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吾丧我”之说源自《庄子·齐物论》,因其深刻的哲学意味,为历代治庄者所关注。“丧”是整体上的“减法”状态——从“我”之中剥离出去一部分,“吾”是高于“我”存在的某种理想的人格状态。“丧我”,即消解以“形体之我”为基础、以“精神之我”为核心、以“人物关系之我”为张力碰撞凝合而成的“我”,复归自然之“吾”。通过以“吾丧我”为线索的一系列“互文性图景”的建构,庄子不断深化消解一切“不齐”,表达“复归于道”的寓意。看似文字游戏的“吾丧我”,实则凝聚着庄子对个体生存境遇、精神世界的关注与思考,也是其为“我”摆脱束缚与局限,走向开放的生命提供的途径。在纷争加剧、矛盾凸显、人与他者关系更为紧张的今天,“吾丧我”之说尤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上博三《周易·夬卦》中的“丧”并非误字,马王堆汉墓帛书本与此相应的“牵”实为“桑”字,当读为“丧”,而今本中的“牵”可能系“桑”之形讹。  相似文献   

3.
灾后青少年的丧恸是其生活中较为严重的危机之一,丧恸青少年一般会表现出:"对于死亡亲人的印记"、"自我罪疚感的萌生"、"心理麻木和冷漠"、"对于他人关爱的逆反和厌烦"和"对于生命意义的探寻"等特征,对此我们尝试采取哀伤辅导的一些策略进行调适。  相似文献   

4.
李梅  李洁  时勘 《心理科学》2017,40(4):961-966
本研究通过对28位丧亲者进行深度访谈,使用解释现象学分析法对质性数据进行分析,探索中国丧亲个体的社会支持体验。结果显示,丧亲社会支持的内容包括后事处理、情感支持、生活恢复帮助,经济与物资支持等。支持来源除家人和朋友之外,还包括同事、相同经历者,以及相关机构等。社会支持通过调节情绪、改变认知等方式促进个体对丧亲的适应。本研究结果为最新丧亲社会支持模型提供了支持,同时也反映出中国社会对丧亲人群的社会支持特色。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盘县羊场布依族宗教丧祭仪式是北盘江地区布依族宗教的典型代表,不但保留了布依族原始宗教的意识和仪式形态,还具有自己的特定表现和意义。该调查研究采用宗教人类学的方法,记录了羊场布依族宗教丧祭仪式,展示了布依族人的宗教仪式和精神观念,以及在整个布依族宗教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心”看《齐物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物论》不仅是《庄子》、也是先秦诸子中义理最为富赡深邃的篇什之一。历来诠解《齐物论》,多视内中“吾丧我”为全篇之关钥,但笔者认为,如不探及“心”的层面,则“吾丧我”何以可能终究有虚悬无着落之感。一、从“心”看“吾丧我”“吾丧我”乃是南郭子綦答颜成子游之问。子游之所以问,乃是惊异于子綦今昔“隐机”之异,遂有槁形、灰心之问。因而今昔“隐机”之异也就坐实到“形”和“心”两方面。这两方面是子綦之所呈现而为子游之所目击。子游之问虽是两个并列句,似无分轻重,但先言形而后及心,正密契目击的次第。目击形如槁木后方进到…  相似文献   

7.
灾后青少年的丧恸是其生活中较为严重的危机之一,丧恸青少年一般会表现出:“对于死亡亲人的印记”、“自我罪疚感的萌生”、“心理麻木和冷漠”、“对于他人关爱的逆反和厌烦”和“对于生命意义的探寻”等特征,对此我们尝试采取哀伤辅导的一些策略进行调适。  相似文献   

8.
何益鑫 《哲学分析》2023,(1):75-88+197
《庄子·齐物论》开篇的“天籁”说,向无确解。南郭子綦对天籁的讲述简要而隐晦,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传统诸说,或依地籁说天籁,或抽象发挥三籁的比喻义,都不能在文本和思想上做到完全的贴切。其实,庄子的“天籁”继承自老子的“籥”喻。老子把天地之间比为籥,以籥的虚无出声,比喻天地之间的虚无生物。同样的,“吹万不同”,是说天籁之动吹生万物;“使其自己”,是说造物者使物依其自身本性而生存。前者是气化宇宙的视域,后者则是道对万物之内在根据、存在方式与独特价值的肯定。这两点关乎庄子齐物思想的根本要旨。《齐物论》以“天籁”开篇,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全篇结构而言,都具有奠基性的意义。对天籁的理解,也有助于对“吾丧我”等相关文本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9.
<正> 《周易》旅卦上九爻辞曰:“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丧牛于易,凶。”顾颉刚先生以为此爻是记商之先祖王亥丧牛羊于有易的故事。(《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载于《燕京学报》第六期) 据《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易杀王亥,取仆牛。”《竹书纪年》载:“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緜臣杀而放之。”这与“旅人先笑后号咷,丧牛于易,凶。”相符,故此爻辞为王亥之事说可从。顾先生更以《周易》大壮卦六五爻辞:“丧羊于易,无悔。”亦为王亥故事。细  相似文献   

10.
《古兰经》说:“我们属于主,只归于主”(2∶156)。穆圣说:当人们听到丧讯时回答:我们属于主,只归于主。是“哈给”。这种答词在穆民之间形成“哈给”的定制。所谓“哈给”有两种解释:一讲“真理”,二讲“责任”。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可以理解为:宣传真理乃穆民的责任。伊斯兰教是真理的宗教。六大信仰乃伊斯兰教完整的信仰体系和思想体系。伊斯兰教的各种制度,是我们的行为规范。纵观穆圣传教的历史,恰值圣  相似文献   

11.
生者与逝者的关系不会因为死亡而终止, 在逝者离世之后, 生者可能继续与逝者保持持续的、内在的联结, 这被称为“持续性联结”。持续性联结在不同文化中均普遍存在, 已有研究从联结控制点、联结的引发者等维度对其进行分类, 近年来, 持续性联结对丧亲后适应的影响成为丧亲及哀伤研究中的热点。持续性联结与丧亲后适应的关系呈现出复杂且不一致的研究结论。未来的研究应该在本土文化背景下去探索持续性联结的表现及特定意义, 思考持续性联结的分类并编制本土化的测量工具, 与此同时, 应该在理论驱动下去开展持续性联结与适应关系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2.
通过19次个体箱庭和2次家庭箱庭治疗,对一名12岁复杂哀伤的丧亲女孩W进行了个案研究。发现:(1)箱庭治疗能提高丧亲青少年的个体和家庭功能,促进青少年个体和家庭哀伤任务的完成;(2)W的个体箱庭经历了在混乱重复中寻找秩序、重建自我、转化与整合、自我治愈力展现四个阶段;(3)W的哀伤经验经历了在治疗者促进下分享—象征性表达—主动地象征性表达—直接而主动地表达哀伤经验最终获得哀伤任务完成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喜怒哀乐就如同五谷杂粮一样,于人总是相随相伴须臾离不开的。七情六欲中最伤人的莫过于失去亲人所引起的难以抑制的悲伤了。 世界医学界近年来在人的身心健康的综合研究中发现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长期的悲伤对健康有很大的杀伤力。特别是当自己的亲人不幸丧生时,对人的打击就更大了。如果不能尽快地从“丧亲”的悲伤中解脱出来,就如同掉进了泥沼中,会越陷越深,甚至把自己淹没。  相似文献   

14.
喜怒哀乐就如同五谷杂粮一样,于人总是相随相伴须臾离不开的。七情六欲中最伤人的莫过于失去亲人所引起的难以抑制的悲伤了。 世界医学界近年来在人的身心健康的综合研究中发现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长期的悲伤对健康有很大的杀伤力。特别是当自己的亲人不幸丧生时,对人的打击就更大了。如果不能尽快地从“丧亲”的悲伤中解脱出来,就如同掉进了泥沼中,会越陷越深,甚至把自己淹没。  相似文献   

15.
丧亲是悲伤辅导中常见的临床问题。介绍了国外学者有关丧亲的意义重构理论研究与策略运用,国外学者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提出通过意义建构、获益发现和身份改变的途径进行丧亲的意义重构,促使居丧者对丧亲进行归因和诠释,寻找丧亲后的意义,从丧亲中发现潜在的获益,认同自我的现状和身份,形成积极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模式应对丧亲,减少复杂悲伤的不良影响。以期为我国的丧亲理论和悲伤辅导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更好地为丧亲群体提供心理服务。  相似文献   

16.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从已有的和可能的解释看 ,大致包含三重意蕴 :在知识论层面 ,孟子的命题并未建构一种主—客之间对象性关系框架和主体性姿态 ,而是超越了认识论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 ,超越了唯物论和唯心论及其对立意义上的心物关系 ;在道德哲学层面 ,它从性善论和道德的自足性角度给出了道德的内在理由 ,并从境界和功夫两个方面说明了“万物皆备于我”的伦理学意义 ;在形而上学层面 ,它彰显了人的存在论基础 ,“万物之理皆备于我”和“万物皆备于吾心”从不同侧面阐释并发挥了孟子的命题 ,从而凸显了“万物皆备于我”的形而上学意蕴。  相似文献   

17.
林孔华 《天风》2003,(4):30-31
前几天曾两度参加追思礼拜,一次的死者年龄仅为35岁,遗下幼小的一子一女,家人痛不欲生,他的妻子哭得数度昏厥,整场礼拜都被沉重的悲痛所笼罩。另一次的亡者为81岁,家人心平气和,面带微笑,追思礼拜搞得肃穆隆重。然而,在这两次完全不同气氛的丧事聚会中,我的脑海里却一直飘荡着相同的一句经文:“往遭丧的家去,强如往宴乐的家去,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回家翻开圣经查看,不料下面还有一句与之相关的经文:“智慧人的心,在遭丧之家;愚昧人的心,在快乐之家。”(传7:2;4)放眼至此,不禁掩卷深思。  相似文献   

18.
<正>从“丧”文化到“Emo”“网抑云”等词语的流行,可以看出近年来社会大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空前高涨。而疫情反复持续的压抑底色,则让这种关注集中体现在以抑郁与焦虑为主的情绪表现上,为此有些媒体甚至形容现在是一个“全民焦虑”或“全民抑郁”的时代。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感染校园。“我Emo了!”“今天有点网抑云……”“我得抑郁症了……”等,已经成为许多学生表达心情的口头禅;  相似文献   

19.
董长春 《学海》2023,(5):166-175
今本《唐律疏议》是体现中华法治文明连续性的最重要文本,其底本《永徽律疏》制定后的修改及其与今本《唐律疏议》的关系是历史和学术的重大问题。史载唐高宗龙朔二年廷议了同文正卿萧嗣业因嫡继母改嫁身亡而请申心丧之事,廷议后修改了令、礼及律疏。但今本《唐律疏议》的相关内容与龙朔廷议的修改意旨并不完全相符。结合心丧、解官服丧制度的发展,以及唐高宗以后礼、令的内容,可以审慎地判定龙朔廷议后只是部分地修改了《永徽律疏》,并且有些律疏是应改而未改。  相似文献   

20.
刘子潇  居飞 《哲学分析》2023,(1):124-133+198
精神分析学说自弗洛伊德创立以来,主要基于夫妻家庭的形态来分析子女与父母之间在无意识中的爱恨生死。中国古典家庭结构则呈现出与夫妻家庭相异的三代家庭形态,展现了一种更为复杂的代际互动与代际冲突模式,并由此发展出解决这一冲突的独特文化方式。以精神分析视角观之,一方面,正如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代际之间除了爱与传承之外,还表现出明显的冲突与对抗;另一方面,中国家庭通过昭穆制度化解了三代之间的爱恨冲突、传递与接收的矛盾,并由此建立了一种独特的代际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生死观——“死而复生”。中国的丧祭礼则可帮助我们理解这种独特的代际互动及生死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