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网络欺负是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讯工具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欺负形式。本研究旨在探讨同伴拒绝和网络欺负的关系以及愤怒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感知匿名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以武汉市703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对其同伴拒绝、网络欺负、愤怒和感知匿名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性别、年龄和每天上网时间后,同伴拒绝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欺负;(2)愤怒在同伴拒绝和网络欺负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同伴拒绝对网络欺负的直接作用和愤怒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均会受到感知匿名性的调节,相对于感知匿名性水平低的个体,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在感知匿名性水平高的个体中更强。研究结果支持同伴拒绝和网络欺负的关系是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这对于制定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干预和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摘 要 本研究采用整体抽样法对2407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现实受欺负对网络欺负行为的影响,以及愤怒反刍的中介作用和道德推脱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现实受欺负可以显著地正向预测网络欺负行为。(2)愤怒反刍在现实受欺负与网络欺负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现实受欺负通过愤怒反刍对网络欺负行为产生影响的间接效应受到道德推脱的调节。具体来说,对于道德推脱水平高的青少年而言,愤怒反刍会对网络欺负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对于道德推脱水平低的青少年而言,愤怒反刍对网络欺负行为的预测效应变得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3.
探讨个体与同伴的调节聚焦对目标追求的影响及感知相似性在其中的作用。回归分析显示,个体促进聚焦×同伴促进聚焦交互项显著预测同伴作用评价、求助意愿及动机水平,简单斜率分析表明,同伴为高促进聚焦时个体促进聚焦的积极效应更明显。中介分析表明,感知相似性是个体促进聚焦×同伴促进聚焦交互项与同伴作用评价、求助意愿之间关系的中介变量。总的来说,同伴调节聚焦能调节个体调节聚焦与目标追求的关系,且这一作用部分受到感知相似性的中介。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家庭功能、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欺负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采用家庭功能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欺负量表对429名初中生进行施测。结果显示:(1)家庭功能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母拒绝均能显著预测欺负行为;(2)父母拒绝在家庭功能与欺负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家庭功能→父母拒绝→欺负行为”这一中介效应的后半路径受到性别的调节,即该中介效应仅在男生群体中显著。  相似文献   

5.
周劲波  王重鸣 《心理科学》2005,28(6):1347-1353
摘 要 选取393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儿童的母亲拒绝、家庭环境纷杂度、问题行为和同伴拒绝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性别、年级、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后,母亲拒绝对儿童的同伴拒绝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家庭环境纷杂度调节了母亲拒绝与同伴拒绝之间的关系;(3)儿童外化问题行为在家庭环境纷杂度对母亲拒绝和同伴拒绝关系的调节效应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青少年网络受欺负对网络欺负影响的心理机制,本研究基于一般压力理论与情绪调节模型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并采用网络欺负量表、社交焦虑量表以及情绪调节量表对武汉市某中学724名初中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1)网络受欺负与社交焦虑、网络欺负显著正相关,社交焦虑与网络欺负显著正相关,认知重评与社交焦虑显著负相关,表达抑制与网络欺负显著正相关;(2)网络受欺负不仅直接预测网络欺负,还通过社交焦虑间接预测网络欺负;(3)网络受欺负对网络欺负的中介作用受到情绪调节策略的调节,对低认知重评的个体或高表达抑制的个体而言,中介作用更强。研究结果不仅解释了网络欺负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在什么条件下影响更大,也为减少网络欺负的发生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受欺负对于个体抑郁情绪的影响,以及反刍这一认知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与性别差异,采用受欺负问卷、儿童应对方式问卷中的悲伤反刍分量表、愤怒反刍问卷、儿童抑郁量表对2582名初中二年级学生(男生1328人,女生1254人;平均年龄13.95岁,SD=0.60)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受欺负与悲伤反刍、愤怒反刍、抑郁情绪均呈显著正相关;(2)受欺负、悲伤反刍、愤怒反刍均可显著正向预测个体的抑郁情绪,且悲伤反刍和愤怒反刍在受欺负和抑郁情绪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3)该模型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悲伤反刍对抑郁情绪的预测作用显著大于男生。研究从悲伤反刍和愤怒反刍的角度揭示了受欺负对青少年抑郁情绪的作用机制,为从认知水平上干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631名初中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关系,同时探讨越轨同伴交往的中介作用,以及该作用是否受自我控制的调节。结果发现:(1)消极父母教养方式对越轨同伴交往、攻击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越轨同伴交往在消极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自我控制可以调节越轨同伴交往对初中生攻击行为的作用,对于低自我控制个体,越轨同伴交往起部分中介作用;对于高自我控制个体,越轨同伴交往的中介效应不显著,消极父母教养方式对攻击行为仅有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学前儿童依恋回避对其孤独感的影响,以及同伴拒绝和师幼关系在其中的作用,研究采用问卷法和同伴提名法对193名学前儿童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1)依恋回避、同伴拒绝和孤独感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2)同伴拒绝在依恋回避和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3)师幼冲突调节了依恋回避通过同伴拒绝影响孤独感中介作用的前半路径。相对于师幼冲突程度较低的幼儿,高师幼冲突幼儿的依恋回避更容易导致高同伴拒绝进而体验较高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0.
采用问卷法对河南省44所中小学2171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考察了自我控制在父母拒绝和留守儿童网络成瘾间的中介作用,同时检验留守儿童领悟到的同伴支持对该中介路径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和留守类型之后,父母拒绝对留守儿童的网络成瘾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2)父母拒绝不仅可以直接地预测留守儿童的网络成瘾,同时能够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网络成瘾;(3)同伴支持在父母拒绝对自我控制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当同伴支持水平较高时,留守儿童的父母拒绝对自我控制的负向预测作用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group socialization theory and the individual–context interaction model, we examined whether moral disengagement mediat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eviant peer affiliation and bullying perpetration and whether this mediation model was moderated by moral identity. A total of 438 adolescents participated in the current study. They completed measures regarding deviant peer affiliation, bullying perpetration, moral disengagement, and moral identity. Deviant peer affiliation positively predicted adolescents’ bullying perpetration at six months later and this relationship was partially mediated by moral disengagement. Moral identity did not moderate the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iant peer affiliation and adolescents’ bullying perpetration. Moral identity mode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 disengagement and adolescents’ bullying perpetration and in turn moderated the in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iant peer affiliation and bullying perpetration. Specific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 disengagement and bullying perpetration and the in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iant peer affiliation and bullying perpetration via moral disengagement both became nonsignificant for adolescents with high moral identity.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2407名青少年进行调查,探究儿童期虐待对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的影响,以及自尊的中介作用和友谊质量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儿童期虐待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2)自尊在儿童期虐待与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儿童期虐待对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的间接效应的前半段路径受到友谊质量的调节。友谊质量高、低水平下儿童期虐待对自尊的预测作用均显著,但友谊质量较高的青少年群体中儿童期虐待对自尊的预测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3.
14.
15.
该研究探讨了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关系,并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自控力的中介效应和不良同伴交往对该效应的调节效应。对1263名青少年采用问卷调查,研究工具包括关系网络问卷、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量表、同伴群体特征问卷、青少年冒险行为问卷。结果表明:(1)自控力在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冒险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即亲子关系通过自控力间接影响青少年的冒险行为。(2)亲子关系通过自控力的间接效应受到不良同伴交往的调节,交往较多的不良同伴使低自控力青少年的冒险行为增多。因此,自控力在亲子关系与冒险行为之间存在中介效应,且该效应受到不良同伴交往的调节。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探讨了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心理资本的关系,并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友谊质量的中介效应和学校联结对该效应的调节效应。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732名青少年进行了研究,研究工具包括亲子关系量表、心理资本量表、友谊质量量表、学校联结量表。结果表明:(1)友谊质量在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心理资本之间起中介作用,即亲子关系通过友谊质量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资本。(2)亲子关系通过友谊质量对青少年的心理资本的间接效应受学校联结的调节,且这种间接效应在低学校联结的青少年中更显著。本研究验证了家庭系统、同伴系统和学校系统对个人系统(心理资本)的联合作用,对青少年心理资本的提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儿童父母拒绝、问题行为、家庭环境纷杂度和同伴拒绝的关系,该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采用自我报告、母亲报告和同伴提名的方式对济南市三所小学4年级至6年级共307名被试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父母拒绝对儿童的同伴拒绝和外化问题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儿童的外化问题行为在父母拒绝与同伴拒绝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家庭环境纷杂度调节了父母拒绝通过儿童的外化问题行为影响同伴拒绝的中介过程的前半路径,即低家庭环境纷杂度可以作为一种保护因素,降低遭受父母拒绝的儿童出现外化问题行为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