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个体根据知觉选择、反应偏向以及实时更新的情境信息调节自身状态,以适应性地促进对当前知觉信息的灵活编码,这一过程即为印象形成的认知控制。采用词语判断任务与侧抑制任务的变式将他人信息(类别信息vs.个体信息)分成高、低知觉负载两种水平,考察了冲突视阈下认知控制策略对他人印象形成的调控作用及知觉负载的效应。结果发现:(1)知觉负载影响他人印象形成的认知控制策略。(2)当类别信息与个体信息存在知觉冲突且个体的知觉负载较高时,受到反应性控制的作用,他人印象形成易出现冲突适应偏向; 当个体的知觉负载较低时,他人印象形成易受主动性控制的作用,从而产生冲突抑制偏向。这些结果表明,当个体形成他人印象时,其认知控制策略因受知觉负载影响而呈现分阶段加工特征。  相似文献   

2.
个体根据知觉选择、反应偏向以及实时更新的情境信息调节自身状态,以适应性地促进对当前知觉信息的灵活编码,这一过程即为印象形成的认知控制。采用词语判断任务操控直接信息与间接信息,通过侧抑制任务的变式对知觉对象进行高、低负载两种水平的加工,考察了不同类型的冲突信息及其知觉负载对他人印象控制策略的影响。结果发现:知觉负载对印象控制策略的调节作用会依据知觉信息的类型(冲突vs.相容)而变化。具体而言,当知觉信息相容时,个体的印象控制策略仅受知觉负载的调节而产生效应,即高知觉负载的个体易采取主动性控制策略而进行自上而下的线索驱动性加工,低知觉负载的个体则易采取反应性控制策略而进行自下而上的探测驱动性加工; 当知觉信息冲突时,个体的知觉负载效应消失,即对冲突信息的印象控制策略受到知觉信息的类型(冲突vs.相容)与知觉负载双重调节:高知觉负载的个体易采取反应性控制策略而激活反刻板印象,从而在印象加工中出现冲突适应偏向; 低知觉负载的个体则易采取主动性控制策略而激活刻板印象,从而在印象加工中出现冲突抑制偏向。这些结果表明,仅当他人信息不存在冲突时,知觉负载对印象控制策略的调节才发挥单一效应。  相似文献   

3.
以刻板化信息与反刻板化信息为例,采用词义Stroop范式和掩蔽版的目标-启动范式分别将实验任务分成高、低知觉负载或阈上、阈下启动两种水平,考察冲突信息知觉负载水平及其强度对他人印象形成的认知控制策略的影响。结果发现:(1)冲突信息启动方式与知觉负载的动态变化决定了个体对刻板化信息与反刻板化信息印象形成的认知控制策略。反应性控制耗费的认知资源少,对刻板一致化信息的印象加工更快捷,而对刻板冲突化信息的印象加工更缓慢,且易激活反刻板印象;而主动性控制耗费的认知资源多,对刻板一致化信息的印象加工更缓慢,而对刻板冲突化信息的印象加工更快捷,且易出现刻板印象偏差。(2)认知控制对刻板化信息与反刻板化信息采取不同的加工模式。刻板化信息与反刻板化信息同时在阈上启动时,其加工方式受到有意操作系统的主动性控制,即进行可意识到的、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而当这两类信息同时在阈下启动时,其加工方式受到自动监控系统的反应性控制,即进行无意识的、不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这些结果表明,个体通过所知觉到的刻板化信息与反刻板化信息,能灵活地在两种认知控制系统(有意操作系统vs.自动监控系统)中进行权衡,调节其权重(即,要么启动主动性控制,要么偏向反应性控制),从而形成最有利于他人的印象加工策略。即便处于知觉阈限之下,个体仍能通过无意识认知控制的方式对他人印象进行加工。  相似文献   

4.
元刻板印象的效价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其效应也存在积极和消极之别。然而, 目前关于元刻板印象效价与效应的关系还存在争议。元刻板印象的威胁效应和促进效应遵从回馈原则, 而阻抗效应和窒息效应不遵从回馈原则。不同效应产生的条件包括元刻板印象检索难度、元刻板印象个体化程度、个体内部资源、印象管理动机以及群体社会地位等。未来研究可在不同元刻板印象效应的适用范围及边界条件, 干预方法, 激活方式的比较等方面进行拓展。  相似文献   

5.
王沛  杨亚平 《心理学报》2007,39(6):1025-1033
从积极、中性、消极三种不同效价的刻板印象出发,采用回忆—练习范式和再认范式探讨了刻板印象表征中的信息组织模式及其功能。研究表明,不论刻板印象的效价如何,刻板印象的内容都是按照效价一致的原则组织的,即积极信息与积极信息紧密的组织在一起,消极信息与消极信息紧密的组织在一起。这种组织信息的模式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起着一种平行的促进—抑制作用,从而使人们只需利用较少的认知资源便迅速对某一靶子形成一种评价一致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他人知觉的个体构念动态交互模型关注在感知他人时不同信息加工水平之间的互动模式,主张低阶加工(如对面孔、声音和肢体运动线索的加工)、类别化加工、刻板印象激活与高阶认知加工之间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动态系统对他人知觉起着调控作用。该动态系统包含提示水平、类别水平、刻板印象水平和高阶水平。由于各加工水平之间的交互作用,这一动态系统在神经网络、加工水平以及加工时间维度上形成了一个具有动态建构特征的循环联结网络,该网络对他人知觉产生动态交互效应。正是这种动态交互效应使得他人印象在个体构念中变得有意义、有秩序和可预测。未来研究应从社会文化与情境互动模式出发,利用内隐社会认知测量与认知神经科学方法,进一步探测个体构念动态交互效应的认知神经基础和社会动因,为他人知觉个体构念的动态建构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与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7.
王祯  杨丽娴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7):1264-1271
刻板印象提升指个体意识到外群体具有消极刻板印象, 而产生与受诋毁的外群体向下的社会比较, 以提高个体自我效能感和动机, 进而提高表现; 刻板印象促进是积极刻板印象被激活后的积极结果, 指当个体处在他们的积极刻板印象身份被激活的情境中, 表现上升的一种现象。在刻板印象提升与刻板印象促进概念论述的基础上, 重点探讨了调节变量和结果影响这两种联系, 并从相关概念、被试要求和心理机制这三方面论述了这两者的区别。最后, 指出未来研究应加强对二者的关注, 消除其在概念上的混淆, 开展相关心理与神经机制的研究, 以及结合刻板印象阻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59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N-back认知任务探讨在不同难度的认知负荷任务中老年人消极元刻板印象激活的认知效应。结果发现:1、消极元刻板印象激活组的正确率显著低于未激活组;高认知负荷任务组的正确率显著低于低认知负荷任务组。2、消极元刻板印象激活组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未激活组;高认知负荷任务组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低认知负荷任务组;组别与任务难度之间交互作用达到边缘显著,在低认知负荷任务中,消极元刻板印象激活组和未激活组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在高认知负荷任务中,消极元刻板印象激活组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未激活组。上述结果表明,老年人消极元刻板印象的激活导致了负面的认知效应。  相似文献   

9.
采用系列再生法探讨了群体关系对不同效价刻板印象信息传递的影响,共包括2个实验。实验1通过8条4人再生链传递信息,探讨了被试与靶子的群体关系对不同效价刻板印象信息传递的影响;实验2通过16条4人再生链传递信息,探讨了被试与靶子及听众的群体关系对不同效价刻板印象信息传递的影响。结果显示:个体更容易传递内群体的积极刻板印象信息和外群体的消极刻板印象信息,群体关系不同则被试对刻板印象信息的传递就不同。结论:不同效价的刻板印象信息其传递具有选择偏向,并且这种选择偏向会随着沟通者、靶子及听众间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采用随意编码的研究范式验证随意编码条件下自我参照效应产生的原因是否是自我积极偏差以及由自我积极偏差引起的注意。设计了2(参照条件:自我与他人)×2(形容词效价:积极与消极)的三个实验,分别是实验一效价与参照条件都是组内变量;实验二效价是组内变量,参照条件是组间变量;实验三效价是组间变量,参照条件是组内变量,三个实验结果均发现:自我参照条件下人格特质形容词的再认率显著高于他人参照条件;消极效价词的再认回忆率显著高于积极效价词;参照条件与形容词效价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结果说明,自我参照效应的发生不依赖于与他人参照条件的比较而产生;消极效应也不依赖于积极效价词的存在而发生;注意可能是随意编码条件下自我参照效应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研究以自我控制的资源模型为理论框架,从选择难度特征的视角出发,通过两项实验考察选择损耗自我控制资源的成因。结果发现,高取舍冲突组被试的stroop任务成绩显著低于低取舍冲突组被试,高、低阅读难度组被试的stroop任务成绩差异不显著;为自己做选择组被试的stroop任务成绩显著低于为他人做选择组被试,完成3选项和4选项任务组被试的stroop任务成绩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选择损耗效应是由选择的取舍难度而非信息加工难度造成。。  相似文献   

12.
以往研究表明,工作记忆能力高的个体在自我控制方面也表现得更好,通过考察工作记忆广度(working memory span, WMS)与自我损耗的关系,有助于揭示这种现象的内在机制。66名被试随机分为损耗组和控制组,采用自动化操作广度测验测量WMS。双任务实验中,任务一为情绪抑制任务,任务二为Stroop任务。结果发现,损耗组的Stroop效应明显高于控制组。进一步分析显示,损耗组中高WMS被试的自我损耗效应要强于低WMS被试,此结果表明:高WMS个体在自我控制任务中表现得更好并不是因为固有的自我控制能量水平更高,而是因为他们倾向于在自我控制过程中投入更多能量。  相似文献   

13.
The present study explores the role of personality in moderating the effect of public social context on self-control. The authors predicted that in public settings neuroticism would be associated with ego-depletion effect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ression management (IM) would be associated with restoration effects. Three experiments supported the hypothesis. In Study 1 neuroticism was associated with impaired self-control and IM was associated with enhanced self-control following an initial phase of working on a simple task in public (vs. in private). Study 2 replicated and extended these results to other domains of self-control. Study 3 explored whether public social context can cancel out early depletion effects. In this study, depleted participants engaged in a task that required self-control either alone or in public. As expected, the public settings were associated with restored self-control resources mostly among high IM individuals. Implications for self-control, neuroticism, and IM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尽管有学者认为自我控制资源和认知资源应该是两种独立的资源,但近期的研究却表明两种资源是互相影响的.以往研究从执行控制的角度解释两种资源为什么相互影响,但却没有指出两种资源如何影响执行控制,以及缺乏考虑神经机制和自我控制资源调节变量在其中的作用.为更系统地解释两种资源相互影响的机制,作者提出了一个整合模型,该模型指出:(1)两种资源相互影响的主要原因是两者都受到执行控制和前额叶皮层的影响;(2)个体进行自我控制或认知加工会消耗能量,产生心理疲劳,降低执行任务的动机,表现为前额叶皮层激活水平下降;(3)前额叶皮层激活不足进一步限制了执行控制在随后的自我控制和认知加工任务中的作用,因而影响后续自我控制或认知加工任务的表现;(4)自我控制资源调节变量通过提高个体对疲劳的耐受性、补充能量和提高动机等方法,使前额叶皮层和执行控制在完成前一阶段任务后仍然能够正常发挥作用,从而维持个体在后续自我控制或认知加工任务上的表现.未来的研究可考察自我控制资源与其他认知加工的关系;用动态的认知神经研究方法,建立前额叶皮层激活水平在前后两阶段任务之间的中介作用模型,以及研究自我控制资源调节变量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5.
Prejudice and stereotyping cause social problems and intergroup tension. The current work examined whether bolstering self-control by giving participants glucose would reduce stereotype use for an impression formation task. Previous work has demonstrated that self-control depends on biologically expensive brain processes that consume energy derived from glucose in the bloodstream. In the current study, glucose was manipulated via lemonade sweetened with either sugar or Splenda.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glucose condition used fewer stereotypes when writing an essay about a day in the life of a gay man. In addition, high-prejudice participants in the glucose condition used fewer derogatory statements in their essays than high-prejudice participants in the control condition. Th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 importance of self-control resources in the effective regulation of prejudice and stereotyping.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tested within-person associations between intoxication, negative affect, and self-control demands and two forms of self-control failure, interpersonal conflict, and neglecting responsibilities. Effortful control was hypothesised to act as a buffer, reducing individual susceptibility to these within-person effects. In contrast, reactivity was hypothesised to potentiate the within-person associations. 274 young adults aged 18–27 (56% women, 93% white) completed experience sampling assessments for up to 49 days over the course of 1.3 years. Results indicated independent within-person effects of intoxication, negative affect, and self-control demands on the outcomes. Hypothesised moderating effects of reactivity were not supported. Effortful control did not moderate the effects of self-control demands as expected. However, effortful control exhibited a protective effect when individuals were intoxicated or upset to reduce the likelihood of maladaptive behavioural outcomes.  相似文献   

17.
陈宁  任智  朱捷  邹夏  刘伟 《心理科学》2017,40(5):1068-1074
使用前瞻记忆双任务实验范式,同时操纵当前任务与前瞻任务包含的情绪效价以及前瞻记忆的前瞻成分和回溯成分的情绪效价,考察双任务和两成分效价一致或相反条件对事件性前瞻记忆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与情绪效价一致时相比,双任务的效价相反时前瞻记忆更能正确执行,两成分情绪效价相反时前瞻成分完成更好。这种相反效价增强前瞻记忆的效应表明情绪作为附加线索影响了事件性前瞻记忆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