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然”是理解与阐释程颢仁学的重要观念。程颢仁学的理论基础是“生之谓性”与“天理自然”。性与天理皆为自然之存在,程颢以性之自然与天理之自然阐发仁之自然,将仁视为合人道与天道为一的自然本体,同时也将“识仁”作为体仁的自然工夫。基于自然的视域,程颢的仁学展开为二重面向:一是“明觉”,即通过仁心的自然呈现来沟通物我,实现生命的贯通和一体之境;二是“生生”,即通过仁体的自然流行以创生万物,实现天地生生之德。以“明觉”与“生生”为导向,仁的自然品格得到了具体的展现,而万物一体的价值取向亦因此得到确立。  相似文献   

2.
现代学者多说朱熹哲学是“理本论”,事实上,朱熹哲学的骨子里是“生本论”。朱熹“生”本体论是以“天地以生物为心”这个命题来体现的。为了更好地理解其“生本论”,我们需先了解朱熹理学的运思特色。朱熹理学通过心、理综论人生界和宇宙界,形成一个圆融的整体。按照其“一体两分、两体合一”的论说方式,心是人生界最重要的概念,理是宇宙界最重要的概念,而如何贯通天人,使心与理、人生界与宇宙界两体合一,成为朱熹本人运思的关键。然而,对“天地以生物为心”命题的阐明,关系着一系列基本问题:天地到底有没有“心”;如果天地有“心”,它到底…  相似文献   

3.
"生生之谓易"既是哲学家对宇宙相状的揭示,也是"易"本身的性质。从"天地之大德日生"到"易简"之善和"复其见天地之心",贯穿的都是同一个"生"意。理学继承前人又广加扩展,天地生物之心既是静与动的综合集成,又是天地生物与仁德流行的统一。从静体到动用,从"动之端"到"动之机",现象存在虽有生死显微,"生"之理却通贯不息。  相似文献   

4.
关于朱熹法律思想的几点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朱熹法律思想的理论根据朱熹建构了一个庞大的理学体系,其伦理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律思想等等都被纳入其理学体系之中,而这一体系的建构基础则是其理气论和人性论。朱高所谓“理”是宇宙本体,它与气结合而派生万物,在派生万物之后又存于万物之中,成为万物生存发展的内在根据。朱熹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作为“生物之本”的“理”和作为“生物之具”的“气”结合到一起…  相似文献   

5.
孔子哲学的逻辑进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孔子哲学以“仁”为核心 ,上连“命”而把“仁”提升为世界的最高本体 ;下接“德”而阐发出“内圣之道”,即道德哲学或伦理哲学 ;再进而把“德”同“治”相联系 ,阐发出“外王之道” ,即政治哲学或管理哲学。“命—仁—德—治” ,构成了孔子哲学总体的逻辑进路 ;而从“命”到“仁”、从“仁”到“德”、从“德”到“治” ,则分别成为孔子哲学的本体论、伦理哲学和管理哲学的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当代生态哲学的道德共同体为切入点来分析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仁的演变过程及其生态意义,从当代生态哲学的角度给予了新的确证(justifications)。儒家的道德共同体以仁为核心或纽带,其范围包括天地万物。仁的基本含义是爱,孟子把仁推广到爱物,董仲舒提出爱民,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郑玄提出仁为爱人以及物。至宋明时期,理学家明确地把仁提升为全德之名,又把天地的生生德性作为天地之仁、天地生物之心。仁作为生生之德,成为宇宙的合目的性。理学家又说人得天地生物之心为心,这样,天地的生生之德、仁、人心就被统一起来,仁从而获得了贯通人与天地万物的本体意义。仁还是一种感通的道德情感,大程、阳明等主张通过感通与恻隐更为主动地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这些解释既有丰富的生态功夫论的内涵,也有丰富的生态境界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置身由汉唐经学向宋明理学转型过程中的程颢,对易学的天人之学作出了创造性诠释与转化,建构起仁与天理通而为一视域下的崭新易学天人之学,推出了他的理学体系。程颢的易学,首先开示了一个充满盎然生机、生意的有机整体宇宙图景,继之揭示了此一生机、生意之所自来的终极宇宙根基、根据,即天理,并指出天理是一终极的令物生生之理,即是一最高的绝对之善本身,由此天理即仁体。天理与仁通而为一,可名之日天理—仁体。此一天理—仁体令天地万物涵具并彰显出盎然生机、生意,且一体无隔。人禀受它而具备了存在的所以然的终极宇宙根基和充足的价值根据与资源,应据之一则珍视自己生命的内在价值,令其原发性畅然舒展、展现与实现,再则珍视并善待他人他物的内在价值,视天地人物一体无隔的有机宇宙整体中的一切皆为我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期其亦皆能原发性畅然舒展、展现与实现自我,从而成就起一宇宙式大我,达到成为天理—仁体自觉圆融化身的最高的生命境界,即天地境界。为此,尚需作识仁与定性的工夫。  相似文献   

8.
"生之谓性"是先秦告子提出的命题,二程进行了新的阐发,将儒家的心性论哲学提高到新的高度。二程引入"气"的概念,以"生之谓性"诠释"性即气",以"天命之谓性"诠释"性即理",折衷告子与孟子之间的歧异,打通生命实存与德性超越之间的隔阂,用以对抗佛教空无寂静之性,解除佛教对儒家心性哲学的威胁。二程又通过生、性、气、理的沟通,不仅使"生"上升为本体概念,也使"理"不再是一个悬置的抽象本体,而是内蕴于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的宇宙大化之中,进而打通了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隔阂,以"生意"作为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显现,并落实到人的生存境域,成为其工夫修养的本体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道教的信仰及教理教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所信奉的神仙,上至三清、四御,下至城隍、灶君,风雨雷电、山川社稷均有神灵。而道教最根本的教理教义,是“道”和“德”。“道”在道教中是唯一的理论基础,是以“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道”。这种“道”就是道教最根本的信仰。道教认为:“道”是无所不包和无所不在的,它是一切的开始;并认为“宇宙”是由“道”演化出来的,有了“道”才生成“宇宙”,由“宇宙”中的“元气”构成了“天地、阴阳、四时”,由此而化生万物。有的道书又认为:先有“元气”,后有“宇宙”,并将“宇宙”分为“混元、洪元、太初”三个不同的大的世纪,这是依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而发展的。老子所说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体,又是指“自然”的规律。《道德经》(二十五)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说明“宇宙”的根源是“自然”;由自然产生宇  相似文献   

10.
《文言传》为何以“文言”名篇,历代学者论述各异。陈鼓应“文”本于“天地之文”的观点颇有启发性,但过于简略。“天地之文”是“文言”之“文”取义所本。《易》中有天地之文,亦有人文。天地之文即天地生物、成物之象,人文是圣王法天牧民,使天地生机昌茂、万有和谐有序之象。《文言传》以“文德”贯通天地之文与人文、天地之道与人道。“文德”即易道生生之德,其所反映的深层精神品质即“仁”。乾坤二卦作为生生之本,最为集中地体现了生生之易道、天人贯通之“文德”,故阐释乾坤二卦德义之辞题曰“文言”。  相似文献   

11.
"生"是儒道哲学的核心价值。偏离"生生"原理,则有与无、始与终、一与多、同与异、心与物等的差异、对立、矛盾就缺少统一、转化的基础,现象界与本体界也就得不到通贯融洽的理解;立足于"生生之德"亦即宇宙万物生命的内在性原理说明世界存在的根据,现象界与本体界的矛盾、差异、对立才能找到统一性的逻辑前提或内在依据。《周易》哲学独步古今的理论魅力就在这个"生"的哲学上。生生之"德"作为宇宙本体或万有最高原理、绝对依据即"太极"。  相似文献   

12.
陆王心学之所以自宋明理学中产生,有着历史的和逻辑的必然性。但就思想根源上看,程颢的“识仁”思想,直开心学一派源流。他从天人一体的人生境界及心理合一的道德修养工夫上体认“理”,开辟了理学中心性合一的本体论和直觉体认方法论的先河。它依据孔子之“仁”,上承先秦《易传》的“生生之化”,及《中庸》的性理合一思想,吸收了张载《西铭》万物一体的伦理本体意境,与“大心”说为学方法的直觉倾向,将理学之“理”看作人性与物性、知觉与性理贯通的伦理本体,并由本体而推及方法,论述了伦理本体与实践道德的统一关系。而这正是陆王心学所始终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谭嗣同在其“仁学”中表达了“万物一体之仁”的思想。从表面来看,这是对宋明理学万物一体论的继承和发展,但实际上两者有着重要差别。在理论面向上,理学的万物一体论主要指向道德主体经过修养所达到的主观精神境界,谭嗣同的万物一体论则主要是在“以太”“通天地万物人我为一身”的客观存有层面进行阐述。在价值指向上,理学的万物一体论始终坚持“仁”的特殊性和差等性,谭嗣同的万物一体论则将“仁”理解为消除人我之别的无差别平等。造成两者上述差别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宇宙论根据的不同:理学的万物一体论是建立在宇宙造化生生不息的基础上的,差异性是造化之必然,也是统一性之前提;谭嗣同的万物一体论则以均质无差别的“以太”作为宇宙本原,由此无差别同一才是宇宙的根本原理。  相似文献   

14.
有着“诗哲”之称的方东美极为重视道家的艺术精神。在他看来,道家感受到世间 存在的大量相对价值及由此产生的纷争、动荡,选择了一条艺术化的精神超越之路。道家之艺术 精神经历了人间世的种种层面,却不沾滞,“提其神于太虚而俯之”,使精神上达“寥天一”高处而与 大道契合、与真宰契会、与宇宙生命脉动相连。然后将“天地之大美”、宇宙之盎然生意向下流注, 投放回人间世,将人世间点化为艺术天地;艺术精神更将宇宙的生香活意透过自己注入中国的艺 术作品之中,深远地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  相似文献   

15.
张新国 《现代哲学》2020,(2):124-130
儒学的核心是仁学,对求仁之方、仁体论与仁学的现代转化的考察是儒学史的主体内容。宋代新儒学,从二程到朱熹,仁说思想渐成体系。朱熹仁说是宋代仁体论的代表,李侗对朱子学仁说思想的建构具有较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相对于胸中“全无见成规模”时的朱熹注重从宇宙论阐发仁,李侗注重将仁诠释为天理统体,诠释为贯通于万事万物之中的生机之根源。他还把这个根源理解和诠释为天理之未发,将人对天理根源的体认、察识理解为人心之已发,主张人应当注重在静中洞察此天地未发之理,最终将这种体验提升为对宇宙生生不已之仁道即“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气象的把握。考察朱熹早年仁论与李侗仁论思想,对于把握朱熹仁说思想以及宋代理学家仁论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老子提出"道"是宇宙的本体,因"道可道,非常道",为描述"道",老子又提出"无""无极"的概念。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认为无极生太极,但朱熹为建立理学思想体系的需要,将无极与太极改造成相互说明的关系。在科学昌明的时代,面对现代宇宙论的发展,综合研究中国哲学的本体思想,发现:朱熹的无极太极之说对现代宇宙论的本体思想无融通之处。然而无极生太极、道生一的宇宙创生及演化思想,为探索宇宙的本体及宇宙的演化提供了新的思维维度,为现代宇宙论的发展形成了不可或缺的哲学背景。  相似文献   

17.
熊十力哲学的本体具有晦涩性,理解其本体的意蕴,首先要抓住熊氏以“觉”言“体”的意图在于凸显人作为主体敞亮世界的内在根据;“觉”表明主体之能往,在“觉”的基础上,“寂”则担保对象之能来,二者统一在一起,说明主体内在本心既能给予世界光亮而世界也能如其所是那样进入此光亮;而“仁”则在于指明,主体内在地给予光亮与世界之进入光亮,是有色调和条理的,仁就是主体内在本心给予光明和世界进入光明的原则(道)。觉、寂、仁三者统一在一起,揭示出熊氏本体作为本心的基本内蕴。  相似文献   

18.
儒家以仁善为本真善美统一的具爱具诚具生意之仁具哲学世界观的多重意义,为儒家乐天乐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提供本体论依据。儒学以仁为本实质是以人为本构建其哲学世界观,儒家是以仁善的心理情感为基石,立足于做人治国,在有限中求无限、从现实中求超越,在人世间获幸福。中国儒家根据天人合一的仁道强调人当效仿天地阳刚阴柔之仁德,乐观奋斗,修德进业,追求实现人生价值与宇宙价值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9.
针对《易传》的“先乾后坤”说和老子、《易纬·乾凿度》、《序卦》、邵雍的“天地有始”说,王夫之提出了“乾坤并建”的宇宙生成发展学说。就易卦而言,他认为乾坤二卦是变化的主体,六十二卦是变化的作用,二者统一于《易》,这是对《易学》的根本改造。“乾坤并建”思想体现在宇宙本体和万物万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上,王夫之确信“乾坤之合撰”的“太极”和万物万象之间是“体”和“用”的关系,即宇宙本体和万物是同时发生的。王夫之认为“天地之化日新”,没有“起灭”,无始无终。他把日新之化概括两种形式:一是“内成”,即在事物内部的质和量的渐变,二是“外生”,即由一种事物发展为另一种事物的质变。指出“推陈致新”是事物发展的不可抵抗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0.
新书架     
《理学与易学》向世陵著,长春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全书共231页,25万字。理学的理论创造与《周易》密不可分,《周易》是其重要的理论源泉。作者立足于此,对宋明清理学中与易学息息相关的五个重要方面进行了阐发。第一部分是关于宇宙的化生问题。首先阐述了邵雍以天地之数论天人生成演化的宇宙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