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宽恕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被认为是对冒犯者的亲社会化转变的过程,包括认知、情绪、动机和行为上的改变。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宽恕心理的行为测量范式和认知神经机制研究相关的成果,发现宽恕心理的行为测量范式能够揭示宽恕相关的心理过程;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发现宽恕心理过程主要涉及负责社会认知、共情和认知控制等功能的脑区。未来的研究应关注宽恕心理行为测量范式的有效性和揭示内容的一致性、宽恕心理的认知和脑神经基础。  相似文献   

2.
空间导航是日常生活所必需的高级认知功能, 参与空间导航的海马及内嗅皮层等脑区易受到老化的影响并导致结构萎缩或功能紊乱。早期研究多利用动物实验、纸笔测验、现实环境等实验范式考察老年人的空间导航老化特点。由于具有与现实环境相似的场景、兼容磁共振成像扫描以及导航者可以与场景交互等优点, 虚拟现实技术被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空间导航的老化研究中, 并进一步揭示了海马等内侧颞叶脑区在空间导航老化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郑秀丽  尹文刚 《心理科学》2007,30(5):1158-1160
神经心理学的检测手段包括神经心理学测验和仪器检查。行为遗传学是一门在多学科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的交叉学科。近年来,应用神经心理学手段进行行为遗传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在否定加工研究领域,存在着两大重要而又对立的心理学理论——命题理论和具身理论。命题理论主要有图式+标签模型和否定的模型理论,它们认为否定是一个抽象的逻辑符号,其作用就是向核心命题(肯定论断)的对立面转换;具身理论主要有两步模拟假设与否定的知觉模拟理论,它们认为否定是以时间耗费或空间延展为表征的具身过程。在介绍两种理论的主要观点以及局限性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二者的异同及其理论方法上的不足,最后提出了否定加工的抑制-反刍-再抑制理论。  相似文献   

5.
网游成瘾与海洛因成瘾具有许多相似的临床表现,但其神经机制是否相同还不得而知。综合近5年来的MRI研究发现,两类成瘾存在部分相同区域的脑结构和功能损害,且在成瘾线索诱发下二者的4个成瘾相关环路(认知控制环路、奖赏环路、动机环路和记忆-学习环路)均出现了广泛而增强的脑区激活反应。但海洛因成瘾的脑损害区域偏向更高级的认知控制环路和奖赏环路,损害范围也更广(4个环路的功能连通性均降低),而网游成瘾的脑损害主要发生在相对低级的记忆-学习环路和动机环路,损害范围也较窄(功能连通性降低只发生在认知控制和记忆-学习环路之间)。这些结果说明,两类成瘾行为的神经机制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脑干诱发电位是一种考察听觉脑干加工声音信号时神经活动的非侵入性技术, 近年来被广泛用于探索言语感知的神经基础。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考察成年人和正常发展儿童语音编码时脑干的活动特征及发展模式, 探讨发展性阅读障碍及其他语言损伤的语音编码缺陷及其神经表现等方面。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初级语音编码和高级言语加工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考察阅读障碍的底层神经基础将成为未来该技术在言语感知研究中应用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最近在《心理学报》第三期讀到一篇文章,叫做《色、形爱好的差异》。这是《心理学报》上关于这个問題一系列文章中的一篇。这篇文章用統計数字,研究不同年龄和性別的人对顏色、形状的特殊爱好。文章援引了外国資产阶級心理学家湯浦生、艾逊克、卡茲、布律德、吉福得……等人的研究結果和方法,有的还是一九二二年、一九二八年的材料,认为  相似文献   

8.
道德决策是指个体面临两种或两种以上道德观或道德需求之间的冲突时, 对行为和行为结果进行利弊权衡并做出最终选择。道德两难困境是研究道德决策的经典范式, 而传统道德两难困境范式受到诸多质疑, 道德两难困境的不现实性及缺乏有效指标量化功利论和道义论倾向, 无法对道德决策进行准确解释。针对传统道德两难困境范式不足, 道德决策CNI模型通过多项式建模的方法, 分别计算个体对结果(Consequences)的敏感性、对道德规范(moral Norms)的敏感性以及个体的行为反应偏好(Inaction versus action), 能够更清晰的识别影响道德决策的重要因素。未来研究应围绕影响道德决策的其他因素、道德情境的生态效度以及跨文化适用性等方面继续完善CNI模型, 并进一步探索道德决策的潜在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认知储备是指个体自适应利用神经网络对不断增加的脑损伤进行补偿的能力, 它能显著影响个体的生理功能、认知功能和行为结果。当前有关认知储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储备的测量及其在认知老化研究中的应用方面。现有研究尽管已在认知储备的测量及其与认知老化的关系上取得越来越多的共识, 但在诸如认知储备测量的标准化、认知储备与认知衰退率、认知储备与脑病理的关系等问题上还存在较大争议。未来研究除应进一步标准化对认知储备的测量, 进而探讨认知储备的病理机制, 还应关注认知储备对老化的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李石 《哲学动态》2012,(3):83-88
一自由一直是西方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之一,不论是自由主义还是共和主义,都将自由作为其政治理论的核心理念。学者们也越来越倾向于对不同时期、不同意识形态的社会中人们所拥有的自由进行比较。自由主义的经典作家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就曾断言,"瑞士国王的自由肯定比阿尔巴尼亚公民的平均自由多得多"[1]。而罗杰.斯克拉顿(Roger Scruton)则认为,在英国人们能获得"比世界  相似文献   

11.
捆绑问题是当前脑科学研究中的主要问题之一,近来已成为意识争论的焦点。该文结合国外对捆绑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在概括介绍关于捆绑机制的主要理论的基础上,综述了捆绑问题与主要认知功能关系的研究,并指出不同认知过程中捆绑脑机制的精细化研究和一般性捆绑脑机制的系统化研究可能是今后这方面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综合评价在心理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嘉元 《心理学报》2009,41(10):1015-1023
提出了运用模糊数学对利克特量表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 探讨了人们在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时, 所采用的算子和对各个自变量的权重分配, 并且运用遗传算法(GA)来确定相关的权重。以大学生对康师傅红烧牛肉面的评价数据为例, 运用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发现男生采用了“最大最小”合成算子, 女生采用了“有界和、取小”合成算子。研究结果表明,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可以对利克特量表的心理测量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躯体和面孔是个体情绪表达与识别的重要线索。与面部表情相比,躯体表情加工的显著特点是补偿情绪信息,感知运动与行为信息,及产生适应性行为。情绪躯体与面孔加工的神经基础可能相邻或部分重合,但也存在分离;EBA、FBA、SPL、IPL等是与躯体表情加工相关的特异性脑区。今后应系统研究面孔、躯体及语音情绪线索加工潜在的神经基础,探讨躯体情绪加工的跨文化差异,考察情绪障碍患者的躯体表情加工特点。  相似文献   

14.
基因伦理学中的实体论认为,在道德讨论中,人的自然体以及附着在自然体上的精神过程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实体,通过基因技术对人进行干预和操纵是极不道德的.然而从社会实践来看,自然基础不能作为反对基因技术干预的基础,对技术责任的担忧也不能成为否定人之自由的理由.  相似文献   

15.
自我是一分为二的吗?——以西方自我图式的研究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以自我图式的开山之作———Markus的研究为例,从被试视角重新解读其研究结果,挑战了自我的二元构念及行为跨情境稳定性假设,指出Markus在操作过程中将主客观标准偷换,将情境绝对化了。这样分出的积极图式组和消极图式组在自我欺骗上有显著差异,其结果难逃社会赞许的干扰,对中庸自我的研究可能会彻底地解决这一困境。  相似文献   

16.
绘画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有其独特作用,不仅可以处理人们的情绪和心理创伤问题,而且可以使心理障碍患者的自我形象、自尊或自我概念、社交技能等得到提升,促进语言的发展与认知功能的改善.机理是,绘画是人们最适宜的心灵表达方式,它作为一种人类心理意象的主要表现形式,发展象征性的语言,能触及人所不知的心灵感受,并能创造性地将它们整合到人格里,直至发生治疗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身体究竟如何因果性地影响认知?不同以往的哲学视角,陈巍等人在其新著《具身认知心理学:大脑、身体与心灵的对话》中另辟蹊径,选择从心理学的视角来回答这一认知科学的热门问题。作者站在怀疑论的立场认为,传统的具身认知理论仅仅强调大脑、心灵和身体之间的互动,还远不能说清楚身体在认知中的作用。故而作者提出了一种“内感受的具身认知科学”概念,将内感受的心理活动视为连接具身认知内在和外在之间的桥梁,从而为具身认知提供了一种心理学意义上的理论框架,极大地深化和拓展了具身认知的概念和内涵。  相似文献   

18.
19.
本实验以情绪反应的潜伏期和持续时间为情绪性特征的指标,测量了30名婴儿的四种基本情绪的情绪性特征。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这四种情绪的情绪性特征之间没有一致性。这意味着在气质测量中应以分化的情绪性维度代替笼统的情绪性维度。同时,本实验还测量了生理指标HRV,并将其和表情指标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目前的亲子沟通研究存在测量工具缺乏理论依据、测量层次和内容混乱等问题.本研究在系统论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亲子沟通的三层次模型,从元素、关系和系统三个层面考察亲子沟通状况,并以此模型为基础编制了相应测量工具.经过文献梳理、理论建构、工具编制等环节,逐步完善了模型和相应测量工具.以371名小学五、六年级儿童为被试,检验了亲子沟通量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并考察亲子沟通基本状况.结果表明,(1)亲子沟通量表的信、效度指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要求,能够用于相关实证研究中;(2)被试家庭中,父母的沟通能力优于儿童,母子沟通质量优于父子沟通,母亲的沟通地位比父亲高;(3)父母的倾听能力能有效预测亲子沟通质量,提高父子沟通质量是让父子和母子两种沟通更协调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