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4.
分析师是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中介,他们的研究报告会对市场产生重要影响。国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有大量学者致力于分析师行为的研究,其中分析师预测偏差是颇为引人注目的话题。我们首先归纳了国外学者提出的分析师盈利预测偏差现象,随后从分析师的经济动机(传统金融学)和认知能力(行为金融学)两大角度总结阐述导致分析师预测偏差的可能原因。最后简要概括了中国学者当前相关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6.
恶性骨肿瘤化疗中的系统思维偏差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西安710038)周勇范清宇第四军医大学政治教研室(西安710033)郭照江恶性骨肿瘤是一类起源于骨及其附属组织结构的恶性肿瘤,其复发率、致残率、死亡率均较高。和其它恶性肿瘤一样,治疗尚缺乏有效... 相似文献
7.
8.
9.
冲突事件是指当事某方采取的行动可能对另一方造成直接且明显的伤害、进而导致紧张关系的事件。拒绝他人请求、反驳他人观点、与他人一起参与竞争等皆有可能诱发冲突。有效的冲突管理有助于减少冲突带来的消极影响,发挥冲突潜在的积极影响。但是,广泛存在的预测偏差严重妨碍了冲突管理。因此,欲解决冲突管理的难题,必须探究人类在冲突中的预测偏差。现有研究多着眼于非冲突中的预测偏差,采取信息驱动的视角,将预测偏差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人受限于认知上的不足,因而认为预测偏差是一种错误,主要关注其消极影响。然而,现有研究忽视了冲突中的预测偏差的独特性。冲突中,预测偏差可能受人的自我保护动机和避免人际伤害动机驱动自上而下地产生,并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基于对现有研究的总结,本项目旨在突破当前的理论困境,探讨冲突事件中预测偏差的独特规律及其心理机制与后果,具体而言包括四大目标:(1)聚焦冲突事件中的预测偏差,并以对应的非冲突事件作为对照,揭示预测偏差在冲突中独特的表现形式,提出冲突事件的“偏差放大效应”,即与非冲突事件相比,在冲突事件中,预测偏差的程度会被放大,例如反驳他人者对他人的体验产生较大的错误预测,而赞同他人者则相对能更准确地预测他人的体验;(2)从动机性认知视角探讨“偏差放大效应”的心理成因,揭示“负性驱动机制”,即人因为担忧冲突事件的负性结果,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而在注意、知觉、思维等认知加工环节把冲突事件的潜在结果加工得更加消极,作最坏的打算以应对冲突;(3)考察“负性驱动机制”下预测偏差导致的后果,如使人采取回避行为,具体表现为人际退缩和不作为等;(4)设计有效的去偏差方案,以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改变预测者的动机,进而改变其认知加工,减弱预测偏差。 通过完成以上目标,本项目将构建解释冲突事件中预测偏差的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立足于动机性认知的视角,从现象层面揭示“偏差放大效应”,将负性偏差理论拓展到人际过程中;从机制层面突破信息驱动视角的局限,揭示动机性认知在人际互动中的指导作用;从思想层面基于生态理性观辩证分析预测偏差的适应性作用,促使研究者重新审视“何为理性”。该模型弥补了以往研究忽视动机对预测偏差的影响这一不足,并将预测偏差和负性偏差、动机性认知等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更完整的理论框架。本项目有助于推动对预测偏差的全面理解,发展行为决策理论,帮助公众和社会治理者准确预测他人,提升冲突管理能力,提高决策质量。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Individuals tend to be very bad at predicting their emotional responses to future events, often overestimating both the intensity and duration of their responses, particularly to negative events. The authors studied affective forecasting errors in the 2008 election in a large sample of undergraduates at Dartmouth College. Replicating past research, McCain supporters overpredicted their negative affect in response to the (future) election of Barack Obama. Obama supporters, however, underpredicted their happiness in response to his victory. Results are discussed with reference to mechanisms proposed to underlie the impact bias, as well as the unique circumstances surrounding this historic election season. 相似文献
14.
既有文献对消费者延迟选择影响因素的研究, 主要集中于决策复杂度、决策者特质或情绪, 少有对决策场景进行深入探讨。互联网购物时代, PC端与手机端已成为重要的消费场景。针对手机端是否会加快消费者决策过程的问题目前也存在不一致的结论。本文引入决策双系统理论, 力图解释以往看似冲突的结论。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模式, 不仅会受到决策任务(产品价格)的影响, 还会受到决策场景(购买终端)影响。当场景与决策任务使消费者启动的思维模式相一致时, 会提升决策流畅度, 降低延迟选择。本文发现, 移动端(PC端)与低(高)价格产品更容易激发相容的经验性(理性)思维, 降低延迟选择倾向。反之, 则会同时启动两种相左的决策思维, 增加延迟选择倾向。本文从场景启动与价格启动视角, 将以往消费者单一的决策思维模式, 拓展到多因素启动的思维模式相容性问题; 同时本文通过探究延迟选择问题, 对价格策略与场景化营销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5.
16.
17.
双系统模型认为在临床推理中存在分析性和非分析性两种不同的加工方式,着重介绍了基于双系统模型的临床推理的有效性,尤其是非分析加工的作用。分析性和非分析性两种思维模式在临床推理中是互补的,在诊断误差发生时只是单纯的批判直觉系统或分析系统是不明智的。提出了该模型对医学教育的启示,如增加医学课程中临床推理的教学,呈现多样化的临床案例,鼓励学生寻求反馈和直觉探索等。因此,在医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双系统临床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