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的茶圣是唐代的陆羽,这是不争的,因为他写了历史上第一部<茶经>,全面阐述了茶的物质属性.茶中的亚圣一般认为是唐代的卢仝,因为他写了著名的<七碗茶诗>,把饮茶上升到精神领域.其实我倒更推崇陆羽的忘年之交诗僧皎然.他写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不仅比卢仝的作品早三十多年,对茶的精神作用更是描写得淋漓尽致,是他第一次提出了"...  相似文献   

2.
正诗歌在茶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茶富有大自然美,具有提神益思的功能,饮茶使人心旷神怡,产生对人情美的联想,因而自古就成为诗歌吟咏的对象。《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集,其中收有多首与茶有关的诗句,如"采荼薪樗,食我农夫"(樗音chū,椿茶)"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晋代诗人张孟阳《登成都楼》诗中称茶为"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被后人作为绝妙的茶联,流传至今。唐代是我国诗歌史上的盛  相似文献   

3.
1998年的春节前,结束了《微妙音──曦曦的歌》的录制,就收到了一份让我很开心的邀请,1月23日参加在中央统战部礼堂举办的“在京宗教界人士迎春茶话会”,并为许多长辈“友情客串”两个小节目。刀述仁伯伯听了我专辑的样带,力荐道:“曦曦,就唱磁带里的歌就很好了。”当知道朴老爷爷也参加时,我特意选了一首由朴老爷爷作偈的《吃茶去》:“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那天上午,穿越北京冬末的寒冷,走进温暖明亮装饰着春意的礼堂,我看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和微笑。远远地我又将目光恭敬地停在了朴老…  相似文献   

4.
赵朴初对赵州禅师非常佩服,尤其喜欢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对之屡致赞叹,时常形诸吟咏之中。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以来最为重要的领袖人物,赵朴初巡游各地,时常会想起这里曾经是赵州禅师的云游之地。赵州禅师非常善于从运水搬材等日常生活中指示参学者体悟"平常心",这种禅风就充分体现在"吃茶去"这则公案之中,赵朴初对此深有体会,因而也很擅长在寻常茶饭、人际交往与著作题词等琐事中参悟赵州禅法的宗旨。赵朴初作为享誉海内外的佛教领袖,经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他便以此为契机,大力向社会各界推广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希望藉此给人们带来些许佛法的清凉。赵朴初所撰写的这些关于"吃茶去"的诗词,无论是在唤醒历史记忆上,还是在推广宣传禅学上,都发挥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贾静 《中国道教》2011,(4):20-22
道教与中国茶文化渊源颇深。尤其是道教繁荣发展的唐代,当时的文人士大夫甚至僧人也多受道教思想影响,而唐代也是中国茶文化与诗歌发展的光辉时期。所以,道教、茶、诗歌三者的有机结合在唐代诗人、茶人群体身上有诸多表现,比如李白、温庭筠、李商隐、皎然、卢仝等人。作为唐代著名诗僧、茶僧的皎然,虽属禅门中人,也深受道教思想文化的熏染和浸润,在其表达茶文化思想的主要方式——茶诗中体现了丰  相似文献   

6.
可惜一杯茶     
朋友,您会饮茶吗? 嘿!谁不会?无论"琴棋书画诗酒茶"的传统文化,或"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哪一样离得了它? 您可知有一则发生在唐代的佳话:著名的投子禅师门下有一侍者名阿章,非常勤快,一天,阿章做完当天的劳动工作,投子禅师为了犒劳,于是赐给他一杯茶,禅师一边替他倒茶,一边自  相似文献   

7.
唐代诗人白居易离开朝廷到东都洛阳赴任之际,一大群文人墨客聚会在长安兴化亭为他饯行。这次聚会由在长安的扬州诗人王起发起,著名诗人元稹、张籍等人纷纷到会,可谓群贤毕集,盛况空前。酒酣之时,赴会者各赋一首格调新颖的“一字至七字”诗,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茶禅文化与中国佛教的茶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枣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汤)助修。随着华夏文明之发展,演至唐代,而茶文化兴起。制茶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至清工夫茶;饮茶法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药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由上层社会“雅玩”人俗为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茶渗透于文化生活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蔗经、茶书、茶诗、茶画、茶歌以至…  相似文献   

9.
茶道     
《法音》1981,(3)
茶道是日本民族通过饮茶方式进行和平、友好交往的一种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里千家”是日本最大的全国性茶道组织,千宗室是“里千家”第十五代家元。根据史料记载,在我国宋朝时期,日本荣西禅师来中国参学,携带茶子回日本种植,写成《吃茶养生记》,认为“茶能养心脏,心脏治则四脏自平”,“茶能除睡眠,修道人可吃”,把喝茶同  相似文献   

10.
一九九七年二月二十五日,《人民政协报》发表了赵朴初先生敬挽邓小平同志的哀诗:泪濯江河四海清,神州忍见大星沉,雄才远视无俦亚,盛德丰功孰比伦!?永忆十年遭丧乱,端凭巨手转乾坤,哀思共勉遵遗教,再展鸿图耀古今。其感情沉痛哀伤,抒发了诗人对邓公无限崇敬;对他力转乾坤,抵柱中流,带领全国人民走出危局的丰功伟业无比感念。在这里,不由得想起赵朴初先生对邓公三落三起的政治生涯中表现出来的智慧、毅力、果敢和勇气十分敬佩,他曾以一首“题万松图”的长诗呼唤邓公出山。”此公不出,奈苍生何?”正是诗人用铿锵的鼓角声,发…  相似文献   

11.
在茶馆茶楼及茶人聚会场所,常可看到写有“吃茶去”三个大字的书法条幅。提起这三个字的来由,还有一则有趣的典故。唐代有位高僧从谂禅师(778~897),常住河北赵州观音院,人称“赵州古佛”。从谂以茶喻禅,每次开示学人之前都要带句“吃茶去”。清代《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记有其事: “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佛教协会已故会长、诗人、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于1977年8月偕日本佛教界人士游览五台山时,曾作《寄调忆江南》词《五台杂咏》四首。其第一首为:  相似文献   

13.
茶与寺院     
佛教重视坐禅修行,息心静坐,“不动不摇,不委不倚”,聚思悟道,通常坐禅长达数日,久坐困乏,因而具有清心提神的茶叶便应运而生,成为佛家信徒们的座上品。同时,佛家持淡泊的人生态度,抑欲忌荤,提倡素食,清淡茶汤无疑是最佳饮品;且茶性净洁,久饮助人寂静斯文,为佛教平添一层神秘色彩,更与僧人结下不解之缘。据唐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载:“(唐)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大兴禅教,学禅务不寐,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相仿效,遂成风俗。”许多僧人嗜好饮茶,竟至“唯茶是求”的地步,对僧人遍遍饮茶的风气,古代诗人陆容有诗咏道:  相似文献   

14.
茗叟 《福建宗教》2002,(6):40-40
1990年11月3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来福建视察,在省宗教局领导陪同下,游览了武夷山水,品饮了武夷岩茶,留下脍炙人口的“茶醉”诗。  相似文献   

15.
茶与佛教,因缘深长,在我国茶业发展史上,佛教的作用不可低估。据考证,在唐代前后我国茶业的兴盛发展阶段,茶产区主要就集中在佛教盛行的寺庙附近。僧侣种茶,四川蒙顶、河北仙人掌、庐山云雾、武夷岩茶、黄山毛峰、普陀佛茶等一大批名茶,都由寺庙众僧创制。浙江天台国清寺还是中国茶叶东传日本的发源地。“自古高僧爱斗茶”,佛教崇茶,历代通晓茶事的高僧不乏其人,如唐代诗僧皎然即是一位有名的茶僧。皎然(?~785),名书,字清昼,俗姓谢,系南朝谢灵运十世孙,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在唐代诗僧中,皎然的文名最高,文章隽丽,诗风清淡轻松,常与颜真卿、韦应物唱和往还,传世的除诗集《皎然集》外,还有诗话《诗式》,在诗专著中享有一定地位。  相似文献   

16.
张万励 《中国宗教》2018,(10):64-65
唐代疆域辽阔,经济发达。由于在文化上秉持开放精神,广泛吸收、容纳了古丝路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动容皆是舞,出语总成诗。”(唐·张说《醉中诗》)唐代的诗歌与乐舞堪称文化艺术的双璧。唐代乐舞流行朝野,广为文人雅士所喜爱,成为诗人们创作的素材,被称为“乐舞诗”。  相似文献   

17.
茶在唐代贬谪诗人与佛教的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唐代贬谪诗人提升着佛教茶文化的品味。唐代贬谪诗人对佛教茶文化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作为政治人物与文化名流,他们对佛教茶文化的参与行为本身就是对佛教茶文化品味与影响力的最佳品牌宣扬;其次,他们对消费高端与基层的茶文化内容进行相互的传播;第三,他们的诗文给佛教茶文化蓄积了持久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18.
黄花红树谢芳蹊, 宫殿参差黛■西。诗阁晓窗藏雪岭, 画堂秋水接蓝溪。松飘晚吹■金铎, 竹萌寒苔上石梯。妙迹奇名竟何在, 下方烟瞑草萋萋。这是唐代诗人温庭筠(约812—866,字飞卿)的一首题为《清凉寺》的诗,往往被看作是吟五台山的清凉寺,其实不然。五台山清凉寺以寺内清凉石而闻名。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文学史上,陆游是一位非常热衷诗歌创作的爱国诗人,他曾自称在"六十年间万首诗"。在诗人数以万计的诗作中,我们发现诗人的很多咏物诗多以梅花为意象,在诗中,他或抒发喜爱惆怅之情,或表达个人爱国之志,或说明客观事理,称得上是句句系梅,处处写己。  相似文献   

20.
话说打油诗     
正关于打油诗的来历,据说,唐代有一个叫张打油的人,平日喜欢做俗话诗。有一天,大雪纷飞,天地浑然一色,张打油诗兴大发,吟了一首诗:"天地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首富于风趣、逗人发笑的诗,形象而又夸张地描绘出了雪中景物的特色。还有一次,也是天下大雪,张打油在一处官衙的墙壁上题了一首诗:"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这首诗前两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