是清末,经学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清代乾嘉期间,政治相  相似文献   

16.
陈曦 《管子学刊》2008,(3):62-66
对汉武帝推行的各项大政方针,诸如尊儒、兴利,弄法、用兵等,汲黯给予了态度明确、毫不遮掩的大力抨击。在汉武帝不惜动用残酷嗜血的手段,以儒术取代黄老的背景之下,身为黄老人物的汲黯毒所以未遭汉武帝的诛杀,主要在于他始终恪守黄老思想的为臣之道,对刘氏政权是一腔赤诚,忠心耿耿的。政治上他遵循黄老之术,但在为人方霹,他则摒弃了黄老哲学柏贵柔守雌,以奋不顾身的侠义精神解决民生厄困,没有玩弄权术、明哲保身、冷酷无情等黄老人物所普遍存在的人格缺陷。作为《史记》最具光彩的人物之一,援黯成为司马迁心目中汉代循吏的代表,折射出了他对黄老思想的继承与扬弃。  相似文献   

17.
道家与范缜     
据著名学者陈寅格考证,范缜的家世夙奉天师道。他在分析两晋南北朝信奉天师道的士大夫阶层对佛教的三种态度时,首先举了范缜的例子,认为“为保持家传之道法,而排斥佛教,其最显著之例为范缜。”(《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此说新颖独到,是可信的。本文拟就道家思想对范境的影响,再做些论证。一道家自老子创始,至庄子而形成学派,到汉初又演变为黄老之学,曾一度凌驾于儒学之上而成为统治思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道家虽再没有获得高于儒学的地位,但它已经形成为一种颇具特色的思想文化体系,与主流派儒学相…  相似文献   

18.
“质文说”起源于孔子 ,孔子的质文说主要是指道德的两个层面 ,但他已有把周代归为文家的思想倾向。孔子的质文说对汉代产生了重大影响 ,成为汉代政治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知识分子都把历史归结为一文一质的循环发展过程 ,意在奉劝汉代统治者推行质家之制。汉代的社会性质却与社会思潮相反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之后 ,汉代确立了文家之制 ,整个汉代都呈现出了文家特质。  相似文献   

19.
由于国家的长久统一、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汉王朝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第一个高潮,同时也是我国古代设计理论形成的重要时期,特别是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得儒家思想广泛传播,经过后世的流转传承,形成了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理想。他们对装饰的选择,也用最质朴的方式展示了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刘晗 《管子学刊》2006,(1):107-111
中国儒学本是高扬人文理性的哲学。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把它与封建君主专制沟通起来,很大程度上扭曲了儒家学说的本义。尽管如此,由于中国固有的文化背景与复杂的历史演变,儒学在作为政治化工具的运行实践中,也不断探寻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途径和形式。在经过魏晋、宋明儒的本体改造,同时又吸收佛、道的某些思想和修养方法之后,儒学人文主义的道德气质和理性精神实际上通过一种迂回的方式得以进一步弘扬。而今,正确看待儒学传统,发掘儒学的这种文化内涵、道德伦理,必然成为推动现代化的内在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