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玉杰  高扬  周欣悦 《心理学报》2020,52(7):909-920
本文通过两个研究探讨天气状况和空气污染对诚信行为的影响。研究1通过重新分析Cohn, Maréchal, Tannenbaum和Zünd (2019)在全球范围内对诚信行为的研究数据, 发现了天气状况和空气污染对诚信行为的影响; 研究2通过准实验的研究方法, 在3所高校进行了丢钱包的实验并记录当天天气和空气污染状况。两项研究共同表明:(1)在非晴朗的天气下, 人们会做出更多的不诚信行为; (2)空气污染越严重, 人们越有可能出现不诚信的 行为。  相似文献   

2.
刘晓婷  张丽锦  张宁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11):1875-1886
睡眠质量影响个体冒险行为已得到许多研究的验证和支持。睡眠缺失既影响大脑前额叶功能的完整性, 也影响杏仁核、纹状体等脑区的激活, 从而降低了个体对危险的知觉和对损失的敏感, 导致冒险意愿和冒险行为增加。已往相关研究多以成人群体为研究对象, 且忽略了个体特质与所处社会环境在睡眠质量与冒险行为关系中的交互影响。由于青少年期睡眠不足和高冒险行为普遍存在, 未来研究应对青少年睡眠质量与冒险行为的关系及其中的影响作用机制, 尤其是神经机制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3.
摘要 鉴于当今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如何激发员工的环保行为成为了各界关注的话题。本研究基于情感事件理论,从主动的视角来探讨人们在空气污染情境中产生消极情绪后的积极应对行为。运用经验取样法,对68名在职员工进行了为期14天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1)个体每日因空气污染引发的消极情绪与每日的环保行为正相关;(2)风险感知和环保激情在个体因空气污染引发的消极情绪与环保行为之间存在链式中介作用;(3)调节焦点调节了个体每日因空气污染引发的消极情绪对每日的环保行为的影响,防御焦点弱化二者间的关系,而促进焦点的调节作用不显著。以上成果丰富了人们对空气污染触发的消极情绪动态影响机制的认识,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视角和基础,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管理提供了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4.
空气污染的不良效应不仅限于生理健康损害,还涉及认知功能、情绪和行为等多方面的消极影响。针对空气污染不良效应的形成机制,以往研究提出了环境应激模型和社会-环境交互模型,这些理论模型强调空气污染的不良效应不仅涉及污染的直接暴露程度,也取决于个体的身心状况以及他对空气污染的主观评价。基于以往研究的不足,尤其是环境心理学介入空气污染研究的可行性,未来研究可着眼于改进空气污染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开展空气污染的环境应激和风险感知研究。  相似文献   

5.
李涛  李永红  宋慧  高冉  冯菲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9):2067-2077
安全行为是个体用于预防或者减轻恐惧后果的行为, 它被认为是焦虑障碍维持的重要机制之一, 也会对焦虑的暴露治疗产生干扰。安全行为与焦虑水平、焦虑相关的认知偏差存在联系, 错误归因假说、注意资源偏离假说和行为信息假说对这种联系做出了解释。此外, 安全行为的使用会削弱焦虑暴露治疗的效果、提高暴露的接受性。未来研究应对安全行为做出更清晰的界定和准确的测量, 进一步改进研究设计, 借鉴第三代行为治疗的理论解释安全行为与焦虑的关系; 同时还需要考察安全行为的双重作用, 开发聚焦于安全行为的治疗方案并评估其效果。  相似文献   

6.
酒精摄入可能使个体的社会行为变得极端和更具破坏性。酒精近视理论和酒精期望理论分别从酒精摄入对个体信息加工能力的限制和个体对饮酒结果的期望角度解释酒精与个体社会行为改变的关系。双重加工模型借鉴命题加工和联想加工相互作用的观点将上述两模型进行整合。未来的研究应根据双重加工模型更全面地解释酒精与个体社会行为的关系, 探讨个体社会行为随酒精浓度的变化趋势, 并结合脑成像技术对酒精影响个体社会行为的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更倾向于从事冒险或鲁莽行为, 并且更容易受到同伴影响。从个人特质和社交互动等多个角度探讨的研究结果表明, 同伴对青少年冒险行为存在助长作用, 即当同伴在场时, 青少年的行为会更加冒险。同伴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作用机制可以从心理、神经、遗传、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解释:在心理层面, 这种影响源于青少年寻求同伴认可和归属感的需要, 以及社会学习的作用; 在神经机制层面, 源于认知控制网络和刺激处理系统的相互作用; 在遗传层面, 源于特定基因的易感性等; 在社会文化层面, 同伴影响会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程度与表现上的差异。未来研究应从发展、文化心理、构建复杂模型网络等视角深入探究同伴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居住流动性是指人们改变居住地(即搬家)的频率。作为关键的社会生态因素之一, 其会对个体的认知、情绪以及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已有学者从健康福祉、社会关系以及教育结果等方面对居住流动性的后因结果进行了综述。居住流动性对消费者心理和行为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但目前未发现有综述研究对居住流动性引发的消费者行为反应进行总结, 也未见研究从理论层面对这一影响机制进行归纳解释。在梳理居住流动性导致的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反应的研究之后, 借用调节定向理论对相关研究结论进行了归类论述, 指出居住流动性会导致消费者分别采取促进型反应策略或预防型反应策略。进一步地, 提出居住流动的自主性(主动vs.被动)以及方向性(向上vs.向下)能够解释经历居住流动的消费者何时会选择促进型策略或预防型策略。最后, 针对所搭建的居住流动性促进和预防策略框架, 提出几个潜在的研究议题, 以供学者进一步探究讨论。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大学生自我担当对其亲社会行为意愿的影响机制,采用问卷法测查了836名大学生的自我担当水平、一般自我效能感、预期自豪情绪和亲社会行为意愿。结果发现:大学生自我担当不仅能直接促进亲社会行为意愿,还能通过自我效能感经预期自豪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意愿,但自我效能感的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研究发现为通过责任感激发和道德情绪培养来提升大学生道德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人类行为的进化论解释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化论用于解释人类行为的合理性依赖于对进化论结构的理解,而不能通过直接肯定或否定人类行为有无某种生物学的结构基础来回答.如果进化论是对现象系统的描述,那它在原则上就不能用于对人类行为进化的研究.进化论应被看作是对一类物理系统的定义,理论定义系统与现象系统也只能在现象层面上同构.人类行为进化解释的恰当性,就在于人类行为系统与进化论定义系统在经验上的适合达到了期望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个体健康行为改变是否存在阶段性是当前争议的焦点。用药依从行为作为关键的影响医疗效果指标,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前人对于用药依从水平的研究综述大多是从医学角度,着眼于特定疾病的用药依从行为。然而,在医疗保健行业市场化的背景下,鲜有研究从消费者的视角出发,探究信息加工方式和心理过程对消费者用药依从行为的影响。同时,现有研究也缺乏对依从行为的理论分类和论述。基于两阶段理论模型回顾了营销领域影响消费者用药依从行为的影响因素,梳理了干预策略,并提出未来研究趋势与展望。在理论上,这有助于从健康行为改变阶段上理解个体的用药依从行为,丰富健康领域的阶段理论。在实践上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规律,并为慢性病管理提供了营销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归因、自我效能和社会容认度对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夏勉  江光荣 《心理学报》2007,39(5):892-900
在江光荣心理求助行为的“阶段-决策模型”框架下,探查处于第三阶段的被试的求助行为,侧重研究⑴对心理问题的归因、⑵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和⑶心理求助行为的社会容认度这三个变量对实际求助行为的影响,同时探讨变量之间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这三个变量对求助行为均有预测作用。其中心理求助行为的社会容认度除了对求助行为有直接作用外,还以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求助行为。整个模型对求助行为解释的变异量达到26%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为探讨应对策略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压力与问题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采用压力生活事件量表、儿童应对策略量表和问题行为量表对北京市两所小学共591名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面临的压力以学校压力、经济压力为主,使用最多的是积极应对策略;压力可以直接正向预测问题行为的发生,积极应对策略对外部问题行为有直接负向预测作用,逃避策略对内部、外部问题行为均有直接正向预测作用;积极应对策略和转移注意策略在压力与内部问题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管健  金淑娴 《心理科学》2019,(4):920-927
为了探究个体自身与他人的社会阶层对个体在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问卷和实验研究来考察自身阶层的行为效应、互动对象阶层的调节效应以及信任有中介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低阶层者倾向于比高阶层者表现出更多的合作行为;(2)感知到的互动对象阶层对不同阶层个体的合作行为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3)个体对互动对象的信任水平(即对他人合作行为的预期)对此调节效应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孙世月  张煜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7):1612-1625
自COVID-19疫情爆发以来,疫情背景下的社交距离保持行为成为了一个受到关注的新兴问题。民众遵守社交限制措施和主动扩大社交距离对遏制呼吸道传染病疫情非常重要,而这些社交距离保持行为受到疫情情境、疫情相关认知和情绪、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个体心理特质影响。疫情情境方面,疫情严重性与民众报告的社交距离保持行为并非简单的线性相关,可能受到时间进程的调节;社交距离保持行为还存在地区特异性,疫情首发地民众遵守社交距离保持意愿和行为更主动、更持久。其次,疫情相关认知和情绪方面,疫情知识,感知到的疫情风险性、严重性、可控性和主观规范,以及恐惧、担忧等负面情绪均可预测社交距离保持行为。第三,作为社会文化背景的不确定性回避程度、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等因素,可能对民众在疫情背景下社交距离保持行为及心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最后,个体认知特征中的自我控制、认知需求水平与自我效能感可正向预测社交距离保持行为,显示出社交距离保持行为中需要个体主动努力做出决策的部分;情绪动机特质中的健康风险回避倾向、厌恶敏感性、亲社会动机,社会认知视角下对科学和政府机构的信任,均可影响社交距离保持行为,并且人际信任水平对社交距离保持行为模式时间进程具有调节作用。 上述社交距离保持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可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保护动机理论和行为免疫系统理论进行解释。其中,计划行为理论和保护动机理论强调个体对行为情境、成本、结果、他人反应的有意识感知、计算等高认知资源需求的活动。而行为免疫系统理论主要强调在传染病威胁下自动化水平的感知和行为改变。三个理论从有意识加工和自动化加工两个层面共同支持疫情背景下社交距离保持行为存在威胁管理机制,是目前社交距离保持行为领域最受关注的研究方向。其次,保护动机理论所强调的应对评估、计划行为理论中的知觉行为控制要素,以及近期研究所发现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控制、认知需求水平对社交距离保持行为的预测,均提示可能还存在独立于威胁管理机制之外的自我效能感机制影响社交距离保持行为。最后,计划行为理论所强调的主观规范要素有利于解释社会文化背景及亲社会动机、社会信任等因素的影响,结合近期有关疫情污名化和社会分类相关研究进展,我们提出,疫情背景下的社交距离保持行为可能还受到社会认同机制的影响,整合社会认同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有助于更综合地体现个体与群体、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考察情绪认知过程及其与社会文化背景和个体心理特质的交互作用,构建双系统模型,例如基于熟虑-冲动双系统模型,整合社会认同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结合追踪及实验研究,明确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疫情背景下社交距离保持行为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6.
HPA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cortex axis)是人体应对压力的重要神经内分泌系统, 其终产物皮质醇常作为测量压力的生物学指标。目前的研究多通过皮质醇日常节律表示静息状态下HPA轴的活动, 而日常节律因其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成为儿童生理健康评估的最佳指标。儿童期迅速发育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儿童的行为相互作用, 并受到多种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往研究主要关注皮质醇日常节律与儿童问题行为及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 未来研究应讨论逆境条件下影响儿童成长的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 并探索环境对儿童行为影响可能存在的内分泌机制。  相似文献   

17.
健康领域的跨期决策关系着个体和国民的健康和福祉。目前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参考传统金钱领域的相关理论模型和方法的阶段, 但健康跨期决策具有领域特异性, 沿袭金钱领域理论模型和方法, 导致该领域在研究方法和结果上存在较大的不一致性。健康跨期决策的行为后果是该领域关注重点, 多数研究均报告个体的低时间折扣率、高未来时间取向与其健康保护行为正相关, 与健康风险行为呈负相关。该领域也关注健康跨期决策的影响机制, 如决策对象和决策主体的核心特征等因素。未来研究亟需发展适用于健康领域的跨期决策模型和研究范式, 明确健康行为与跨期决策偏好的关系, 深入探讨健康跨期决策的内在选择机制, 并在健康行为干预和医疗卫生政策应用方面进行更多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8.
高雯  杨丽珠  李晓溪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0):1651-1662
健康行动过程取向(HAPA)模型的提出源于健康行为社会认知模型的发展和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的应用。在HAPA中, 健康行为变化被视为一个包括行为产生、保持和恢复在内的连续过程; 结果预期、危险感知、三种自我效能感和两类计划被用来解释意图的形成及其向行动的转化; 两个阶段的划分有助于区分三类干预对象, 建议实施菜单式干预。HAPA模型具有明显的理论优势, 也引发了有关模型实质的争论。当前和未来的研究旨在考察更多的自我调节变量、检验因果模型, 在健康行为的多个领域开展应用和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19.
DRD4基因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候选基因,且与环境交互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发展。通过梳理既有研究,本文从性别差异、亲社会行为的不同类型及发展动态性等角度探讨了亲社会行为遗传研究存在分歧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DRD4基因作用于亲社会行为的潜在脑机制。未来研究应采用纵向设计探究DRD4基因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动态性问题,并深入探索其性别差异;采用多质多法分析考察不同类型亲社会行为遗传机制的差异性;采用影像遗传学设计揭示“DRD4基因—脑—亲社会行为”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谢俊  严鸣 《心理学报》2016,(10):1314-1325
基于压力转换理论,考察主动性人格对职场排斥与组织公民行为的调节机制,尤其是应对策略对整个调节机制的中介作用。通过对9家企业的249对上下级匹配问卷分析发现,主动性人格对职场排斥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对于高主动性人格的员工而言,职场排斥与组织公民行为负向关系更弱;主动性人格正向影响积极应对策略,负向影响逃避应对策略;积极应对策略对职场排斥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当员工采用积极应对策略时,职场排斥与组织公民行为的负向关系更弱;积极应对策略中介了主动性人格对职场排斥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从理论上丰富和拓展了主动性人格、应对策略及职场排斥的关系研究,也从排斥应对的视角为实务界提供了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