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几点想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提法是由“实践人道主义”演化而来的,它强调哲学的功能是实际地改变世界;实践唯物主义是包括自然观、社会历史观在内的新的哲学形态,其实质并不是以实践本体论来代替物质本体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建立在片面的主体性原则基础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结。  相似文献   

2.
与“实践的唯物主义”论者产生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实践的唯物主义”论者认为,“马克思及其哲学所关注”、所研究的只是以人的实践为基础的“现存感性世界”,不研究“人之外的世界”。“实践本体论”、“实践的唯物主义”提法本身就意味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唯物史观,“实践的唯物主义”即“社会实践的唯物主义”,即“人类社会的唯物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他们自己也承认:历史唯物主义“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见《哲学动态》1988年第12期,以下  相似文献   

3.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哲学界就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提出了种种不同的理解:有的否认马克思把实践引进了世界观,认为实践唯物主义只是表明唯物史观改造世界的功能的一个称呼,它没有提出崭新的哲学形态,也不是对某种哲学的称呼,并不是一种新的世界观;有的认为实践唯物主义就是实践本体论、实践一元论,应当用它去取代物质本体论;有的认为实践唯物主义包含有既强调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又始终坚持唯物主义这样两个方面的基本  相似文献   

4.
在哲学基本问题中,物质具有两重含义。在本体论上,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在这里,物质是意识的本原和基础。作为认识对象的客体与主体的关系,同本体论上的  相似文献   

5.
实践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一体化哲学;传统教科书的物质本体论与当代哲学的性质相悖,与马克思创立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相去甚远;实践之“元”不具有“万物本原”的涵义,它只表现为哲学的逻辑起点,表现为马克思哲学思维辐射的轴心。  相似文献   

6.
1 在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中,有无本体论,如果有本体论的话,又是什么本体论,目前尚有争议。我们认为,任何哲学体系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都有其本体论的前提和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在马克思看来,即使“人的感觉、激情等等不仅是在[狭隘]意义上的人类学的规定,而且是真正本体论的本质(自然)肯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50页)。更不用说他的哲学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有其本体论的前提和本质了。马克思以前的哲学本体论,或者把整个世界的本质和本体视为某种超自然的、非物质的和能动的“精神实体“(唯心主义),或者视为一种与主体活  相似文献   

7.
“实践本体论”是“实践唯物主义”讨论中争论的一个焦点。现就以下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1、实践本体论提出的理论背景是什么?2、实践本体论和传统本体论的区别和联系。3、实践本体论的含义及其在马克思著作中根据。在马克思的原著中,并没有直接讲过“实践本体论”这样的话,它是针对现行体系中的“物质本体论”或“自然本体论”而提出来的。在我们现行的教科书中,实际上并没有把实践性原则作为马克思全部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而是把“物质”和社会历史观中的“社会存在”作为最核心的概念和最高的原则。因此,自然主义、客体至上、见物不见人成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问题是哲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新的解释,其中有这样一种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本体论方面根本不同于一般唯物主义或旧唯物主义的哲学,一般唯物主义是抽象的物质本体论哲学,而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物质本体论或者实践本体论哲学。(参看《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俞吾金《马克思物质现新探》一文和《新视野》1995年第4期杨耕《论实践的世界观意义》一文)对于这种观点,笔者在此陈述一点不同见解,仅供参考。自古以来,哲学上似乎有一个不变的规则,即哲学体系都要…  相似文献   

9.
(1)把实践引进本体论,并把它提升到世界本原的行列中去(这是马克思在哲学领域中实现的革命变革的实质);(2)在高度强调实践的作用的同时,又始终坚持唯物主义,重申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这两个方面是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也就是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即存在论和本体论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0.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指出,物质是第一性的,感觉、思想、意识是第二性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是唯物主义路线,并强调指出:“这就是一般唯物主义的观点,特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单行本,第42页)在同一本书的另两处,列宁又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础的观点。”“这种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同上书第131,134页)毛泽东后来发挥了列宁的这个思想,提出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公式(《毛泽东选集》第261、273页)。这样,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就有了两个公式,一个从物质到意识(感觉和思想),一个是从实践到认识。长期以来这两个公式就共存于我们的哲学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实践唯物主义”,它把历史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关系(社会实践)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真正本质。要确证实践本体论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研究必须微观化和现实化。我们把物理学中的“场”(它本身是客观存在的相互作用)概念引进社会历史观的基础研究中,便可转生出“社会实践场”范畴——社会实践中主客体相互建构作用和主体共振所产生的客观效应整体,这是一种现实存在的实践作用场。显然,实践唯物主义把社会存在的活的本体视为实践活动,并不是要把社会生活的客观基础虚化为抽象的主体行为,而是落实在主体行为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功能系统存在上。它既从根本上摆脱了旧唯物主义机械决定论的阴影,也避免了重新滑向唯心史观的主体精神引导论。社会实践场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框架中重要基础范畴,第一,它表征了人  相似文献   

12.
是实践唯物论还是物质本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要求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事物;从主体出发,实践唯物主义的“自然”具有社会历史性;从自然本体论出发,则不能克服从“物质”过渡到“社会存在”的难题;通过实践活动体现出的社会存在的客观性,是实践唯物主义与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差别所在。  相似文献   

13.
1 实践范畴不仅具有认识论的意义,而且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这一点已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有人认为,与旧唯物主义主张的“自然本体论”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实质上是一种“实践本体论”或“实践一元论”。笔者认为这种提法是能够成立的。问题是对“实践本体论”或“实践一元论”的提法作何种理解。近来,一种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实践之“元”不具有“万物本源”的涵义,它只表现为哲学的逻辑起点,表现为马克思哲学思维辐射的轴心。笔者认为这种意见明显地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对传统教科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批评越来越多,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或实践本体论的也越来越多.而只要一谈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或实践本体论,其劳动价值论(或劳动力价值论)必然是一个始终不能绕过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实践范畴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践唯物主义是现代的新形态的唯物主义,由于它与辩证唯物主义对“实践”的理解不同,因而导致在逻辑起点、逻辑建构原则和哲学的重点等几方面的不同。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是人类以主体地位来改造世界、社会和人自身的物质活动,它是整个哲学的起点和总体性范畴。  相似文献   

16.
论实用主义的“真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用主义哲学对“真”的关注超过了其他任何哲学派别:“实用主义这个词已有了更广义的应用,也就是某一种关于真理的理论”(詹姆士,第31页);“实用主义的范围是这样的———首先是一种方法,其次是关于真理是什么的发生论”(同上,第36-37页)。实用主义的真理论是相当生动而有趣的,并且赞同者和批评者都络绎不绝。概括地说,实用主义的“真理”一方面强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使我们产生一种亲切感;另一方面又过分地偏向于主观,从而易于遭致批评。一、论真是效用效用论是实用主义哲学的首要的观点:“‘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或者说:‘它是…  相似文献   

17.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 ,第 1 9页 )在以往 ,这句话通常被人们理解为是对哲学功能的述说 ,但在本文看来 ,这句话在深层上蕴涵着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革命 ,因而应当被理解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命题 ,至少可以说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命题。它暗示着哲学范式的重大变革 ,即从“解释世界”的范式向“改变世界”的范式的转变。《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可以说是马克思所要创立的现代唯物主义的理论纲要 ,其中的主要论点又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得到…  相似文献   

18.
哲学本体论是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关系之普遍根据的理论。旧唯物主义把这里的普遍根据理解为所谓构成世界与人的原始基础:自然实体,从而形成了自然实体论本体论;唯心主义则把这里的普遍根据理解为所谓创生世界与人的原初动力:精神实体,从而形成了精神实体论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自己新的出发点、理路和旨归,超越了传统哲学的实体论本体论。它认为,人与世界的普遍本质才是科学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关系的普遍根据,于是形成了科学本质论本体论。具体说来,它是融唯物性与辩证性于一体的辩证物质本体论。坚持这一本体论,对体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把握其革命实质,建构其当代形态,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界限,以及指导人们科学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的关系,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论坛荟萃     
刘福森: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不等于本体论 哲学与科学的区别不在于前者以世界整体为对象,后者以局部世界为对象.二者的区别在于:科学直接回答外部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而哲学则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角度反映世界.旧唯物主义把精神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把物质统一于精神;而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坚持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承认第一种统一,但也不否定在实践中改造物质世界,即承认物质向精神、自然向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1、争论重点的转移哲学对象问题上的争论,透过多种观点纷然杂陈的外表,可以从总体上捕捉到争论重心频繁转移的轨迹。起初,大家针对传统教科书所体现的以“本体论”为主导的对象观,强调“哲学就是认识论”;后来,由于“主体热”的兴起,哲学的实践特性提到了首位,于是“实践唯物主义”成为热门话题;继之而来的是由“主体”、“实践”推移到“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人学”成为当前的一个强音。讨论中有人似乎以为强调马克恩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方法论功能就可以取代它的本体论意义;或者强调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