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我同一性是西方心理学一个重要的概念,但至今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通过对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不一得归因分析,指出了整合自我同一性概念应关注的几个范畴,进而提出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与自我、人格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本质上,它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1)最基本的层面,即ego-idernity;(2)个人同一性;(3)社会同一性。  相似文献   

2.
自我同一性危机与道德选择多元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我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自我同一性则是依赖于我们经历过的所有不同的自己的综合 ,是对自身发展的一种强烈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自我同一性危机是指自我处于自身的矛盾与冲突中 ,反映了自我在过去和现在、彼地和此地的不连续。在现代社会 ,随着个体道德选择的可能性与主动性的增强 ,自我的完善与否对道德选择相应产生了积极与消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自我同一性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郭金山  车文博 《心理科学》2004,27(5):1266-1268
自我同一性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这一概念自提出后就面临着概念澄清的问题.尤其是与相关概念的边界划分问题。因此.要把握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就需要对与自我同一性相关联的概念进行辨析。这主要涉及到(1)自我与同一性;(2)自我同一性与自我概念;(3)自我同一性与个人同一性、角色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  相似文献   

4.
自我认同涉及的是个体如何对待自我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问题,其内核是自我人格的同一性,这种人格同一性反映了个体的自我完善和道德精神境界。自我人格同一性的本质是自我真实性,其要旨在于,使个体"成为一个人并尊敬他人为人"。自我认同中的自我反思及其持续展开,使个体成为一个具有道德反思能力的主体。自我真实性与道德反思能力,是个人品德的重要构成因子。  相似文献   

5.
家庭功能与初中生自我同一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加藤厚的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和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对延边地区642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就总体而言,延边地区初中生在自我同一性的地位分布上是不均衡的;(2)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3)家庭功能与自我同一性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从网络环境的视角来看, 同一性实验是指青少年以互联网为媒介, 通过自我表征和自我探索来构建同一性的一系列行为。网上交际的优越性、青少年的人格特征、同一性状态和动机等因素促使青少年进行同一性实验。青少年在参与同步聊天、社交网站和网络游戏的过程中实现同一性实验, 并对其同一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未来的研究应关注网络环境差异和社会比较对青少年同一性实验影响的同时, 还应通过追踪研究和跨文化研究等, 探索同一性实验的深层机制。  相似文献   

7.
同一性风格: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自我同一性问题的研究由关注同一性状态转向关注同一性风格。同一性风格是指个体在建立与维持同一性时表现出的社会认知策略方面的偏好,包括信息风格、规范风格和扩散/逃避风格。研究者围绕同一性风格与社会认知加工策略、人格、家庭环境、心理健康、学业表现等方面关系展开了丰富的研究。未来的研究方法和被试样本应该更加多样化,跨文化比较研究及干预性研究也有待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8.
安秋玲 《心理科学》2007,30(4):895-899
本研究以小学至高中阶段的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使用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测量的标准化问卷,对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其中,初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同时,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在不同领域问表现出发展不同步的现象,人际关系领域发展比意识形态领域较早;另外,自我同一性发展受地区、性别角色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9.
马西亚的同一性状态学说以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为基础,根据个体在青年期对有关人生发展的重大问题的探索和投入的程度,用实征的方法对同一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同一性发展的四种状态:同一性闭合、同一性延缓、同一性形成和同一性散乱。  相似文献   

10.
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发展是青少年的重要课题。本文在综合中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认知发展、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等方面因素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11.
安秋玲 《心理科学》2005,28(4):1001-1004
在对青少年同伴群体的研究过程中,发展心理学者借鉴了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同一性理论的有关内容,对同伴群体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发现,青少年在同伴群体交往过程中获得的群体同一性影响个体的行为,并进一步探究了有关影响青少年群体同一性的因素。本文对目前国外的青少年群体同一性的研究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了将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生涯发展辅导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按随机和匹配的原则,将235名大学生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实验组大学生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生涯发展辅导,对照组大学生在自然状态下发展。采用加藤厚编制的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测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观察生涯发展辅导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水平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美国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H.Erikson)在其人格发展理论中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理论,认为同一性的问题是青少年的核心问题。这为我们了解和研究青少年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本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确立失败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从网络同一性实验与自我同一性间关系的分歧出发,提出相应的理论模型,考察网络社交倾向的调节作用及强迫性网络使用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网络同一性实验量表、自我同一性实验问卷以及强迫性网络使用量表对275名大学生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1)网络社交倾向对网络同一性实验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对于线下社交倾向的大学生,网络同一性实验对自我同一性有消极预测作用;但对于线上社交倾向的大学生,中等程度的网络同一性实验会积极预测自我同一性的发展;(2)强迫性网络使用在网络同一性实验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总之,网络同一性实验整体上不利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但若把握好"度"也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720名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俞瑞康 《心理科学》2004,27(2):413-416
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实证研究表明,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经由一个理慰朦胧——困惑疑为——现实提升的过程。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度数分布中间大,两头小。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存在性别差异。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与学习成效自评交互影响。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教育训练应予以重视和加强。  相似文献   

16.
张日晻 《心理科学》2000,23(4):430-434
本文就自我同一性的诸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涉及自我同一性概念、同一性扩散、心理的延缓期几个方面;并介绍了中外有关自我同一性地位的研究的几项成果,包括马西亚(J.E Marcia,1964,1965)的研究、加藤厚(1993,1997)的研究和张日昇(1993,1994)对中国青年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实证研究;此外,还介绍了自我同一性形成度的自我测定量表及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采用马锡亚的《自我同一性量表》对360名杭州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水平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杭州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水平较高,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的学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其职业自我同一性和价值观自我同一性同步发展。研究结合大学生身心特征和社会现状,进一步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进行成因分析。  相似文献   

18.
自我同一性理论与经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ErikErikson首先提出自我同一性的问题,并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描述,但没有对其进行实证研究。而Marcia则从复杂的自我同一性概念中析出两个维度,从而对自我同一性进行实证研究成为可能。随后的很多研究都把同一性发展归于个人因素,但这很难解释倒退现象,于是情境因素就被引入到同一性发展中来,现在许多研究者对于影响同一性发展的因素既有情境因素又有个人因素这一点已达成共识,并提出一些理论模型。与此同时,另有一些研究者希望探求到自我同一性这一构念与其它构念间的关系。同一性构念效度及其发展机制以及同一性构念与其它构念之间的关系仍是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采用修订的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同一性风格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1233名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考察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发展特点以及父母教养权威性、同一性风格和自我同一性状态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从初中到高中,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状态表现出前进的发展趋势,高中和大学阶段处于四种同一性状态的人数比例不存在明显差异;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多地处于同一性获得状态;父母教养权威性既对同一性状态有直接预测作用,又以同一性风格为中介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0.
自我同一性研究的新模型——双环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薇  寇彧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5):725-733
自Erikson提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以来,它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课题,这方面的实证研究主要基于Marcia提出的同一性状态模型。随后的研究者Luyckx等人不断整合和改进状态模型,并结合自我关注领域对反思型自我关注和沉浸型自我关注的区分,提出了双环模型的理论。双环模型理论认为,广度探索、深度探索、沉浸探索、做出承诺和认同承诺五个维度构成了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发展的两个环——"承诺形成环"和"承诺评价环",两个环之间不断地发生着动态的交互作用,其结果造成了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发展的6种状态:达成,早闭,沉浸延缓,轻松混淆,扩散混淆和未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