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验证和探讨了利他行为的自我控制过程模型。实验1采用自我损耗的双任务范式,考察了自我损耗对利他行为水平的影响。实验2考察行动控制导向在自我损耗和利他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实验3通过诱发道德情绪,探讨了道德情绪对自我控制资源损耗个体的利他行为决策的作用。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1)自我控制资源损耗会对利他行为产生不利影响。(2)行动控制导向对自我损耗和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起调节作用。(3)道德情绪能够缓解自我损耗对利他行为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运用元分析方法考察自我损耗对运动表现影响及其调节变量。通过中英文文献搜索,共纳入31篇文献和37个效应量,总样本量为1613。结果:(1)总体效应量检验发现,运动任务中的自我损耗为中等效应量,d=0.55,95%CI为[0.39,0.71];由于存在发表偏倚性,该中等效应量可能会被高估。(2)调节变量检验发现,自我损耗效应量较少受研究对象来源、研究对象类型和运动任务类型的影响;但受损耗任务类型和技能型任务中压力情境的影响。(3)执行运动任务时,主观体力感、心率和肌电等指标不存在自我损耗效应。这些研究结果支持了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具有普遍适用性,自我控制资源的领域普遍性以及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与注意控制理论整合的观点。未来研究应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拓展运动任务中自我损耗应对和自我控制训练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过去的研究表明感恩能减弱时间贴现,但是并不清楚这种现象是受对未来结果的考虑影响还是受与自我控制关系更密切的对即时结果的考虑影响。本文通过两个研究从特质和状态两个层面考察了感恩与自我控制之间的关系。研究一发现,感恩特质与自我控制特质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并且这种相关在控制了一般积极情感特质之后仍然显著。研究二发现,状态性感恩情绪启动补偿了自我损耗,并提升了状态性自我控制。本文对该发现进行了讨论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为检验个体在高、低自我损耗状态下的诚信行为表现,以及内疚情绪启动能否缓解自我损耗对诚信行为的负性影响。本研究基于自我控制资源模型理论,通过2个递进行为实验进行检验。实验1采用"非优势手反应"任务操纵被试的自我损耗水平,以被试在随后的"猜测硬币正反面"游戏中预测的正确率作为诚信行为的指标,结果发现:相比于低损耗者,高自我损耗者谎报更高的预测正确率。而实验2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点游戏"任务测量诚信行为,并增设内疚情绪启动任务,结果不仅证实了实验1的结果,还发现诱发内疚情绪有助于降低非诚信行为的水平。据此可认为,自我损耗降低了诚信行为,而启动内疚情绪可缓解这一效应。  相似文献   

5.
自我的活动消耗心理能量后引起执行功能下降的过程称为自我损耗, 自我损耗是生活中诸多的适应不良现象的原因之一。近几年, 自我损耗理论在发生领域、损耗状态的时限和内在机制等方面均有所发展; 对自我损耗影响因素的探究主要集中于认知、情绪及人格特质等领域; 自我损耗后效的研究逐渐呈现出应用化的趋势。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究自我损耗的机制, 对影响因素和损耗后效上存在的争议进行澄清, 并在测量工具上寻找突破以满足理论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6.
詹鋆  任俊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9):1457-1466
自我控制是人适应社会的重要功能, 近十年来, 心理学家主要围绕有限自制力理论展开其研究。事实上, 用于自我控制的资源十分有限, 在它严重被消耗时会引发个体的自我衰竭, 这将对个体的情绪、认知及行为等方面都造成不良的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思想抑制和分心控制等行为都可能导致其处于自我衰竭的状态, 但通过睡眠、放松或积极情绪诱导等方式则可有效促进自我控制资源的恢复。未来的研究需进一步明确自我衰竭的心理与生理机制, 并深入挖掘自我衰竭与其它影响自控行为的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7.
两个实验旨在检验自我损耗效应并探讨休息对自我损耗的补偿作用。在实验1中,损耗组被试通过观看注意控制视频诱发自我控制资源的损耗,然后完成Stroop任务。实验2与实验1的不同之处在于,诱发自我损耗后进行不同时间(5分钟、10分钟)的休息处理。两个实验结果发现:(1)注意控制视频成功诱发了自我损耗效应;(2)休息对自我损耗具有补偿作用;(3)在损耗状态下,休息5分钟即对自我控制资源具有补偿作用。研究结果证实了自我损耗的资源枯竭观。  相似文献   

8.
人们进行自我控制的原因可能会影响自我控制能量的损耗程度.感到被迫进行自我控制的个体比自主进行自我控制的个体需要更多的能量.研究采用Stroop作为最初的自我控制任务,通过比较自主支持与压力控制情境下进行自我控制的被试在任务前后工作记忆容量的变化,考察自我控制情境对自我损耗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自主支持情境下的被试比压力控制情境下的被试更不容易产生自我损耗效应,且这种差异与被试的情绪变化、动机和自信都没有关系.(2)自主支持对自我损耗的影响是以主观活力的变异为中介的,且最初自我控制任务的损耗程度对这一中介效应具有调节作用.感知到的自主支持会增加被试的主观活力,从而补偿自我损耗中消耗的能量,导致随后任务绩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基于自我控制资源理论,本研究通过2个递进实验探究自我损耗下积极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实验1采用“非利手写作”任务操纵被试的自我损耗,并诱发积极情绪,以被试在独裁者任务中分配的代币数为亲社会行为的衡量指标。结果发现:相比于低损耗组,高损耗组亲社会行为水平更低;诱发积极情绪能够补偿自我控制资源。实验2在此基础上,诱发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考察自我损耗状态下不同强度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能缓解自我损耗后效。本研究证实了提高自我损耗将降低个体亲社会行为水平,诱发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可以缓解该效应。  相似文献   

10.
采用Stroop任务和前瞻记忆双任务实验范式,比较不同自我损耗条件对被试基于时间前瞻记忆(TBPM)的影响,及其对TBPM的加工阶段和成分的作用。然后通过添加外部时钟监控条件,探讨外部时钟是否可以减少自我损耗对TBPM的消极影响,以及自我损耗对时钟监控情况的作用。结果表明:(1)在内部控制条件下,自我损耗会严重影响TBPM的表现,高损耗组的TBPM成绩显著低于低损耗组,另外,自我损耗主要干扰前瞻记忆的前瞻成分和TBPM的第三个加工阶段。(2)在外部控制条件下,自我损耗没有降低TBPM的表现,说明外部时钟可以降低自我损耗对TBPM的消极影响。(3)自我损耗使个体呈现出不同的时钟监控模式,且邻近目标时间内的时钟监控次数与TBPM成绩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以往研究表明,工作记忆能力高的个体在自我控制方面也表现得更好,通过考察工作记忆广度(working memory span, WMS)与自我损耗的关系,有助于揭示这种现象的内在机制。66名被试随机分为损耗组和控制组,采用自动化操作广度测验测量WMS。双任务实验中,任务一为情绪抑制任务,任务二为Stroop任务。结果发现,损耗组的Stroop效应明显高于控制组。进一步分析显示,损耗组中高WMS被试的自我损耗效应要强于低WMS被试,此结果表明:高WMS个体在自我控制任务中表现得更好并不是因为固有的自我控制能量水平更高,而是因为他们倾向于在自我控制过程中投入更多能量。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基于对无意识目标启动的研究,采用阈上、阈下启动方式探讨无意识目标启动对自我损耗的补偿作用。实验1发现,阈上无意识目标启动能够有效提高自我控制,促进自控表现。实验2发现,阈下无意识目标启动对自我损耗存在补偿效应。上述结果提示,通过无意识启动方式激活自我控制目标,可以克服自我损耗的不良效应,且无需意识参与。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实验(stroop任务和竞争反应时任务)和问卷(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复愈性环境对自我损耗后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高损耗组反应性攻击行为显著大于低损耗组,两组主动性攻击行为差异不显著;观看复愈性环境和非复愈性环境后,复愈性环境组反应性攻击行为显著低于非复愈性环境组,主动性攻击行为两组无差异。结果表明:自我损耗后会产生情绪上的不良表现,反应性攻击行为增多,而主动性攻击行为不受损耗影响;自我损耗后观看复愈性环境,能够缓解情绪上的不良表现,增加认知资源,从而减少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4.
情绪自我控制是儿童发展的重要能力,现已成为情绪、动机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提供认识情绪自我控制发展的脉络,并结合已有研究,阐述影响情绪自我控制发展的内外因素.最后,分析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研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摘要 自我控制在跨期选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个体自我控制资源损耗(简称自我耗损)会影响随后的决策行为。本研究利用双任务范式考察了自我损耗对不同特质自控者跨期选择影响差异。结果发现,自我损耗使低自控者在跨期选择中更倾向于选择较小即时奖赏,而对高自控者的跨期选择倾向没有显著影响。这些结果说明,状态自控对不同特质自控个体跨期选择的影响明显不同,本研究为不同自控特质个体更好地进行跨期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探讨抵制诱惑范式在儿童自我损耗研究中的应用,并研究自我损耗对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采用双任务范式,任务一为抵制诱惑,任务二为7个连续的分享任务,记录被试分享的数量以及分享的优先性。随机选取某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共182名儿童,其中有效被试144人。结果表明:与以往研究一致,儿童分享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且所有被试均表现出较强的利己分享倾向;抵制诱惑范式能够有效启动儿童的自我损耗状态,自我损耗抑制儿童分享中的利他倾向,即损耗组被试在分享任务中表现出更强的利己;自我损耗对小班和中班儿童的利他分享影响较大,对大班儿童在分享行为中的利他倾向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以大学生为被试,探讨自我损耗、情绪动机对冲动决策的影响。采用2×2×2的混合实验设计,组内变量为自我损耗,组间变量为情绪动机方向和强度,使用双任务范式操作自我损耗,使用情绪动机图片启动被试的情绪动机,使用延迟折扣任务的指标k值测量冲动决策。结果发现,高趋近动机的k值大于低趋近动机,高回避动机的k值大于低回避动机。结果表明,自我损耗、情绪动机对冲动决策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田学英  卢家楣 《心理科学》2012,35(3):631-635
通过对1076名大学生进行人格特质(外倾和神经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情绪体验的测查,本研究探讨了外倾和神经质影响情绪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1)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外倾和神经质之间有紧密联系;(2) 外倾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可以有效预测个体正性情绪的变异;(3) 外倾对正性情绪的影响部分是以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为中介的。该发现对实践中提升个体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改善情绪状态并最终优化人格结构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竞技运动中自我控制的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控制的逆效应是指在高压力下,在进行努力地自我控制的过程中产了与意愿相反的心理状态的现象。文章介绍了逆加工理论的双过程模型,评论了与竞技运动相关的动作控制、情绪控制、消极表象抑制、放松和集中注意的心理控制的逆加工效应研究,并指出竞技运动中自我控制的逆加工效应研究存在三方面的局限:缺乏生态学效度、心理控制的逆效应的测量不够客观和应对策略研究不足,未来的研究应该在这三个方面有所改进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挫折情境下自我肯定对执行功能的影响,创设挫折和非挫折情境,采用价值观自我肯定干预,通过Stroop范式和2-back范式分别测量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的刷新能力。结果发现,挫折情境下的Stroop任务和2-back任务反应时均高于非挫折情境;挫折情境下自我肯定组在Stroop任务和2-back任务上的反应时均显著低于非自我肯定组,而非挫折情境下两组的反应时没有显著性差异;Stroop效应量在情境与肯定条件上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结果表明挫折降低了执行功能的任务表现,自我肯定干预能够改善挫折情境下执行功能相关的任务成绩,促进了个体对工作记忆任务的刷新能力和Stroop任务的认知表现,但对抑制控制能力的改善没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