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社会善念范式,探究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的社会善念水平是否存在差异,以及移情训练对流动儿童社会善念水平的提升作用。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的社会善念水平低于非流动儿童;(2)移情训练活动可以提升流动儿童的社会善念水平。本研究扩展了社会善念的研究领域,为促进流动儿童社会互动技能和亲社会行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2.
刘金婷  蔡强  王若菡  吴寅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0):1480-1492
催产素被喻为爱的荷尔蒙和亲密荷尔蒙。研究者对它的兴趣由其对分娩和哺乳的促进作用转向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催产素的常用研究方法包括尿液、血液、脑脊液测量法, 鼻腔喷入法和基因型分析法。催产素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包括社会关系、社会性决策、社会性信息加工、社会性记忆、焦虑等方面。研究者正尝试将催产素应用于孤独症、社交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临床治疗上。未来的研究应关注催产素的临床应用、负面作用和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3.
田一  王莉  许燕  焦丽颖 《心理学报》2021,53(9):1003-1017
为探究中国人社会善念的心理结构, 研究采用人格词汇法, 在开放调查收集的词汇中选取代表社会善念的心理词语, 确立了社会善念词库。通过两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得到包含18个人格特质词的社会善念词汇评定量表和包含17项描述的社会善念自陈量表。研究表明, 中国人的社会善念是一种具有二阶四因素结构的人际特质, 二阶是指宜人特质和外倾特质, 四因素分别是善良尊重、谦和恭逊、包容理解和积极开放。  相似文献   

4.
社会善念是个体在人际互动中充满善意地关注、尊重并保护他人选择的需要和权利的行为,通过实施社会善念有助于提升他人的合作行为。为检验这一假设,本实验设置了“施—受”双方的互动博弈情境,采用“物品选择游戏”操纵实施者的社会善念水平,分别利用信任博弈和公共物品游戏测查接受者在互动过程中的信任水平和合作行为。结果发现:相比于低社会善念组,被试在高社会善念组中表现出更高的信任水平和合作行为。进一步路径分析也发现,信任在感知社会善念与合作行为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由此可见,社会善念行为的实施为互动双方建立信任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降低了人们时时“设防”的监控动机,使合作带来的利益双赢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初中生社会善念的发展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实验1采用卡通插图范式和SoMi范式,以628名7~9年级初中生为被试,考察不同心理理论类型初中生的社会善念的发展;实验2使用社会互动情境和SoMi范式,以360名7~9年级初中生为被试,考察社会互动方式与反馈类型对不同年级初中生社会善念的影响。结果发现:(1)初中生的社会善念不存在年级和性别差异,但7年级中高情感心理理论初中生的社会善念显著多于高认知心理理论初中生;(2)7年级初中生在积极反馈条件下的社会善念较多,而8年级初中生在消极反馈条件下较多,9年级初中生在这两种条件下则不存在显著差异;(3)在合作情境中,初中生在积极反馈下的社会善念更多,而在竞争情境中,初中生在消极反馈下的社会善念更多。研究说明初中生的社会善念具有跨年龄和跨性别的稳定性,并且会受到心理理论、社会互动方式及反馈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信任修复的时间阶段模型来看,以往研究主要探讨了信任违背发生后的修复策略及效果,而鲜有研究从违背前的视角对此展开探索。为检验社会善念能否作为信任修复的‘事前’策略及其修复效果的边界条件,本研究采用Somi范式操纵违背方的社会善念,通过让信任方完成信任博弈游戏来考察其感知到的社会善念对信任修复的效果及社会距离与时间距离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实验1结果表明,感知社会善念有助于促进受损信任的修复,感知高(vs.低)社会善念的被试修复效果更好;实验2发现社会距离调节了感知社会善念对信任修复的影响,面对社会距离远(vs.近)者的信任违背,感知到高社会善念的被试有更好的修复效果;实验3不仅再次验证了前两个实验的发现,还进一步发现时间距离调节了社会距离与感知社会善念对信任修复的影响,即当社会距离远的违背方回应时间距离短时,感知高社会善念的被试修复效果更好,当社会距离近的违背方回应时间距离长时,感知高社会善念的被试修复效果更好。由此可见,违背发生前信任方感知到违背方的社会善念能在一定程度上修复受损信任,但其效果受到社会距离与时间距离的制约。这些发现对未来探讨信任修复的事前策略及社会善念理论的应用均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考察大学生社会善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及基本心理需要和领悟社会支持在其中的作用机制,采用方便抽样法,应用社会善念自陈量表、基本心理需要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13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社会善念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基本心理需要在社会善念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领悟社会支持在社会善念与主观幸福感、社会善念与基本心理需要之间均起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可以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善念与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赵欣  李丹丹  杨向东 《心理学报》2022,54(8):892-904
本文探究了4~6岁儿童社会善念理解的发展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研究测量了100名4~6岁儿童的社会善念理解、心理理论、亲社会性和执行功能。结果发现, 随着年龄增长, 儿童愈加在社会评价和朋友偏好上倾向于社会善念人物, 并且此社会善念理解能力与心理理论的发展呈显著正相关, 且此相关在控制了年龄、执行功能及亲社会性后依然稳定存在, 但社会善念理解与亲社会性并不相关。此结果表明, 心理理论可能对社会善念理解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一  陈容  刘衍玲 《心理科学进展》2016,(10):1600-1612
视频游戏对青少年行为影响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暴力视频游戏带来的消极影响上。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研究者开始关注亲社会视频游戏对青少年行为的积极影响,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研究大多以一般学习模型为理论框架。一般学习模型认为亲社会视频游戏通过影响与亲社会相关的认知、情感和生理唤醒而对亲社会行为产生作用。已有研究显示,亲社会视频游戏会促进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同时减少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研究者们采用多种方法探索亲社会视频游戏影响青少年行为的心理机制,证明了一般学习模型的理论构想。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研究性别、人格、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并开展相关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0.
社会善念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理解他人并主动让渡选择权利的利他行为,包含关注、感知他人的能力和谦让权利给对方的意愿。与其他典型利他行为相比,社会善念具有低成本和主动性两个特点。社会善念的产生受到心理理论、人格特质、人际距离和道德准则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可聚焦于神经生理机制的研究、社会善念随个体发展的变化研究和不同文化下的社会善念,进一步扩展社会善念的影响因素和机制。  相似文献   

11.
Mindfulness‐based meditation practices have received substantial scientific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Mindfulness has been shown to bring many psychological benefits to the individual, but much less is known about whether these benefits extend to others. This meta‐analysis reviewed the link between mindfulness – as both a personality variable and an intervention – and prosocial behaviour. A literature search produced 31 eligible studies (N = 17,241) and 73 effect sizes. Meta‐analyses were conducted using mixed‐effect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to examine pooled effects and potential moderators of these effects. We found a positive pooled effect between mindfulness and prosocial behaviour for both correlational (= .73 CI 95% [0.51 to 0.96]) and intervention studies (= .51 CI 95% [0.37 to 0.66]). For the latter, medium‐sized effects were obtained across varying meditation types and intensities, and across gender and age categories. Preliminary evidence is presented regarding potential mediators of these effects. Although we found that mindfulness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prosociality,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examine the mediators of this link and the contexts in which it is most pronounced.  相似文献   

12.
正念在促进亲社会行为上的表现逐渐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针对正念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展开探索。已有的理论研究认为正念可以通过提高注意力、身体意识、去具体化能力、积极情感体验、情绪调节能力和减少自我感来促进亲社会行为;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特质正念能够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正念干预通过提高共情能力、同情体验、情绪调节能力以及去自动化认知来促进亲社会行为。未来研究需要在完善系统的正念—亲社会行为理论框架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正念对亲社会行为的不同影响及其机制,关注潜在的消极影响,同时发展生态效度更高的研究方法或指标来考量正念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提升正念干预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长期有效性与普适性。  相似文献   

13.
    
Widespread access to digital and social media has drastically altered the nature of youth’s interpersonal connections. In this context, the opportunitie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have to help people around them are rapidly evolving. In this article, we review emerging literature on how digital media influences youth’s prosocial development in new ways. Then we propose the next steps for advancing the field’s understanding of youth’s prosocial behavior in the digital age. We advocate for extending existing measures to capture experiences that are increasingly relevant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today, with a focus on current events, includ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nd social and political activism. We also provide a research agenda to adv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prosoci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4.
《心理科学》2025,48(2)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面孔光滑度对合作意愿和行为的影响,并检验面孔可信度和吸引力的中介作用。实验1操纵面孔照片的磨皮水平,发现合作意愿及男性面孔的吸引力和可信度评分均随光滑度呈现倒U形变化趋势。实验2采用重复囚徒困境任务,进一步发现面孔光滑度通过可信度间接影响男性面孔合作行为,而吸引力没有显著中介作用。性别差异分析发现,女性面孔对磨皮水平变化不敏感,其合作意愿和行为未表现出显著变化。结果表明,对男性面孔的适度磨皮能通过提高面孔可信度来增加合作行为,但过度磨皮反而减少可信度与合作。研究结果揭示了面孔线索对合作的复杂作用机制,拓展了生物市场理论在合作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Existing work on the effects of social comparison on envy and generosity typically involves manipulation of social comparison with respect to dimensions that carry personal meaning and reflect upon the self, for example, performance, ability, or achievement. In the current work, we examine the effects of social comparison based on a purely arbitrary, manipulated situation. We measure malicious envy via monetary decisions that have real consequences for the target of comparison, in place of a self-reported questionnaire. In addition, we test the effects of the preliminary social comparison on generosity in a subsequent and ostensibly unrelated situation. In Experiment 1 we demonstrate the effect of randomly manipulated upward social comparison on a monetary allocation decision, and we establish the link between this allocation decision and malicious envy. In Experiment 2 we show that upward comparison affects not only malicious envy towards the target of the comparison but also decreases generosity towards a third party in a subsequent, ostensibly unrelated situation. Experiment 3 shows the effect of this type of social comparison, beyond a specific direction, on reducing generosity towards a third party.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关于社会阶层和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不少,但结论不一致。基于此,本研究假设亲社会行为的社会阶层差异可能与对回报水平的预期有关。实验改编自“独裁者”游戏,通过网络模拟情境进行,采用2(社会阶层:高、低)×2(回报预期:高、低)的混合设计(其中社会阶层为被试间变量),考察了不同社会阶层被试在两种不同回报预期条件下,亲社会行为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回报预期和社会阶层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当预期目标有较高的回报水平时,高低社会阶层的亲社会行为差异不显著。当预期目标有较低的回报水平时,与高社会阶层相比,低社会阶层的亲社会行为明显减少。说明回报预期对不同社会阶层的亲社会行为起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相似文献   

18.
采用道德认同量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和五因素正念度量表对53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道德认同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道德认同的两个维度—道德认同内化和道德认同符号化均能正向预测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2)共情在道德认同内化和符号化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正念在道德认同内化和符号化通过共情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过程中起调节作用,正念减弱了道德认同符号化对亲社会行为倾向的正向影响,增强了共情对亲社会行为倾向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心理学报》2025,57(4)
本研究考察社交机器人对3岁和5岁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实验1通过操纵观察者(人类、社交机器人、无)这一变量, 探讨其对3岁和5岁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观察者条件下,5岁儿童分享贴纸数量显著多于3岁儿童。对3岁儿童来说, 人类和机器人观察者条件下分享贴纸数量显著多于无观察者条件, 人类和机器人观察者条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实验2操纵社交机器人心理能动性(有、无、控制组), 结果发现3岁儿童在有心理能动性的机器人观察条件下比其他两种观察条件下分享更多的贴纸,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本研究表明3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会受到机器人心理能动性的影响, 这为人机互动领域的未来应用和研究提供了一定视角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