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翔  李方君 《心理科学进展》2023,(12):2406-2418
组织中的明星员工常因其卓越表现而成为他人妒忌的对象。被妒忌既可能会引发员工的积极体验,也可能会引发消极体验,进而对工作绩效、人际行为产生不一致的影响。现有研究对于这些不一致的发现缺乏深入细致、系统全面的梳理与解释。基于能动与共生的双重视角模型,探讨被妒忌对个体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及自我调控的不同影响,并着眼于能动与共生对个体而言的相对重要性梳理相关的边界条件,以期增进对被妒忌效应的系统理解,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同时启示组织对明星员工被妒忌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社交网站中的上行社会比较对青少年抑郁的作用机制,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重点考察了妒忌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反刍思维的调节作用及其性别差异。以836名高中生为被试(M=16.34岁,SD=1.06),采用问卷法对社交网站中的上行社会比较、妒忌、反刍思维以及抑郁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在控制性别、年龄、年级、社交网站好友数量以及平均每天使用社交网站频率、时间后,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对抑郁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妒忌能够在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与抑郁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且这种间接效应会受到反刍思维的调节;(3)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存在性别差异:与男生相比,妒忌的中介效应在女生被试群体中更显著;在男生被试群体中,妒忌的中介作用会受到反刍思维的调节作用的影响,而在女生被试群体中,该调节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妒忌是指意识到自己缺乏他人更优越的品质、成就或所有物而产生的自卑、敌意和怨恨等混合情绪,妒忌者渴望得到妒忌目标的优势或希望妒忌目标失去优势。作为一种指向他人财富的复杂情绪,善意妒忌和恶意妒忌会引发不同的行为结果,这主要取决于个体对他人财富的认知评估过程。妒忌通常由向上的社会比较而产生,社会事件应得性、主观公平感、核心自我评价等认知都会对妒忌产生影响。本文从社会比较判断、认知加工过程和神经生理功能等角度来分析妒忌的产生过程和认知机制。基于现有不足,未来的研究可以在妒忌情绪的发展特征、妒忌体验的测量方法和妒忌功能的分化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妒忌他人是生活和工作中一种普遍的现象, 虽然宗教学、哲学和历史典籍等领域很久以前就有诸多有关妒忌的记录, 但是, 直到近来妒忌才引起组织行为学研究者的关注。尽管以往多学科和多视角的研究加深了研究者对妒忌的理解, 然而, 在组织行为学领域深入研究妒忌仍面临诸多挑战。为澄清妒忌研究中的挑战、明确分歧、推进妒忌研究, 首先从妒忌特有视角、妒忌分类视角和妒忌整体视角对妒忌研究进行总结分析, 然后重点从妒忌的性质、应对妒忌的策略、解释矛盾结论三方面分析以往三种妒忌研究视角之间的分歧。在此基础上, 建议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厘清妒忌内涵和测量、深入研究妒忌者和被妒忌者之间的二元关系、整合不同视角的妒忌研究。  相似文献   

5.
社会比较中的妒忌:基于不同测量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丽娴  张锦坤 《心理科学》2008,31(3):685-689
文章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以59名高职学生为被试,让被试与假想的目标(优秀群体和一般群体)进行比较,运用外显的自我报告和内隐联想测验测量了竞争失利后被试对于不同群体(优秀组和一般组)产生的外显和内隐妒忌,结果显示:⑴在外显测量中,被试对优秀组和一般组的优势地位的妒忌没有显著差异;⑵在内隐测量中,被试对于一般群体的妒忌高于优秀群体;⑶在性别维度上,男女生对于两种群体的外显妒忌没有显著的差异,而在内隐测验上,女生对一般群体的内隐妒忌高于男生,表明了不同测量方式上性别的分离;⑷外显和内隐妒忌之间没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以往研究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对妒忌的研究上,却没有对被妒忌给予足够重视。在厘清被妒忌内涵及其矛盾体验的基础上,明晰被妒忌的理论基础,揭示个体、领导与组织、文化因素对被妒忌矛盾体验的影响,并从弱化策略和强化策略两方面分析被妒忌者消减或强化他人妒忌的应对策略,明确个体认知评价、文化和被妒忌者应对策略选择的关系。未来研究可以在组织和中国文化因素分别与被妒忌的关系、被妒忌者的认知偏差和应对策略、被妒忌和结果之间的二元机制方面进一步扩展。  相似文献   

7.
以往多数研究强调妒忌的消极影响,却没有对妒忌的积极影响给予足够重视。在厘清妒忌内涵的基础上,从个体、领导、团队和组织四方面分析恶意妒忌和善意妒忌的影响因素,明确应得感和控制感对领导、团队和组织因素与两种妒忌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揭示两种妒忌和业绩表现、破坏性行为之间的不同作用机制。未来研究可以在如何测量两类妒忌,妒忌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被妒忌,以及核心自我评价、面子、中庸思维和社会网络在妒忌产生及其影响过程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扩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行为数据、生理数据和主观报告"三位一体"的方法,随机抽取6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单因素3水平(情绪体验类型:感动、愉快、中性)被试间设计,以科学发明创造实验问题为创造力测试材料,探讨了不同类型的积极情绪体验对创造力的影响。结果发现:积极情绪体验能有效促进创造力的发挥,但是不同的积极情绪体验类型效果不同。与中性情绪体验相比,感动体验和愉快体验对创造力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感动体验效果更好。不同积极情绪体验下男女被试在创造力上并无差异,这表明创造力水平并不存在男女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通过间接测量和直接测量考察被试的妒忌感受(实验1),并测量两种测量条件下被试的敏感性和反应偏向的分离(实验2).结果发现:间接测量组的被试比直接测量组报告更多的妒忌感受,两种条件下被试所采用的判定标准没有变化,但间接测量中被试的敏感性高于直接测量,这说明两种测量测得了妒忌的不同层面,间接测量在测量妒忌的无意识方面更具优势;而两种条件下被试对于妒忌者都比被妒忌者要更为敏感,则表明了被试在无意识中对妒忌者更为偏好;两种条件下对于妒忌的评定均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0.
采用整群抽样法对福建省三所大学的638名大一至大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受害者公正敏感性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以及上行社会比较和妒忌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 (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后,受害者公正敏感性、上行社会比较和妒忌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且三者均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2)受害者公正敏感性主要通过妒忌的单独中介作用对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同时还会通过上行社会比较和妒忌的链式中介作用对其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但该链式中介作用微弱。本研究揭示了受害者公正敏感性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为引导大学生降低因受害者公正敏感性而对生活满意度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好地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大量研究表明情绪状态会影响认知灵活性。本研究运用情绪影片片段作为情绪诱发的手段,以68名女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线索-提示任务范式考察了不同情绪效价(积极、消极)对认知灵活性重要成分之一注意定向转换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有效提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种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对于无效提示,积极情绪下的反应时显著快于消极情绪;而且,积极情绪下的线索有效性效应不显著,但消极情绪下表现出显著的线索有效性效应。实验结果说明,积极情绪有助于注意定向的转换,消极情绪延缓了注意定向的转换。这一结果进一步支持了积极情绪扩展认知范围,而消极情绪缩窄认知范围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不同趋近动机强度的积极情绪对注意灵活性的影响。实验一中40名大学生被试分别在高趋近和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条件下完成隐性注意朝向任务;实验二以35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和中性情绪条件下的注意灵活性。两项实验结果表明,与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和中性情绪条件相比,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下个体的注意灵活性降低,实验结果支持情绪的动机维度模型。  相似文献   

13.
情绪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建政  高妍春 《心理科学》2008,31(3):571-575
通过音乐诱发情绪,并给予预警指导语,采用DRM范式和信号检测论的研究方法,检验不同情绪组被试对学习词、无关词、关键诱词两两之间的辨别感受性.结果发现:积极情绪组较之消极情绪组会产生更多的错误记忆,并且消极情绪组对各类词之间的辨别感受性均高于积极情绪组.这说明编码过程和提取过程会共同影响错误记忆效应.研究结果较支持激活监测理论.  相似文献   

14.
他人不同的权力水平会引发个体不同的权力感知,带来不同的情绪体验。以往关于权力与情绪的研究多关注的是个体自身作为权力目标时的情况,而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来探究个体对他人的权力感知与情绪体验之间的关系。实验一采用回忆法,从情绪效价和趋近/回避动机的角度分析个体唤起的情绪反应,发现个体在与不同水平的权力目标交互过程中均表现出了明显的混合情绪,且相比于远距离的高权力目标,个体与近距离的权力目标进行交互时容易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和趋近动机倾向; 实验二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启动被试的混合情绪,发现以积极情绪为主的混合情绪的唤起会影响个体对他人的权力感知,具体表现为对一定社会距离内的权力目标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权力感知。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方便抽样法对630名具有社交网站使用经验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社交网站使用对妒忌的影响,以及向上社会比较、自尊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社交网站使用显著正向预测妒忌;(2)向上社会比较在社交网站使用与妒忌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该中介效应受到自尊的调节。具体来说,相对于高自尊大学生,低自尊大学生的向上社会比较产生更多妒忌。  相似文献   

16.
王振宏  刘亚  蒋长好 《心理学报》2013,45(5):546-555
情绪的动机维度模型认为, 积极情绪对认知加工的影响受其趋近动机强度的调节, 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对认知加工的影响不同。本研究运用情绪图片诱发被试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 采用停止信号任务和任务转换作业考察了不同趋近动机强度积极情绪对认知控制的影响。结果发现:(1)与中性条件相比, 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促进了停止信号任务中Go任务和任务转换作业中重复任务的反应执行。(2)在停止信号任务中, 相对于中性条件, 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条件下的停止信号反应时显著缩短; 在任务转换作业中, 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条件下的反应时转换损失和错误率转换损失均显著降低, 而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条件下的反应时转换损失显著增加。因此, 积极情绪对认知控制的影响受其趋近动机强度的调节, 即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增强认知灵活性, 提高停止反应与任务转换的速度; 而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增强认知稳定性, 加快停止信号任务中Go任务和任务转换作业中重复任务的反应执行, 增加了反应时转换损失。  相似文献   

17.
替代恢复指通过想象他人资源恢复可恢复自身的资源。研究探讨了他人积极情绪的替代恢复及人际敏感性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以331名大学生为被试,实验1和2通过消词任务消耗自控资源后,用文字材料呈现他人积极、他人中性情绪和自我积极情绪,用定价任务考察自控资源的恢复,实验2通过眼神测验测量人际敏感性。结果发现,自控资源消耗后,他人积极情绪组对商品的平均定价比他人中性情绪组低,且只在眼测得分高的个体中存在,他人积极情绪组与自我积极情绪组没有差别。研究证实了他人积极情绪对自控资源的替代恢复及人际敏感性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自我控制资源理论,本研究通过2个递进实验探究自我损耗下积极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实验1采用“非利手写作”任务操纵被试的自我损耗,并诱发积极情绪,以被试在独裁者任务中分配的代币数为亲社会行为的衡量指标。结果发现:相比于低损耗组,高损耗组亲社会行为水平更低;诱发积极情绪能够补偿自我控制资源。实验2在此基础上,诱发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考察自我损耗状态下不同强度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能缓解自我损耗后效。本研究证实了提高自我损耗将降低个体亲社会行为水平,诱发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可以缓解该效应。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不同社交网站使用(微信和微博)和大学生抑郁的关系以及上行社会比较和妒忌在其中的链式中介作用,采用问卷法对481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发现:(1)微信对大学生抑郁的总效应不显著,而微博对大学生抑郁的总效应显著,即微博使用越多,抑郁越多;(2)微信使用既可以直接负向预测抑郁,也可以通过上行社会比较和妒忌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地正向预测抑郁;而微博使用不能直接预测抑郁,其效应完全由上行社会比较和妒忌所链式中介。研究提示,微信使用和微博使用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及其机制是不同的,微信比微博有更复杂的作用机制和多种效应。  相似文献   

20.
研究采用情绪性Stroop范式考察女性积极情绪特质被试对积极情绪刺激的关注倾向。采用中文情绪词作为刺激材料,27名积极情绪特质的女性大学生为被试,进行情绪Stroop实验。结果发现:女性积极情绪特质的被试对正性词颜色命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中性词和负性词,对负性词颜色命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中性词。说明女性积极情绪特质被试存在正性关注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