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预期理论为代表的决策理论认为, 决策者自身的损益状态对风险决策有重要作用, 因此, 将决策者的现状定义为个人参照点。它决定了决策情境是个人获益还是个人损失。个人参照点直接关乎决策者实际的得失, 具有直接性、真实性和绝对性的特征。然而,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 与他人的比较结果同样对风险决策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因此, 将他人的状态定义为社会参照点。自身的现状与他人状态相比较的结果决定了决策情境是社会获益还是社会损失。社会参照点无关决策者的实际得失, 具有间接性、假设性和相对性的特征。社会参照点通过自我概念、情绪、认知等路径作用于风险决策。更为重要的是, 社会参照点和个人参照点同时存在于风险决策过程中, 决策者对两者的心理感受和行为倾向具有相似性, 因此两者将共同影响决策者的风险选择。基于此, 本文提出风险决策中的双参照点效应。有关双参照点对风险决策过程的影响机制还需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采用跨期选择任务范式,考察得失情境下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结果发现:(1)为自己决策比为他人决策更偏好于选择即刻选项;(2)损失情境比获益情境下更偏好于选择即刻选项;(3)获益情境下为自己决策与为他人决策在选择即刻选项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损失情境下为自己决策比为他人决策更偏好于选择即刻选项,表明得失情境下自我–他人决策差异存在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通过创设收益和损失跨期选择情境, 采用不同表征方式(得框架、失框架)的跨期选择任务, 分别探讨了收益和损失情境下的跨期选择是否存在得失框架效应, 及其是否会受任务难度的影响。结果发现:(1)收益型跨期选择只在任务容易时存在得失框架效应, 与失框架相比, 被试在得框架下选择即时获益的概率更高; 任务困难时得失框架效应消失(实验a); (2)损失型跨期选择中不存在得失框架效应(实验b)。结果表明, 得失框架效应在损、益型跨期选择中出现了分离, 收益型跨期选择中的得失框架效应的内在认知机制很可能与风险决策中的框架效应类似并且是一种较为初级的认知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4.
王晓田  王鹏 《心理科学进展》2013,21(8):1331-1346
三参照点理论(Tri-Reference Point Theory,Wang,2008a; Wang& Johnson,2012)以底线、现状和目标为参照点,将决策结果空间划分为失败、损失、获益和成功4个功能区域.根据3个参照点的心理权重的排序:底线>目标>现状,该模型继而推导出跨越不同区域的以现状为分界的双S-型的价值函数,以及据此产生的对于跨越不同参照点的预期结果的偏好转换、和损失-获益及失败-成功的两种不对称性.总之,风险决策的基本任务在于,在使得达到目标的可能性最大化的同时使底线不保的可能性最小化.三参照点理论将统计学和金融学中的均值与方差(均差)分析与行为决策研究中的参照点效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面对不同的风险选项时,通过分析各个预期结果的均差分布与3个参照点之间的关系作出适应性的决策.本文介绍了三参照点理论的基本推论、运行原则、实证检验、以及它与期望效用理论和前景理论相比较的异同之处.同时我们也探讨了三参照点理论对实践中管理决策的指导意义和多重启示.  相似文献   

5.
心理距离的建构水平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度具有心理距离特性(即社会距离),人们对心理上远距离的客体或事件的表征倾向于采用高水平建构,而对心理上近距离的客体或事件的表征倾向于采用低水平建构。本研究以特质性和行动性行为描述句子为实验材料,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社会距离(亲密舍友/公选课上认识的同性同学)对他人正性和负性行为评价的影响,以探讨评价内容效价对于建构水平的心理距离效应的调节作用。实验结果发现:(1)随着社会距离的延伸,被试对社会远距离他人的正性行为更倾向于高水平的特质性表征,但在负性行为上未获得明确的类似效应;(2)相对于社会远距离他人,被试对社会近距离他人正性行为和负性行为的评价分数均较高,提示人际熟悉度对他人行为的表征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采用随意编码的研究范式验证随意编码条件下自我参照效应产生的原因是否是自我积极偏差以及由自我积极偏差引起的注意。设计了2(参照条件:自我与他人)×2(形容词效价:积极与消极)的三个实验,分别是实验一效价与参照条件都是组内变量;实验二效价是组内变量,参照条件是组间变量;实验三效价是组间变量,参照条件是组内变量,三个实验结果均发现:自我参照条件下人格特质形容词的再认率显著高于他人参照条件;消极效价词的再认回忆率显著高于积极效价词;参照条件与形容词效价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结果说明,自我参照效应的发生不依赖于与他人参照条件的比较而产生;消极效应也不依赖于积极效价词的存在而发生;注意可能是随意编码条件下自我参照效应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风险决策中的参照点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何贵兵  白凤祥 《心理学报》1997,30(2):178-186
本研究以展望理论和社会决策范式模型为基础,着重探讨三种参照点对个体和群体风险决策产生的影响。300名被试经实验者设置参照点后分别在个体和群体条件下对不同风险度的博弈方案进行选择。结果表明:(1)个体决策中,损失参照点的被试和无得失经验者比得益者更冒险;(2)得益被试的决策受到社会比较的影响;(3)损失参照点的被试并未对群体决策有更大影响,决定群体决策结果的主要是多数原则。  相似文献   

8.
跨期决策中主要存在三个价值不对等现象:时间折扣、符号效应和过去、未来的价值不对等,上述不对等现象涉及到时间距离、时间方向和损益情境三个主要评价维度。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考察时间距离、时间方向和损益情境在跨期决策中的相互作用。通过设置获益(中奖)和损失(罚款)的假想场景,要求被试对不同时间距离、不同时间方向上的决策任务作出判断,根据双曲模型,计算时间折扣率。结果,时间距离影响未来方向决策,而不影响过去方向决策;相同时间距离条件下,未来方向折扣率显著大于过去方向折扣率;损失折扣率大于获益折扣率,得到"反符号效应"。  相似文献   

9.
薪酬预期与选择:基于三参照点理论的验证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项实验研究对新近提出的风险决策的三参照点(TRP)理论进行了验证.实验就大学生对就业的薪酬制度的偏好和选择对三参照点理论的独特推断进行了检验.三参照点理论强调决策参照点对预期结果分布的界定作用.人们在决策时不仅会考虑现状(SQ)还会考虑最低要求(MR)和目标(G).MR,SQ和G三个参照点把结果空间分成了四个功能区域:成功、获益、损失和失败.根据三参照点理论,参照点的心理效应为MR>>G>SQ.当预期结果的平均值低于MR(或者G)的时候,人们会偏好风险高的选择以增加达到或者超过参照点的可能性;而当预期结果的平均值高于MR(或者G)的时候,人们会偏好风险低的选择以减少低于MR(或者(G)的可能性.实验1中,根据预先测定的大学生群体对第一份工资的最低要求,准确地预测了参与者在高稳定型、高弹性型和中间型三种工资类型的风险偏好和取舍.实验2进一步探讨了MR和G之间的权衡:实验发现当弹性型工资的浮动范围双向超出MR和G(而不是双向非临界)时,人们会优先考虑MR从而使超过G的可能性的吸引力相对降低;而不会为了追求达到G而忽略低于MR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何贵兵  杨鑫蔚  蒋多 《心理学报》2017,(10):1334-1343
他人与自我之间的社会距离越远,则他人的获益或损失带给自我的效用就越小,此现象被称为社会折扣。虽然有一些研究探讨了金钱结果的社会折扣现象,但作为公共品的环境结果的社会折扣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未得到应有的研究。本研究以优劣空气天数为例,采用选择滴定程序,在损益两种情境下探索环境结果的社会折扣现象,并考察利他人格对社会折扣的影响。结果发现:(1)相比双曲模型,指数模型在损益两种情境下皆能更佳地拟合环境结果的社会折扣函数;(2)损益情境与社会距离的交互作用影响环境结果的社会折扣程度,损失情境下的社会折扣程度随社会距离的增加而变大的幅度大于收益情境;(3)利他人格在社会距离对社会折扣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相比高利他人格者,低利他人格者的社会折扣受社会距离的影响较大。本研究对理解环境结果社会折扣和环保决策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成人在某些情况下推理他人心理状态时也会像较小的儿童一样出现自我中心化。本研究通过控制完成心理理论任务的反应时间,比较成人被试在有/无时间压力情况下推理他人心理状态时行为表现上的差异。其中,实验1选取24名大学生被试进行指示交流任务(考察视觉观点采择),实验2选取76名大学生被试进行成人版意外地点任务(考察错误信念理解)。结果发现,在限制反应时间的条件下,被试会更加自我中心化。两个实验的结果支持了成人推理他人心理状态可能是一个两阶段的加工过程的假设,即先自我中心再调整:首先以自我心理状态进行自我中心锚定,然后(若自我和他人心理状态存在差异)克服自我中心,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2.
张葳  刘永芳  孙庆洲  胡启旭  刘毅 《心理学报》2014,46(10):1580-1590
使用中国文化背景下修订的Beisswanger等人的异性交友决策问卷, 采用2种方法操纵自我-他人心理距离, 考察了男女大学生在后果严重性不同的异性交友决策任务上为不同心理距离他人决策风险偏好的差异。实验1发现, 被试为具体和笼统他人决策时的风险偏好无显著差异, 在后果不严重任务上比后果严重任务上更冒险, 男性比女性更冒险。心理距离与决策者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男性为具体他人决策更冒险, 而女性为笼统他人决策更冒险。实验2发现, 被试为不相似他人比为相似他人决策更冒险, 在后果不严重任务上比在后果严重任务上更冒险, 男性比女性更冒险。后果严重性与决策者性别交互作用显著:男性在后果严重和不严重任务上的风险偏好无显著差异, 而女性在后果不严重任务上比后果严重任务上更冒险。综合两个实验的结果,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相对于具体和笼统他人的区分而言, 相似和不相似他人的区分是一种更加稳定和有效的区分自我-他人心理距离的方法。结合相关研究及理论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情绪和任务框架对自我和预期他人决策时风险偏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两个实验考察了情绪和任务框架对自我和预期他人决策时风险偏好的影响。结果表明:(1)获益框架下,悲伤情绪比愉悦情绪诱发更强的风险偏好,自我决策比预期他人决策表现出更强的风险偏好;(2)损失框架下,愉悦情绪比悲伤情绪诱发更强的风险偏好,预期他人决策比自我决策表现出更强的风险偏好;(3)在自我决策时,愉悦情绪在损失框架下比在获益框架下诱发了更强的风险偏好,悲伤情绪在获益框架下比在损失框架下诱发了更强的风险偏好;在预期他人决策时,无论是愉悦情绪还是悲伤情绪,损失框架均比获益框架诱发了更强的风险偏好。  相似文献   

14.
采用情境回忆任务启动被试的权力,并引入收益和损失两种任务框架,综合考察权力高低、任务框架对自我决策和为他人决策时风险偏好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为他人决策中,启动高权力被试有更强的风险偏好,而自我决策中,高、低权力启动组被试风险偏好上无显著差异;(2)在为他人决策中,被试在收益框架和损失框架下的风险偏好差异不显著,而在自我决策中,损失框架下的风险偏好显著高于收益框架;(3)低权力启动的被试,在损失框架下,为他人决策的风险偏好要小于自我决策,而在收益框架下差异不显著;高权力启动的被试无论在收益框架还是损失框架,自我-他人风险决策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为分离言语表述的干扰,实验采用简单选择任务,通过2(图形框架)×2(跨期选择)×2(得失情境)被试内实验设计探讨得失情境下图形框架对个体跨期选择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突出时间条件下,被试更倾向于选择小而即时的选项,而在突出金额条件下,被试选择小而即时和大而延时的概率没有差异;(2)收益情境中,个体更多地选择大而延时的选项,而在损失情境中,个体选择即时损失的概率更高。结果表明,跨期选择中个体的决策偏好会随着得失情境及决策选项描述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已引起民众较为强烈的收入不公平感,而导致收入不公平感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对自己收入所得不如他人的相对比较。本项目基于预期理论价值函数的参照依赖和损失规避双视角,对当前民众收入不公平感的形成机制与管理对策进行系列实证研究;采用心理测量、实验室实验和干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并借助神经电生理的ERP技术和心理生理学的多导生理记录仪(SCR),以检验民众收入不公平感的自我-他人参照、单参照点-多参照点比较的整合性参照依赖框架;探索损失规避对多得不均等和少得不均等的非对称不公平感的根源性作用和神经生理机制;选取社区居民,操纵参照对象、参照点和得失框架,进行多轮次和多变量的干预研究,以探索减少民众收入不公平感的应对策略,并据此提出切实有效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采用改编的I0S量表测量自我与他人的心理距离,在收益和损失情境下,综合探讨了为他人和预测他人决策时心理距离对个体风险偏好的影响.结果发现:(1)与他人心理距离越远,个体决策时越偏好风险,且反应时越短;(2)个体预测他人决策时比为他人决策时更偏好风险,但两者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3)心理距离与决策者角色存在交互作用,即预测时个体认为远心理距离他人比近心理距离他人更冒险,而为他人决策时两者差异消失;(4)决策角色与决策框架、心理距离与决策框架存在交互作用:在收益框架下,自我他人心理距离较远时个体更偏好风险,且个体预测比为他人决策时更冒险,损失条件下无差异.依据相关理论对这些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合作与竞争行为及其不同的行为结果对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采用三个实验:实验一让被试阅读合作或竞争故事,测量其自我参照效应,结果发现,阅读竞争故事的被试表现出明显的自我参照效应,而阅读合作故事的被试表现出了他人参照效应;实验二让被试完成真实的合作或竞争游戏,结果发现,完成竞争游戏的被试表现出明显的自我参照效应,而完成合作游戏的被试没有表现出自我参照效应;实验三操作合作或竞争游戏的结果(成功或失败),结果发现,不论是合作行为还是竞争行为,被试在失败的结果下表现出的自我参照效应比成功时更明显。整个研究表明,人际间的行为互动模式(合作或竞争)及其行为结果(成功或失败)对自我参照效应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何先友  杨惠  李惠娟  魏玉兵 《心理学报》2011,43(11):1247-1262
采用前照应解决(anaphora resolution)与学习探测相结合的实验范式以及移动窗口技术探讨不同认知方式个体的空间情境模型更新能力的差异。实验1发现, 场依存性被试在高预见性条件下表现出空间距离效应, 低预见性条件下则没有; 而场独立性被试刚好相反。实验2通过在关键句中提示路径房间的一个物品深入探讨更新过程中不同认知方式个体更新模式的差异, 结果发现, 两类被试在低预见性记叙文中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空间距离效应。这表明, 场独立性个体的空间情境模型更新能力高于场依存性个体的更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采用描述−经验冲突范式,考察损益情境下,描述信息与经验不一致对个体风险选择的影响,通过模型拟合探究其内在机制。研究1a和研究1b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自变量为描述信息与经验不一致程度,因变量为风险选项选择率。结果发现,获益情境中,描述信息与经验不一致程度的主效应不显著;而损失情境中,风险选项选择率受到显著影响。研究2比较决策模型参数发现,获益情境中,描述信息权重参数ξ和选择一致性参数c显著小于损失情境,而近因参数φ显著大于损失情境。这表明,当描述信息与经验不一致时,相对于获益情境,损失情境下个体更大程度地采用描述信息进行决策。研究揭示了损益情境中描述信息与经验不一致影响个体风险选择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