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2 毫秒
1.
负性偏向是指负性信息比其他信息得到优先的注意和加工。在负性偏向中注意偏向既是一种自动化的过程也是一种受控制的过程, 杏仁核和眶额皮层在这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杏仁核调节早期的自动化注意偏向而眶额皮层则控制着自上而下的注意偏向; 负性记忆偏向不仅表现在负性信息得到更深的编码, 还表现在负性信息的再认标准降低。未来应开展负性偏向的皮层?皮层连接、基因、负性偏向的拓展以及负性偏向的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2.
焦虑与注意偏向的研究是近年来情绪与认知领域的热点。为探讨特质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特点及其返回抑制能力是否受不同线索的调节, 采用特质焦虑量表筛选高特质焦虑大学生29名, 低特质焦虑大学生28名完成线索-靶子任务。要求被试在提示线索消失后, 对位置进行快而准地辨别反应, 分别探索中性和情绪性提示线索下被试的返回抑制。结果发现:(1)在中性线索条件下, 高焦虑个体平均反应时慢于低焦虑个体。(2) 在情绪线索条件下, 高焦虑个体在负性线索下的反应时小于在正性线索下的反应时; 高、低焦虑个体在各种SOA条件下均出现了返回抑制, 但各组返回抑制量受到情绪线索的调节:在正性情绪线索条件下, 两组返回抑制量没有显著差异; 在负性情绪线索下, 高焦虑个体返回抑制量显著小于低焦虑个体。这表明, (1)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受到刺激信息的影响:只对负性情绪线索出现注意警觉; (2)只有在涉及负性情绪信息时高、低焦虑个体返回抑制能力才有差异, 高焦虑个体存在对负性情绪线索的抑制困难。  相似文献   

3.
王巧婷  张晶  温特 《心理科学》2019,(3):550-555
本研究通过成语匹配任务启动情绪调节目标,在情绪flanker任务中考察了自动情绪调节启动对注意偏向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性启动条件下,被试表现出对负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而情绪调节启动条件下,被试对正性、负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分配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说明自动情绪调节可以有效地减弱被试的负性情绪面孔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4.
自动情绪调节对负性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玉昌  隋雪  任延涛 《心理科学》2005,28(3):550-555
本研究通过成语匹配任务启动情绪调节目标,在情绪flanker任务中考察了自动情绪调节启动对注意偏向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性启动条件下,被试表现出对负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而情绪调节启动条件下,被试对正性、负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分配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说明自动情绪调节可以有效地减弱被试的负性情绪面孔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拟采用点探测范式及不同情绪内容的面孔刺激(高兴、中性、悲伤和愤怒)考察阈下抑郁个体的负性注意偏向及其内在机制。点探测任务中情绪面孔配对呈现(负性-中性、正性-中性),配对面孔中的情绪线索位置与靶刺激的位置构成负性一致/不一致和正性一致/不一致条件,同时实验中加入“中性-中性”面孔线索作为一致和不一致条件的对比基线来考察注意偏向的内在机制。结果发现,阈下抑郁个体在负性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长于负性一致条件,表明阈下抑郁个体具有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进一步比较发现,阈下抑郁个体在负性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的长于“中性-中性”基线条件,而负性一致条件与基线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阈下抑郁个体的负性注意偏向为对负性刺激的注意解脱困难。结果另发现,阈下抑郁个体未能像无抑郁对照组个体表现出对正性刺激的注意偏向。结果表明,处于阈下抑郁状态的个体表现出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具体为对负性刺激的注意解脱困难,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阈下抑郁个体在注意控制和情绪调节功能上的紊乱。  相似文献   

6.
杜忆  吴玺宏  李量 《心理科学进展》2013,21(6):1020-1027
利用有限的认知资源应对多变的环境刺激,选择性注意和情绪加工一个重要的共同机制是优先化关键信息的加工。尽管情绪性刺激(特别是威胁刺激)能够影响注意资源的分配,但一些关键脑区(如杏仁核)的对情绪性刺激的加工是自动化过程还是受到注意调节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最新的结合高时间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的神经生理记录研究表明,情绪加工的重要核团,杏仁核,对情绪性刺激的加工包含早期快速的不依赖于注意资源和认知加工负荷的自动化加工成分和晚期受到额-顶叶皮层自上而下的注意调控成分,这种功能整合证实杏仁核情绪性加工存在并行的皮层下和皮层通路。  相似文献   

7.
情绪的自动加工与控制加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由于人类注意资源有限,对相关刺激的加工经常以抑制对其它刺激的加工为代价。大量的研究表明,情绪的加工是注意加工过程的一个特例。通常认为情绪信息的加工是自动的,不需要注意资源的调节。但最近的研究结果倾向于支持对立的观点,即情绪信息的加工需要注意的控制。该文结合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证据,对情绪的自动加工的观点提出质疑。主要的证据来自对情绪的皮层和皮层下通路的研究以及对盲视病人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采用功能性近红外脑成像技术(f NIRS),结合事件相关设计,在非情绪与情绪背景下,测量个体完成go/no-go任务时外侧前额叶皮层氧合血红蛋白浓度(Hb O)的变化。结果发现:在非情绪背景下,行为抑制时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和右眶额叶皮层负激活;在情绪背景下,行为抑制时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和眶额皮层负激活,情绪与行为抑制的交互作用显著负激活双侧腹外侧前额叶皮层。结果表明:在非情绪与情绪背景下,双侧背外侧前额叶和右眶额叶皮层可能以神经抑制的活动形式参与行为抑制反应;腹外侧前额叶皮层可能不是行为抑制的重要脑区,但对情绪与行为抑制整合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负性情绪背景下,双侧腹外侧前额叶皮层可能以更大程度的神经抑制活动参与到情绪与行为抑制交互作用中来。  相似文献   

9.
基于情境性认知的视角,探索教学情境在教师自动情绪调节中的作用。研究创设教学与生活情境,通过面孔识别任务和点探测任务比较教学和生活情境下教师自动情绪调节效果。结果发现,教学情境下教师对负性情绪面孔识别的正确率更高,但反应时更长;教学情境下教师对负性词汇信息无显著的注意偏向;自动情绪调节下教师的面孔识别速率更高。该结果表明教师由于长期的职业训练,教学情境能作为一种情境线索诱发更良好的自动情绪调节效果,保持更稳定的情感状态,具体表现为更准确、谨慎的面孔识别特征和无显著的负性注意偏向。本研究结果为教师自动情绪调节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负性情绪刺激是否总是优先得到加工: ERP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黄宇霞  罗跃嘉 《心理学报》2009,41(9):822-831
文献广泛报道负性情绪刺激在心理加工上占据优势地位, 而也有相当多的研究并未发现正、负性刺激在加工上的差异。不同实验中注意资源量的不同可能是造成这种分歧的原因。有研究提示, 在注意资源十分匮乏时, 机体无法区别对待正性和负性刺激, 那么在注意资源充足的情况下, 负性刺激是否一定优先得到加工?当前研究以正性、中性和负性情绪图片为刺激材料, 运用线索化范式操纵注意资源, 比较不同注意条件下各情绪刺激引起的ERP波幅的差别。结果发现, 有效提示条件下的反应正确率高于无效提示下的情况, P1、N1、P2和N2成分的波幅也在两个注意水平间出现差异, 当注意资源相对充足时, 正性与负性刺激引起的LPC波幅无显著差异, 而当注意资源相对短缺时, 负性条件引起较大的LPC波幅。这一研究表明, 情绪加工受到注意因素调节, 负性刺激在资源紧张时可以得到优先加工, 而当资源充足时, 机体可以调节资源分配而使正性刺激也得到充分加工。  相似文献   

11.
近二十年,使用认知神经科学手段探讨情绪调节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晚期正成分(Late Positive Potential,LPP)是情绪调节脑电研究中的一个典型成分,在不同的时间窗中分析LPP的波幅的变化及其优势激活脑区的迁移能够反映情绪调节加工过程中个体由对情绪刺激的感知到相应的认知调控过程的转变。LPP的时间-空间迁移模式被应用于情绪调节的发展研究,揭示从童年到青少年再到成年期个体情绪的潜在神经机制。研究者关注幼儿期、童年期、青少期、成人期个体在情绪调节加工过程中LPP波幅的变化及其时间-空间迁移模式特征,把不同年龄段个体情绪调节的发展特点与其大脑关键脑区(主要是前额叶)发育状况进行联系,为儿童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主题提供更多的证据支持。未来的研究应加强对LPP在异常发展研究中应用,关注大脑发育与激素变化对LPP变化的影响,并加强对LPP调节效应的个体差异等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采用修订后的中等唤起度的国际情绪图片为刺激材料,以12名女性大学生为被试,考察情绪性图片引起的脑激活模式。结果发现,与中性条件相比,消极情绪图片激活了枕叶、杏仁核、海马旁回和壳核。积极情绪图片引起枕叶、内侧眶额、额中回等脑区的激活,研究结果再次验证了杏仁核与消极情绪的密切关系,同时推测,内侧眶额可能是中等唤起度的趋近性积极情绪的一个脑功能区。  相似文献   

13.
自动情绪调节:基于社会文化与神经科学的考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情绪调节的以往研究大多聚焦于有意情绪调节,而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自动情绪调节却较少受到关注。与自动加工类似,自动情绪调节无需意识努力、注意分配及有意控制,使个体在阈下知觉中自动有效地调节情绪,根据发生在情绪反应产生之前或之后分为先行聚焦自动情绪调节和反应聚焦自动情绪调节,前者会产生相对适应良性后果,后者则会产生相对适应不良后果,来自神经科学的证据显示两者存在不同的神经基础,这与社会文化考量相一致。社会文化对塑造自动情绪调节起着重要作用,情绪调节的自动认知加工在不断重复的社会文化实践和规范中内化而成。  相似文献   

14.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了认知重评和分心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对负性情绪体验和脑电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认知重评后被试的负性情绪体验强度和LPP波幅(300~1300ms)比简单注视条件下低;分心后被试的负性情绪体验强度比简单注视条件下低,但LPP波幅显示比简单注视条件下高。这说明认知重评和分心对负性情绪体验和脑电活动的影响不同,负性刺激再次呈现时认知重评优于分心策略的调节。该研究为认知重评和分心的比较研究提供了神经电生理学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梳理近年来国内外青少年抑郁及其自动情绪调节在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以进一步促进青少年抑郁的自动情绪调节研究。首先,阐明了青少年脑发展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并概括了三种青少年抑郁模型。然后,澄清了自动情绪调节的内涵和经典范式,而且从时间和空间方面,总结了青少年抑郁的自动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的相关文献。最后,未来要加强功能连接研究,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技术开展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情绪调节内隐和外显态度在青少年阶段的发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俊升  桑标 《心理科学》2011,34(5):1095-1100
采用情绪调节版内隐联想测验以及情绪调节外显态度问卷对134名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测验,考察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在青少年阶段的发展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对情绪调节的内隐态度随年龄的增长,其积极程度逐渐下降;(2)情绪调节外显态度表现出不依赖于年龄发展的稳定性,同时情绪调节外显态度的性别差异显著;(3)情绪调节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呈较低程度的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是两个既有联系又存在差异的心理结构,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7.
词语后情绪环境对其中的事件记忆产生影响,但是事件后情绪环境如何影响记忆加工仍不清楚。不同的情绪环境理论—“唤醒偏向竞争理论”,“拓宽-建构理论”,“记忆中心的积极情绪促进理论”支持情绪促进的不同本质。已有的研究表明,注意在情绪记忆中有重要作用。实验一、实验二分别探讨词语后情绪环境对其语义加工与内源源加工和外源源加工的影响。与中性环境相比,积极与消极情绪环境阻碍了外源源特征的加工; 与中性环境和积极情绪环境相比,消极情绪环境阻碍了内源源特征的加工。实验结果支持“唤醒偏向竞争理论”,同时表明“评估”和“注意放置”在情绪环境影响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The successful regulation of emotion relies heavily on executive function. Until very recently, however, the specific effects of executive function activity on other processes havereceived relatively little empirical attention.The link between executive function and emotional responses suggests that the activation of executive function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ttenuation of emotional responses. We conducted twoexperiments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decrements in emotional responses following cognitive task performance might be caused, at least in part, by the activation of executive function.First, we sought to test whetherthe activation of executive function reducedemotional responsesimplicitly, without any volitional effort.Next, we sought to examine the link between prior activation of executivefunction and the attenuation of subsequent emotional responses, by 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an executive-function-demanding task with the effects of a task that is equally effortful but does not engage executive function.We discuss our results in the context of the role of executive function in the attenuation of emotion.  相似文献   

19.
Recent theoretical accounts of emotion regulation assign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rocess to the prefrontal cortex, yet there is little relevant data available to support this hypothesis. The current study assessed the relation betwee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symmetric prefrontal activation and an objective measure of uninstructed emotion regulation. Forty-seven participants 57 to 60 years old viewed emotionally arousing and neutral visual stimuli while eyeblink startle data were collected. Startle probes were also presented after picture presentation to capture the persistence or attenuation of affect following the offset of an emotional stimulus. Subjects with greater relative left-sided anterior activation in scalp-recorded brain electrical signals displayed attenuated startle magnitude after the offset of negative stimuli. This relation between resting frontal activation and recovery following an aversive event supports the idea of a frontally mediated mechanism involved in one form of automatic emotion reg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