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宫芳 《管子学刊》2010,(2):19-22,41
管仲任相伊始便以其卓越的胆识,对齐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管仲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四民分业定居"、"叁其国而伍其鄙"和加强君主的权柄等方面。管仲的经济改革主要表现在土地制度的改革、农业税收的改革以及工商业的改革等方面。管仲的军事改革主要包括寄军于政、甲兵赎罪以及军事训练、战略战术等方面。管仲的改革思想及实践不仅见效于当时,而且对当代社会依然有着很大的启迪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姜太公与管仲改革陈青荣姜太公与管仲改革有没有关系?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不仅涉及到齐国两位著名代表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也涉及到管仲改革中的继承与创新的诸多问题。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管仲改革部分内容的分析,来探寻齐国历史传统禅递的遗迹和环节,并粗浅地...  相似文献   

3.
一、管仲的业绩与理论组合的模式管仲相齐,正逢春秋初期。那时,王室衰落,形成了社会的大动荡,大分化,也促进了经济的大发展。与此同时,还形成了列国兼并,诸侯争霸的格局。管仲的改革事业,就是在这时完成的。管仲的政治经济改革是成功的。从内政看,齐国执行重本禁末,富国强兵的政策,只用  相似文献   

4.
论管仲的社会改革思想林永光在春秋时期先后出现的五位霸主中,第一个称霸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便是齐桓公小白。他之所以能够开创出如此宏壮的历史场面,主要应归功于大政治家管仲的辅佐。没有管仲对齐国国政的大刀阔斧的改革,齐国的强盛与霸业是无法实现的。本文...  相似文献   

5.
三苏论管仲的异同及形成原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学术界对管仲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细致,对三苏的研究更是全面精微,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人研究管仲和三苏之间的联系,事实上三苏对管仲都非常关注,甚至各自都有同题文章《管仲论》,本文正是拟从前人的这些缺憾入手,深入系统地分析研究三苏对管仲的评价与论述,从而深层次地分析管仲的历史影响以及三苏对同一历史人物的相同与不同的看法,更全面地了解三苏其人其事和管仲其人其书。  相似文献   

6.
管仲是我国春秋前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经济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改革史上第一位大改革家。管仲相齐四十年,辅佐齐桓公完成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不仅把齐国建成了一个经济发达、实力雄厚的强国,而且领导了中原地区各诸侯国取得了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管仲对齐国和中原地区的和平安定、经济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其辉煌  相似文献   

7.
管仲作为一名历史人物,通过"霸政"实现了社会改革,功不可没。但由于其人生前后的反差,不能不引起历史的争议。孔子从对中华民族发展贡献的视阈出发,充分肯定了管仲,并给予很高的评价。而孟子是"王道"、"仁政"的推行者。因此,在其"王道"视阈下的管仲,评价不仅与孔子不同,并且又是相矛盾的。孟子追随孔子,共创儒家,但是具体到对"霸政"的管子评价,则又完全不同。孰是孰非是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的。  相似文献   

8.
管仲法律思想的核心是“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国语·齐语》)。这里的“旧法”,指旧礼法制度,既包括礼,也包括法。“业”,即改造创新的意思。这是管仲在齐国进行内政改革的指导思想。一、管仲的法律思想1、“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西周时期,经过周公制礼...  相似文献   

9.
一管仲是中国古代卓越的政治家,他相齐桓公,改革内政,称霸诸侯,对齐国的富强,对维护华夏族先进的经济、文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起了促进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肯定、赞颂管仲的,并吸取了他的某些思想观点。《论语》中孔子对管仲的评论,主要有三条,两条赞颂,一条批评: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  相似文献   

10.
重用人才是国家兴亡、治乱之本,但由于人才素质的不同,知识领域的差异,实践经验有丰富与匮乏之别,故用人必须得当,即量才而用,用其所长。《管子》一书,对此有比较详细的记述。齐桓公纳管仲之初,急于图霸,内未修而兴兵甲,结果屡遭失败,国势日衰。其后,齐桓公采纳管仲的意见,对外修好,对内改革政务,重视发挥人才的作用,尊贤爱才,五年诸侯附。对人才的使用,据《管子》记载,管仲因人而用,如对诸侯之国,管仲对齐桓公说:  相似文献   

11.
《管子》学说的历史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管仲是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政治家,孔子曾称赞管仲为仁者。《管子》一书不可能是管仲自己撰写的,我认为是战国时代齐国推崇管仲的学者的著作的汇集。当时管仲在齐国的声望非常高,孟轲讥讽他的弟子公孙丑说:“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足证齐国推崇管仲的人很多。近年以来,有些学者认为《管子》一书是齐国稷下学者著作的总汇。事实  相似文献   

12.
刘向领校群籍,遵循了以人名书的命名方式。以人名书,仅指其书为一家之学,非指其书为某人所作。以《管子》论,则仅指《管子》为管仲一家之学,并无《管子》为管仲所作之意。后世学者不明白以人名书的学术意蕴,惑于既以人名书则书必为其人撰的错误认识,纷纷展开《管子》中是否存在管仲思想、在多大程度上存在管仲思想、有哪些思想与管仲本人相对应的古籍真伪之辨。虽然真伪之辨稍有"辩乎其所不必辩者"的徒劳倾向,但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角度看,却代表了《管子》研究的深入。为了坐实《管子》的作者,当代学者提出管子学派说。此说虽有合理性成分,但比起《管子》为管仲一家之学的说法来,仍有逊色。《管子》以管仲为名,衍生出诸多可探讨的学术问题,这些均是《管子》托名管仲的历史意蕴在《管子》研究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正韩非子在《外储说》中讲了一个故事:管仲被鲁国人俘虏后,齐桓公在鲍叔牙的劝说下,决定迎管仲回国。名义上是向鲁君索求管仲回国受罚,实则是要任管仲为齐相。为了掩人耳目,管仲双手被绑缚着,从鲁国被押回齐国。管仲在路上又饥又渴,恰好在绮乌这个地方遇到一个边防官,于是管仲向他乞食。边防官跪着给管仲东西吃,并给他水  相似文献   

14.
宋金元人论管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的事功和政治经济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至宋金元三朝,管仲和《管子》仍然对社会政治以及士人的思想行为发生重要影响。宋代主张革新、务实尚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志士仁人多崇尚管仲尊王攘夷的事功,尊之为贤相能臣的楷模,赞许孔子对管仲“如其仁”的评论。空谈心性的宋儒既讥讽管仲“器小”,也贬低管仲的事功,孟子对管仲的评判影响了这类宋儒。金元人尊崇管仲合诸侯匡天下的事功,尊其为贤臣之首,对管仲的所谓“器小”几无苛责。金元汉儒多讳言管仲攘夷平戎的功绩。  相似文献   

15.
公元前六四五年,一代名相,霸主之辅管仲溘然逝世。然盖馆并未论定。延至今日,两千余年间,见仁见智,毁誉不一,扰如万花筒一般,扑朔述离。笔者赞成“中国古代社会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即‘行政权力支配社会’”(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前言》)的说法。因而必须首先从政治学角度认识评估管仲。若此,抛开“政治家”的泛说,“政治改革家”的形式说,“法家政治家”的谬说,实质上,管仲是春秋时期一个杰出的强权  相似文献   

16.
《论语·八佾》篇有“管仲之器小哉”一章,其中“器”字何晏、朱熹理解为“器量”“局量”,其他各家理解为“器用”“器才(材)”。“器”字在现存先秦文献中没有“器量”“局量”等词义,何晏、朱熹之训诂没有文献根据。根据孔子对管仲存亡继绝之历史功绩的评价和史料对管仲政治成就的记载,评价管仲为“器用小”或“器才(材)小”,是不合理的。清华简第六辑《管仲》篇有管仲言论作“既佞又仁,此谓成器”,当是《八佾》此章孔子和“或曰”者对话的背景和前提,“管仲之器小哉”当读为“管仲之‘器’小哉”,理解为“管仲所说的‘成器’太狭隘了吧”。孔子对管仲关于“成器”的定义持否定态度,大概源于二人的思想观念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管仲与《管子》农商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改革变法,采取农、商并重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管子》一书虽然假托管仲之作,但却与管仲的经济思想和商业政策有很大的差别.《管子》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其中的《国蓄》、《海王》、《揆度》、《地数》、《国准》、《轻重》诸篇等皆表现出强烈的重视农业、抑制私商、国家专卖思想,这种思想被战国、秦汉以后的统治者所利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不知礼与如其仁:孔子对管仲的评价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不过,对于管仲的评价争议颇多。在这些争议中,多涉及儒家的关键议题,因此,也必然成为孔门师徒经常讨论的问题。《论语》有关管仲的讨论主要在《八佾》和  相似文献   

19.
自有国家便有军队,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军队产生之后,它的形态可曾发生过变化,言者甚少。就中国而言,一般认为自从夏代创建军队,直至清代没有本质上的变化。事实上并非如此。本文试从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改革入手,对当时军事制度的变化作些分析。一、常备军的创立管仲改革,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参其国”,把国都内的居民分为三部分,其中的一部分是“士”。为什么要让“士”居住在  相似文献   

20.
管仲的执政实绩,深得后世景仰。孔子曾称赞管仲为有益于人民大众的仁爱之人,对子路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又对子贡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司马迁也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鞠躬尽瘁于蜀汉的诸葛亮隐居隆中时,也“每自比管仲”,对管氏的功绩,充溢着景仰之情。凡此,皆可见出管仲对后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