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灵宝派     
道教教派之一。始创于东晋末年。道教中,“灵宝”一词最早见于《太平经》,原仅为神灵宝贵之意。晋安帝隆安(397—401)中,葛洪族孙葛巢甫附会引伸,造作《灵宝经》30余卷,并胪列一个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后嗣的传经系统。至南朝宋时,陆修静“更加增修,立成仪轨,于是灵宝之教,大行于世” (唐闾丘方远:《太上洞玄灵宝大纲钞》)。灵宝派受上清派的影响,在存  相似文献   

2.
灵宝派是与正一派、上清派鼎立的三大道派之一,灵宝授箓是道教授箓制度的重要环节。论文以閤皂山灵宝派及元始宗坛授箓活动为中心,考察辨析灵宝授箓的历史及其宗教内涵。认为道教三山符箓中的灵宝授箓,充分体现了灵宝派的教义思想,灵宝经戒法箓具有济世度人的功能。历史上道士有参受正一、灵宝、上清法箓的传统,閤皂山灵宝派的元始宗坛授箓,是灵宝派道法传授系统的象征。  相似文献   

3.
灵宝派是中国道教传承绵远的道派,灵宝派历来重视众生性命,以济世度人为立教宗旨。灵宝派奉三国道士葛玄(164-244)为祖师,道门人士尊称为太极葛仙公。葛玄早期居天台山修道,曾漫游括苍、南岳、罗浮诸名山,后选择江南名胜皂山建庵传道。葛洪(284-363)为葛玄再传弟子,葛玄、葛洪祖孙二人并称为葛家道,皂山因有葛仙公修道灵迹,成为天下灵宝派道士所信向的祖庭。一、早期灵宝派的传承系谱道教经典中有关于灵宝经传承的记载,《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所起》宣称:道教的灵宝经初传于天真皇人,天真皇人于峨眉山授轩辕皇帝,天真皇人还于牧德之台授帝喾…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道教《灵宝经》中"元始旧经"的含义存在误解。主要问题在于,不区分教理上的元始旧经和在人间实际存在的元始系《灵宝经》,这不仅导致《灵宝经》的关于经典出世的教理被曲解,在探讨经典实际历史编纂顺序之时也容易产生混乱。实际上,《灵宝经》具有镶嵌式结构,元始系《灵宝经》记录的是元始天尊等神格传授天界的"元始旧经"的经过和内容,即"元始旧经"为"经中之经"。  相似文献   

5.
经籍     
道教初创时,经籍不多,除奉《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外,重要的有《太平经》,《老子想尔注》等。东晋初,葛洪《抱朴子·遐览》篇著录道经凡670卷,符箓500余卷,总共1200卷。此后,为了阐发教义、与佛教相抗衡,以所见滋长,造经日多。《灵宝经》、《上清经》、《三皇经》等皆于东晋中后期陆续出现。据考证,上清、灵宝等均系经之总称,各统经数种或数十种,“后人据先出道经,敷  相似文献   

6.
正一道     
道教教派之一,或称正一教、正一派。元以后,为道教上清、灵宝和天师道等各符箓派之总称,与全真道同为道教之两大派。正一道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不重修持;崇拜神仙,画符念咒,降神驱鬼,祈福禳灾。相传张陵创教时,称太上老君降授以三天正法,“教以正一新出道法”,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正一盟威妙经三业六通之诀”,以“伐诛邪伪,与天下万神分付为盟,悉承正一之道也”。(《云笈七籤》卷二十八),陵子衡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袭教居阳平山,岁以经箓授弟子,  相似文献   

7.
对南北朝道教文献的研究中,学界往往将这些早期道经视作一个整体,但实际上今天所能看到的早期道经有着多样的文本层次。《正统道藏》所载的《太上洞玄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有四卷,而陆修静"灵宝经目录"载该经两卷,学者一般认为今四卷本是由两卷本分割而成。实际上,今本《内音玉字》卷一关于该经的授受科仪应为后补;卷三、卷四对"大梵隐语"的疏释在南北朝中期可能也还没有形成。陆修静所见的《内音玉字》卷上应就是今本卷一、卷二对"大梵隐语"的描述,卷下则是类似《内音玉字》"序"的内容。《内音玉字》"序"的时代应该也晚于卷上。另外,在南北朝、隋唐之时,《内音玉字》可能还有另外的版本,有着与今本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陶弘景《登真隐诀》中所描述的《大洞真经》"大、小本"的关键区别"回风混合之道"入手,指出《云笈七签》卷三十《大洞回风混合帝一之法》即为其完整文本。由于其与修诵本经至为密切的关系,该经法本在原初《三十九章》前。在从《大洞灭魔神慧玉清隐书高玄真经》到今六卷本《上清大洞真经》的发展中,该文本最终被剪辑编入《三十九章》中,从而形成今卷二至卷六的主体内容。通篇完整的文本对应、微殊差异以及本经卷一所启"大洞真经师"和"回风大混合师"的内证表明,今六卷本实乃陶氏所见含"回风混合之道"的"大本"在发展中改编增补而成,这是破解今本《三十九章》层次结构的密匙,可印证或纠正既有诸多认识。  相似文献   

9.
有些学者据陆修静《灵宝经目序》认为灵宝经的“元始系”和“仙公系”在主神、思想等方面有明显差异,陆修静在元嘉十四年作“灵宝经目”时“元始系”经仅十或十一部存世,敦煌本“灵宝经目录”反应的是陆修静泰始七年目录的面貌。但他们对《灵宝经目序》存在严重误读。《灵宝经目序》中“仙公授文于天台”等语是指葛玄接受“十部妙经”,而不是“仙公新经”;“出者三分”是指葛玄将灵宝经分成三份流传,而不是说已出经的比例。敦煌本“灵宝经目录”中的“伪目三十五卷”是指伪的目录,而不是伪经的目录,“三十五卷”仅是数字崇拜的把戏。陆修静两部目录关于灵宝经的记载应该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九天生神经》全称《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亦称《三宝大有金书》,简称《九天生神经》、《生神章》或《生神经》。敦煌遗经伯希和4659号题曰《太上洞玄灵宝自然至真九天生神章》。收于《道藏》洞玄部本文类。《云笈七签》卷十六《三洞经教部》收有该经。此外《道藏》洞真部谱录类另收有《灵宝自然九天生神三宝大有金书》1卷,为该经之节本,少《九天生神章》九章及《太极真人颂》二首。  相似文献   

11.
开通冥路科仪,是南台湾灵宝道派演行拔度济幽法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田野调查中所掌握的科仪文本及影像材料,并结合明代《道藏》中相关内容,对本场科仪的文本、科介、文检、法器等内容加以介绍和考证。首先,收集和整理了台南地区较为知名的多家灵宝道坛所使用的科仪底本,并斟酌异同、权衡优劣,厘定出一份较权威的《无上拔度开通冥路科仪》文本,进而援引历代道书文献,考镜源流,指出台南道士圈中世代传承的科仪文本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传统。其次,通过分析科介表演加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诠释。台南灵宝派道士敷演开通冥路科仪时穿插了不少的肢体动作,它们分散于唱曲念白之间,是对科仪文本的补充、深化和完善,也是全场科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九、刘宋陆修静(406-477)对灵宝科仪的整理和发展南朝刘宋陆修静是一位在多方面做出了贡献的高道,尤以科仪方面的贡献最为卓越,被视为道教史上的“科教三师”之一。陆修静一生撰述的“斋法仪范”据说有“百余卷”4○69,现存于《道藏》的科仪书包括《洞玄灵宝五感文》(DZ1278)、《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470○(DZ524)、《太上洞玄灵宝法烛经》471○(DZ349)、《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DZ410)、《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DZ528),他书著录者还有《然灯礼祝威仪》47○2、《宿启建斋仪》473○、《升元步虚章》、《灵宝步虚词》、《步虚洞…  相似文献   

13.
山田俊编《稿本<升玄经>》──兼谈《升玄内教经》丁培仁《太上洞玄灵宝升玄内教经》,简称《升玄内教经》或《升玄经》。全书共10卷,见录于约隋代成书的《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是隋唐道土受经录的第五阶。《隋书·经籍志》记载说,隋炀帝大业(605-61...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当代鄂东地区民间道士举行度亡道场时所使用的科仪文本的分析,并与明代高道周思得编纂的《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中的有关科品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内容几乎完全相同,反映了它们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也说明了明代道书《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曾经流传到鄂东地区,并在此地一直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5.
天师道认为,太上老君于东汉向张道陵天师传授正一盟威之道,二者由此形成师承关系。灵宝经不仅继承了该师承关系,而且新加入了老君向张天师传授灵宝经教的说法,陆修静《灵宝经目序》中也特意提到“老君降真于天师”,这些都是为了强调灵宝经原本就是天师道经典。东晋末葛氏一族在造构灵宝经之时,在老君和葛仙公之间新建立了师承关系。向葛玄传经的神之所以是太极真人,是因为太极真人为老君别称,太极真人与葛仙公的师承关系即老君与葛仙公的师承关系。如此一来,灵宝经就被纳入了崇拜老君的天师道信仰体系之中。与之类似,北天师道基于老君在北魏时期向寇谦之降授经教。由此可见,六朝时期天师道中存在老君向张道陵之外其他人传教降经的说法,并以此方式增加新的经典和教法。因此,灵宝经应被视为东晋时期天师道降经的产物,兴起于东晋葛氏一族之手,经陆修静整理改编之后为南朝天师道“三洞弟子”的信仰对象。  相似文献   

16.
敦煌P.2861和P.2256号文书,被认为是梁朝道士宋文明的《通门论》。通过比较,该文书与《道藏》中的《洞玄灵宝玄门大义》出自一部书,即隋朝编撰的20卷本《玄门大论》,又名《玄门论》、《道门大论》,并非两卷本的《通门论》。北宋以后,20卷本《玄门大论》亡佚,敦煌文书及《洞玄灵宝玄门大义》均系其节本而不是全本。  相似文献   

17.
唐代为中国道教的全盛时期,其道派承袭魏晋南北朝,来源有二,其一是继承魏晋神仙道教的传统,其二是魏晋天师道的流变。例如唐代专门从事外丹黄白术的金丹派道士和以各类气法修炼,兼服食药物养生的炼养派道士,则是继承方仙道传统的神仙道教流派。上清派、灵宝派、正一派等经箓派道教,实际上是魏晋天师道在神仙道教影响下的流变。再有楼观派(唐初改楼观为宗圣观)道士以终南山为中心,形成终南山道团,宗老子和关尹子,习《老》、《庄》,实为神仙道教和经箓派道教的融汇。唐代道观遍于全国名山大邑,以茅山和终南山最显,道教重道阶而不重道派。其中上清派以茅山为本山,师徒授受分明,是唐代影响最大的道派。自陶弘景以来其传授次第为:  相似文献   

18.
<正>作者:王皓月,中华书局2017年版本书以《真文赤书》《人鸟五符》《玉京山步虚经》《诸天自然内音玉字》四部经典为中心,考察东晋、南朝时期相关道教经典的内容和关系,通过经典思想的演进推测经典编纂的顺序和时期,进而分析陆修静改编《灵宝经》的动机和方式,对六朝时期道教的形成及道教的道派进行重新认识,指出陆修静使用敷演的手法  相似文献   

19.
敦煌本《上清大洞真经》与道藏本《大洞真经》的样态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为我们理解《大洞真经》的成书过程提供非常有益的案例。不论是《回风混合帝一之道》《雌一五老宝经》《太上大道君玉箓》,还是《高玄真经》都是修行《大洞真经》的要诀,或许是道法传承的不同,形成了"帝一法""雌一法""玉清法"等修行洞经的法诀。从《大洞真经》文献流变过程来看,其文本结构出现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的增衍。各种修行法诀都被允许存在,打破了陶弘景所谓"浮伪"的看法,逐渐形成了道藏六卷本《上清大洞真经》的样貌。  相似文献   

20.
在《道藏》中涉及《周易》八卦在道符有廿余道,大多数以几道符组成一个系列符的形式出现。如奇门遁甲八门符分别载于《黄帝太一八门入式秘诀》,《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灵宝玉鉴》、《上清灵宝大法》等。这些符都以乾、坤、坎、离、艮、震、巽、兑八卦和奇门遁甲中的景、死、惊、开、休、生、伤、杜八门相配,有的还以八卦在五行属性相属。这些符以八个单独的符组成一个系列,以之说明整个符的义蕴。从道符的结构看,《周易》八卦在道符中是以下列几种形式出现的。第一,以八卦之名命符。如《灵宝玉鉴》卷十五所载飞盘奇门八门符是乾宫杜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