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文分"崇尚汉易家法"、"融通汉易师法"、"批评图书易学"种"学术价值与思想意义"四部分,论述了乾嘉著名易学大师惠栋的易学研究。论文指出:一、惠栋研究《周易》,重视汉易的家法,融通汉易师法,提倡复归汉代的象数易学,体现了他对传统易学的继承与超越;二、作为经学大师,惠栋企图借鉴汉代象数易学理论来指导易学研究,既是他诠释易学当代价值的认真尝试,也是他以独特的方式延续了象数易学的生命;三、惠栋梳理汉易各家源流、勾勒其象数学特点,祛除宋儒图书易学中的臆说的流弊,成为清代易学研究的一个成功典范,具有转变当时学风与确立十八世纪经学研究方向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宋儒义理之学是一种独特的学术形态,代表了儒家义理之学发展的最高阶段。义理之学并不等同于抽象道理的思辨、空虚德性的体悟,"义理"的本义就是探明"义"的应然道义与"理"的必然法则。宋儒从儒家经典中阐发义理,一开始就是包含着创通经义与革新政令、世道人心与经邦济世的双重目标。宋学思潮中的不同学派学者均在强调自己的学术是一种"明体达用之学"、"内圣外王之学",以解决历史上的人心世道、经邦治国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3.
胡渭的《易图明辨》是考辨图书易学的集大成著作。以往关于《周易》图书之学是否属于易学正统的问题,只要指出对方有道家思想,那便等于宣判对方为异端。此书的好处在于,它并不是简单指出图书易学属于道家之学,而是具体指出它属于道家内丹养生学,并提出以修炼内丹养生为宗旨的图书易学,与文王、周公、孔子以来的圣人之《易》,"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这一立场便使得胡渭对图书易学的论断较时贤高出一筹。  相似文献   

4.
圆∴是方以智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其将易学中的太极、两仪与佛学中的∴(伊字三点)相结合成圆∴图式,通过对《周易》中相关思想的重新解读,阐释了圆∴图式"公因反因"、"二虚一实"的哲学内涵。方以智对圆∴图式的理论建构体现了象数和义理并重的易学观,旨在强调实学的重要性,主张中学与西学的互补,以中国的"通几之学"救弊西方的"质测之学"。  相似文献   

5.
今本《大易象数钩深图》收录了宋代"图书"派易学家的多幅易图,郑东卿的六十一幅易图也隐于其中。郑氏之学统摄汉宋,以图示易,融理于图,自创图式,推明先天,象、数、理兼而有之。郑东卿以图解易,心理混融,与象、数、体、用合而为一。他讲伏羲至孔子所述作传授之易,既本于图书,又归于执中之道,体现了圣人相传之易道与道统思想的结合,并以圣人之道作为判断异端的标准。他主张六十四归一,由一悟太极,重视太极贯一,伏羲、文王、孔子相传授受的易道又皆备于我。受时代思潮的影响,郑东卿强调"六十四卦皆一理也,一理皆本于吾之一心",将易学与理学相结合,体现了其易学的独特风貌;其理本于心,心与理的混融,预示着学术发展的趋向。  相似文献   

6.
"神"是易学哲学论域的重要概念之一,神论是中国传统儒学天人之学内核的一部分。对易学哲学史中"神"之诠释的系统研究,一方面可以呈现易学哲学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深入理解天人之学中关于本体的思想。分疏而言,关于"神"的关键解释包括九种类型:一是《易传》以神为本体的思想,二是王弼、韩康伯、孔颖达基于"贵无论"的神论思想,三是邵雍先天本体之神的思想,四是张载气本论视域中本体之神和圣人之神的思想,五是程朱理本论视域中以"用"为主的神论思想,六是罗钦顺理学强调神为气之神、属于形下之"用"的神论思想,七是王夫之易学关于"神理"的重要思想,八是戴震"一本之学"视域中神为气化之神且有"理"的思想,九是牟宗三基于"道德的形上学"提出的神有神体之神和气化之神的思想。这九种解释共同呈现了易学哲学史中神论的发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7.
论文分”四圣同吉说”、“忠恕一贯论”、“迁善改过说”三部分,详细论证了清代著名易学家焦循“假卜筮而行教”的易学观。论文指出一、焦循认为元、亨、利、贞为易学之本。是“(?)、文、周、孔”四位圣人思想的核心,同时也是焦循本人追求的四个道德理想。二、焦循研究易学,旨在恢复儒家仁义道德的正统地位.以儒家的理论排斥宋儒的义理之学,将自己的道德学说融入易学之中。三、焦循将易学的变通思想概括为一个“迁普改过”的过程,那么就必须透过《周易》的占卜形式来发挥教化人的作用。因此,焦循的迁善改过说客观上仍是以儒家的伦理观念作为其思想基础的。  相似文献   

8.
作为近代象数易学的代表性人物,尚秉和先生的易学思想对于近日之易学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尚先生对于“先天八卦”的定义,从其文本来看,尚先生对于宋明以来的图书之学保持了一种较为谨慎的认可,具体到八卦方位,则其仅取“先天”“后天”之说,却并不认可这些图表与所谓伏羲、文王之关系.与此同时,尚秉和先生以其严谨求实...  相似文献   

9.
前人多认为李觏接续了王弼易学凸显人事的一面,重视事功,很少涉及形上问题。事实上,李觏通过对刘牧图书之学的批判与重构,阐述了颇具特色的天人之学。只是与刘牧借阐释河图、洛书着力凸显宇宙衍生变化背后数的规律性不同,李觏更为看重阴阳二气的交感、消息内涵。在此基础上,他还通过对"元亨利贞"四德做出全新诠释开显其"气形性命"之旨,贯通天道性命,折射出当时儒家思想重建过程中的多元探索。  相似文献   

10.
学界一般认为"龙场悟道"是阳明心学创立的直接契机,而"龙场悟道"又与"玩易"关系紧密,尽管并不能由此得出《易》即为阳明学术之"大本大源",但不可否认,《易》之思想资源确实对阳明心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讨论《易》之书、易之道、卜筮、象数等诸方面的内容,阳明一方面赋予易学以心学意味,同时也使得其心学明显表现出"体用一源"的易学思维方式。这一解《易》路径对其后学影响深远,开启了以易学注解、诠释阳明心学的滥觞。  相似文献   

11.
焦循以文本实测为方法,在吸收汉儒升降卦变基础上,以脱离文本、不能贯通、牵强附会等为据否认了纳甲、爻辰、卦气说,重建了以旁通爻变为核心,内涵时行、相错的象数易学体系。他与同时代的王引之等人一起开启了乾嘉以后从汉学内部反思和检讨汉易的思潮。焦氏以文本为尺度,对汉代象数易学在注经时所表现出的弊端予以一一评析和驳斥,力图透过反思和检讨象数之学,剥离象数之学的层层迷雾,还原其易学真实意义。这对于深入探讨汉易、推进象数易学发展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然而,焦循只看到了汉代象数易学在解经中的弊端,未揭示出汉易以象数解《易》之弊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对《易传》"观象系辞"的误读,即夸大了象在系辞中的作用。也就是说,圣人并非完全以一一对应方式依象作易辞,而是以一一对应方式以象解易辞,这就必将陷入支离破碎、牵强附会的境地。因而他对于汉易的许多评价仍然缺乏深度和高度。而他的象数易学虽不同于汉儒,实质上是用一种象数易学取代另一种象数易学,宏观上仍然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和超越汉代易学。  相似文献   

12.
李贽易学以心论《易》,结合前人易说,重点从"心"出发,标立童心,重视人情和性命,阐发自然人性论;通过多年的自研自得,他将易学视为简易自然之圣学。在易学诠释上,李贽属于重自然童心的义理一派;此外,李贽将易学与学术背景和时代启蒙思想相结合,代表新兴市民的时代诉求,反映了自然人情的时代特色,是对传统易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南宋合州阳氏家族经朱熹弟子(要)渊、度正,尽得朱氏学术之传,并世传其学,既上承蜀中程氏易学而发扬之,又下启鄞县史蒙卿静清之学,开四明朱氏学术之先.合州阳氏于易学深造有得,世传易学,老而弥笃,反对章句义疏,而重在日用常行,讲求体悟,并于象数图书之学多有自得之见,折射出程朱理学在南宋晚期重践履、朱陆合漉、易图学蓬勃发展等新动向.  相似文献   

14.
1905至2010年间的郑玄易学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既有对传统经学研究路数的坚守,又有引入西学思想与方法的新实践,而现代学术制度、思想与方法最终成为郑易研究的主导,呈现出新旧学术交替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中国传统学术现代化的缩影。西方学术的引入,客观上丰富了郑易研究的视角与途径,揭示、提升了郑易研究的多方面内容,其百年历程及特点也都显示出这一研究的新气象、新变化。然而,脱离传统经学理路的郑易研究,也存在着古今学术的"博通"与"精专"之争、古典与现代的学术理路的差异、经世面向的缺失等问题,无论是指导思想、学术方法与研究旨趣方面,还是在传统四部之学与现代学科理论实践的融合上均有值得反思之处,应予以深切关注和彻底省察。  相似文献   

15.
感通与解味     
宋儒"玩味"的读经法中包含了一种深刻的诠释学思想。贡华南通过辨析"义""味",提出了解义、解味两种不同的诠释法,并以此区分魏晋和宋儒解经法的特点。他进一步指出,解味说的关键在于把握文本的"价值意味",而不是文本的"客观义理"。这一解读误解了言象意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没有看到魏晋的解经实践超出了对文本客观义理的把握。更关键的是,将所解之"味"确定为"价值意味",偏离了其义味之辨的初衷,没有彰显味觉之"味"的身体性维度。重新审视宋儒读经法可以发现,解味的实质是"切身体察",里面包含了一种让身体参与到文本理解中的诠释学思想。这一参与的过程,可以称为感通。《易经》咸卦所展示的感通之象,表明感通原本包含了身体性参与的维度。从感通的角度重新确定解味说的内涵,亦与宋儒"身心一如"的思想底蕴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明代岭南思想家薛中离的《图书质疑》为中心,对薛中离的图书易学思想进行初步探讨,指出薛氏沿着"图书明——太极明——一体之学明"的理路,由驳斥析补说开始,重释图书易理,发挥诠释其"心外无物"、"主一立极"之心性思想,有着较强的浑一性和践履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图书象数学的兴起是儒道融合的结果,对宋代易学和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宋代图书象数学的代表,邵雍的先天易学内蕴着丰富的物理性命之学,尤以天根月窟说为其精髓。天根当静极而动之时,是阴极而将生之微阳;月窟当动极而静之时,是阳极而将生之微阴。通过天根月窟的观念,邵雍一则强调了阴阳"动静之间"的"神妙"之用,二则凸显了天地阴阳消息的"生生"之意。不唯如此,天根月窟说还含有独特的心性修养意义。此心性修养说以"以物观物"为核心理念,以"静"与"闲"为两大要旨。在后世,邵氏先天学及其天根月窟说对朱熹理气论的最终证成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明代心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黄宗羲《易学象数论》是一部系统探析与评判汉宋易学象数学与数术学的专门之作,其研究之高度与广度都远超局限于宋易或汉易的前贤与后学。后世对该书之认识与评价多局限于考据辨伪方面,既未能照见其所具之思想意义,又未能论及其总体之学术宗旨。该书前三卷论汉宋象数易说,黄宗羲以考论《河图》《洛书》与先天图为平生得意之笔。这些考论除了在考据上能发先儒所未发以外,在理论上则关涉到对理气关系的重新勘定。在认为汉宋象数易说多为"伪象"的同时,黄宗羲在该书中也试图建立他的易象学,其宗旨乃是将象数义理会归为一。后三卷论汉宋拟《易》援《易》之数术学,黄氏之首要目的是为了揭示此类数术学之真相,从而将之与《易》本身之象数区别开来,但其对数术学的肯认与研究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与其气化宇宙论、经世观念和历史演变观都有密切的关系。以今日之视野观之,该书由于过分强调经典之"真"而将与之不合之象数易说定之为"伪",没能看到汉宋象数易说在易学理论上的创新性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思想意义与价值,此为其局限性之所在。今日之易学象数学研究当承继前贤而再翻新篇。  相似文献   

19.
惠栋通过易学建立的朴学范型具有鲜明的思想特点:他将传统的经学考据发展成自觉的证明学说,完成了朴学的知识性转向;他将汉易的象数之学综合成更加完整的象化模型,优化了建立在行为理性之上的传统易学范本;他还提出兼两说与既济说,发挥出一套理情成善的礼治理论,将宋儒的天理重新解释成具体的个体性的分理.奠定了清代哲学走向个体化与制度化的思想方向的基础.因此,从近代哲学的演化趋势来看,可以将惠栋的朴学范型看成是心性哲学与理性哲学融合的第一个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20.
王畿易学认为易之体用不二,易为心易,太极为心之极,反对以易为书、泥于言象;继承和发展了王阳明的良知易说,视<周易>为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境界的典籍,在修养方法上力倡先天之学,而以自然为宗.王畿易学是宋明时期陆王一路下来心学派易学思想最根本和最集中的体现,对传统易学起到一种解构的作用,是陆王心学在其本质上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