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冥想是一种维持自我注意的身心调节技术,是缓解因压力所致的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的有效方法。端粒是维持染色体稳定和完整的DNA片段,大量有关冥想对端粒及端粒酶活性影响的研究阐明,通常情况下压力人群经过冥想训练能提高端粒长度并增加端粒酶活性,这种改变与压力缓解密切相关。这一积极效果主要得益于皮质醇和炎症等生物因素及心理和环境等非生物因素。未来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冥想练习的效果、增加追踪研究、多学科联合及扩大样本等找到最有利于提高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的冥想方式。  相似文献   

2.
人类平均寿命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由许多简单重复序列和相关蛋白组成的复合结构,具有维持染色体结构完整性的作用。端粒有随着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逐渐减少的趋势。端粒酶是一种逆转录酶,以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重复序列,加对新合成DNA链末端,以维持染色体端粒长度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孙莎莎  李小兵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11):2570-2585
大量研究表明冥想有助于身心健康的维持与幸福感的提升, 但与此同时, 飞速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却严重忽略了对其安全性的考察。目前, 我们对冥想各群体(临床人群、修行人、正念冥想指导者、普通练习者及大学生等)不良反应的表现、影响因素及发生与转化机制等都知之甚少, 目前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尚属空白, 这是迫切需要研究者和实践者重视和严肃对待的伦理问题。国外研究表明, 总体而言, 冥想不良反应率为8.3%, 表现在认知、感知觉、情感、躯体化、意志、自我意识与社会功能等7方面内容的不适或改变, 严重的甚至出现自杀意念与行为; 冥想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包括练习者、练习、关系及健康行为等4方面的内容。中国文化下本土化研究的开展以及冥想指导者胜任力等问题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分解设计、纵向设计与个人中心取向是重要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1 端粒酶与肿瘤的关系早在 1990年 ,人们就注意到端粒酶与肿瘤的关系。在人体内 ,正常的体细胞因缺乏端粒酶活性 ,随着细胞的分裂 ,端粒持续丢失 ,直到细胞死亡。而在具有永生性的细胞株中 ,存在着极高的端粒酶活性 ,端粒酶对端粒的不断合成 ,使端粒的长度保持稳定 ,细胞获得无限的增殖能力 ,进而发展成为肿瘤。自 1994年Christopher等人发现 ,体外癌细胞株及人体的卵巢癌都有端粒酶活性的高表达以来 ,迄今已积累了较多的资料。目前的研究资料表明 ,端粒酶几乎在人类恶性肿瘤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表达 ,其活性的检出率为 85%~ 95…  相似文献   

5.
所有冥想方法都要对注意进行管理, 注意是冥想的核心机制。近期研究发现, 冥想显著提高了持续性注意、执行注意和选择性注意分配等多种注意能力。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 冥想使注意资源分配更有效; 长期冥想者表现出更高的失匹配负波波幅和更低的β波幅; 冥想增强了中央执行网络有关脑区的功能联结, 提高了突出网络有关脑区的活动; 注意聚焦冥想降低了默认网络有关脑区的活动。另外, 作为一种提高注意能力的方法, 冥想不仅适用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和已康复的抑郁症患者等有注意相关障碍的临床群体, 也适用于儿童和老年人等多种年龄阶段的健康群体。未来应通过追踪研究探讨冥想的长期效果; 探索冥想中注意与情绪的交互作用; 根据群体特征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冥想。  相似文献   

6.
冥想(meditation)是一些综合性的心理和行为训练, 它有助于个体建立一种特殊的注意机制, 达到心理上的整体提升。心理学目前对冥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冥想的脑机制及冥想的功能(心理恢复、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常使用的研究工具主要有量表和EEG、fMRI、SPECT等仪器设备。未来的冥想研究应该在进一步规范冥想训练技术的基础上, 侧重于各种冥想技术的比较并对冥想结果开展长期的跟踪研究。  相似文献   

7.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正念冥想训练影响情绪加工。本文从正念冥想训练水平(包括临时训练、短时训练和长期训练)角度出发,系统回顾了不同水平的正念冥想训练对情绪加工的调节效应。综述发现,不同水平正念冥想训练都能够提高个体情绪调节能力,临时正念冥想训练作为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影响情绪加工,而短期正念冥想训练和长期禅修训练通过增加个体正念意识,增强个体情绪接受力影响情绪加工。未来的研究需进一步在区分正念冥想训练时间和正念冥想训练类别基础上,探讨正念冥想训练影响情绪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开放监控冥想(Open Monitoring Meditation,OM)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研究者对它进行了系统研究。与其它冥想,特别是与聚焦注意冥想(Focus Attention Meditation,FA)相比较,OM具有明显的差异。OM似乎对某些认知过程(创造性思维)的影响以及疼痛和焦虑的缓解具有优势,而对注意力的影响结果并不一致。脑电波、功能定位以及脑功能关联性方面的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开放监控冥想过程中的脑神经机制,但是这种冥想对于默认网络的影响效果表现出不一致性。另外,研究中使用的OM训练方法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尤其是注意的起点是否从呼吸开始,以及是否需要保持注意两个方面。这些结果需要今后的研究使用更加标准化的方法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9.
端粒,端粒酶:人类长寿及肿瘤治疗的新策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由许多简单重复序列和相关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结构,具有维持染色体结构的完整性及解决末端复制难题的作用,端业酶是一种逆转录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它以自身RNA为模块,合成端粒重复序列,加至新合成DNA链末端,端粒及闰酶在细胞衰老及肿瘤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针对端粒栈瓣肿瘤治疗有可能成为肿瘤治疗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任俊  黄璐  张振新 《心理学报》2012,44(10):1339-1348
虽然前人已有不少研究发现冥想具有减少个体焦虑、缓解抑郁水平等功能,并且也已经揭示了冥想促进情绪调节能力的认知神经科学机理,但对于冥想会怎样调制人们对于外部施加的正、负性情绪刺激(图片)的情绪反应尚不清楚,冥想究竟会使人们对外部施加的情绪刺激的敏感性增强还是减弱?如果冥想能够调节和缓解人们的情绪反应的话,那么,这种调节作用是“双向的”(即对正性或负性情绪刺激能产生具有不同效价方向的调节作用)还是“单向的”(即对正性或负性情绪刺激产生具有相同效价方向的调节作用)?为了检验和回答上述问题,本研究以无冥想(或相关)经验的大学生为被试,通过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的实验设计,考察了冥想训练能否影响被试对于正、负性情绪图片的情绪唤起.62名大学生被试被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每组31人),实验组参与连续5天、每天20 min的冥想练习,控制组在此期间的控制任务为通常的闭眼休息.结果显示:冥想组在练习过程中的脑α波指数显著升高;与控制组相比,冥想组被试对消极图片的效价评定值显著改善,这表明冥想降低了被试对负性情绪图片的情绪反应,研究还发现了冥想降低被试对正性情绪图片的积极评价倾向,从而证明对外部施加的正、负性情绪刺激而言,冥想训练的调制作用是使人们的情绪反应趋于平和.  相似文献   

11.
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比较早 ,但是只是在近几年对它们的研究才相对重视了起来 ,尤其是发现了端粒酶在肿瘤中的相对特异而广泛的表达。以后 ,人们更是致力于发现新的特异的端粒酶抑制剂 ,以期能为肿瘤的治疗打开一条通路。1 端粒酶与肿瘤发生1 1 端粒长度的调节研究发现在端粒上结合有两种蛋白质。第一种端粒结合蛋白 (telomerebindingprotein ,TBP)是一种特异结合在端粒DNA上的蛋白质。其中四膜虫的TBP的晶体结构已比较清楚 ,它由α、β两个亚单位组成 ,两者构成一沟槽容纳并结合端粒 3’的G4 T4 G4 序…  相似文献   

12.
经验性回避和反刍思维导致了抑郁症的发病和症状的持续,并且抑郁症的反刍思维与认知行为的回避倾向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以正念为基础的干预方法是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而与其密切相关的慈心冥想则很少被讨论.慈心冥想是指发展出对人的一种无条件、积极的慈爱与宽容的情感.正念能够增加对此时此刻的觉察,慈心冥想能够增加积极情感、降低消极情感,两者恰恰能够针对性地应对回避行为和反刍思维,从而减轻抑郁的症状.慈心冥想和正念冥想相结合,能为抑郁症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正念冥想是有意识、非评判地将注意集中于当下经验的方法。近年来,正念冥想作为一种潜在的方法被引进到ADHD儿童干预领域。因为ADHD儿童的特异性,为了增加正念冥想方案对ADHD儿童的适切性,研究者从练习设置、奖励系统、解释方式和家长纳入几个方面对标准的正念减压训练方案做了改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正念冥想训练能有效地减轻ADHD儿童的核心缺陷、改善其内外化症状和亲子关系。本文通过对已有相关实证研究的分析认为这些积极的影响可能与ADHD儿童的执行功能与去中心化等心理功能的改善有关,而大脑相关区域激活模式的变化和结构的积极改变可能是正念冥想影响ADHD儿童的神经基础。文章也提出已有研究在内容和方法学上的不足及其以后的探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走神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这种普遍存在会为人们带来许多的妨碍。正念冥想是减轻或避免走神的重要干预方式之一。为此,在系统回顾以往研究基础上,首先通过不同时长、不同形式、对照组的设置以及不同群体等多个方面,梳理正念冥想对走神的改善作用;其次,结合神经机制及相关理论模型两方面内容阐述其作用机制;最后,围绕走神类型以及不同形式正念冥想直接对比等角度提出未来研究建议,探讨正念冥想对走神的改善,构建完善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5.
正念冥想对焦虑的干预效果结论不一,系统考察其干预效果及影响因素,有助于理解其作用机制,并为正念冥想干预焦虑提供实践指导。本研究遵循PRISMA-Protocol,运用元分析技术,以即时效果与追踪效果为结果变量,考察被试特征、干预特征、研究特征和结果分析4个方面(11个变量)的调节作用。通过数据库检索与筛选,最终纳入东西方国家实证研究共55项(68个独立效应量,4595名被试)。结果发现:正念冥想对焦虑干预的整体即时效果量达到显著的中等到大效果(g=0.60),但追踪效果不显著。单因素回归模型分析表明,研究质量、国家地域、年龄、干预形式(团体练习vs.个体练习)、家庭练习与脱落率显著调节干预即时效果,其中国家地域变量对效果量影响程度最大;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对照组类型、国家地域、练习经验、数据分析方式(ITT vs.PP)对干预效果存在调节作用;此外,国家地域与其他变量存在交互作用。后续研究需在研究质量、成本效益、不同焦虑类型及其他调节变量和提供客观评价指标上作改进。  相似文献   

16.
冥想与创造性的关系正逐渐被关注,澄清冥想练习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对个体创新潜能的培养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冥想类型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具有特异性,专注冥想主要通过注意聚焦和提升自上而下的执行控制能力来对聚合思维产生积极影响;正念冥想引起的离焦的注意状态,以及对认知灵活性和积极情绪的促进,有助于发散思维。未来应加强不同冥想类型与创造性思维的整合研究,探讨冥想影响创造性思维的脑机制,以及冥想与其他干预训练对创造性思维的不同作用机制等。  相似文献   

17.
慈悲冥想是一类旨在培养对自己和他人无条件的善意与同情的冥想练习方法, 主要包括慈心禅和怜悯禅修。诸多研究表明, 慈悲冥想可以促进练习者的利他行为。就影响机制而言, 慈悲冥想可能是通过增强对他人不幸的共情反应, 促进情绪的有效调控和提高亲社会动机来影响练习者的利他行为。未来的研究需选择更具生态效度的利他行为测量方法, 深入挖掘慈悲冥想影响利他行为的动态神经加工过程, 并尝试将慈悲冥想应用于临床群体。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不同压力管理策略(坐忘、正念、冥想)考察其对焦虑的干预效用,并用脑电探究其脑机制差异。首先用焦虑量表筛选出高焦虑被试60名,随机分入坐忘、正念、冥想和对照组,并对被试实施持续4周的干预,用焦虑量表进行后测,再采用EEG比较脑电波差异。研究发现:坐忘、正念与冥想都能降低个体的状态焦虑,坐忘对降低特质焦虑作用更大(t_(TAI)=-3.14,P0.01);坐忘在额叶激活了更高的α波,正念在顶叶激活了更高的θ波,冥想组α波的均值高于对照组。因此,不同的压力管理策略对焦虑的干预效用显著,而且三者的脑电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目前徐州市医院临床男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工作和生活压力的主来源及影响因素,探讨缓解男护士心理压力的可行性措施。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及压力自评量表,分别对徐州市医院临床男护士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和工作生活压力来源两方面进行调查。结果临床男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问题,而工作生活压力主要来源于工作量大时间长、人员配备不足、福利待遇低、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婚姻家庭及社会的理解等方面。结论临床男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各级护理管理者应采取有效的方法及措施,以缓解男护士的心理压力,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20.
成瘾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杨波  秦启文 《心理科学》2005,28(1):32-35,31
成瘾的易感因素和维持因素是一个复杂的因果网络系统.有三种研究取向。生物学取向综述了成瘾的脑机制和遗传基因观。心理学模式主要介绍成瘾人格的研究现状,以及成瘾的强化观。社会因素则阐述了创伤性事件、父母及同伴压力对成瘾的影响。本文支持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成瘾行为的发生,以期从成瘾易感和维持因素的探析上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型(BPS)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