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桓公和管仲是春秋段历史上的大人物。但正史中所给的篇幅却显得不足。《史记·管晏列传》管仲部分只520余字,《齐世家》中桓公43年间史事,才1800余字。且太史公于孔夫子对管仲褒贬两辞,独录其小人的一面。《左传》涉及桓、管事,每每露出偏见来,如鲁庄公13年柯之盟,曹刿劫持齐桓,管仲恢恢处之一事,左氏不书,赖公羊为之弥补。  相似文献   

2.
管仲是我国春秋前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和他的学派的政治伦理思想颇具特色,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密切结合的典范。管仲学派的思想体系表明,他们所说的政治是具有伦理色彩的政治,而他们所说的伦理是为政治统治服务的伦理。这种政治与伦理的密切结合,实际上也是整个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共性,只是在管仲学派中反映得特别明显罢了。这种状况,固然决定于中国古代社会家族宗法制度与君主专制统治制度相结合的社会基础,也是与这一学派的创始人管仲长期从政的经历密切相关的。管仲于周庄王十二年(公元前685年)始相齐桓公,执政至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他去在止。管仲的主要功业,就是《史记·管晏列传》所记载的:“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  相似文献   

3.
论管仲的经济改革思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管仲是我国春秋前期一位治国成就很大的政治家,也是先秦改革家的先驱。他不仅在当时以治齐有方而闻名于天下,而且其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管仲的成功主要在于他能够适应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比较恰当地进行卓有成效地改革,使齐国“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史记·管晏列传》),成为春秋时代最早称霸中原的国  相似文献   

4.
《管子》是管仲及其学派的作品。早在二千余年前,司马迁就根据《管子》之书指出过,管仲“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史记·管晏列传》)这段话含义有二,一是认为《管子》书中蕴藏了丰富的辩证法,二是这种辩证法与治政活动紧密相联。可以说,司马迁的以上评论较为准确地把握了《管子》辩证法的特征。本文试图对《管子》的辩证法(包括思想与方法二方面)作具体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管子尚侈说,由来已久。孔子就批评管子不俭,他说:“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在孔子看来,管仲不仅不俭,还不知礼。“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邦君有的管仲也有,不该享有而享有,不仅是不知礼,也应该是“侈”的一种表现。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说:“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侈”不容置疑,但齐国人不以为然。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得就直言不讳了,“晏子俭矣,夷吾则侈”。自  相似文献   

6.
管仲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司马迁不仅在《史记》中创作了《管晏列传》,而且对管仲充满敬仰与赞颂之情。司马迁的人生观、生死观与义利观显然受到管仲的深刻影响。他们二人分别走的是“立功”、“立言”的道路,但都具有“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的个性特征和奋发有为、建功立业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7.
研究《管子》古代版本,不可忽略书前刘向所写的《管子叙录》。《叙录》乃刘向给汉成帝所上奏书,写道:“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大臣向言:所校雠中管子书三百八十九篇,太中大夫卜圭书二十七篇,臣富参书四十一篇,射声校尉立书十一篇,太史书九十六篇,凡中、外书五百六十四,以校除复重四百八十四篇,定著八十六篇,杀青而书可缮写也。……”(按:其下概述《史记·管晏列传》中的管仲传,不再引。)  相似文献   

8.
对《晏子春秋》的再认识——兼谈古书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晏子春秋》是记录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言行的一部著作。最早记载该书的是司马迁的《史记》,他在《管晏列传》中云:“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确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史记正义》引《七略》云:“《晏子春秋》七篇,在儒家。”未著录撰书人姓名。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称“《晏子》八篇”,仍在  相似文献   

9.
试论晏子的民本思想黄宝先晏子是我国先秦姜齐末期的一代名相,他曾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君侯之相,政绩颇厚。《史记·管晏列传》载"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有晏子"。把晏子当成管仲的思想及事业的继承者和发展者,认为他"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相似文献   

10.
陈胜与秦代的官爵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胜与秦代的官爵秩于敬民丛鲁江一陈胜起义前的身份,汉代有如下几种说法:司马迁一方面认为陈胜是“戍卒”(《史记·始皇本纪》、《李斯列传》),又称陈胜为“匹夫”(《史记·儒林列传》)。徐乐称陈胜为“布衣穷处之士”(《史记·主父偃列传》)。贾谊说“陈涉,瓮...  相似文献   

11.
文能附众武能威敌——司马穰苴的治军特点和军事思想初探徐勇司马穰苴,是我国古代齐国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中记载:“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也说:“自古王者而有...  相似文献   

12.
《晏子春秋》主要记叙齐国晏婴的思想言行,突出表现了晏婴富国强民、减役免赋、节俭省刑的治国思想。他长期辅佐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君王,可谓德高望重。孔子赞扬他:“善于人交,久而敬之。”(《论语·公冶长》)晏婴所处的时代正当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社会处于急剧变革之中。他身为三公之重臣,尤其相齐景公时,敢言直谏,深得民心。《史记·管晏列传》赞扬他:“其在朝,  相似文献   

13.
晏子是齐国与管子齐名的贤相,专门有《晏子春秋》一书记载了他治理齐国的政绩和各方面的思想主张。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说此书“世多有之”,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葬出土的竹简中也有《晏子春秋》,说明这部书在当时颇为流行。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名臣贤相为数不少,但能够象晏子这样有后学记载其言论事迹自成一书,并且广为流传的却为数  相似文献   

14.
信以得众权以应时刘斌管仲佐桓公治齐国,功冠诸侯,名高天下。其致盛之道固然非止一端,但诚信以结人,权衡以处事,不能不说是他的独智之虑。太史公称道管仲"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应主要赖于他善以忠信结于内外及其"贵轻重、慎权衡"(《史记·管晏列传》)的...  相似文献   

15.
古人的智慧     
正偶尔读读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助人明德。司马迁说:"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孔子说什么呢?"管仲之器小哉。"器者,度量也。孔子还说:"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意思是说,管仲有三处私人藏金的府库,家里的管事们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能谈得上是节俭呢?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又说:"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  相似文献   

16.
试论晏子的“和而不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晏子是齐国继管子之后的又一著名贤相,一生事灵、庄、景三朝,虽然没有象管仲相桓公那样使齐国称霸中原,却“虽事惰君,能使垂衣裳朝诸侯”,不失为大国。(见《晏子春秋·谏》下第五章孔子赞语。下引该书仅注篇名)其本人也“三世显名于诸侯”,以至于司马迁愿为“执鞭”。(见《史记·管晏列传》)其治国思想不仅为时人所钦佩,今天看来仍具有现实意义。其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尤为突出,值得我们在正确处理上、下级关系方面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17.
《大匡》、《小匡》两篇均系叙述齐桓、管仲霸业的史料,但这些史料的重点是记齐国国内,因而找不见齐桓公四十多年霸业的来龙去脉。而《史记·齐太公世家》所记,又过于简单。为此,著者探研《春秋左氏传》等古籍,对齐桓“尊王攘夷”霸业之始末.作简要的考实,供研读《大匡》、《小匡》及桓、管轶事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管仲之谋向为史家所称道.大史学家司马迁曾说:“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邀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史记·平准书》)又说:“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史记·管仲传》)在中国历史上大有作为的齐桓公,运用管仲之谋,发展经济,充实国力,终于使偏居东海一隅的齐国,成为一度称霸于诸侯的一流强国.笔者根据流传至今的管仲及其学派的著作《管子》一书,并参之以其他文献,对管仲之谋加以研究,探讨其哲学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在多如繁星的中国古代杰出人物中,以人格论,备受后人称赞的,晏婴要算一个。还在他活着的时候,一位很有政治见解的女人——御者之妻,就称赞他:“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史记·管晏列传》)稍后,向来并不随便奉承人的孔子,赞扬他:“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论语·公  相似文献   

20.
权谋,即随机应变的谋略,包括内容十分丰富,《汉书·艺文志》中讲:“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孙子兵法》、《六韬》、《三略》等古代兵书,都贯穿了使用谋略的内容。世界上许多国家把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谋略应用于军事、外交及企业经营管理各个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