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逻辑”词义探源和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逻辑”词义探源和辨析陈波(北京大学哲学系)当年,奥格登(G.K.Ogden)在把维特根斯坦的大著《逻辑哲学论》译为英文时,曾拟采用《哲学逻辑》(Philosophicallogic)这个书名,为此征询维特根斯坦的意见。维氏的答复是:“……哲学逻...  相似文献   

2.
西方哲学的命运与维特根斯坦哲学江怡酉方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古希腊,哲学曾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当亚里士多德把哲学置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以后,哲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哲学问题的合理性等问题不断受到人们的质疑。经过近代皙学的洗礼,现代皙学家大都举起了反传统形而上学的旗帜,但他们并未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思辩哲学的特征。即使当代哲学家海德格尔宣布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但他也没有宣布作为一门学问的哲学的终结。因此,海德格尔也不可能真正解决哲学本身面临的生存危机。在当代酉方,只有维特根斯坦真正触及到了哲学的危机。因为在维氏看来,哲学不再具有传统思辨哲学的特征,所剩下的只是哲学的方法。但这种方法绝不是传统哲学所确定的那种认识方法,而是指导人们如何从事语言游戏,如何正确地遵守语言游戏规则的活动,因此,从事哲学活动井不是目的,相反,语言游戏一旦达到了目的,哲学本身也就可以被人们摒弃了。维特根斯坦的工作不是为了提出一种哲学理论,而只是为哲学的发展指出一条出路。他是以非哲学的方式,即以语言游戏和活动摧毁哲学的方式来谈哲学。在他那里,哲学的作用是破坏性的,而维氏所追求的是“另一种文化”(后哲学文化),是一种“后哲学”。但  相似文献   

3.
国内学术界有关《逻辑哲学论》的介绍已为数可观,维特根斯坦研究成了又一“热点”。不少青年学者凭借外语方面一技之长率先引进维氏之说,从之者竞相传抄,颇有“生吞活剥”之势。从某种意义上说,以拾人牙慧为本,以著书“立说”为荣,已成为今日某些学术领域的~种时髦“景观”。在这种情势下,有必要对维特根斯坦作些认真的研究。朱文论涉《逻辑哲学论》的主体问题,并非侈言“救弊”,而只是对这个重要概念作一些探讨。主体(subject)、形而上学主体(metaphysicalsubject)或我(I)这个概念是《逻辑哲学论》中许多令人困惑的概念之…  相似文献   

4.
译者前言 必须承认,关于维特根斯坦的思想转型期(大约从1929至1936年),我国学术界还缺乏系统的研究,该时期维氏本人对"现象学"的短暂研究(这一研究乃是维氏在欧陆现象学运动的影响之外独立进行的)则更不为汉语哲学界所知.  相似文献   

5.
李菁 《世界哲学》2008,(2):25-34
存在学可被视为“真(理)一逻辑地说(命题)一现成存在者”^**的三方关联。存在学的主题是:为获得作为命题之正确性的真(理),存在必须被命题规定为怎样的现成存在者。存在令维特根斯坦毕生惊异。存在问题作为灯塔,照耀、牵引维氏哲思始终。在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的前期思想中,他以显示“开路”,划分出多种不可说者,展示了让不可说者显示自身于其中的7种言说方式(特别包括命题的澄清活动与沉默);存在展开为“不可说者——7种言说方式——不可说者在7种言说方式中显示自身”。维氏以其独特的存在之思超越了传统存在学。  相似文献   

6.
张巧 《心理学探新》2016,(6):483-489
维特根斯坦自诩为弗洛伊德的信徒,但他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的批判也贯穿始终。联系维氏整体的哲学思想,他对弗洛伊德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弗洛伊德建立在"自由联想"方法基础上的心理治疗是某种"表象-本质"的理论模式;"无意识"和"意识"的理论建构属于语法误用;原因和理由的混淆导致其理论只是某种"说服"的伪科学。因此,弗洛伊德思想体现了维特根斯坦所称的坏的思想风格,对弗洛伊德的批判正体现了维氏对"坏的哲学"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逻辑·哲学·维特根斯坦——访冯·赖特教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逻辑·哲学·维特根斯坦——访冯·赖特教授陈波(北京大学哲学系100871)冯·赖特(VonWright,1916-),芬兰当代著名的逻辑学家和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剑桥大学的教授职位继任者,其三位遗嘱执行人之一。后曾任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授,美国康奈尔大...  相似文献   

8.
孙英 《学海》2001,(2):181-183
维特根斯坦在其早期代表作《逻辑哲学论》中深入探讨了逻辑真理的理解问题.然而当今学界流行的看法是,维特根斯坦有着最狭隘的逻辑真理观逻辑真理即重言式.本文试图澄明维氏使用重言式概念的原初含义,并从其以逻辑为基础的世界观、真值函项理论及优范式理论等角度分别加以阐述,说明维氏所理解的逻辑真理乃穷尽可能的必然,而对逻辑真理的这种理解同样可推广到谓词逻辑,并指出用穷尽可能来定义逻辑必然并不会导致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学者们对后期维特根斯坦宗教观比较流行的解读是,他将宗教理解为一种封闭的、无法从外部予以批判的语言游戏。但根据语言游戏的定义,宗教是否能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游戏则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对维特根斯坦后期宗教观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观点与逻辑实证主义者们对形而上学的拒斥之间的某种关联;同时,维氏对弗雷泽宗教观点的批判也值得重新评估。而宗教作为情感宣泄这种后期维氏宗教观并未在实证主义者们的相关观点上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10.
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理论的批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 (familyresemblance)的“语言游戏”观 ,以此来否定和消解传统哲学中的“本质主义”。维氏的这一理论影响极为广泛 ,并被奉为是对形而上学教条的重大理论突破。然而本人认为 ,“家族相似”理论不过是一种似是而非的东西 ,其中包含着内在的逻辑谬误。如果我们沿着维氏的思维方式走下去 ,否定事物之间客观的共同性关系的存在 ,必然会堕入虚无主义的泥沼。事实上 ,当下盛行的与维氏之家族相似理论具有实质一致性的各种相对主义 ,已经表现出其内在的和根底上的虚无主义气息。因此 ,如果说家…  相似文献   

11.
李菁 《现代哲学》2011,(4):84-91
存在之思即存在-语言-真理的三维拓扑结构。存在之思在传统存在学(实体或主体-逻辑地说-正确性)的领地内已思虑殆尽,它在经历存在学后还能后存在学地、非存在学地思存在吗?后期维特根斯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后存在学的存在之思:生活形式-语言游戏-生活形式在语言游戏中的自行显示(缩写为LSZ);每一LSZ即为一块高原,诸高原相互间有着交错复杂、亲疏不等和方向各异的诸家族相似性,我们将它们喻为维氏千高原。  相似文献   

12.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和伯特兰·罗素都是20世纪文化巨孽.维氏“出道”虽晚,“悟道”却是甚早,1911年秋首次从曼彻斯特到剑桥拜见罗素,次年2月转入剑桥三一学院,师从罗素,同年11月在罗素推荐下,加入剑桥当时的“使徒”学术俱乐部.维氏生前发表著作不多,但影响愈来愈大,包括罗素本人也曾受过其影响.这两位文化名人,前后交往40年,1951年维氏去世,年长的罗素还在《思想学刊》撰文悼念.可是在维氏看来,两人的友谊至多维持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认为,就针对怀疑论的反驳来看,理性派(笛卡尔)的反驳是虚假的;经验派(摩尔)的反驳带有任意性。唯有康德跟维特根斯坦的反驳具有特别的意义。维特根斯坦通过语言游戏理论对怀疑论的反驳在实质上跟康德极为类似,两人观点的不一致之处以及康德理论所忽略的东西,都可以通过维特根斯坦对康德理论的修正得到理解。  相似文献   

14.
我将要讨论的有关维特根斯坦现象学的这个疑难,看上去只是历史问题。它涉及到最近出版的一部他的遗著《哲学评论》。这个疑难的来源在于,“现象学”一词在这里首次明确而又反复地出现在已出版的维氏著作中。这个还没有引起人们注意的事实,它的意义和重要性何在?由于去请教维氏本人已为时过晚,因而不可能结论性地解答这一问题。但这个令人气馁的事实并非是回避这个问题的  相似文献   

15.
维特根斯坦是一个伟大的分析哲学家,但是一生与宗教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维特根斯坦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性格特征、所受影响等方面分析了维特根斯坦与宗教(基督教)的联系;第二部分从“关于宗教的本质是否可以言说”、“为什么会有宗教?”“宗教与激情”、“上帝是谁?”“信仰上帝是为了给人生寻找意义”等五个方面分析和评论了维特根斯坦的宗教观点。  相似文献   

16.
在维特根斯坦的生涯中,30年代后期他对苏联的访问,应该说是研究得最少的一段插曲。大部分传记作者提到了他1935年的访问,但极少有人涉及1939年的最后一次访问。至于他在苏联做过的一切有何实质意义,无人就此置一词,尤其在苏联的经历有可能对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更没有哪位传记作者提供任何线索。我们知道,维特根斯坦在第一次访问期间,担任了喀山大学(托尔斯泰曾学习过的大学)的哲学教授,有段时间他还认真考虑过移居苏联的可能性。维特根斯坦在苏联有过哪些思想上的交往,我们同样一无所  相似文献   

17.
语言博弈论与科学博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晓嘉 《哲学动态》2001,51(5):28-30
一、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到辛提卡的语言博弈“语言博弈 ,Language game”概念源于维特根斯坦。它又被学者们译作“语言游戏” ,因为“game”既有“游戏”也有“博弈”的含义。其实博弈本身也是一种游戏 ,只不过它更强调弈手间的对抗性。从这个意义上讲 ,就维氏对“Language game”的运用而言译为“语言游戏”是恰当的。但从辛提卡理论中“Language game”译作“语言博弈”更准确。维特根斯坦是在批评自己早期的语言图式论时提出“语言游戏 (game)”概念的。语言图式论中有一个基本观念 :名…  相似文献   

18.
证明与印证     
<论确定性>是维特根斯坦生前留下的最后手稿,被研究者推为自<纯粹理性批判>以来知识论领域最重要的贡献.本文在厘清"证明"与"印证"之概念区分的基础上,考察了<论确定性>的论证结构,把维氏的洞见理解为:信念的确定性在于普遍印证,而非完备证明.  相似文献   

19.
《哲学研究》1996年第6期发表了郁振华同志的文章:《说不得的东西如何能说——维特根斯坦的“沉默”和冯友兰、金岳霖的回应》(以下简称郁文),文中区分了维特根斯坦与维也纳学派在形而上学问题上的木同态度,说明了冯友兰、金岳霖两位先生对维特根斯坦形而上学观的回应。研读之后,获益匪浅。但同时也感到郁文对冯友兰与维也纳学派的理论关系,特别是对两者在形而上学观上的理论分歧阐述得还不够清晰。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深入探讨,并以此求教于郁振华同志以及学界同仁。一、形而上学是否可以被取消?郁文在论述冯友…  相似文献   

20.
维特根斯坦的“确定性”与“生活形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确定性”与客观性、必然性、普遍性等概念一样,是与知识有关的一种重要性质,因而是认识论必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维特根斯坦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半时间中集中研究了这一问题。他写下的有关这方面的思考笔记,死后以《确定性》为名出版。在这本书中,维特根斯坦的思考所直接针对的对象,是摩尔在反驳怀疑论中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和论证。摩尔这方面的思想可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a.他列举一些所谓“常识”(Commonsense)性的命题,如:我有两只手;我是一个人;地球在许多年以前就已经存在;等等,宣称“我确定地在此时知道(know)这些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